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正遠離太陽而去?和每秒鐘消失的426萬噸物質有關

2020-06-26 信用卡不能逾期


世人皆知宇宙在膨脹,地球也棄太陽獨自流浪。放心這不是天馬行空時的精神紊亂,這是有科學數據證實的,但我們完全不用苦惱,和企鵝肩並肩還要經歷許多磨難。

地球正遠離太陽而去?和每秒鐘消失的426萬噸物質有關

地球自轉的同時仍在繞著太陽公轉,宇宙中大多星體可以說都是繞著各自母體轉動,長期它們形成了有規律的封閉性的橢圓軌道,每個周期軌道只產生微小的變化,實際上我們如果可以站在太陽系外或者足夠高的視野,我們會發現,不僅地球,太陽系其他行星都在離太陽而去,是什麼原因產生的呢?

地球正遠離太陽而去?和每秒鐘消失的426萬噸物質有關

地月系中,月球也在逃離地球,科學家計算每年是3.8釐米,這個距離是科學家通過放置在月球上的儀器測得的;但想要測太陽遠離地球的距離,科技未達到,我們想要到達太陽表面太困難,無論距離還是高溫。但科學家是如何知道太陽離我們而去的呢?

無外乎2種因素,其一日地距離真正發生了變化,日地像兩個小球一樣被上帝之手向遠處在拉扯,其二日地二者其體積變小了,體積小了也可以說成是質量小了;顯然上帝之手我們無法證實其存在,所有解決其二就是證明地球和太陽質量在減少。

地球正遠離太陽而去?和每秒鐘消失的426萬噸物質有關

處於無限大的地球中,我們在內部很難感受其質量的變化,就像魚兒感覺不到水存在一樣。地球分為大氣和內部的巖石,我們人類繁衍生息增加的質量可以忽略不計,太外的隕石算作是增加,風乾的大氣算作是減少,但這些都幾近平衡。所以我們就只能把緣由歸咎於太陽了。

太陽內部構造複雜,通常我們的印象是無時無刻做著核聚變散發光和熱的大火球。但我們不知道的是太陽只有球心至半徑的四分之一處,才發生核聚變,每秒會吧接近6億噸氫變為5.96億噸氦,消失的其他會轉化為熱量,驅散寒冷的太陽系遼闊的空間。這些能量3.846×10^26焦耳,正因能量貢獻太陽質量因此會減少,每年大約會損失135億噸物質。

地球正遠離太陽而去?和每秒鐘消失的426萬噸物質有關

由萬有引力定律,2物體間引力和質量成正比。太陽質量減少,太陽引力也在減小,地球也就每年逃離太陽一些距離,科學家大概計算出這個距離每年約1.5釐米。其他太陽系行星也類似,其他星系中,或者整個宇宙中恆星系統均符合此規律。

你可能在想,我們認為的日出東方落於西方,卻不曾想它每天都在離我們遠去,人世間,萬般留戀還有什麼是永恆不變的呢?愛情麼?那麼太陽遠去我們會和企鵝做鄰居嗎?

地球正遠離太陽而去?和每秒鐘消失的426萬噸物質有關

相關焦點

  • 地球正以每年1.5cm的速度遠離太陽系
    人類在地球上所存在的時間對地球來說都不過是曇花一現的一瞬間而已。人類對地球的認識都還不夠,對地球之外的東西所知道的就更少了。不過現在,根據科學家們的觀察,地球正在不斷地遠離太陽而去。太陽是地球上最大的熱量來源。在人類還沒有誕生的時候,太陽就一直普照著大地上的萬事萬物。對於人類來說,人類的生存生活都離不開太陽。如果某一天太陽消失了,那人類就會因為嚴寒也從地球上消失。不僅是人類,地球上的任何生命都會消失。此後,或許過不了多久,地球就會變成與火星木星一樣,成為一顆沒有生命的星球。那為什麼會出現地球離太陽遠去的現象呢?
  • 科學家發現地球正遠離太陽,是什麼原因導致?或許和你也有關
    正常情況下,只要太陽沒有什麼太大的變故,太陽系就不會有大事發生,地球也會安然無恙。然而,科學家研究發現地球正在以每年大約1.5~3.5釐米的距離遠離太陽,雖然這個遠離幅度很小,但是若經過漫長歲月的遠離,這個遠離幅度也將是一個比較大的數字。當然,一說到地球正遠離太陽,小夥伴們也不必馬上就「驚慌」,我們先一起來分析分析箇中原因。
  • 太陽正以每秒400萬噸的速度損失質量,地球會因此而遠離太陽嗎?
    太陽是地球上的萬物之源,在過去的45億年裡,正是太陽不停地向外輻射出大量的光和熱,我們的地球才可以像今天一樣生機盎然。太陽不停地「燃燒」,必定會消耗掉自身的一些物質,關於這一點,科學家告訴了我們一個數據:平均每一秒,太陽就會損失其自身大約400萬噸的質量。
  • 地球正一步步遠離太陽,最終會脫離太陽系,成為流浪行星嗎?
    不僅地球每年都在遠離太陽,太陽系的其他行星也一步步地遠離太陽,這是怎麼回事呢?其實這裡面包含著兩個重要的物理學知識:核聚變,質能方程。我們來分析一下!太陽燃燒的秘密宇宙中的生存法則是:質量為王,質量不僅決定著一個恆星的壽命,還決定著它的命運。而這一切,又和它們的引力息息相關。
  • 地球正在遠離太陽,每年1.5釐米,從地球誕生已經5萬公裡
    距今45億年前,地球誕生。從那個時候開始,地球就圍繞著太陽以一個橢圓形的軌道運行,似乎亙古不變。然而NASA的研究人員已經發現,現在的地球相比46億年前,已經和太陽拉開了5萬公裡的距離。這又是為什麼呢?
  • 地球以每年1.5釐米,正悄悄遠離太陽,地球環境會發生巨變嗎?
    地球以每年1.5釐米,正悄悄遠離太陽,地球環境會發生巨變嗎?業界流傳著一句名言,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當時很多人並不理解它的深層含義,始終摸不著頭緒,直到後來對太陽、地球有了一定了解後,才發覺這句話完全適用於它們。
  • 地球為什麼會以螺旋狀遠離太陽?
    今天,地球離太陽如此遙遠,被如此稀疏的物質包圍,因此一個旋進時間尺度是現在宇宙年齡的萬億倍。由於原行星盤在大約45億年前完全蒸發掉了,因此幾乎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消耗地球的角動量。對旋進產生最大影響的是來自太陽的粒子,撞擊我們的星球並附著在上面,導致地球失去一點角動量。總的來說,地球在向外螺旋,遠離太陽。
  • 太陽每秒消耗420萬噸物質,為什麼可以一直燃燒?
    太陽是生命之源,沒有太陽,地球上就不可能有姿態萬千的生命現象,當然也不會孕育出智慧的人類。太陽燃燒著自己,照亮了周圍的星空。帶給人們日夜和季節的輪迴,左右著地球冷暖的變化,為地球生命提供了各種形式的能源。
  • 太陽一年照射到地球的光子可以增加多少地球重量?
    【每日科技網】  答:這個可以根據質能方程進行估算,大約幾萬噸。  太陽常數表明,太陽垂直射到地球表面的功率,大約是1300瓦/平方米,地球半徑大約6300千米,如果不考慮反射掉的光能,這些能量將全部被地球上的物質吸收的話。
  • 太陽每秒燃燒420萬噸物質,地球總在接收太陽光,質量增加了嗎?
    按照質能方程,只要地球接收太陽能量,那麼地球的質量就一定會上升,但關鍵在於,依靠太陽能量增加的質量,每年也就增加幾萬噸而已。相比於地球60萬億億噸的總質量,九牛一毛而已,更別提地球還會通過其它方式流逝質量。
  • 地球正在遠離太陽,而最後又會撞向太陽?這是為什麼?
    目前來說地球正在遠離太陽,但是並不會一直遠離,在未來又會慢慢的螺旋靠近太陽,最終和我們的母恆星融合。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今天遠離的原因是什麼?未來靠近的原因又是什麼?
  • 每年1.5釐米,地球正在悄悄地離開太陽,未來會越來越冷嗎?
    著名作家斯賓塞.詹森(Spencer Johnson)曾經說過一句名言:「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這句話同樣也適用於太陽和地球,雖然地球似乎一直在圍繞著太陽穩定地運行,但太陽和地球之間的平均距離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事實上,地球正在悄悄地離開太陽,遠離速度為每年1.5釐米。
  • 月球正一步步遠離地球,如果它離地球而去,人類怎麼辦?
    月球-地球已經形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地球內部液態物質的流動,有很大一部分受到了月球潮汐力的影響。而地球穩定完美的生態系統跟地球內部的物質流動有著密切的關係。完美的生態系統才給生命的誕生提供了溫床,才讓地球生命能夠不斷進化演化,直到人類的誕生。
  • 太陽每秒燃燒400萬噸物質,地球總在接收太陽光,質量增加了嗎
    愛因斯坦的質能關係式告訴我們,物質和能量本身就是一回事兒,物質能以能量的方式釋放出來,而能量也可以轉變成物質。在我們的太陽系中,太陽是一個時刻釋放著巨大能量的星球,在它的內部,每秒鐘都有400萬噸的物質被轉化成能量,而我們的地球每天都在接受太陽光照輻射過來的能量,那我們的地球的質量是不是會因此增加呢?
  • 地球周圍存在反物質,與地球正物質發生反應後,後果不堪設想
    科學家認為,宇宙中這些看不見的物質有一部分正處在地球周圍,這些物質是反物質粒子,但科學家還不能確定它們從何而來。什麼是反物質粒子呢?反物質是正常物質的反狀態。 當正反物質相遇時,雙方將相互消滅和抵消,爆炸並產生巨大的能量。正電子、負質子都是反粒子,它們跟通常所說的電子、質子相比較,電量相等但電性相反。
  • 太陽每秒消耗420萬噸物質,為什麼太陽還沒燒完?
    根據該公式可知,若太陽一直保持這樣的輻射強度,每秒需要消耗420萬噸質量的物質。正是如此巨大的消耗,才使得太陽能夠保持這樣高強度的輻射。地球的壽命為45.7億年,而太陽的壽命大約為46億年。燃燒了40多億年,太陽為什麼還沒燒完呢?要想弄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明白,太陽是如何燃燒的?人類對太陽的認識,幾乎全部源於最近100年的研究。
  • 太陽每秒虧損6億噸質量!地球會不會因此離開太陽系的宜居帶呢?
    太陽是我們所處的太陽系中心的一顆古老恆星,自古以來人類就一直認為太陽對地球有著巨大的影響,也有許多文人作品將太陽當做神一樣崇拜。 直到後來,科學家才對太陽的物質組成和能量來源有了一點認識。並認為是太陽產生的能量支持著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長,支配了地球的氣候和天氣。
  • 太陽每秒虧損6億噸質量!地球會不會因此離開太陽系的宜居帶呢?
    太陽是我們所處的太陽系中心的一顆古老恆星,自古以來人類就一直認為太陽對地球有著巨大的影響,也有許多文人作品將太陽當做神一樣崇拜。 直到後來,科學家才對太陽的物質組成和能量來源有了一點認識。並認為是太陽產生的能量支持著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長,支配了地球的氣候和天氣。而這些能量就是通過核聚變產生的。
  • 當太陽變成紅巨星時,地球會經歷什麼?地球面對的不僅僅是被烤焦
    這個星系的直徑有10萬~18萬光年。它是1500億顆恆星共同的家園。它就是太陽。在太陽形成後的幾百萬年內,太陽周圍的殘餘物質又形成了眾多的行星和其它天體。目前太陽還處在穩定的主序星階段。現在的太陽精神旺盛,每秒鐘就會消耗掉6億噸的氫,並通過核聚變反應將其轉化為5.96億噸的氦,並釋放出相當於400萬噸氫的能量。這些巨大的能量給我們帶來了光和熱。太陽每秒鐘就會損失400萬噸的質量,因此即使太陽的總質量非常巨大,它也有被掏空的那一天。
  • 首次觀測到:II型太陽射電爆發,與日冕物質拋射和太陽耀斑有關!
    II型太陽射電爆發被認為是由衝擊波激發的,通常與日冕物質拋射(CME)和太陽耀斑等太陽噴發事件驅動的衝擊有關,其特點是從高頻到低頻緩慢漂移,被認為反映了衝擊波遠離太陽的速度。衝擊激發的輻射表現出很小的頻率漂移或沒有頻率漂移,稱為「靜止的II型爆發」。靜止的II型爆發有時被解釋為太陽耀斑中的終止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