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螞蟻和蚱蜢》,為什麼小孩都懂的道理,大多人卻做不到

2021-01-08 憑欄優讀

很多道理很簡單,誰都明白,可這些簡單的道理,卻偏偏很少有人能做到。

很多事,要成功真的只需要去做就好

《伊索寓言》中,有這麼一個短篇故事,《螞蟻和蚱蜢》,告訴我們,要在平日裡積累,做好充分的準備,孜孜不倦的努力,才能在困境來臨時,才能在突發情況來臨時,或者是機會來臨時,從容的面對。但有多少人,在安逸和舒適之中,會去未雨綢繆,做這樣的準備呢?大多數人都會如同故事裡的蚱蜢吧。

螞蟻和蚱蜢的故事

在炎炎夏日,螞蟻們大汗淋漓的搬運著食物,他們將一批又一批的食物搬回洞穴存儲起來,而蚱蜢卻在邊上唱歌跳舞彈吉他,蚱蜢對螞蟻說,你們這是在做什麼啊?世界上有那麼多的食物,吃都吃不完,你們還要把食物存儲起來,真的是浪費時間,你們不如來和我一起唱歌跳舞,享受這美麗的時光吧。

幹活的螞蟻,唱歌的蚱蜢

但是螞蟻們在蟻后的帶領下,根本就沒有搭理蚱蜢,依舊不停的搬運食物,在蚱蜢看來,這些螞蟻的生活沒有樂趣可言,整天都是工作工作,就和機器一樣。不像他,可以開心地,自由自在的唱歌和玩耍,反正到處都有食物,他不著急。

勤勞的螞蟻

可是到了秋天,天氣明顯變冷了,蚱蜢還是覺得自己可以再等等,反正秋天是收穫的季節,有更多的食物,但是他這麼一等,等到他到處都找不到食物的時候,他才發現,原來已經是冬天了,這個時候,螞蟻們在洞穴裡,有著充足的食物,溫暖的家園,他們可以唱歌跳舞,可以娛樂,而蚱蜢,只能冷冽的寒風之中,飢餓而亡。

冬天來了,區別就明顯了

和所有《伊索寓言》的故事一樣,《螞蟻和蚱蜢》的故事,也是通過將動物擬人化,給與我們以警示,若是在有機會的時候,不做好充分的準備,不未雨綢繆,等到問題來臨的時候再想去解決,就已經來不及了。

未雨綢繆,需要克服懶惰

但這個故事的道理,別說我們了,就算是幼兒園的小孩子,人生之中第一次聽過這個故事之後,也會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明白道理歸明白道理,很多人都做不到,很多人不論是情願或者不情願,他們都活成了蚱蜢。

音樂很高雅,但音樂家也得吃飯

很多個「月光族」說,我賺的錢,需要享受生活,我為什麼要把錢存著,我要享受當下,或者說,我賺的錢,根本不夠花,我甚至需要使用信用卡貸款,將下個月的工資都預先使用。我以為,生活絕對不是這樣的,生活中的花費,有許多真的不是必須品,就如同蚱蜢眼中最為重要的唱歌跳舞,沒有音樂我不能活的吶喊,在沒有食物的現實面前,真的很空洞和無力。

另外,這個故事裡面,其實很容易被忽視的一點就是,螞蟻未必不知道享受生活,而是螞蟻知道在正確的時間段做正確的事,夏季和秋季,有食物可以存儲,他們需要努力為冬季那個沒有食物的時間段做準備。但到了冬天,已經不用去收集食物了,他們擁有了足夠的食物,便可以有時間去唱歌跳舞了。

在該積累財富的時間段積累財富

在自己的事業還沒有達到一定高度,在自己收穫的財富和資產不足夠支持自己的生活時,請別去為了所謂的情懷,為了所謂的人生的享受意義而放棄了努力,放棄了為未來做準備,否則,本來是應該到了享受的時間段,你卻還得付出加倍的努力。

活在當下,是指要做有意義的事

有人提出過「活在當下」的觀念,說自己的人生,不是為了生命之中,年老之後的那幾十年,而讓年輕的自己背負太多的壓力,初聽之下,感覺好有道理,但是仔細想想,若是年輕的自己吧背負年老之後的壓力,或許,普通人連那個年老生活的機會都沒有,或者說,到了那個年紀,卻無力背負自己的人生,而後再去嘆息,為什麼自己年輕的時候,沒有做好準備,成為了那隻後悔的蚱蜢。

伊索寓言的故事都很有深意

讀《螞蟻和蚱蜢》,我就在想,為什麼大多數人都選擇了成為蚱蜢,而不是勤勞的螞蟻。想來想去,想到了一個觀點,那就是人都是短視的,都只會看到眼前的一點利益,而不是長遠的利益,當前的享受,快樂和安逸,直接可以享受到的,才是最現實的,至於以後的麻煩,那就丟給以後吧,這種心態叫做惰性,不是懶,懶是根本不去想要做什麼,而惰,是明明知道要做什麼,卻偏偏不去做。

只有克服了自身的惰性,才能真正的做到未雨綢繆。很多人都懂得未雨綢繆的道理,但是很少有人可以做到,因為難做的事和應該做的事,往往是同一件事,凡是有意義的事都不容易,而人生,哪裡有容易的事呢?

相關焦點

  • 蚱蜢和螞蟻對冬天的態度,決定了它們不同的一生!
    在一個美麗的夏日,一隻蚱蜢在草叢中開心地跳來跳去。它熱情,快樂,精神飽滿,並且因為生活的美好而歌唱。 蚱蜢在享受這一天的時候,一隻螞蟻正忙著搬運穀物,辛苦地帶到巢裡。 看到辛勤工作的螞蟻經過,螞蚱邀請它加入自己的行列,和它一起唱歌,並分享它的樂趣。
  • 螞蟻和蚱蜢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雙語新聞>正文螞蟻和蚱蜢 2012-02-23 16:17 來源:[標籤:來源] 作者:
  • 邦元英語:《The Ant and the Grasshopper》螞蟻和蚱蜢
    The Ant and the Grasshopper螞蟻和蚱蜢適合年齡:5-6歲作者:Katie Daynes繪者:Merel Eyckerman一隻蚱蜢在歡樂地唱歌,一隻螞蟻卻在辛苦地做著收集食物的工作,到底他們兩個誰更明智呢
  • 毛姆《螞蟻和蚱蜢》|從幸運背後窺探人性的弱點
    《螞蟻和蚱蜢》是毛姆非常出名的一篇小說。小說以一篇寓言作為題目,文章也是從這篇寓言開始的。螞蟻一直在為儲備冬天的食物而忙碌,而蚱蜢則悠然蹲在草葉上,對著太陽唱歌。冬天來臨,螞蟻食物充足,而蚱蜢飢腸轆轆,只好找螞蟻來討要食物。寓言給人的啟示是:「在這個並不完美的世界,勤奮會有收穫,遊手好閒則會被懲罰。」1.
  • 【有聲繪本故事】《The Ant and the Grasshopper》螞蟻和蚱蜢
    ,一隻螞蟻卻在辛苦地做著收集食物的工作,到底他們兩個誰更明智呢? 蚱蜢說,「和我一起玩耍吧!」 "I can't, "says Ant. 螞蟻回答它,「我不能,」
  • 螞蟻與蚱蜢
    在我背過的寓言中有一篇叫做《螞蟻與蚱蜢》。這故事的寫作目的是讓青年人懂得,在我們這個不太完美的世界上勤勉總是得到獎賞,而遊手好閒才受到懲罰;這誠然是個有益的教訓。這篇絕妙的寓言(我很抱歉,我現在要講的,客氣一點兒說,是盡人皆知了,但實際情況卻不盡然),講的是螞蟻在夏季終日繁忙為冬天儲備食物,而蚱蜢卻在草葉上,朝著太陽悠然歌唱。冬天來到了,螞蟻舒舒服服,囤流倉滿,而蚱蜢卻沒吃沒喝,腹內空空。
  • 伊索寓言雙語小故事:蚱蜢與螞蟻
    The Grasshopper and the Ants 蚱蜢與螞蟻   It is summer.蚱蜢躺在陰涼處,喝著一杯清涼的檸檬水。螞蟻正忙著做事。   Grasshopper: Jeez! What a hot day! I am so hot and thirsty. Mmm.This lemonade is so sweet and cold. I love the summer.   蚱蜢:天啊!好熱的天氣啊!我又熱又渴的。嗯。。。這檸檬水又甜又清涼。
  • 為什麼骨髓被捐者和捐獻者最好不要見面?其實道理大家都懂的
    為什麼骨髓被捐者和捐獻者最好不要見面?其實道理大家都懂的隨著社會進步,產生了許多東西,以前許多不可想像的畫面現在一步一步在實現,但是與之對應,也產生了一些傷害,比如白血病 ,據統計我國每10萬人就有3到4人患有白血病,而且大多為年輕人,特別是急性白血病,近年來醫學在不斷發展,白血病這個問題已被攻克,但是在其中有個不成名的規矩,骨髓移植者不要和被移植者見面,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道理大家都懂的。
  • 從神經生理學角度看公共衛生決策難題:螞蟻還是蚱蜢?
    全球大流行的數據也無時不在提醒人們,作為人的慣性之一,通常是好了傷疤忘了疼,傾向於不願意實施預防性的措施,因為預防性措施通常看起來不會有即時的收益或效果。」這就好比寓言故事中的「螞蟻和蚱蜢」。通常,為了應對冬季這樣饑荒的季節,螞蟻會在食物豐足的夏季辛勤勞動並做好充足儲備。而蚱蜢卻只能活在溫暖和食物豐足的季節,無法度過冬季。
  • 讀《驢和蚱蜢》,人啊,請別像那頭驢一樣看不清自己
    《伊索寓言》裡面有這麼一個小故事,叫作《驢和蚱蜢》,故事很簡單:一隻驢聽到幾隻蚱蜢在叫,便覺得很有趣;於是也想得到同樣有趣的音調,便問蚱蜢吃什麼東西過活,以至於能有這樣優美的聲音。蚱蜢說告訴驢它每天靠喝露水過活,而驢聽了之後,決心從此以後也單吃露水過活,然後不久便餓死了。
  • 短篇閱讀推薦:《螞蟻與蚱蜢》毛姆
    我小的時候,大人總是讓我背誦拉封丹寫的一些寓言,每一篇寓言的寓意他們都仔細地給我講解。在我背過的寓言中有一篇叫做《螞蟻與蚱蜢》。這故事的寫作目的是讓青年人懂得,在我們這個不太完美的世界上勤勉總是得到獎賞,而遊手好閒才受到懲罰;這誠然是個有益的教訓。
  • 道理我都懂,鴿子為什麼那麼大,到底是什麼梗
    鴿子為什麼這麼大是什麼梗最近網上很多人經常說一句話『道理我都懂,鴿子為什麼這麼大』,讓不明白真相的人摸不著頭腦,分分鐘想打人。那麼鴿子為什麼這麼大是什麼梗呢?一群較真的人被調戲的梗。有一個韓國網友在論壇發了一張鴿子和路人的合影。拍照手法獨特,讓照片中的鴿子看起來比人高出很多。就有網友在下面評論,鴿子為什麼這麼大?有一些熱心網友,為了解釋這個鴿子為什麼這麼大,就做了一些照片加文字的解釋。鴿子站在牆上,形成了同一水平線的錯覺。
  • 《道德經》第七十章:為什麼我們做不到老子講的道理?
    今天我們一起來讀《道德經》第七十章,看看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思想:原文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正由於人們不理解這個道理,因此才不理解我。能理解我的人很少,那麼能取法於我的人就更難得了。因此有道的聖人總是穿著粗布衣服,懷裡揣著美玉。感悟老子說,我的道理很簡單,卻沒人能理解,更沒人能夠實行。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感覺呢?每次我們讀《道德經》的時候,都感覺很容易理解,也都願意學習,可是回到生活中,馬上就忘記了很多。
  • 因遊戲而偉大:《蚱蜢:遊戲、生命與烏託邦》
    在舒茲的著作《蚱蜢:遊戲、生命與烏託邦》中,主角是同樣的蚱蜢和螞蟻,但卻有不同的結局;舒茲將故事帶到了蚱蜢將死的一幕:螞蟻環繞在大蚱蜢周圍看著它死去,然而蚱蜢並不後悔,因他從自己的夢境中,看到了自己的生活態度和其他生物都相同—— 每一個活著的生物,其實都是大蚱蜢;認真的工作,其實是進行一場精緻的遊戲!蚱蜢死了,但他的話語仍環繞在螞蟻史蓋普克斯和普登斯的腦海裡。
  • 道理我都懂,可是為什麼鴿子這麼大?
    誰能告訴我,為什麼這個鴿子這麼大?答案在文末哦。視覺錯覺產生的一些有趣的圖片能而給人帶來歡樂,也能在生活領域改變人與空間的交互感受。比如下面這些照片看上去趣味橫生,就是因為利用了視覺錯覺。電梯中通常會安裝鏡子,就是利用鏡子使空間放大的錯覺,使人感覺自己不再置身於狹小的空間,藉以緩解幽閉恐懼症患者的緊張情緒。
  • 道理?我都懂!
    我們通常會聽到別人說一些「大道理」,特別不如意的時候,遇到10個人有八個人會和你說一些用來「安慰」你的話語,但其實這時候的大道理,對於我們來說是如此的刺耳,只會使人徒增煩躁。反而一副我是過來人的樣子,說一些之乎者也的話語,巴拉巴拉啥的,最終會導致我們更加的煩悶,雖然出發點是源於對我們的關心,但是方法不對的關心和愛是必要的嗎?未必吧。
  • 品讀·原創|與防震有關的記憶
    當時縣城的大多家屬院都是平房,石頭結構的牆壁,沉重的木頭房梁,房頂也鋪滿厚重的紅色瓦片。因為沒有防震功能,我媽說,一旦發生地震坍塌,一個瓦片砸腦袋上也會要了我們的命。地震通常容易發生在深夜,每個人睡得最沉的時候。所以特別危險,防震棚是一定要蓋的。其實防震棚的建造很簡單,摻雜了麥秸的泥坯壘起來的棚子,薄薄的,低低矮矮的。
  • 品讀外刊 | 經濟學人51-Where is everybody?大家都去哪裡了?
    品讀外刊 | 經濟學人18-如果地球沒有月亮,會發生什麼?    品讀外刊 | 經濟學人19-處理交通堵車,各國都採取了什麼辦法?    品讀外刊 | 經濟學人20-一周經濟要聞(9.1)    品讀外刊 | 經濟學人20-一周政治要聞(9.1)    品讀外刊 | 經濟學人21-為什麼英國的女孩子幸福感不高呢?
  • 捉蚱蜢的小男孩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雙語新聞>正文捉蚱蜢的小男孩 2012-03-15 10:39 來源:[標籤:來源] 作者: A BOY was
  • 品讀·記者行思|我們終究無法回到過去,能回去的只是曾經的老宅
    作者:鄒大鵬來源:《品讀》2020年第7期聽說縣裡糖廠家屬樓老宅拆遷推平了,終究還是沒能看上它最後一眼。人這一輩子,可能有很多個家,歷經好多個宅,但儲存童年記憶的,大抵只有那麼一兩個。畢竟,童年只有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