新研究:對動物源性疾病的監控應擴大到蝙蝠、齧齒動物之外

2020-12-05 天眼新聞

蝙蝠和嚙齒類動物被認為是高風險的病毒宿主,一些科學家甚至認為,這些動物的某些特徵增加了疾病從動物向人類擴散的可能性,因此應對它們進行更密切的監控。但據《自然》報導,一項新的分析表明,蝙蝠和齧齒動物病毒感染人類的傾向「並不特殊」。相關論文日前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通過分析哺乳動物和鳥類中最大的病毒和宿主資料庫,研究人員發現,感染人類的蝙蝠和齧齒動物病毒數量與兩者包含的物種數量成比例。「對那些看似驚人的模式,有一個相當合理的數字解釋。」這項分析工作的負責人之一、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疾病生態學家Daniel Streicker說,未來對動物源性疾病威脅的監測工作應超越特定的動物群體,並將重點放在生物多樣性高的地區。但並非所有人都認可這種做法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是切實可行的。由於蝙蝠攜帶幾種可導致人類嚴重疾病的病毒,因此把蝙蝠和齧齒動物作為大多數病毒檢測和監測工作的重點是有道理的。對單個物種的研究發現,蝙蝠攜帶的病毒按比例來說比其他哺乳動物多,不過,Streicker和格拉斯哥大學的Nardus Mollentze決定探究這種模式是否存在於不同的哺乳動物和鳥類群體中。兩人比較了11個目的人類感染病毒,包括翼手目(蝙蝠)、齧齒目(齧齒動物)和雀形目(鳴禽)。藉助資料庫,他們收集了415種從動物傳播至人類的DNA和RNA病毒數據。統計分析顯示,物種越多的動物群體傾向於擁有更多的病毒,相應的,可以傳播給人類的病毒數量也就越多。Streicker表示,例如,齧齒動物是物種最豐富的哺乳動物,它們攜帶的已經轉移至人類的病毒也最多。在另一項統計分析中,研究人員考慮了與病毒因子相比,宿主生物學的重要性。研究模型發現,病毒生物學——如病毒如何複製或是否通過昆蟲傳播,比宿主的生理或生態特徵影響更大。例如,儘管蝙蝠因其免疫系統而可以容納許多不同的病毒,但Streicker認為,這些獨特的特徵不會增加病毒蔓延的風險。「沒有任何一組動物宿主會持續增加病毒對人類的威脅,」他說,「如果我們想預測哪些病毒最有可能感染人類,那麼病毒的特徵可能比宿主的特徵更有價值。」Streicker建議,未來的工作應該聚焦在病毒的特性上,這些特性可能會增加其傳染人類的可能性,同時還應該考慮其他因素,例如野生動物貿易和環境變化如何推動動物與更多的人接觸並影響病毒的出現。美國非營利環保組織生態健康聯盟副總裁、生態學家Kevin Olival說,物種多樣性與病毒豐富度相關的事實,是將監測範圍擴大到某些哺乳動物群體之外的一個令人信服的理由。但Olival不認為這項研究能夠平息關於是否存在特殊宿主的爭論。在這項研究中,病毒是按動物宿主的順序而不是物種進行檢測的,這意味著關於宿主的物種特異性信息丟失了,例如種群大小、密度、物種豐度和與人接觸的數量。他說,所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病毒的多樣性和傳播。他補充說,鑑於蝙蝠和齧齒動物的過往記錄,繼續對它們進行有針對性的監控似乎是合乎邏輯的。 紐西蘭奧塔哥大學病毒學家Jemma Geoghegan說,在研究人員可以利用病毒特徵預測下一個傳染事件之前,需要對更多的病毒進行取樣和鑑定,以揭示病毒在自然界中的真正多樣性。在那之前,她認為更好的措施應該是針對人和動物互動的「斷層線」進行基因監控,比如活體動物交易市場。

來源 中國科學報

編輯 彭謙

編審 施昱凌

相關焦點

  • 研究稱「慢性子」動物更可能是人類傳染病宿主?猩猩、蝙蝠赫然在列
    一些物種通過努力繁殖「活得快,死得早」,比如兔子和野兔,而其他「活得慢」的物種為生存保存更多的能量,比如獾、蝙蝠和靈長類動物。生活緩慢的物種也擁有更多樣的寄生蟲和病原體,比如北美部分地區的一些齧齒動物攜帶漢坦病毒。英國研究人員說,動物宿主的生存特徵——無論是節能還是繁殖——可以幫助預測人畜共患疾病的宿主,以及人類在疾病導致的滅絕面前的脆弱性。
  • 中國進出口動物源性食品安全管理體系介紹
    Control of Animal Diseases by MOA農業部門通過對國內流通領域的動物疫病的預防、動物和動物產品的檢疫、疫病的控制和撲滅、動物防疫監督以及運輸控制等環節實現對動物疾病的衛生控制。對外來動物疫病與應報告的動物疫病,嚴格按照OIE的規定要求,進行控制。
  • 伊波拉病毒為什麼對蝙蝠不會造成傷害,卻讓人類患上致命疾病?
    當一種病毒給人類帶來嚴重疾病時,就意味著人類不是這種病毒的良好宿主。病毒的依靠活著的宿主生存,並有天然的儲存庫——一種宿主動物,病毒在其中自然地生活和繁殖而不引起疾病。蝙蝠很可能是伊波拉病毒的天然宿主,但對於病毒在蝙蝠體內是如何進化的,我們知之甚少。與大多數其它RNA病毒一樣,伊波拉病毒分子的結構使得它們比其它類型的病毒更容易發生基因組錯誤和突變。
  • 「慢性子」動物更可能是人類傳染病宿主?猩猩、蝙蝠赫然在列
    一些物種通過努力繁殖「活得快,死得早」,比如兔子和野兔,而其他「活得慢」的物種為生存保存更多的能量,比如獾、蝙蝠和靈長類動物。  生活緩慢的物種也擁有更多樣的寄生蟲和病原體,比如北美部分地區的一些齧齒動物攜帶漢坦病毒。
  • 小晶片同時檢測16種動物源性成分
    近日,深圳檢驗檢疫局動植物檢驗檢疫技術中心研製出國內首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可以同時檢測16種動物源性成分的基因晶片,該中心運用這一技術對市場銷售的動物產品進行了動物源性品種鑑定,對標識為「羊肉卷」的產品進行了16種動物源性成分的檢測,結果顯示該晶片對是否含有羊肉成分以及羊肉的種類均能作出準確的鑑定和識別。
  • 海外版新時代新步伐:科學文明地對待野生動物
    對最近肆虐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科學家們相繼在蝙蝠和穿山甲體內發現了相似的病毒,因此推測這種新型冠狀病毒很可能來自野生動物。野生動物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如何正確對待野生動物成為當前全民熱議的話題。   其實,野生動物傳染給人類的疾病,並不只有這種新型冠狀病毒。
  • 伊波拉病毒為什麼對蝙蝠不會造成傷害,卻讓人類患上致命疾病?
    當一種病毒給人類帶來嚴重疾病時,就意味著人類不是這種病毒的良好宿主。病毒的依靠活著的宿主生存,並有天然的儲存庫——一種宿主動物,病毒在其中自然地生活和繁殖而不引起疾病。蝙蝠很可能是伊波拉病毒的天然宿主,但對於病毒在蝙蝠體內是如何進化的,我們知之甚少。與大多數其它RNA病毒一樣,伊波拉病毒分子的結構使得它們比其它類型的病毒更容易發生基因組錯誤和突變。
  • 動物所等在重要疫源動物的起源、擴散和適應性進化研究中獲進展
    已有研究表明,與大型哺乳動物的命運不同,嚙齒類、兔形類、蝙蝠類和食蟲類等中小型哺乳動物類群的滅絕風險較低——預測顯示,未來50年內,嚙齒類動物的多樣性會持續增加。然而,嚙齒類動物是哺乳動物中物種豐富的類群,多數物種之間存在顯著的生態位分化,它們對環境變化做出的響應可能存在較大差異。此外,嚙齒類動物是大量動物病原的野外宿主和傳播媒介,對其基礎研究的不足可能給人類健康帶來潛在威脅。
  • 觀察齧齒目動物(哺乳綱)
    學習完鳥類動物的特徵,我們來學習哺乳動物,哺乳綱是脊椎動物亞門的一綱,通稱獸類。
  • 腦科學頂刊導讀59期:生物變異性背景下探討動物研究的可重複性
    3,在生物變異性背景下探討動物研究的可重複性 4,獼猴、大猩猩和人類的顳葉皮層的縱向連接和組織5,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額葉內側皮質功能連接的差異但是,分子技術的最新進展使得屏狀核的解剖學和生理學能夠以時空和細胞類型的特定精度進行研究,並最終聚焦到該腦區的功能。本文回顧了貓和靈長類動物的早期解剖和電生理研究結果,以及在齧齒動物中的最新進展,確定了屏狀核和皮層之間的連通性,細胞類型和神經迴路生理機制。這些新研究表明齧齒動物的屏狀核緊貼額葉/邊緣區域,並在與這些區域相關的過程(例如注意力)中發揮作用。
  • ...19)聯合考察報告:新冠肺炎病毒是一種動物源性病毒。目前的全...
    2020-02-29 12:13:12來源:FX168 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聯合考察報告:新冠肺炎病毒是一種動物源性病毒
  • 被哪些動物致傷需要打狂犬病疫苗?
    狂犬病是一種動物源性人獸共患病,狂犬病病毒在自然界的儲存宿主動物包括食肉目動物和翼手目動物,如犬科、貓科及蝙蝠等動物,這類動物都能傳播狂犬病病毒,99%以上的人類狂犬病是由犬傳播的,其次是貓。根據我國目前的狂犬病流行情況,致傷動物傳播狂犬病的風險可分三個等級:高風險動物:犬、貓;流浪的或野生的哺乳動物如鼬獾、紅狐、豹、熊、狼、猴;蝙蝠。被高風險動物致傷後,一律應及時進行規範狂犬病暴露後處置。
  • 保護野生動物,更是保護我們自己
    「野生動物」這個名詞,隨著這次疫情逐漸走入人們視野,我們對這些在電視或圖冊中見到的各種各樣的野生動物又究竟有多少了解呢?在我們看到這些形態各異的野生動物時,是否想過人類歷史上的許多重大的疾病,都是由它們帶來的呢?有數據表明,當今人類新發傳染病78%與野生動物有關或者來源於野生動物。
  • 動物福利是保障動物源性食品安全、推動產業鏈發展的重要環節
    大咖訪談中國獸藥協會才學鵬會長:動物福利是保障動物源性食品安全、推動產業鏈發展的重要環節2020年10月,國家動物健康與食品安全創新聯盟(CAFA)主辦的「2020中國國際動物福利產業創新周」在上海隆重召開,同期舉辦了「2020動物福利科學(中國)大會
  • 進一步繪製齧齒動物的大腦
    齧齒目動物的海馬結構是哺乳動物大腦中研究最詳盡的區域之一,但迄今為止,對其突觸生理學還沒有一個全面的知識基礎。在《海馬體》雜誌上發表的一篇封面論文中,EPFL藍腦項目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數據驅動的方法,利用開放獲取的綜合資源來整合目前關於海馬體CA1區域的知識。
  • 美機構建議暫停蝙蝠研究:擔心蝙蝠被人類傳染新冠病毒
    參考消息網4月13日報導美媒稱,美國聯邦政府建議科學家暫停一些涉及北美蝙蝠的野外作業,因為他們擔心研究人員可能將新冠病毒傳染給這種動物,進而危及蝙蝠種群,或者為一種已在全球大流行的病毒創造一個新宿主。據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4月11日報導,新冠肺炎是由一種動物源病毒(即可在動物和人類之間來回傳播的病毒)引發的。目前尚不清楚它傳染人類的確切路徑。科學家們說,傳播步驟可能包括停留在一種中間物種身上,比如被大量走私的瀕危哺乳動物穿山甲。研究已表明,引發新冠肺炎的這種病毒能由人類傳染給動物,包括狗和貓。最近,紐約市布朗克斯動物園一隻馬來亞虎經檢測感染了新冠病毒。
  • 猩猩、蝙蝠、老鼠...歷史上那些傳播疫病的動物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對濫食野生動物的突出問題以及對公共衛生安全構成的巨大隱患,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歷史上,由動物傳播給人類的疾病並不罕見,蝙蝠、老鼠、大猩猩等動物攜帶的病毒在歷史上都曾給人類社會製造過大災難。
  • 新冠傳播錯怪了蝙蝠
    當森林或草地被夷平,改為餵牛、種豆或者建設公路和住宅,野生動物就會被迫與人類以及人類的生活物資靠得非常近,這給了病毒進入其他物種的機會。葡萄牙波爾圖大學的裡卡多·羅卡(Ricardo Rocha)說:「無可否認,蝙蝠和很多其他動物群體一樣,作為潛在的危險疾病宿主,帶來了切實的危險。」
  • 寄生蟲消除齧齒動物對捕食者恐懼
    每當這時,這種微生物就可以進入貓科動物的腸道進行繁殖。 但一項新研究認為,剛地弓形蟲對齧齒動物的這種影響,並非只是為了貓。實際上,這種寄生蟲讓小鼠更有探索的欲望,並減輕它們對任何捕食者的恐懼感。 剛地弓形蟲可以感染任何溫血(恆溫)脊椎動物,包括人類。但是,它與貓的關係是特殊的。
  • 重要疫源動物的起源、擴散和適應性進化研究獲進展
    已有研究表明,與大型哺乳動物的命運不同,嚙齒類、兔形類、蝙蝠類和食蟲類等中小型哺乳動物類群的滅絕風險較低——預測顯示,在未來50年之內嚙齒類動物的多樣性還會持續增加。然而嚙齒類動物是哺乳動物中物種最豐富的類群,多數物種之間存在顯著的生態位分化,它們對環境變化做出的響應可能也存在著較大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