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道理很簡單,誰都明白,可這些簡單的道理,卻偏偏很少有人能做到。
《伊索寓言》中,有這麼一個短篇故事,《螞蟻和蚱蜢》,告訴我們,要在平日裡積累,做好充分的準備,孜孜不倦的努力,才能在困境來臨時,才能在突發情況來臨時,或者是機會來臨時,從容的面對。但有多少人,在安逸和舒適之中,會去未雨綢繆,做這樣的準備呢?大多數人都會如同故事裡的蚱蜢吧。
在炎炎夏日,螞蟻們大汗淋漓的搬運著食物,他們將一批又一批的食物搬回洞穴存儲起來,而蚱蜢卻在邊上唱歌跳舞彈吉他,蚱蜢對螞蟻說,你們這是在做什麼啊?世界上有那麼多的食物,吃都吃不完,你們還要把食物存儲起來,真的是浪費時間,你們不如來和我一起唱歌跳舞,享受這美麗的時光吧。
但是螞蟻們在蟻后的帶領下,根本就沒有搭理蚱蜢,依舊不停的搬運食物,在蚱蜢看來,這些螞蟻的生活沒有樂趣可言,整天都是工作工作,就和機器一樣。不像他,可以開心地,自由自在的唱歌和玩耍,反正到處都有食物,他不著急。
可是到了秋天,天氣明顯變冷了,蚱蜢還是覺得自己可以再等等,反正秋天是收穫的季節,有更多的食物,但是他這麼一等,等到他到處都找不到食物的時候,他才發現,原來已經是冬天了,這個時候,螞蟻們在洞穴裡,有著充足的食物,溫暖的家園,他們可以唱歌跳舞,可以娛樂,而蚱蜢,只能冷冽的寒風之中,飢餓而亡。
和所有《伊索寓言》的故事一樣,《螞蟻和蚱蜢》的故事,也是通過將動物擬人化,給與我們以警示,若是在有機會的時候,不做好充分的準備,不未雨綢繆,等到問題來臨的時候再想去解決,就已經來不及了。
但這個故事的道理,別說我們了,就算是幼兒園的小孩子,人生之中第一次聽過這個故事之後,也會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明白道理歸明白道理,很多人都做不到,很多人不論是情願或者不情願,他們都活成了蚱蜢。
很多個「月光族」說,我賺的錢,需要享受生活,我為什麼要把錢存著,我要享受當下,或者說,我賺的錢,根本不夠花,我甚至需要使用信用卡貸款,將下個月的工資都預先使用。我以為,生活絕對不是這樣的,生活中的花費,有許多真的不是必須品,就如同蚱蜢眼中最為重要的唱歌跳舞,沒有音樂我不能活的吶喊,在沒有食物的現實面前,真的很空洞和無力。
另外,這個故事裡面,其實很容易被忽視的一點就是,螞蟻未必不知道享受生活,而是螞蟻知道在正確的時間段做正確的事,夏季和秋季,有食物可以存儲,他們需要努力為冬季那個沒有食物的時間段做準備。但到了冬天,已經不用去收集食物了,他們擁有了足夠的食物,便可以有時間去唱歌跳舞了。
在自己的事業還沒有達到一定高度,在自己收穫的財富和資產不足夠支持自己的生活時,請別去為了所謂的情懷,為了所謂的人生的享受意義而放棄了努力,放棄了為未來做準備,否則,本來是應該到了享受的時間段,你卻還得付出加倍的努力。
有人提出過「活在當下」的觀念,說自己的人生,不是為了生命之中,年老之後的那幾十年,而讓年輕的自己背負太多的壓力,初聽之下,感覺好有道理,但是仔細想想,若是年輕的自己吧背負年老之後的壓力,或許,普通人連那個年老生活的機會都沒有,或者說,到了那個年紀,卻無力背負自己的人生,而後再去嘆息,為什麼自己年輕的時候,沒有做好準備,成為了那隻後悔的蚱蜢。
讀《螞蟻和蚱蜢》,我就在想,為什麼大多數人都選擇了成為蚱蜢,而不是勤勞的螞蟻。想來想去,想到了一個觀點,那就是人都是短視的,都只會看到眼前的一點利益,而不是長遠的利益,當前的享受,快樂和安逸,直接可以享受到的,才是最現實的,至於以後的麻煩,那就丟給以後吧,這種心態叫做惰性,不是懶,懶是根本不去想要做什麼,而惰,是明明知道要做什麼,卻偏偏不去做。
只有克服了自身的惰性,才能真正的做到未雨綢繆。很多人都懂得未雨綢繆的道理,但是很少有人可以做到,因為難做的事和應該做的事,往往是同一件事,凡是有意義的事都不容易,而人生,哪裡有容易的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