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理工大學段春迎教授課題組:「套娃」式超分子催化新策略

2020-07-10 X一MOL資訊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

天然酶促級聯反應體系僅需催化計量的輔酶便可在複雜的體系內完成高效、高選擇性多步串聯催化過程,是設計理想人工催化體系的最佳模型。尤其在提倡綠色發展精細化工產業的當前,仿生催化不僅能夠減少精細化學品催化生產工業中大量高反應活性、高毒性氧化劑或還原劑的投入,還可以解決汙染嚴重和反應條件苛刻等問題。輔酶在多步串聯反應間的直接高效利用和動力學匹配是提升串聯反應體系效率的重中之重。學習和領悟自然界酶促過程,組裝金屬-有機限域超分子體系,通過主客體作用協同天然酶催化是完成輔酶原位循環利用、實現持續循環串聯反應的重要手段。近日,大連理工大學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段春迎教授(點擊查看介紹)團隊基於前期工作基礎(J. Am. Chem. Soc., 2019, 141, 12707−12716; Chem. Commun., 2019, 55, 8524−8527; 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8692−8696; 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15284−15288),在限域超分子擬酶催化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提出利用輔酶基金屬-有機限域超分子結構與天然酶催化體系相耦合的「套娃」式催化新策略,可直接應用於仿生催化單加氧反應。

大連理工大學段春迎教授課題組:「套娃」式超分子催化新策略

圖1. a)全酶催化反應策略;b)人工酶與天然酶耦合「套娃」式催化反應策略


自然界中,黃素單加氧酶可以利用氧氣在有機化合物骨架中完成直接氧插入反應。這類單加氧酶通過煙醯胺類輔酶NAD(P)H/NAD(P)+與黃素功能單元作用,進而獲得還原態的黃素分子,而後直接與氧氣作用生成黃素過氧化物中間體,再將過氧基團上的氧原子植入底物中,同時,NAD(P)H/NAD(P)+在酶促級聯反應中再生完成催化循環。利用輔酶基金屬-有機限域超分子結構作為「套娃」結構中間層,與內層包封的黃素結構單元和外層脫氫酶通過主客體作用相結合,構建了人工酶與天然酶級聯催化反應新模式。通過系統研究輔酶基限域超分子結構與黃素的主客體作用模式,論文揭示出這種「套娃」式主客體催化策略有利於催化單元、輔助催化單元和底物在空間距離的接近,並通過結構中豐富的氫鍵穩定反應過渡態進而加速反應的進行。利用光譜表徵和理論計算,論文闡明了中間層攜帶內層客體分子同樣通過主客體途徑進入外層的天然酶蛋白催化口袋,在這種「套娃」式主客體體系的作用下,中間層輔酶不需要在串聯反應間轉移,確保質子和電子的傳遞可以原位進行,在溫和條件下即可實現環酮和硫醚化合物高效的單加氧反應。同時論文所提出的「套娃」式主客體催化策略不需要添加額外的氧化劑和還原劑且不生成化工中常見的過度氧化產物,為精細化學品催化材料的設計提供理論指導,並為精細化工產業的綠色發展做出貢獻。

大連理工大學段春迎教授課題組:「套娃」式超分子催化新策略

圖2. 人工酶與天然酶耦合「套娃」式反應過程示意圖


這一成果近期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文章第一作者是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趙亮副教授和博士研究生蔡俊凱,通訊作者為段春迎教授。以上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遼寧省興遼英才計劃、大連市高層次人才創新支持計劃和大連理工大學星海優青基金的大力支持。

A host–guest approach to combining enzymatic and artificial catalysis for catalyzing biomimetic monooxygenation

Liang Zhao, Junkai Cai, Yanan Li, Jianwei Wei, Chunying Duan*

Nat. Commun., 2020, 11, 2903. DOI: 10.1038/s41467-020-16714-7


導師介紹

段春迎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9437

http://faculty.dlut.edu.cn/Chunying_Duan/zh_CN/index.htm

趙亮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78587

http://faculty.dlut.edu.cn/Zhao_Liang/zh_CN/index.htm

相關焦點

  • 大連理工大學段春迎教授團隊在限域超分子擬酶催化領域取得突破性...
    大連理工大學段春迎教授團隊在限域超分子擬酶催化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2020-06-24 07: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連理工大學科研又有重大突破,10項成果獲國際關注!
    作為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世界一流大學A類建設高校,大連理工大學以培養精英人才、促進科技進步、傳承優秀文化、引領社會風尚為宗旨,致力於創造、發現、傳授、保存和應用知識。近期,學校在一系列科研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本期帶大家看看這些硬核科研新成果、新發現。
  • 大工肖義教授課題組發展出顯著提高染料發光效率新策略
    大工肖義教授課題組發展出顯著提高染料發光效率新策略 2019-11-28 18: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連理工大學黃輝教授讓第三代半導體材料首次具備化學催化活性
    大連理工大學電信學部黃輝教授讓第三代半導體材料首次具備化學催化活性半導體材料是信息社會的基石,如用於信息處理的集成電路、用於信息獲取的微納傳感器。大連理工大學電信學部的黃輝教授課題組,通過在氮化鎵中引入氮空位,首次讓氮化鎵材料具有「優異的化學催化活性」與「超高的電導率」,並將其用於電化學傳感器(可檢測濃度低至50nM的過氧化氫溶液,檢測限比現有技術改善了幾十倍)。其催化效果超過傳統的Bi等貴金屬,其電導率比現有n型氮化鎵產品要高出近一個數量級。
  • 華東理工大學在超分子化學組裝調控化學發光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曲大輝教授課題組在超分子化學調控化學發光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Color-Tunable Single-Fluorophore Supramolecular
  • 廈門大學江雲寶教授課題組:超分子手性的非線性相關
    超分子手性聚集體由手性構築基元藉由分子間非共價作用形成,或非手性構築基元在手性模板分子誘導下組裝形成,已在不對稱催化、手性識別和分離、手性發光材料、光伏器件等領域展現應用價值。超分子手性是超分子手性聚集體的重要性質,其特徵可由CD-ee關係曲線來描述,即表達超分子手性的圓二色 (CD) 光譜信號與手性構築單體或手性模板分子的對映體過量值 (ee) 的關聯。
  • 廈門大學江雲寶教授課題組:超分子手性的非線性相關
    超分子手性聚集體由手性構築基元藉由分子間非共價作用形成,或非手性構築基元在手性模板分子誘導下組裝形成,已在不對稱催化、手性識別和分離、手性發光材料、光伏器件等領域展現應用價值。
  • 大連理工大學在高效光/電催化應用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為探索新能源的可持續發展,基於光催化與電催化研究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大連理工大學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孫立成院士團隊的侯軍剛教授在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在太陽能光催化分解水領域,如何提高光生載流子的定向移動,避免載流子複合,成為光催化體系中的關鍵科學問題。
  • 華理在超分子化學組裝領域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 武漢理工大學李能教授課題組綜述論文在Cell子刊《Chem》刊登
    未來網高校頻道9月30日訊(記者 高越 通訊員 林釗宇)近日,武漢理工大學李能教授課題組應邀在國際著名刊物《細胞》(Cell)的子刊《Chem》上撰寫題為「Surface and Heterointerface Engineering of Two-Dimensional MXenes
  • CCS Chemistry | 超分子化學和光化學齊上陣,烯烴聚合調控策略取得...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陳昶樂課題組在超分子化學和光化學調控烯烴聚合方面取得新進展,利用超分子策略構建多核烯烴聚合催化劑,將脲和偶氮苯基團引入到α-二亞胺鈀催化劑中,以實現超分子化學和光化學對烯烴聚合的調控,最終成功得到了具有雙峰GPC分布的聚合物。
  • 發光學報 | 當稀土遇見分子籠:新型發光超分子體系
    其中Lehn教授報導的三(聯吡啶)穴狀配體與稀土金屬離子形成的化合物已經被CisBio公司商品化用於免疫分析檢測。Parker教授等課題組也通過在多齒大環配體,如DTPA(二乙烯三胺五乙酸),DO3A(1,4,7,10-四氮雜環十二烷-1,4,7-三乙酸)等,連接一個或多個發色團或靶向基團,大大提高了稀土化合物在生物成像和分析檢測中的光學性能和靶向性。
  • 華東理工大學在超分子水凝膠領域研究新進展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化工學院特聘研究員王義明與郭旭虹教授團隊在仿生自組裝水凝膠領域的研究工作中取得了新進展,研究成果以「Biomimeticstrain-stiffening self-assembled hydrogels」為題發表在
  • 華東師大在超分子光化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華東師範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徐林教授課題組和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孫海濤研究員課題組跨學科合作研究在超分子光化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在前期研究基礎上,徐林教授和孫海濤研究員課題組開展跨學科合作,分別發揮各自在超分子光學體系構建以及量子理論計算方面的優勢,對光敏劑的光敏化機理進行了合理、巧妙的分子設計(圖1)。
  • 研製成功多種超分子螢光材料
    本報訊(記者黃辛)華東師範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徐林課題組聚焦超分子螢光材料化學領域的研究,在超分子配位組裝機理研究
  • 華東師大青年學者在超分子光化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華東師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徐林教授課題組和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孫海濤研究員課題組跨學科合作研究在超分子光化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化學領域頂級期刊《美國化學會志》上發表。
  • 華東師範大學青年學者在超分子光化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華東師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徐林教授課題組和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孫海濤研究員課題組跨學科合作研究在超分子光化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化學領域頂級期刊《美國化學會志》上發表。
  • 華東理工大學解永樹教授課題組近年來卟啉研究進展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副標題:永無止境,百年樹啉解永樹教授簡介解永樹,華東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93 年吉林 (工業) 大學本科畢業,1998 年浙江大學博士畢業2003 年起,先後於臺灣大學、日本九州大學和日本國立材料研究所 (NIMS) 開展研究工作,2007 年迄今為華東理工大學化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卟啉合成化學與有機光電材料。針對卟啉的功能化、光譜與分子間聚集調控等問題開展系統研究,建立了新型卟啉合成策略,豐富其光譜調控手段,拓展其聚集性能調控途徑,實現 12.4% 的碘電解質電池最高光電轉換效率。
  • JACS報導武漢理工大學張高科教授課題組最新研究成果
    未來網高校頻道3月27日訊(記者 張程 通訊員 林釗宇)近日,國際化學領域的頂級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美國化學會志》在線發表了武漢理工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及矽酸鹽建築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教授張高科及其課題組吳曉勇副教授最新的研究成果
  • 為配位超分子化學奉獻青春
    近日,中科院福建物構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孫慶福課題組及其合作者基於超分子協同作用,提出了稀土—稀土、稀土—過渡金屬、稀土—鹼土金屬的單步高效分離的新策略。 深耕配位超分子化學 中科院福建物構所研究員孫慶福的課題組成立於2013年9月,是一個「年輕、能戰鬥」的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