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各位最近都給滴滴DI的新聞刷屏了。我想了想。就順手整理了一下自己的一些想法。2年前滴滴與31家汽車產業合作夥伴共同成立「洪流聯盟」,推動出行與汽車產業融合,而今年11月16日,這款傳說中的D1的面紗終於被掀開。
而今天我不是來說DI上線運營哈。而是從滴滴身上學到了什麼!
喬幫主說,如果你覺得你的軟體特別優秀,那麼你最應該做的是給他配一款硬體。這就是為什麼IOS一定要搭配iphone。
這個理論在共享出行領域同樣適用。當滴滴的平臺上連接了超過三千一百萬臺車輛,分析的海量的出行場景和數據之後,他們發現很多問題需要通過交通工具側來解決才更為有效。
比如說乘客不好意思提要求,司機長時間開車容易疲勞,車門開合容易撞到路人等等。於是他們專門開發了一個新物種,一款專為共享出行而生的汽車,全球首款定製網約車D1。
共享出行,安全第一
D1的安全性讓人眼前一亮。它搭載了AEB系統,騎行遇障時會自動剎車,保障司乘的安全。
這是首款搭載AEB系統的網約車,也是。同檔車型中首次採用AEB系統,良心車款,車身結構異常堅固,超過百分之五十五的車身都使用了高強度的鋼材。對司機而言,第一採用了高度定製的超級座椅、移動公文包等等,
讓司機在長時間的駕駛當中減緩疲勞,通過方向盤上的滴滴鍵一鍵接單,司機在不在行駛的過程當中操作手機。
對乘客而言,D1是一款可遙控的網約車,乘客上車之前就可以通過滴滴的APP調節車內的空調溫度和風量。單側電滑門讓上下車的體驗更好,後排的空間也足夠大,可以輕鬆的蹺起二郎腿。但是和硬體相比,更大的變革是模式。
一百年前汽車產業變革發生在歐洲和美國,而今天共享出行的普及很有可能發生在中國。比如D1,和常規的整車出售不同,它採用了按公裡付費的模式,這一運營模式的創新,幾乎讓司機端實現了0成本的運營。這還是一款可以將硬體和軟體進行升級的車輛。滴滴計劃每十八個月就進行一次升級,共享出行已經成為行業共識,購買服務將會替代購買工具,不必真正擁有一輛車也可以享受便利的出行體驗,將會是未來的趨勢。
誰能更快推出滿足未來出行需求的汽車終端,並率先規模化,誰就能切下更大的市場蛋糕。而滴滴的優勢就在於它有多年積累的出行和交通數據,有自動駕駛等不斷提高的技術能力,還有對硬體改造升級的能力。所有這些都使得他在這個過程當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成為最有可能破局的一員。
那麼你呢。看到這裡你明白了什麼?
那麼你的產品否連接海量用戶並真正解了你的用戶,並且集聚生態合作夥伴,打通碎片化、融合智能製造體系,完成規模化的私人訂製,打通「設計-生產-服務」全鏈條。給人們提供更安全、更高效、更舒適的服務升級.
比如現在的DI。還有一款空氣淨化器ROEHL 一樣,做顛覆性的L.a.a.S(生活方式即服務)商業模式 這可能是未來企業破局的答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