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規劃堅持三個「結合」
日本經濟的發展推動了文化產業的興盛,但日本文化產業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宏觀層面的合理規劃和引導,也離不開微觀層面的行業精心運作。日本這方面有諸多值得參考借鑑之處。
第一,在文化產業發展中,堅持「傳統」與「現代」相結合。
正如記者及許多到過日本的中國友人所感嘆的,日本在實現高度現代化的同時,還保留了大量的傳統文化,並較為成功地將傳統和現代結合在了一起。這種結合在文化產業中體現得較為明顯。相撲、歌舞伎、能、和服、書法等傳統文化,通過電視、出版等現代化手段,在當今日本社會中重煥生命力。而日本的傳統思想、風俗習慣、歷史與鄉土文化,也同樣為各類文化產品提供了豐富的精神營養。這種「結合發展」的文化產業,在很大程度上確保日本這個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得以延續其自我傳承,也證明了「現代化」並不僅僅等於「西方化」。
第二,在對外「軟實力」打造中,堅持「自我」與「國際」相結合。
應該說,日本在打造對外形象、加強「軟實力」的過程中,較好地實現了「自我」與「國際」的有機結合,既保留了文化產品鮮明的「日本特色」,又使得海外受眾能夠廣為接受。日本的經驗證明,與汽車、電器等物質產品不同,文化產品只有具備鮮明特點,才可能在國際市場具有足夠的競爭力。美國企業可以製作一臺與日本產品相似的空調或電視,但卻做不出類似宮崎駿影片這樣的動漫產品。反過來講,日本也很難作出迪斯尼風格的動畫片。從某種意義上說,各個文化產業強國真正參與國際競爭的文化產品,幾乎都是別人「做不出」的。日本推向國際市場的文化產品,並沒有去刻意迎合某種取向,而是在堅持自我特色的基礎上,尋找與海外受眾的共鳴。
第三,在文化商業化過程中,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結合。
文化產業是特殊產業,既具有社會效益,也具有經濟效益。日本文化產業在這方面有成功的經驗。龐大的媒體網絡、發達的出版業、繁榮的文化演出市場、豐富多彩的休閒產業,既造就了無數商機,也充實了人們的精神生活,提高了國民的文化素養,促進了社會和諧。
但是,日本文化產業發展在這方面也有負面教訓。例如,遍布各地的街頭遊戲機房,雖然產值高達21萬億日元(約合1.5萬億元人民幣),但卻曾引發黑社會、青少年教育等嚴重社會問題,即使在屢經整治之後的今天,這一產業在日本仍遭受較大的爭議。日本的賽馬等博彩業,也是在帶來巨大經濟利益的同時,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在規劃文化產業發展時,如何把握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平衡,確實值得深思。(記者 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