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人類只吃陸地上的食草動物,海洋中的魚類很多都是食肉動物,比如:鱖魚、三文魚等,但陸地上的食肉動物,人類幾乎不吃,這是為什麼呢?
人類為什麼不吃食肉動物的肉?
其實,人類之所以不吃食肉動物的肉,是因為捕食食肉動物具有一定的危險性。我們知道,食肉動物由於要捕食獵物,所以爪子比較鋒利,牙齒比較尖銳,咬合力比食草動物要強。如果人類以食肉動物為食,那麼在捕食獵物的過程中,有很大的概率會被食肉動物所傷。
而食草動物的攻擊力較弱,人類在捕食食草動物時比較方便,傷亡率不高。
食肉動物數量較少
雖然捕食食肉動物比較危險,但是古人類在石器時代就開始獵殺大型食肉動物,他們獵殺食肉動物並不是為了吃肉,而是為了獲取皮毛,以及減少食肉動物對自身的威脅。
也就是說,獵殺食肉動物雖然比較危險,但人類在石器時代就能夠獵殺對方了,更不用說在當今社會。
之所以沒有以食肉動物的肉為主要蛋白質來源,其實是因為食肉動物數量較少。
我們知道,在自然界中,能量是可以流動的,而能量的最初來源,大多數都來自於太陽。
植物可以通過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生物能量,儲存在自身體內。動物雖然不能通過光合作用生產能量,但動物可以吃草來獲取能量,食肉動物可以通過吃食草動物來獲取能量。也就是說,能量從植物——食草動物——食肉動物之間流動。
然而,能量在流動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損耗,並不能將自身能量完全傳遞給下一個生物,在每次傳遞的過程中,生物只能傳遞自身能量的5%-20%。
這意味著想要養一隻體重5kg的雞,至少需要100kg的植物才能夠滿足。由此可以得出結論,處於能量最底層的生物,數量最多;處於能量最高層的生物,數量最少。
也就是:植物數量>食草動物數量>食肉動物數量,如果人類以食肉動物為食,那麼食肉動物的數量遠遠達不到人類的需求。
而且,人類在以食肉動物為食時,會浪費大量的能量,比如:一隻100kg的牛需要2000kg的植物才能養大,而一頭100kg的老虎,需要40頭牛才可以養大,人類直接吃掉40頭牛,比吃一隻老虎獲取的能量高多了,所以人類才不以食肉動物為食。
食肉動物難以馴養
其實,古人類很早就放棄了狩獵的生活,而是轉型馴養動物,比如:豬、牛、羊,馴養動物的好處是食物來源穩定,不用整天打獵,滿足了人類對蛋白質的需求。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動物都能夠馴養,能夠馴養的動物,一般食材比較容易獲得,比如:牛羊豬可以以人類不要的穀物秸稈做食物,而一些對食物有所挑剔的生物,則不能被馴養,比如:駝鹿,雖然體型較大,但它們的食物有50%是水草,所以它們不能被人類馴化。
如果人類想要以食肉動物為食,那麼為了餵養食肉動物,還需要人類再飼養大量的豬牛羊等動物才能夠滿足1隻食肉動物的需求,很有可能還要去打獵獵殺其他生物餵養食肉動物。
從這方面來講,人類飼養1隻食肉動物的成本,很可能比養育一個家庭還要困難,然而在人的一生之中,需要吃無數隻食肉動物,才可以獲取足夠的蛋白質,從這個方面講,人類馴化食肉動物的成本較高,最後有可能導致人類因食物短缺而死亡。
所以,人類更喜歡馴養食草動物,而為了自己馴養的食草動物不被食肉動物所獵殺,所以人類也會獵殺食肉動物,比如:《狼圖騰》中為了保護羊群,而獵殺了大量的狼。
有時,人類也會為了獲取食肉動物的皮草、骨骼、肝臟等,獵殺食肉動物。所以雖然人類不吃食肉動物,但也沒少殺食肉動物。
病毒
同樣是生物,吃食肉動物的肉相對於吃食草動物的肉更危險,這是因為食草動物的食物主要是植物,一般植物身上的病菌很難傳染到動物身上。
而食肉動物吃的食物是動物,病菌在動物與動物之間傳播,比較方便。如果人類以食肉動物為食,那麼或許人類感染病毒的危險更高。
再加上重金屬富集效應,會導致食肉動物身上的重金屬含量相對於食草動物更高,人類以食肉動物為食的話,很容易導致重金屬超標。
正是因為以上原因,所以人類才不吃食肉動物的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