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生物都吃生食,只有人類吃熟食,是誰告訴人類要這樣做?

2020-08-10 鴻的科學觀

生物進化是從基因突變開始的,由於基因改變生物的適應性改變,相應的行為也可能但卻不必然改變。人類吃熟食是由於人類進化出了發達的大腦,意識到了吃熟食的好處。

進化論論的是生物的進化機理,並不能完美解釋生物的行為,因為意識具有獨立自主性,它雖然產生於大腦的物質基礎,但是卻能通過改變周邊的環境使環境更適宜自己生存,意識存在的原因歸根結底還是生物適應性的體現。生物的適應性方方面面種類很多,因為基因隨機的突變性生物的適應性改變也就是進化是隨機的。

人類為什麼突然開始吃熟識原因尚不清楚,比較可能的原因是野外森林或者草原大火導致生物死亡,使人類意識到火的威力和熟肉的香、好消化,而那時人類的大腦容量儘管距離現代人類還有很大差距,大約比黑猩猩好一些,但是已經能夠意識到火的妙用,於是人類開始採集天然火種用於自衛和燒烤食物,後來人類在打制、磨製石器的過程中又意識到了摩擦生熱可以生火。

這種偶然的靈機一動自然不是生物進化的必然,地球現有物種據估計有3000萬,然而熟練掌握火的應用和自己生火的物種也只有人類而已。進化決定的是生物基因的改變,基因導致生物的性狀和生物體內某些生理活動機理的改變,並不能左右動物的意識,其實大家如果仔細想一下,意識和身體的運作是相對獨立的系統,我們無法控制心跳呼吸,

就是因為這些功能是人體最重要的生理功能,需要精細的調節,若停止數分鐘就能導致生物死亡,而生物的本能是趨利避害,意識的好處是加了很多自己思考決策的過程,能夠選擇出相對更利於動物生存的場景,因此在進化的過程中被保留。人類用火的行為就是意識的決策,在不影響生物生存的情況下,身體允許意識這樣做而已。

人類的演化歷程是無數個偶然因素導致的結果,並不是必然的,這也是為什麼如今地球上只有人類演化出了文明,意識只是增加生物生存適應性的一個方面,也並不是決定生物生存的因素,世界上無意識的單細胞生物佔多數,而它們都在自己的生存環境中怡然自得,並不會因為沒有意識不會用火而一下子就滅絕了。

吃熟食的行為也促進了人類的演化,熟食相較於生肉更加便於食用和消化,人類就有了更多的時間用腦去進行更多的探索,探索的多了就知道了更多的自然知識,最後又把自然知識用於生存實踐,人類有了更強的改變環境的能力。人類在生活實踐中獲得的知識由於大腦的演化代代傳遞使得人類的知識體系越來越豐富,最終有了人類文明。

人類的腸胃也因為食性的改變而改變,相較於黑猩猩等野生近親,人類的盲腸逐漸萎縮,正因為人類吃含粗纖維更少的肉食雜食,相應地驅趕佔身體的比例越來越小,相對地大腦佔比越來越大,給了人類文明發展的基礎。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動物吃生肉沒事,而人類就要吃熟食?
    吃生肉最主要的危險是寄生蟲,有可能患上寄生蟲病,危害身體健康。為了安全起見,人們通常會烹飪後再吃。而自然界的食肉類野生動物,沒有烹煮食物的能力,一直保持著吃生肉的習慣,但感覺它們吃生肉似乎很安全,難道它們真的不懼寄生蟲嗎?實際上,無論是人還是動物,都有可能因為吃生肉被感染寄生蟲。
  • 食物鏈頂端的人類為什麼只吃食草動物,食肉動物卻很少吃?
    在自然界中,很多生物為了抵抗熵增,通過吃熵比自己小的食物,這樣就會排出無序的熵,如此也就能夠抵抗熵增的過程了,在這樣的情況下,自然界就形成了一條食物鏈,食草動物——雜食動物——食肉動物,在這條食物鏈中,最底層的是植物,而植物的能量來源是太陽。
  • 人類為什麼只吃食草動物的肉,不吃食肉動物的肉?
    我們舉個例子,我們知道人類是由原子按照一定規律排列而成,在一個孤立系統內,人類的原子排列順序會逐漸由有序,走向無序,最終迎來死亡,這個過程就是熵增。如果還不理解熵增,其實你想一想房間就可以,一段時間不收拾之後,就會變得很亂。而自然界對抗熵增的途徑,則是通過吃熵比自己小的食物,排出無序的熵,來抵抗熵增過程。簡單來說就是人類通過吃食物來獲得能量,抵抗死亡。
  • 為什麼人類只吃食草動物, 而不吃食肉動物? 是不好吃嗎?
    人類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生物,但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我們卻不吃食肉動物的肉,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主要原因:吃食肉動物不划算根據現代進化論,人類是由類人猿演化而來的,而原本類人猿終生生活在樹上,以樹葉和果實為生,屬於典型的食草動物。
  • 人類為什麼基本上只吃食草動物,卻不吃食肉動物?
    看到這個題目估計很多人都會驚訝,也驚訝居然有人會提起這種問題,那就是原來人類基本上都只吃食草動物啊!就連小編自己都沒有想過這個問題,那麼,為什麼人類基本上只吃食草動物,而卻對食肉動物沒興趣呢?答案究竟如何,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生物的食物鏈。
  • 人類為什麼基本上只吃食草動物,卻很少吃食肉動物?答案顛覆認知
    而自然界對抗熵增的途徑,則是通過吃熵比自己小的食物,排出無序的熵,來抵抗熵增過程。簡單來說就是人類通過吃食物來獲得能量,抵抗死亡。其實不止人類,所有的動物都是如此,通過吃熵比自己小的食物來維持生命,在這樣的安排下,自然界形成了一條食物鏈,食草動物——雜食動物——食肉動物(簡單的食物鏈模型)。可以說,動物的能量來源最底層就是植物,而植物的能量來源,則是源於陽光。
  • 弱肉強食不適用於人類,吃人的要被人吃,對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批判
    弱肉強食的食物鏈實際上是一種營養鏈,「吃」與「被吃」的關係是一種營養傳遞關係而不是強弱表達關係(生物之所以要「吃」,是為了從外界攝取營養,以求生存,而不是為了在「被吃」者面前逞強)。然而,自然界裡每一個生命體所需要的營養物質都是來自外界而不是來自自身。不從外界獲取營養物質,僅憑自我循環就能存活的生物是不可想像的。一個生命個體是這樣,一個物種也是這樣。
  • 為什麼人類不吃食肉動物,卻很愛吃食草動物的肉?
    人類不愧是站在吃貨頂尖鏈上的生物,胃口好的很。只要是觸目所及的,沒有不能變為餐桌上的物品。天上飛的是正常操作,而水中遊的就是普通的,地上走的更是頓頓都有。可以說,只要味道到位,就沒有不能吃的。可就算是這樣,也有許多的動物並不在人類的餐桌上。比如說,獵殺者獅子、老虎、豹子等。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 百科|你是否想過,人類為什麼只吃食草動物,卻幾乎不吃肉食動物?
    我們知道人類是由原子按照一定規律排列而成的,在一個孤立系統內,人類的原子排列順序會慢慢地從有序走向無序的,最後走向死亡。在自然界中,很多生物為了抵抗熵增,通過吃熵比自己小的食物,這樣就會排出無序的熵,如此也就能夠抵抗熵增的過程了,這也就是說我們人類可以通過吃食物來獲取能量,然後延長自己的壽命。
  • 人類只吃食草動物,比如羊豬牛,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人類只吃陸地上的食草動物,海洋中的魚類很多都是食肉動物,比如:鱖魚、三文魚等,但陸地上的食肉動物,人類幾乎不吃,這是為什麼呢?人類為什麼不吃食肉動物的肉?其實,人類之所以不吃食肉動物的肉,是因為捕食食肉動物具有一定的危險性。
  • 為什麼人類主要吃食草動物,食肉動物卻很少碰?看完你就明白了
    人類是地球的霸主,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生物。從生物鏈的等級制度來看,人類之下的任何生物都能夠成為我們的食物,可是在人類漫長的生活歲月裡,我們卻可以發現這樣一個事實:人類的食物基本是以食草動物為主,很少會去吃食肉動物。於是有人產生了這樣一個疑問:為什麼人類主要吃食草動物,食肉動物卻很少碰?
  • 為什麼肉食動物吃生肉不怕寄生蟲,但人卻會怕?
    熟食相比於生食有什麼優勢呢?人類的大腦比其它的靈長類動物的容量都更大,因此生存所需的能量也是更大的。研究發現,如果吃生食的話,人類每天進食的時間要超過9個小時,才能夠滿足人體所需要的營養。被烹飪過的食物能夠讓我們的腸胃更快地消化食物,以讓身體獲得相應的能量。正是因為人類的先祖學會了用火烹飪,人類才得以進化出現在體積巨大的大腦。
  • 為什麼人類很少吃食肉動物的肉?是不好吃還是生存法則?
    幾千萬年的進化,讓人類變成了雜食動物,熟食的習性更是讓人類食譜的選擇範圍變得寬廣。肉類作為豐富的蛋白質來源,自然是不可或缺的食物來源。可是對比動物的飲食習慣,我們會發現,在人類的餐桌上很少看到食肉動物的身影,大多數的肉類都來自食草動物。是不好吃還是一種巧合?這種人類獨特的飲食特點真相到底是什麼?
  • 為什麼人類只吃食草動物的肉,不吃食肉動物的肉?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我們人類只吃食草動物的肉,而不吃食肉動物的肉呢?而是要馴養大規模的家禽、家畜等,才能保證人類能量來源的充足與穩定。就比如:我們日常生活中就會出現養雞場,養鴨場以及養豬場等。而另一方面,由於食草動物性格溫順,沒有較強的攻擊力,即使人們捕食它們,它們也不會對人類發出致命攻擊,從安全性而言,捕食食草動物的安全性更高。
  • 突然發現個問題,人類只吃食草動物,比如羊豬牛,真的是這樣嗎?
    突然發現個問題,人類只吃食草動物,比如羊、豬、牛,真的是這樣嗎?首先,我們需要弄清楚這三種動物到底是什麼食性,牛和羊的確是食草動物,但被更多人當作日常肉類的食物的豬則不一樣。事實上,作為最常見的家畜之一,豬是從野豬馴化而來的亞種脊椎動物,更是古雜食類哺乳動物成員之一。
  • 為何感覺人類只吃食草或雜食類動物,幾乎不吃肉食動物
    生物的生存其實是物質和能量的流動,能量經過植物-食草動物-食肉動物有大量的浪費,到食肉動物的時候,數量已經相當少了,飼養作為人類肉食來源成本會很高。生物和環境保持著能量和物質交換,能量流動使生物形成了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能量層級,完成了碳、氮等各種生命組成物質在生物圈中的循環流動,能量也隨著物質的循環而流動,消費者中包括植食性動物和肉食性動物等,由於地球大型動物都是以氧化有機物供能,大量的能量以熱量的形式釋放到環境中,僅有10%左右可以進入下一個能量層級,那一片叢林或者草原,能夠供養的大型肉食性動物就比較少
  • 為什麼人類只吃食草動物,而不吃食肉動物?是不好吃嗎?
    人類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生物,但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我們卻不吃食肉動物的肉,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根據現代進化論,人類是由類人猿演化而來的,而原本類人猿終生生活在樹上,以樹葉和果實為生,屬於典型的食草動物。在下地生存的過程中,它們逐漸演化出了食肉的功能,只不過由於類人猿力量比較弱,智商也不高,所以這些肉都不是自己捕獵而來的,而是撿拾別人吃剩的腐肉。
  • 你發現了沒,人類為何都只吃食草動物,卻少吃食肉動物?
    文/濤聲依舊你發現了沒,人類為何都只吃食草動物,卻很少吃食肉動物?眾所周知的一件事,人類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說是一種雜食性的動物,很多人喜歡吃蔬菜也喜歡吃肉,從生物本能上來說就是如此,當然人類本身對於肉類以及素菜所含有的營養也是十分需要的,不過在自然界當中,存在著很多的純粹性的食草性動物以及食肉性動物,他們有的只吃素菜,有的只吃肉,但是它們的身體其實根本不會因為自己的飲食習慣,因為它們本身的身體能夠產生一些人類所不能產生的營養元素,所以它們可以如此的純粹
  • 人類一般只吃食草動物,很少吃肉食動物,為什麼?
    隨著生活的質量得到很大的跳越,飲食在逐漸成為備受關注的話題,誰都想擁有一個健康的飲食。但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人類每天都會吃肉,畢竟有些獨特的營養物質只有它們擁有。可是,你有沒有發現人類都是只吃食草動物,幾乎沒有是肉食動物,這究竟是為何?
  • 相較於肉食性動物,人類為何更傾向於吃食草動物的肉?
    人類應該算是非常典型的泛食性動物,既吃植物類食物又必須要吃動物類食物,在哺乳動物大多數類別之下都存在著泛食性動物,這類生物性情溫順攻擊性並不強,例如靈長類動物大部分都是泛食性的。生命體運動要有足夠的能量支持,因此說細胞的新陳代謝就需要營養物質的供應,這些都要來自於食物,而構成蛋白質的20種胺基酸,人體只能通過自身的「原材料」合成12種,另外的8種必須要通過食物來攝取,因此就必須要進食肉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