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殉葬有多恐怖,還沒死就被太監往腦袋裡注入水銀

2021-01-21 愛在史前

西漢時有個廣川王,常好聚集無賴少年到處遊獵盜墓。一次,他們在盜掘一座古墓時,"見百餘屍,縱橫相忱籍",該墓覆蓋著一丈多厚石堊,一尺多深雲母,挖開時屍體保存完好,"或坐或臥,亦猶有立者,衣服形色,不異生人"。墓中"唯一男子,餘皆女子"。原來這是西周末代君主周幽王的墳墓,這一百多女子全是為幽王生殉的妃妾。

最常見的方式之一:毒酒或是毒飯菜,一般讓誰殉葬不會告訴你,這樣會減少不必要的麻煩,負責辦喪事的人根據死者生前的遺言,把需要殉葬的人員聚集到一塊,然後請大家吃頓飯喝個酒啊什麼的,等大家喝過吃過就毒發身亡了,然後會被拉到陵墓裡面和死者一塊埋了。這個在古代殉葬裡面算是比較溫柔的了。最起碼生前沒有遭罪(小編沒有贊成的意思哈,用活人殉葬這是令人髮指的事情)

祭祀用的祭臺並不是很高,並且形狀是像屋頂一樣往下傾斜的。那些被選為了祭品的人四肢都被捆綁著放在了祭臺上,所以他們即使感受到了疼痛也不能逃跑或是反抗。然後祭司將下面的火堆點燃,用烙鐵灼燒他們,這些祭品也因為痛苦在兩側傾斜處不停的翻滾著。並且這種煎熬的時間還被認為越久越好。到了第二天的時候,這些死去的祭品身上的肉還會一片片的被割下。

除了簡單粗暴的,也有使用科學手段的,但是依然免不了血腥的場面。這種辦法是藉助水銀的毒性,首先讓嬪妃們服下一種藥水,大概是類似今天的麻藥吧,可以讓嬪妃沒有痛苦的睡去。在其昏迷後,太監們將她們的頭部和身體各切開一條縫隙,通過縫隙向其中注入水銀,而後再將傷口縫合好。因為水銀的毒性,這些嬪妃們會在熟睡中再也醒不過來。這種辦法更像是一臺外科手術,可以讓嬪妃們在無痛中死去。而且據說注入的水銀還可以幫助嬪妃們留住容顏。

據《明史·后妃傳》記載,明宣宗駕崩之時,有一位郭嬪入宮僅二十天,卻也不得不殉葬,時年21歲,讓人唏噓不已卻也無可奈何。郭嬪,本名郭愛,字善理,安徽鳳陽人,長得清秀可人還頗有文採。入宮僅僅二十多天以後,明宣宗駕崩,郭嬪得知自己殉葬的消息後含淚寫下絕命詞:「修短有數兮,不足較也;生而如夢兮,死則覺也;失吾親而歸兮,不足較也;慚餘之不孝兮,心悽悽而莫能已兮,則可悼也。」

相關焦點

  • 古代貴族陪葬時候, 是把人直接活埋嗎? 還是殺了在埋?
    據考古發現:烽火戲諸候的周幽王墓穴中有百餘具屍體,男性只有周幽王一人,其餘全部為女性。有個別殉葬者還包括王候寵信的大臣,秦穆公死後陪葬者還包括親信大臣。古代殉葬分為主動殉葬和被動殉葬,當然前者很少,一般都是直接自殺。而後者,死法就千奇百怪了。朱棣死後,命宮女妃子上吊而死,房中三尺白綾,在太監的催促下結束生命。
  • 活人祭,殉葬...!膽小慎入!
    早在一千年前,在中國古代年輕女性中最開始形成纏足這樣的習俗。此項風俗始於十世紀,終於二十世紀早期。一般在姥姥那輩都還裹著小腳……第二殉葬殉葬是印度一種葬禮習俗。但是在如今的印度殉葬是十分稀少的,並且認為殉葬是一種嚴重的犯罪行為。在葬禮儀式中,死去丈夫的寡婦為了向其丈夫貢獻自己而跳入焚燒丈夫的火堆中自殺。
  • 世界十大恐怖習俗 排第一的竟是中國的它
    步驟是:第一,把兩隻腳都浸泡在混有藥草和動物血液的溫水裡。這種混合藥劑使得肌肉鬆弛易塑。隨後將她們的指甲剝去以防止術後的內部感染。以上步驟都是為接下來真正的纏足作準備。現在進入塑造「優美線條」的階段,首先準備絲質或棉質繃帶,大約長10英尺、寬2英寸,也把它浸泡在先前準備的混合藥劑裡。然後把每沒一隻打碎的腳趾用溼繃帶纏好,這些溼繃帶在變幹過程中不斷束緊,然後逐漸收緊至腳跟。
  • 古代皇帝吃飯都有一個太監試菜,萬一是慢性毒藥呢?
    直接叫他修仙吃仙丹不就行了嗎,這可是我國古代皇帝的優良傳統...。言歸正傳,對於古人來講,吃了之久等幾個小時才毒發,這已經算是很慢很慢的毒藥了。幾乎不存在那種自然調配的,可以花上半年讓人慢慢死亡的藥,即便現在也少。實在要說有,水銀就是最典型的一個,那麼在古代,哪一種寶貝裡面水銀多啊?還是仙丹啊,道家祖傳秘方,汞是不要命地加啊。
  • 中國古代四大盛世裡 最恐怖的地方 進去後生不如死
    在古代刑法有許多的酷刑,亂世當然是最恐怖的,寧為盛世犬,不為亂世人。五代十國,南北朝時期,三國時期,都是著名的亂世。但是,在盛世,也有數大恐怖的時期,也是人人自危,今天我們聊聊中國歷史四大盛世中最恐怖的地方。
  • 揭秘古代宮女與太監對食,皇帝竟然默許了?沒想到是這個原因
    親愛的讀者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來到今天的新爺話古今,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帶來古代的那些事兒,咱們都知道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五千多年歷史的國家,咱們也都知道所謂亂世出英雄,那個時候的中國戰火紛紛,人們都渴望這一個和平,然而只要有侵略者,就會給人們帶來災難,因此人們更加渴望太平盛世的出現
  • 秦始皇陵地宮真有大量水銀麼?古代是如何提煉水銀的?
    談及秦始皇陵,總會有許多未解之謎,其中便包括地宮中浩如江海的水銀。與許多朋友一樣,初讀《史記》時,也曾被「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的文字所震撼,並對古代如何獲取水銀而充滿了疑惑。說的便是李宸妃下葬時,曾在棺內注滿水銀,以防止屍體腐爛。查閱相關文獻可知,古人以水銀防止屍身腐爛的記載很多,或以水銀浸泡屍體,或在屍體中注入水銀。不過,像吳王闔閭和秦始皇這樣的帝王陵墓,大量使用水銀,除了防止屍身腐爛以外,還有更為重要的目的:以彰顯自己至高無上的地位。而據現代考古和科技檢測證明,秦始皇陵墓封土中,汞的含量確實嚴重「超標」,足以佐證地宮中卻有大量水銀。
  • 中國古代喪葬觀:為什麼古人要事死如事生?
    這些習俗直到現在在某些地區還保留著。 事死如事生這一觀念在我國由來已久。早在商代的殷墟王室墓葬中就曾出土殉葬的奴隸俑,而據專家考證,用陶俑代替人殉葬的傳統甚至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直到近代推行火葬,陪葬的習俗才被徹底取締。 這樣的觀念延續了幾千年。
  • 在古代普通人與水銀一生無涉,這是為什麼?
    水銀作為液態存在的金屬,有著閃爍靈動的氣質,一直很神秘。司馬遷的《史記》裡寫秦始皇陵:「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葬在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墓中也是「傾水銀為池」,帝王之陵使用如此多的水銀,目的很明顯:防腐、更好地保存自己的遺體。
  • 古代神奇金屬之水銀,你知道多少
    有一種金屬在古代,曾經被大量使用,鍊金、治病、從生到死都需要它,然後現在,我們越來越難看到它的蹤跡,這就是曾經無所不能的水銀。我們就來說說歷史上神奇的金屬水銀,也就是汞。在古人看來,這是一種非常不可思議的東西,因為除了鐵大多數,包括金、銀等都能被汞溶解,乃至西方鍊金術士還認為世界萬物都是由汞組成,所以製造和使用水銀的歷史,往往可以成為衡量古文明科學技術水平的標杆之一。我國作為文明古國,這方面的歷史相當悠久的,只有與埃及,早於希臘,戰國時期來用水銀給銅器、鐵器鍍金留下了許多漂亮的文物,歷史上最早迷戀水銀的人應該是秦始皇了。
  • 古代太監和宮女對食是什麼意思,是電視劇裡演的那樣嗎?
    因為古代太監和宮女的生活基本都是在高牆之內,又宮規森嚴,有的人進來了一輩子都出不去,寂寞和空虛是難免的,所以大家互相結為伴侶,一起吃飯約會,簡單說」對食」就是宮女與宮女之間或者太監與宮女之間的戀愛關係,雖然有些太監對女性還是興趣濃厚,但是畢竟太監的男性生理功能是不完整的,所以這種」對食」大多都只是雙方在心靈上互相尋找慰藉。
  • 滷大腸裡吃出水銀,哪裡來的是個謎
    原本一頓平常的晚飯,卻讓無錫市民張先生吃出一身冷汗,因為他實在沒料到,在自己買的滷菜裡面竟然會吃出水銀來。所幸,在到醫院診治後,他被告知其妻子並無大礙。不過好端端的滷菜裡,怎麼會出現水銀這樣的稀罕物?張先生實在是百思不得其解。「這是我老婆吃到的,發現豬大腸裡有骨頭一樣的東西,吐出來一看,是碎玻璃,而且有像水銀的東西。」
  • 揭秘古代太監與宮女的秘密
    要說古代封建王朝的時期,要說最可憐是就數太監了,太監大多數因為家裡條件不好,而為了生存去皇宮求職,進宮就免不了要割掉自己的「寶貝 」而失去了做男人的基本能力,但是要說那還是有一定的欲望的,但是只能過過嘴癮,自己想像而已。
  • 中國最偉大的航海家鄭和是太監嗎?他是怎麼死的?他的墓地在哪裡
    而且鄭和的職位是內官監太監,是堂堂正正的正四品官員,在地位上僅次於司禮太監。鄭和下西洋之後還朱棣還親賜了「三寶太監」的稱號給鄭和,已褒獎鄭和的功績。再退一萬步講,鄭和做太監也不是自己願意的,鄭和家境優渥,根本就沒必要去做太監。而是在公元1381年的時候,朱元璋糾集兵馬十三萬,打算去雲南消滅盤踞在雲南的元朝的勢力。
  • 鬼栽樹 栽鬼樹 為什麼把樹往死裡栽
    這棵銀杏樹直接就栽死了這一棵還頑強的活著像這麼大的銀杏樹,一棵就要一萬多,栽死了讓人心疼,可是偏偏就要這麼栽。鬼栽樹,栽鬼樹,把樹往死裡栽,這是綠化造林活動中一個常見的事實,老百姓看了罵大街,做鬼者公開無視老百姓的白眼。像上面這些樹就栽在大街上,開始都是用木棍支著,市民走路都得繞著走。再後來遇著風雨,總是連根拔起,反正這些大樹活得很艱辛,很無奈,很可憐!
  • 太監居然有妻子?對象還是宮女?解讀中國古代宮廷「對食」史
    這幾年熱播的《甄嬛傳》、《如懿傳》等影視劇中,經常會出現宮女和太監結成對食,搭夥做夫妻這種故事情節,由此推動電視劇情節的發展。但是眾所周知,古代皇宮裡的宮女、太監都是沒有自由之身的奴隸,再加上太監又是有生理缺陷之人,這就不禁讓人感到好奇,宮女和太監到底是如何做夫妻的?
  • 「秦公一號大墓」直播發掘,出土3000多件文物,186人為之殉葬
    「秦公一號大墓」直播發掘,出土3000多件文物,186人為之殉葬最近,中國考古界最激動人心的大新聞,就是國家重啟了對「秦公一號大墓」的發掘工作,並特意在媒體上進行全程直播,吸引了無數歷史和文物愛好者的注意。
  • 古代宮廷「對食」,女多男少的背景下,宮女和太監如何做夫妻?
    後來延伸為兩個意思,一是宮中女子間的戀情,二是宮女與太監結成掛名夫妻,搭夥過日子。後一種更普通,又稱為「菜戶」。電視劇《大明風華》裡有一個情節,胡善祥滿了16歲,宮女姐妹們說她已經到了找「對食」的年紀,攛掇她找個小太監。
  • 古代宮女的一生,從你進宮的那一刻就註定了,真是一入宮門深似海
    一入宮門深似海,宮女一旦入宮,失去了自由和人權,地位低下的宮女一般都是衣服簡陋,住所簡陋,終身苦役,入宮以後要學習宮裡的規矩,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幾乎沒有出頭之日。宮內規定:「宮嬪以下有疾,醫者不得入,以證取藥。」打發到一處專門管理的地方,讓其靠著生命力延續時日,或者直接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