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徐超博士:科學認識「核輻射」 冷靜面對勿恐慌

2020-12-01 中國科學院

日本大地震導致日本多座核電站停止運行。日本東京電力公司3月15日說,福島第一核電站3號機組反應堆上方有白色蒸汽冒出,4號機組出現爆炸並發生火情。

日本福島核電站的多個機組廠房相續發生爆炸並導致一定程度的放射性洩漏,這讓許多人對核能安全問題更加關注。為此,記者採訪了核能專家、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徐超博士。

問題一:目前福島核電站發生的爆炸是不是核爆炸?

記者:看到日本福島核電站的多個機組廠房相續發生爆炸,很多人認為這就意味著核爆炸,是這樣嗎?

徐超:需要指出的是,本次核事故並不是核電站的反應堆發生了核爆。本次發生事故的機組均為沸水反應堆,其自身包含有多重安全防護屏障。第一層屏障是包覆核燃料棒的高強度鋯合金,第二層是包裹堆芯的耐高溫高壓的壓力容器,第三層是放置整個反應堆、由混凝土及鋼架內襯組成的安全殼,亦即本次日本核事故中受爆炸衝擊而損毀的建築框架。另外,反應堆均有控制核反應速度的控制棒。只要系統出現異常,控制棒將自動插入燃料棒組件終止核反應。通過這些屏障的保護,核電站正常運行時對環境或周邊居民產生的輻射遠遠低於天然輻射。

本次日本地震發生後,反應堆內的控制棒已經自動插入到核燃料組件中,使核反應失去繼續進行下去的臨界條件而立即終止。在此情況下,核燃料自身不可能發生核爆。但是,由於地震破壞了反應堆的冷卻系統,冷卻水供應中斷,無法將之前核反應產生的餘熱交換到外界,使得含有核燃料的堆芯及用於保護堆芯的壓力容器溫度不斷升高,高溫導致存留的水蒸氣分解產生氫氣和氧氣,當氫氣達到一定濃度後即發生了爆炸。爆炸的衝擊波損毀了安全殼,使得一些微量放射性物質發生了洩漏,據報導,所洩漏的放射性物質主要是從壓力容器內釋放出的易揮發的碘—131和銫—137。

總之,福島核電站的爆炸均是由於化學反應引起的,不是核爆炸。實際上,在前蘇聯車諾比核電站事故及美國三哩島核事故之後,各核電擁有國對核電站安全的重視日益增強,安全措施也不斷升級,但是由於此次地震的破壞力非常強,使得福島核電站各系統均發生嚴重故障,目前看來,反應堆的壓力容器還沒有遭到破壞性損壞,放射性洩漏的嚴重程度還屬於可以控制的範圍之內。

發生事故的福島核電站屬於型號較老的核電站,隨著核電技術的不斷進步,特別是具有非能動、固有安全設計特點核電站的出現,將使得未來的核電站更為安全。

問題二:核輻射傷害人體的機理是什麼?

記者:很多人並不知道核輻射是如何傷害人體的,您能否介紹一下這方面的知識?

徐超:簡單而言,核輻射主要包括α、β、γ三種射線。其中,α射線是氦核,β射線是電子,γ射線則是一種短波長的電磁波。α及β射線的穿透力較弱,一塊普通的磚可以有效地阻擋β射線,而一張紙就可以擋住α射線。因此,這兩種作用距離比較近的射線只要避免其輻射源進入體內,影響不會太大。γ射線的穿透力則比前兩種射線強得多,其可以穿透厚達幾十公分的水泥牆,一般防護γ射線時需要採用吸收能力很強的鉛塊。核輻射之所以會對人體產生輻射損傷,一方面是因為射線照射產生熱效應,導致熱損傷;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損傷途徑,是核輻射與人體作用時,通過輻射物理化學作用,損傷人體中的某些生物分子,使之失去生理活性,誘導相應的組織產生病變,導致人體調節機能的紊亂。目前,用于衡量輻射對生物體組織傷害的是吸收劑量,其單位為Sv(希弗),一個Sv相當於每千克物體吸收1焦耳的輻射能量,Sv是個很大的單位,實際通用單位一般採用mSv(千分之一Sv,毫希弗)。

需要指出的是,並不是所有的核輻射都會對人體產生危害。人們在長期的實踐和應用中發現,少量的輻射照射並不會危及人類的健康。實際上,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一直暴露於天然的輻射環境中,例如我們每天喝的水、吃的食物、呼吸的空氣,裡面都含有微量的放射性元素(如碳—14、氡等),因此,我們體內就有相當量的放射性元素;另外,來自外太空的各種宇宙射線也在不斷地對地球生物進行照射。人們受到的這部分核輻射一般稱為天然輻射或自然輻射,完全隔絕這些輻射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據觀測,每人每年平均所接受的天然輻射劑量約為2.4mSv。

另外,生活中的一些特殊活動也會導致我們受到一定劑量的輻射,例如,醫院中的一次胸透X光醫學檢查,可能會使人體接受超過1mSv的劑量,而乘坐飛機一小時接受的輻射劑量為0.00425mSv,大量吸菸、長期接觸煤礦粉塵等也會增加人體接受的輻射劑量。

問題三:普通人需具備哪些輻射防護知識?

記者:您認為對於公眾來說,需要掌握哪些必要的輻射防護知識呢?

徐超:少量的輻射對人體健康沒有什麼危害,但過量的放射性照射卻會對人體產生直接傷害,甚至使人致病、致死。劑量越大,危害越大。目前,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對人體接受的輻射劑量限值有明確規定,對於從事輻射相關行業人員,所受職業照射為5年平均劑量不超過20mSv/年,一年內不超過50mSv;對於普通公眾,要求一年內不超過5mSv。輻射劑量小於100mSv時,對人體基本沒有影響;100—500mSv之間時,人體也不會產生明顯的疾病感覺,但血液中對人體免疫非常關鍵的白細胞數量減少;1000—2000mSv時,會感受到輕微的射線疾病,產生疲勞、嘔吐、食慾減退、暫時性脫髮等,血液中的紅細胞減少且不可恢復;2000—4000mSv時,則會發生嚴重的射線疾病,如骨骼和骨密度遭到破壞,血液中的紅細胞和白細胞數量極度減少,並伴隨內出血、嘔吐、腹瀉等症狀;當輻射劑量大於4000mSv時,將直接導致人的死亡。

我們在正確認識核輻射的基礎上,還應該了解和掌握一定的輻射防護知識。一是減少射線對人體的外照射,這主要通過控制照射時間、增大與輻射源間的距離、採用適當的屏蔽措施來實現;二是要盡力避免放射性物質進入體內形成內照射,內照射會對人體產生長期的危害,因此在輻射較高的場所,必須穿戴必要的防護護具,避免飲食;這兩點對於直接從事放射及輻射性行業的人員非常重要,同時也是普通民眾應對核事故時可以採取的有效措施。三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加強自身防護,例如,如無必要,儘量避免頻繁X光檢查,減少吸菸,遠離煤礦粉塵,家居裝修時要注意檢測大理石類地板是否放射性超標等。

面對核能利用的快速發展,特別是中國目前正在力促核能健康發展的情況下,我們需要正確地認識核輻射,在遠離核輻射危害的同時,用科學戰勝對核輻射的恐懼。

相關焦點

  • 認識核輻射
    其中,核輻射是人類認識相對較晚的一種輻射形式,也是最為神秘的一種。前不久美劇排行榜上最熱門的《車諾比》,即通過藝術創作,演繹出核事故災難場景,再次引發不少人對核輻射的關注。核輻射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下面為大家揭開核輻射的神秘面紗。
  • 中美法專家齊聚廈大探討海洋核輻射
    由廈門大學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國際海洋科學研究委員會第146工作組——「海洋放射性研究」以及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海洋與環境輻射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本次活動,邀請了來自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特聘教授ClaudiaBenitez-Nelson博士、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資深研究員Ken OwenBuesseler博士、法國輻射防護與核安全研究院的海洋生物學家SabineCharmasson研究員和廈門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戴民漢博士
  • 泰國10名偷渡入境者確診感染新冠病毒 當局籲民眾勿恐慌
    (抗擊新冠肺炎)泰國10名偷渡入境者確診感染新冠病毒 當局籲民眾勿恐慌中新社曼谷12月3日電 (記者 王國安)泰國衛生部3日表示,近日共有10名從泰緬邊境偷渡進入泰國的人員被查出感染新冠病毒,且這些偷渡入境者曾分別前往清邁、清萊、帕堯、披集
  • 核輻射還會影響我們多久
    在福島核電站發生洩露過後幾天,核能專家、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徐超博士這樣介紹核輻射傷害人體的機理。  現在,人們更多關心的是核輻射的「後續」問題:吃了「核汙染」的食物對健康有什麼影響?進入深海和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質會汙染食物鏈嗎?遭受核輻射會不會得癌症?
  • 清華大學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通過專家...
    清華新聞網9月28日電 9月24日,清華大學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通過專家論證。清華大學副校長、教務長楊斌出席論證會。楊斌在致辭中對各位專家的指導表示感謝,他介紹了清華大學的研究生辦學思路,並強調學校高度重視各位專家對學位授權點的指導意見和建議,表示會以開放發展、交叉融合的思路做好清華大學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建設。
  • 恐慌的產生來自兩個條件
    無論是當下的「搶鹽潮」還是非典期間的「搶醋潮」、亦或是我們記憶中那些林林總總的瘋搶潮,事實上都來自於公眾普遍存在的恐慌心理。 公眾恐慌心理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心理學認為恐慌的產生來自於兩個條件,其一是事件與個人的密切程度,其二是個體對信息的知曉程度。如果某個事件和個體關係密切,且個體知曉程度有限,個體不能完全進行信息對等,那麼個體就容易產生公眾性恐慌。
  • 黨員幹部要用積極心態面對「本領恐慌」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一些黨員幹部出現了「本領恐慌」,指的就是自己的能力滿足不了社會的需求,而產生了擔憂、恐慌心理。  「本領恐慌」的產生是正常的,這是擔心自己被社會淘汰的正常心理。一些黨員幹部職位越來越高,閱歷也越來越豐富,但是卻越來越沒有自信。
  • 博士論文新規,清華大學這一舉措或將成為研究生教育改革風向標!
    最新消息,2019年4月22日,也就是昨日,清華大學公布了2018~2019學年度第16次校務會議修訂的《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規定》。該《規定》是清華大學博士生培養的指導性文件,明確了博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以及學習年限、培養方案、培養過程等基本要求。
  • 徐超博士:基於熔融鹽的特點介紹了現有熔融鹽雙罐直接/間接儲熱和...
    徐超 博士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基於熔融鹽的特點介紹了現有熔融鹽雙罐直接/間接儲熱和單罐儲熱的優缺點,針對單罐斜溫層儲熱系統流動與換熱過程進行了研究。首先研究了單罐斜溫層系統的熱性能。
  • 【科學就醫】核磁共振到底有沒有核輻射?
    說起核輻射,對於我們老百姓而言,是一個遙遠的話題。而在醫院裡,可能更多患者關心自己所做的檢查——比如核磁共振,會不會因此而遭受核輻射呢?其實,我們對此要有正確的認識。小編請專家來給我們好好講講,如何科學認識核磁共振!1.李阿姨退休後總覺得渾身不舒服,經常頭痛難忍,實在不放心,就到醫院門診做了個CT檢查,還真發現腦子裡有個可疑的病灶!
  • 面對肆虐的病毒:如何用積極心理學來應對恐慌危機?
    近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感染人數在不斷的攀升,加上網絡謠言病毒式的傳播,許多人都進入恐慌之中。面對重大危機與恐慌,如何用積極心理學來有效化解呢?如何來理解這樣大規模傳染病危機背後的正面意義呢?沉下心來,我們看到的是危機中的轉折與機會。
  • 哥斯拉2的一個BUG:面對最強烈的核輻射,人類為啥會沒事?
    此外,影片最大的Bug,恐怕就是哥斯拉的核輻射問題。我們知道,哥斯拉是一種生活在侏羅紀和白堊紀之間的罕見海棲爬蟲類和陸生獸類的中間形態生物的殘存個體,因氫彈試驗的影響而出現在地面上。因此這個怪獸是核輻射的產物。
  •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VS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選哪個?
    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的生命科學學院每年都會為我國的生命科學領域輸送大量高素質的本科畢業生,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兩所學校的生物學都達到了A+水平,國內領先。1. 學院方面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前身為清華大學生物系,1952年被併入北大,1984年復系,2009年更名為生命科學學院。全院教研系列、教學系列和研究系列教職工共有90人。
  • MDPI 人物專訪|Sensors期刊特約客編清華大學周斌博士
    作為一個國際型開放獲取期刊,Sensors主要刊載傳感器科學和技術研究領域的學術文章,採取單盲同行評審,一審周期約為15天,文章從接收到發表僅需2.6天。,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導航技術工程中心副研究員。於1998年獲得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學士學位;之後直接攻讀博士學位,於2004年獲得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博士學位。2001年10月至2002年10月間,留學德國HSG-IMIT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後,加入清華大學精儀系導航技術工程中心。 主要研究領域為高性能MEMS慣性儀表及系統技術、集成化小型化容柵角位移測量技術等。
  • 清華大學周培源應用數學研究中心誠聘各類研究人員和招收博士研究生
    無標題文檔清華大學周培源應用數學研究中心誠聘各類研究人員和招收博士研究生記者從清華大學周培源應用數學研究中心籌建小組獲悉,清華大學為加強基礎科學研究工作,發展數學和經驗科學的學科交叉、滲透與合作研究,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科學人才,開展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決定成立周培源應用數學研究中心(Zhou Peiyuan Center for Applied Mathematics, Tsinghua University, 縮寫為ZCAM-TU),清華大學校長特聘林家翹教授為中心名譽主任。
  • 清華大學創新領軍工程博士項目新增西南地區項目
    人民網成都11月3日電 (王波)11月3日,記者從清華四川能源網際網路研究院了解到,為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國家戰略,從2021年起,清華大學創新領軍工程博士項目將首次開設清華大學創新領軍工程博士西南地區項目,首批招生規模在30人左右。
  • 這裡的機器人敢直面核輻射
    泡椒鳳爪經核輻射一照即可殺菌,大蒜用核輻射可防止發芽、延長保質期,天然寶石經核輻射後光芒更加璀璨……核輻射的巨大實用價值催生了一個產業。但核輻射又具有巨大的傷害力,利用核輻射就需要耐輻照的特殊機器人代勞。
  • 日本核輻射危害有多大? 看3位專家的權威解讀
    日本民眾關注但不恐慌福島第一核電站因為地震後發生核洩漏,一直無法進入到事故核心區域,所以沒能採取可有效遏制核輻射的措施。據日本媒體報導,為了調查熔融燃料,東電曾在核反應堆的收納容器中投放了清理用機器人。然而,原本能承受1000希沃特的機器人攝像機在作業時出現黑屏,被迫在2小時後停止調查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