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幹預繁殖過程,為了獲得到更多肉,讓不符合規律的物種受罪

2021-01-15 有趣探索

如果舉辦一場特殊的健美大賽,讓陸地所有的大型動物都來參與,相信就算是肌肉猛男「史泰龍」和「施瓦辛格」兩位來了只怕也會被淘汰在初賽,因為自然界中肌肉發達、體格強健的動物實在是太多了,獅子,大象,犀牛,黑猩猩,棕熊,袋鼠等等,種類多不勝數。

那麼誰會贏得這場比賽呢?可能有人預測是體型巨大的大象,有人預測是肌肉結實的黑猩猩,有人預測是犀牛,還有人預測是會拳擊的袋鼠。儘管比賽規則直接關係到比賽結果,不過一種圈養牛有實力奪得冠軍之位,它就是肌肉橫露的比利時藍牛。

「比利時藍牛」說起名字可能有人比較陌生,但它的照片相信大家都在網上看見過,高高凸起的肌肉輪廓,著實讓不少健身男羨慕不已,比利時藍牛也因肌肉發達而走紅網絡,成為牛界的「斯瓦辛格」,說實在的,比利時藍牛比施瓦辛格強壯多了。

當你首次看到比利時藍牛照片的時候,肯定會有一絲懷疑,這張照片會不會是PS出來的?因為平常所見到的牛都不是這個樣子,但這些照片卻是真的。曾一度有人懷疑,是不是有人特意給比利時藍牛注射了某種增長激素,才導致它長出滿身肌肉。

比利時藍牛,顧名思義原產於比利時,起源於19世紀,但是他與普通的牛體型不太一樣,顯得非常壯實,多處肌肉明顯鼓了出來,所以體內脂肪含量少,蛋白質含量很高,有研究顯示,出肉率極高比其他品種牛多提供18%肌肉,骨頭少10%,脂肪少30%。

事實上,比利時藍牛產生於一次自然的基因突變過程,19世紀中葉,比利時中部一種本地牛品種和英國短角牛進行了一次大規模雜交活動,結果誕生出一批肌肉發達的牛犢,它就是現在比利時藍牛的始祖,這是萬萬沒有想到的結果。儘管基因突變是自然的,但人類實際幹預了繁殖。

比利時藍牛之所以肌肉變得如此發達,是因為肌肉生長抑制素基因中具有天然突變,肌生長抑制素是一種抑制肌肉發育的蛋白質,這種突變還會干擾脂肪沉積,從而導致肉非常瘦。由於肌肉生長抑制素基因不能以其正常能力起作用,從而導致瘦肌肉加速生長。

比利時藍牛剛一誕生,人類就被這種肌肉發達的動物給迷住了,肉質口感絕佳,營養豐富,屬高品質牛肉,而且該品種增長速度極快,現在,比利時藍牛牛肉深受全世界人喜愛,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廣泛分布在美國、加拿大等20多個國家,成為牛肉最重要來源之一。

但比利時藍牛存在一個非常棘手生存問題,在人類不幹預情況下,無法自然正常繁殖,由於比利時藍牛全身肌肉過於發達,產道自然變窄,而小牛犢在肌肉生長抑制素基因突變的作用下,體重是普通胎生小牛兩倍,因此不論是受孕還是分娩都在受罪,需要剖腹產才能取出。

即便比利時藍牛的產肉率非常高,但由於剖腹產的需要,和對更濃縮飼料的需求量也很大,意味著該種牛的飼養成本工作量都比正常的肉量要大得多,在市場經濟之下,人們不得不再次考慮經濟性,因為從經濟意義上來說,現在比利時藍牛整體生產效率仍不清楚。

按自然發展規律角度來說,比利時藍牛並不符合自然發展規律,因為它們無法正常遺傳後代,需要人工剖腹產來分娩,這顯然是不合理,況且懷孕對於比利時藍牛來說,是在受罪。如果哪一天人類拋棄了比利時藍牛,那麼它將很快消失,成為地球歷史長河中的一部分。

相關焦點

  • 為了獲得高品質肉,人類幹預繁殖過程,讓不符合規律的物種受罪
    儘管比賽規則直接關係到比賽結果,不過一種圈養牛有實力奪得冠軍之位,它就是肌肉橫露的比利時藍牛。儘管基因突變是自然的,但人類實際幹預了繁殖。但比利時藍牛存在一個非常棘手生存問題,在人類不幹預情況下,無法自然正常繁殖,由於比利時藍牛全身肌肉過於發達,產道自然變窄,而小牛犢在肌肉生長抑制素基因突變的作用下,體重是普通胎生小牛兩倍,因此不論是受孕還是分娩都在受罪
  • 為了吃它的肉,人類幹預自然繁育,比利時藍牛越強壯也越受罪
    很多人第一次看到這種牛的圖片時,最直接的反應就是,這是不真實的,肯定是通過電腦設計出來的,事實上,這種牛是真實存在的。比利時藍牛原產於比利時,它和一般的牛不太一樣,體型大,公牛可長到1.2噸重,身高接近1.5米,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一身肌肉,肩、背和腰上都有大塊肌肉,在比利時,這種牛主要當作肉牛,因為肌肉發達但肌纖維細,蛋白質含量高口感好,受到各國人民的喜愛。
  • 現代人類並非自然進化而來,而是從智人就被幹預了進化過程?
    關於人類的起源,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未解之謎。雖然達爾文的進化論試圖解開物種起源之謎,但是這套理論並不是無懈可擊,特別是在解釋人類進化史的時候,顯得非常牽強和不合乎邏輯。有研究發現,人類的祖先最早可以追溯到2500萬年前,但是在智人出現之前,其進化都是非常非常緩慢的。到了大概1400萬年前,人類的祖先才開始向類人猿進化。隨後在經歷了一個極其漫長的進化過程之後,在大概200萬年前才進化出人類最早的類人南方古猿。
  • 一夫多妻促進繁殖?研究:人類擔心動物一夫一妻,或導致物種滅絕
    動物一夫一妻,引發人類擔心根據《全球變化生物學》(Global Change Biology)的一項研究表明,在生態系統的變化之下,「一夫一妻」的不利現象正在逐步出現,特別是動物的繁衍引發了人類的擔憂,這項研究指出了,動物在繁衍過程的競爭和選擇,可能會加速滅絕的風險,這樣的研究看上去問題不大,主要是通過生態系統的轉變,引發生物滅絕的一個「拓展」,所以這問題不大。
  • 人類為什麼一般只吃食草動物的肉,而不吃食肉動物的肉?
    那麼植物太多了自然需要其它生物來解決掉一部分,於是食草動物就上場了,食草動物食用了草之後會將草中的能量轉換成自己的能量,讓自己不斷長肉,但在轉換的過程中是有一定效率的,並且這個效率還不高,一般只有10%-20%,比如牛吃草的能量傳遞效率為10%,那麼就相當於牛吃十斤草才能長一斤肉,那麼再往上的話比如老虎吃牛,傳遞效率依舊是10%,那麼老虎要長一斤肉就得吃掉十斤牛肉
  • 全球日確診60萬,人類物種的滅頂之災?
    本篇主要內容《物種起源的三大法則》物種起源以及進化,現代科學已經走了很遠的道路,但是在人類文明中有一種怪現象,主流的觀點往往會壓制其他觀點,當然這不一定是提出者的意思,比如進化論是達爾文提出和發展的,但是達爾文並不去打壓其他流派的觀點,真理越辨越明,但是其他的統治者為了一己之私下,往往舉著科學的大旗,和權威的大旗,打壓其他
  • 不為繁殖,而是為了變得更強
    在此過程中,個體雙方會出現親密接觸,也會出現身體傷害或疾病傳播的情況。無性生殖或自體克隆則沒有以上弊端。克隆可發生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並完整地傳遞個體基因。儘管有這些好處,但無性生殖只是真核生物繁殖方式的一種特殊情況,並非常見現象。舉例來說,對具有遺傳可塑性的植物來說,只有1%的植物物種常以無性生殖作為繁殖方式。在動物物種中,每1000個已知物種,僅存在1例採用無性生殖。
  • 不為繁殖,而是為了變得更強
    相反,生物個體會為了獲得其中任何一種好處而進行性行為。性利於物種生存從某些方面講,性普遍存在——幾乎每種真核生物都會發生性行為。但對於各個物種來說,性又是獨特的。若談起植物、單細胞原生生物、果蠅或人類的性行為,會發現它們看上去各有不同。
  • 大象產肉量那麼高,歷史上人類為什麼不養殖大象?專家:得不償失
    就算人類以食用為目的所馴化的動物生長周期比較長,不能夠及時獲得回報的話,但在冬季必須可以從自然界中得到使得該物種續存的物質,就比如說牛羊就算在冬天沒有新鮮的草可以吃,吃乾草依然可以生存,儲存這些乾草也不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正常來說也只有在原始文明和遊牧文明世界才將飼養牛羊作為儲存食物的主要方式,等進入農耕文明之後,生長周期較短的農作物成為了儲存食物的主要方式。
  • 世界上10大人造跨物種雜交動物,獅虎獸常見,聽說過鯨豚嗎?
    由於不同物種由於染色體數量的差別存在生殖隔離,不同的物種之間一般不會交配,而在人類幹預下,曾經造出很多跨物種的雜交動物,算是人類的「惡趣味」?跨物種雜交動物有兩種,部分是人類為了培育出為人類服務的牲畜,例如騾子和雜交斑馬,是驢分別和馬與斑馬的雜交種,騾子性情溫和力氣大,兼具馬和驢的特點,雜交斑馬相較於野生斑馬性情更溫和,對當地的細菌病毒的抗性遺傳了斑馬,是非洲人培育出來的一種牲畜;部分是出於科研等目的培育出來,比如獅虎獸、虎獅獸、豹獅獸、鯨豚、其中豹獅獸成功率較低,而獅虎獸和虎獅獸的成功概率相對高一些
  • 幹預物種進化!「基因組編輯」將讓人類更強大,卻遭到科學家反對
    據報導,近期,一個由多國科研機構組成的國際委員會,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表示雖然人類遺傳基因組編輯是未來人類發展的主流研究項目之一,但是目前人類對它的了解還並不充分,盲目用於臨床應用,或許會存在無法預估的後果。
  • 幹預物種進化!「基因組編輯」將讓人類更強大,卻遭到科學家反對
    什麼是人類基因組編輯?進入到21世紀,人類的科學技術發展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突飛猛進」,在生物學研究領域,科學家們已經從過去對於基因的一知半解,發展到可以簡單地對於物種基因組進行編輯。這項技術的優勢是什麼呢?當人類可以完全掌握這項技術後,這意味著,人類會成為地球上真正的「主宰」,可以通過基因組編輯,來幹預物種的進化,同時,也可以讓未來的人類變得更加優秀。
  • 郭欣評《離開荒野》︱摺疊進化——人類創造物種的剪影
    自冰川時代起,人類的定居給荒野帶來了新的、「不自然的」(unnatural)環境。對於大多數動物,這種環境是不舒服的、不適宜居住的,但有少數動物適應了人類造就的世界,為了種群的生存,成為人類的同伴。譬如,約一萬五千年前,那些願意親近人類以換取一些殘羹剩炙的狼,與人類之間首先產生了合作和友情,逐漸演化成人類的家庭成員——狗。
  • 進化論最大的缺陷,人類是由草履蟲發展進化而來不符合邏輯的
    達爾文在1858年提出了進化論,這對於人類研究物種起源提供了很多思路。他認為生物是在不斷進化的,而人類也是一步步由草履蟲發展進化而來的。但是近些年來人們發現進化論中也有些不符合邏輯的,下面一起來了解下。
  • 不同物種的動物結合,意義何在?只是為了滿足人們的一己之欲嗎?
    雜種優勢簡單來說,雜交是指不同基因型個體,通過生殖細胞或者體細胞融合的過程,就被稱為雜交。雜交後的個體能獲得雙親基因的重新組合。它的存在,對人類來說,是有非常大貢獻的。然而,這種生物終究不是自然的產物。馬和驢是存在生殖隔離的,在自然情況下,是不可能產生後代的,人為幹預的情況下才有可能,而且騾子也沒有繁殖能力。但這依然也抹殺不了,在交通不便利的地區,騾子對人們的貢獻。
  • 「繁殖」有多重要?為何動物都將它作為生存的終極目標?
    近年來,有一個詞被越來越頻繁的提起,它便是「功能性滅絕」,簡單來說,就是瀕危物種因為生存環境被破壞,如果不進行人工幹預培育的話,那麼,在自然條件下,是很難再進行繁殖的,這就等於它們沒有辦法再進行後代繁衍,等到僅剩下來的死亡後,這種生物也就從地球上徹底消失了。
  • 「同性戀」會導致人類消亡嗎?
    「如果大家都搞基,人類不就滅絕了嗎?」 實際上這多半是我們多慮了。 加拿大生物學家布魯斯·貝哲米在1999年發表了一分有關動物物種同性戀行為的文獻,涉及物種從靈長目到棘頭動物門。大量的實例表面,某物種在一定範圍內的同性戀比例是不會影響該物種的基因延續的,是符合生物學規律且達到該物種延續的平衡。 -02-「同性戀」為什麼沒被淘汰?
  • 科普法則這樣解釋,但不符合人類進化
    生物學家柯普通過對動物化石的長期研究,精練地總結出一個規律,種群繁衍情況越來越好的種類,其個體體型也在不斷地壯大。在該法則被提出來之後的幾十年裡,生物學家們確實能夠在自然界中發現許多符合該法則的現象,而且體積更大的種類往往在繁殖能力上比那些體積較小的種類要強一些。同時,柯普也認為這樣的規律並非突然出現,而是經過長時間自然選擇作用的累積所形成的。
  • 繁殖是動物的本能,那麼人類繁殖行為,是先天還是後天模仿?
    繁殖是動物的本能,那麼人類繁殖行為,是先天還是後天模仿? 人類就是一種奇特的生物,我們從園內發展計劃過來的,而且人類發展了這麼多年,依舊是靠著繁衍後代來延續我們的文明,當人類還是人類的時候,他們就已經學會了繁殖,那麼我們人類會繁殖到底是先天性的還是後天學習的呢?
  • 春天到了,又到了動物……動物的交配都是為了繁殖嗎?
    藏酋猴:性交是建立友誼的方式筆者曾出差到四川調查川金絲猴和藏酋猴的數量和分布,在白水河國家級保護區看到一群藏酋猴在交配。它們的動作十分短暫,也不分場合。看到此景,我想到一個問題:猴兒們的交配都是為了繁衍嗎?如果是,它們為何一年四季都在交配,如果不是,那交配又是為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