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App泥沙俱下 涉黃、抄襲問題多
「讓學習成為美好體驗。」
「挖掘可提升的每一分。」
近幾年,「人手一機」成為常態,高舉各色旗幟的學習類App便噴湧而出。據《在線教育行業市場分析報告》的數據顯示,2016年在線教育用戶規模為9001.4萬人,未來幾年還將保持20%以上的增長速度,到2019年預計將達到1.6億人。其中,中小學生佔據了「半壁江山」。
的確,如果以「中小學學習類App」為關鍵詞進行搜索,立即能彈出不下100個App推薦,覆蓋語數外各科,功能側重不盡相同。
「小學生學習App排行榜」「中學生必備十大學習App」……這些五花八門、熱到發燙的學習類App幾乎可以滿足學生的各種學習需求。
左手手機右手筆。
不可否認,中小學生的學習,已不可避免地由App引導著逐漸揮別「紙質化學習」時代。
不過,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一些學習類App在「科技改變學習」的「動人」理念下,在某些角落中也隱匿著「垃圾」,這種現象也許並不普遍,但是當使用者是幾歲、十幾歲的孩子時,哪怕少量的「汙垢」也會對他們的成長產生不利影響。
一個多月「撞」上了兩次黃圖、一次葷段子
「他原來跟我說過,我們之間只能是性的純潔,不可能有愛。」愣了兩秒鐘,吳北躍趕緊鎖上了手機。不敢相信,這些露骨的字眼竟赫然列於這個叫做「某某幫」的App裡。
吳北躍剛上初中第一周時,語文老師布置了摘抄作業。吳北躍用「某某幫」搜索優美語段,「彈出的第一篇推薦作文就是這個,文章裡邊的細節描寫更加辣眼睛。」吳北躍說,這篇「推薦作文」的閱讀量為2090,還有51條彈幕評論。
令人大跌眼鏡的還在後面。吳北躍接著往下翻,發現App中夾雜的「小黃文」真是不少,有的還被貼上了「優秀作文」的標籤。這麼一看,第一篇的尺度竟已算是小的了。但據她所知,目前全班的76人裡,大部分同學都在用這款App。
不過學習類App「涉黃」絕不止這一家。
剛過去的這個暑假,安徽的高二學生袁言在手機裡下載了名為「某某斬」的背單詞軟體。但才使用了一個多月,就「撞」上了兩次黃圖、一次葷段子。「背單詞時出現的配圖和例句常常帶著些暗示、挑逗的意味。」袁言說,一次晚飯後同爸媽一塊兒散步,袁言邊走邊看「某某斬」裡的英語視頻,「一男一女的對話內容特別『汙』,爸媽就在邊上,嚇得我趕緊關上,回家就卸載了。」
學習交流平臺變為「互撩寶地」 App同學圈漸失原味
成年人的微信中有朋友圈,孩子的學習App裡則有同學圈。
袁言也是「某某幫」的老用戶,見證了同學圈從學習交流平臺質變為中小學生的「互撩寶地」。
「發心情的比問作業的多。」袁言說。
一次,一個名叫「請叫我女王大人i」的小學女生在同學圈裡曬出了自拍。
「手指好長,喜歡你」「喜歡,求扣扣」「需要男朋友嗎?」
……
類似的留言多達數十條。
袁言表示,除了互撩,為了明星而開撕、刷同性戀漫畫小說、開黃腔也成了同學圈裡學生的社交常態。
吳小雨是一名90後英語教師,面對層出不窮的學習類App,她也「甚是愁惱」。
據她所知,班上至少三分之一的學生在用學習類App。「真用來學習的少,大都直接抄答案。」吳小雨說,學生的很多英文翻譯和標準答案一樣,作文內容也都是雷同的。
為一探究竟,吳小雨上網搜索了「作業App」,結果一下子冒出了幾十個「抄答案利器」。下載了一款熱門的拍照搜題App後,她發現其中提供的所謂「優質答案」錯誤百出,「簡直誤人子弟!」吳小雨說。
「不會的可以問老師。若是一味地依賴作業軟體、追求標準答案,學生容易產生惰性、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周小雨在家長會上向所有家長強調,希望同家長一起遏制住這股由App帶來的「抄襲風」。
「學校認證」App也暗藏漏洞 學生初心難保
很多人覺得「藏汙納垢」的學習類App是學生和家長自己找的,其實,某些學校老師推薦的App也並不是毫無瑕疵。
江蘇的媽媽錢微最近很糾結。女兒剛上三年級,班裡的英語老師要求家長下載「某某作業網」,學生在這個App上在線完成作業。
「既然是老師認證的,一定錯不了。」錢微說。
的確,自從用了這個App,原本對英語「不感冒」的女兒積極性一下子提高了,口語能力也有所提高,「如果哪天老師沒發布作業,她還挺失望。」這令「80後」媽媽錢微頗為驚喜。
不過,欣喜之餘,錢微漸漸發現,這個App之所以吸力如此之大,是因為其遊戲的外殼,學豆的獎勵機制(學豆可以換獎品),還有各種學霸榜單排名。「班裡的同學都在比排名、賺學豆,有同學為了賺學豆花錢充了VIP,還有作弊刷學豆的。」女兒的話讓錢微大跌眼鏡。
鬱悶的錢微在自己的朋友圈裡抱怨:「學習App裡bug多」,結果引來很多家長的留言:「App裡的遊戲成分過多,孩子很容易上癮、產生依賴,而且內置不少充值服務,顯然脫離了教育的主題。」一位家長這樣留言。
的確,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通過調查發現,在錢微所說的那款App中,賺取「學豆」的方式除了高質量的完成作業,下載App內的付費項目也成了賺取「學豆」的主要途徑。
學習類App捆綁上學校作業,讓家長們亦喜亦憂。省時省力、事半功倍,形成你追我趕的學習氛圍是好,但App裡五花八門的附加物使學習變了味,不免讓孩子們初心難保。
(本文學生均為化名)
實習生 沈曼怡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樊未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