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 擺脫PAM限制,基因編輯工具再升級

2021-01-10 網易

  撰文 | 木蘭之枻

  責編 | 兮

  CRISPR-Cas系統為基礎研究和臨床轉化應用中正展現出強大的實力和無窮的潛力,其中應用最為廣泛的SpCas9系統能與sgRNA形成複合物切割靶位點引入DNA雙鏈斷裂 (DSBs) ,之後由非同源重組修復 (NHEJ) 途徑誘導插入缺失突變,或在DNA修復模板的存在下通過同源重組修復 (HDR) 途徑實現精準基因編輯;此外,以CRISPR-Cas9為基礎的各種新工具也不斷湧現,其中,通過融合不同脫氨基酶獲得的單鹼基編輯系統CBE (Cytosine Base Editor) 和ABE (Adenine Base Editor) ,可分別實現C·G--T·A鹼基對的轉換和A·T--G·C鹼基對的轉換,這對上述的近半數點突變遺傳病的治療有重要意義,因而在基因治療領域的應用前景相當廣闊。不過,CRISPR-Cas系統對靶位點的識別受限於特定的PAM識別序列:以SpCas9為例,其僅能識別編輯PAM序列為NGG的基因組位點,因而極大的限制了其應用。

  長期以來,研究者們致力於優化升級Cas9蛋白,以拓展其對不同PAM序列的兼容性,並期望有朝一日能擺脫PAM序列困擾,讓Cas9擁有全基因組範圍內的編輯能力。以SpCas9為例:Keith Joung實驗室最早於2015年便通過易錯PCR策略獲得可識別NGA的SpCas9-VRQR突變體及NGCG的SpCas9-VRER突變體【1】。2018年,David Liu實驗室利用其獨有的定向演化技術PACE構建出可識別NGG、NG、GAA和GAT的xCas9 3.7變體 (詳見BioArt報導:)【2】;同年Nureki實驗室構建出活性更強的SpCas9-NG變體,其識別的PAM序列拓展至NG【3】。2020年,David Liu實驗室利用PACE技術更進一步,其構建出的一系列SpCas9突變體識別的PAM序列拓展至NRNH (R為A/G, H為A/C/T) ,這一系列的工作讓SpCas9及其突變體幾乎擺脫了PAM困擾【4】(圖1)。

  

  圖1 各種SpCas9突變體所識別的PAM序列特徵 (改自【4】)

  2020年3月27日,來自哈佛醫學院和麻省總醫院的Benjamin P. Kleinstiver【1】的一作) 實驗室在Science雜誌上發表了題為Unconstrained genome targeting with near-PAMless engineered CRISPR-Cas9 variants的論文。文章再度對SpCas9蛋白進行了強勢升級,改造後的SpCas9突變體SpRY幾乎完全擺脫了PAM困擾,其識別的PAM序列涵蓋NRN和NYN (Y為C/T)(NRN > NYN) 。SpRY和以此為基礎構建的單鹼基編輯系統在PAM為NRN的位點處展現出強大的編輯能力,而在PAM為NYN的位點處的編輯能力雖然有所降低,但依然可觀。

  

  根據SpCas9的結構特徵以及2015年報導的可識別PAM序列為NGA的SpCas9-VRQR突變體 (D1135V/G1218R/R1335Q/T1337R) ,研究者推測包含R1335Q突變及其它位於PI結構域的突變是拓展PAM識別位點的基礎,因此研究者將在SpCas9-VRQR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PAM識別位點。為研究PI結構域各類點突變對PAM識別位點的影響,研究者設計出一種高通量PAM分析法HT-PAMDA以系統性分析SpCas9突變體文庫的PAM偏好性。通過HT-PAMDA分析,研究者發現一種突變體SpG (D1135L/S1136W/G1218K/E1219Q/R1335Q/T1337R) 可識別的PAM序列為NG,其對NGA、NGC、NGT和NGG並無明顯偏好性。而後,針對PAM序列為NGNN的78種位點,研究者通過細胞實驗對野生型SpCas9、xCas9 3.7、SpCas9-NG和SpG的PAM偏好性和編輯活性進行比較,發現SpG在各類PAM序列處的表現最為穩定。此外,以SpG為基礎構建的單鹼基編輯系統SpG-CBE和SpG-ABE在各類PAM序列處的單鹼基編輯活性也最為穩定。

  從結構上而言,R1333Q突變或可使得SpCas9識別PAM序列為NAN的位點,然而SpG (R1333Q) 在PAM序列為NRN的位點處的編輯活性甚微;不過研究者發現,L1111R和A1322R突變可恢復SpG (R1333Q) 的部分編輯活性。隨後通過結構分析、HT-PAMDA實驗和細胞實驗,研究者發現SpG (L1111R/A1322R) +A61R/N1317R/R1333P在PAM序列為NRN和部分NYN位點處擁有最佳的編輯活性,該突變體也被命名為SpRY。而後,研究者通過細胞實驗對SpRY及相關的單鹼基編輯系統SpRY-CBE和SpRY-ABE在各類不同的PAM序列處的編輯活性進行系統分析,證實SpRY的編輯能力幾乎擺脫了PAM困擾,其識別的PAM序列特徵為NNN (NRN > NYN)(圖2) 。

  

  圖2:SpRY在不同PAM序列處的編輯活性

  之後,研究者還證實,高保真版本的SpCas9-HF1突變體可以和SpG及SpRY兼容,從而獲得不受PAM限制且安全性高的SpG-HF1和SpRY-HF1突變體。有了如此強大的SpG和SpRY工具及衍生的SpG/SpRY-CBE及SpG/SpRY-ABE,研究者能更加自如精準的誘導各種點突變。

  總體而言,本研究開發的SpCas9突變體SpRY是當前對PAM序列兼容性最高的SpCas9突變體,幾乎完全擺脫了PAM序列的限制,其在基因組範圍內的編輯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而衍生而來的單鹼基編輯系統讓精準編輯幾乎拓展至全基因組範圍。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03/25/science.aba8853

  參考文獻

  1. Kleinstiver, B. P. et al. Engineered CRISPR-Cas9 nucleases with altered PAM specificities.Nature523, 481–5 (2015).

  2. Hu, J. H. et al. Evolved Cas9 variants with broad PAM compatibility and high DNA specificity.Nature556, 57–63 (2018).

  3. Nishimasu, H. et al. Engineered CRISPR-Cas9 nuclease with expanded targeting space.Science361, 1259–1262 (2018).

  4. Miller, S. M. et al. Continuous evolution of SpCas9 variants compatible with non-G PAMs.Nature Biotechnology(2020).

  覺得好看,請點這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盤點】2020年基因編輯技術最新研究進展
    ABE8e捕獲DNA時的Cryo-EM結構DOI:10.1126/science.abb1390【2】David Liu再獲新突破:無需實驗,就能知道基因編輯結果David R.FAST系統的設計DOI: 10.1126/sciadv.abb1777【5】劉如謙團隊再作創舉!首次開發線粒體基因編輯工具!
  • Nature Communications||綜述:突破PAM限制CRISPR-Cas核酸酶庫
    其中PAM序列的靈活性大大限制Cas核酸酶的可靶向範圍。以常用具有很高的DNA裂解活性的SpCas9和SaCas9為例,它們所識別的PAM序列多含鳥嘌呤/胞嘧啶(G/C-rich),因此利用已報導的鹼基編輯系統無法在腺嘌呤/胸腺嘧啶富集(A/T-rich)區域進行精準鹼基編輯操作。特別是最常用的SpCas9酶,需要NGG PAM序列進行識別,以至於其作用限制僅為基因組的9.9%,靶向區域十分局限。
  • 「盤點」2020年基因編輯技術最新研究進展
    FAST系統的設計DOI: 10.1126/sciadv.abb1777【5】劉如謙團隊再作創舉!首次開發線粒體基因編輯工具!DOI:10.1038/s41587-020-0527-y【8】擺脫PAM限制,基因編輯工具再升級哈佛醫學院和麻省總醫院的Benjamin P.
  • 【學術前沿】魏鵬程團隊開發植物廣適性基因編輯工具盒,識別非典型...
    該研究在水稻中利用SpCas9變體NRRH、NRTH和NRCH(R為A/G, H為A/C/T),將SpCas9識別PAM序列擴展至NRNH, 利用SpCas9變體SpG,提供高效穩定的NG PAM識別能力,利用SpCas9變體SpRY,實現幾乎不受PAM限制的植物基因組靶向編輯。
  • Science重磅:科學家發現新型基因編輯工具 體積是CRISPR-Cas9的一半
    基因編輯作為一種新興的基因工程技術,其本質是人為地改變自然選擇。目前廣泛使用的「基因剪刀」是CRISPR-Cas9,該技術在一系列基因治療的應用領域都展現出極大的應用前景,但過大的蛋白分子成為CRISPR未來應用方式中最重要的瓶頸之一。
  • Science:重大進展!經過改進的CRISPR-Cas9不受PAM的限制,可靶向...
    2020年3月30日訊/生物谷BIOON/---許多基礎研究人員和臨床研究人員正在測試利用一種簡單有效的基因編輯方法來研究和校正導致從失明到癌症等各種疾病的致病突變的潛力,但是這種技術受到一定限制,即必須在基因編輯位點附近存在某個較短的DNA序列。
  • 漫畫|2020諾貝爾化學獎:逆天改命的基因編輯工具!
    這麼厲害的基因剪刀,如果能為人類所用,那該多好啊!於是,卡彭蒂耶找到了美國生物學家杜德納,和她一起改造了這種剪刀。從那以後,這種剪刀不只是認識病毒的基因,而是能夠識別任意的DNA片段。這樣一來,生物學家就獲得了一種基因編輯的工具。
  • Science | 巨型噬菌體中的新CRISPR系統,有望帶來基因編輯新革命
    不過現有工具依然存在諸多不足之處,其中,Cas蛋白的體積過大更是嚴重限制了其應用(SpCas9:1368胺基酸;SaCas9:1053胺基酸;Cas12a:1353胺基酸;Cas12b:1108胺基酸;)。
  • Science:重大突破!科學家開發出一種超快速的CRISPR-Cas9基因編輯...
    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的進化歷程。文章中,研究人員通過添加光敏核苷酸分子來改變部分導向RNA的序列,這就會阻斷導向RNA在光被引入之前完成其工作,一旦研究者引入光,結合過程就會在幾秒內發生,研究者將這種方法稱之為「籠中法」(caged approach),因為導向RNA分子會被限制,直至其被指示去完成它的工作,研究者將這種方法稱之為超快速CRISPR基因編輯手段(vfCRISPR)。
  • Nature Methods:楊輝等發布新一代高精度單鹼基基因編輯工具
    中科院神經所報導CRISPR/Cas9的衍生工具DNA單鹼基編輯技術可以在不切斷DNA雙鏈的情況下實現單核苷酸的定向突變,為單鹼基突變引起的遺傳性疾病的治療帶來了希望,自2016年首次報導以來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 2020年基因編輯技術最新研究進展
    【3】迄今最小基因編輯工具,體積僅為CRISPR-Cas9的一半!首次開發線粒體基因編輯工具!繼「單鹼基編輯法」和「先導編輯」這兩大基因編輯技術突破後,全球基因編輯領域的頂尖學者,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布羅德研究所的化學生物學家劉如謙(David R.
  • CRISPR編輯系統升級 利用「跳躍基因」精確插入DNA片段
    頂尖學術期刊《科學》最新上線發表的一篇論文中,Broad研究所、麻省理工學院McGovern腦研究所的張鋒教授與其同事帶來了一款全新的CRISPR基因編輯工具,利用「跳躍基因」,讓DNA片段插入基因組變得更加容易。大腸桿菌中的實驗結果顯示成功率達到80%,遠高於經典CRISPR系統。
  • 基因編輯如何擺脫「脫靶」困擾
    但CRISPR技術存在的脫靶效應依舊是影響其能否廣泛應用的主要限制因素,如何正確評估、檢測脫靶效應,並提出相應的策略降低脫靶效應,是當前基因編輯研究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基因編輯雖好 脫靶是個問題 相對於以往研究基因功能的工具,以CRISPR/Cas9為代表的基因編輯技術效率和準確性都較高,但也會帶來一個可能「致命」的問題——脫靶效應。 「基因編輯可以『指哪打哪』。一般只要20個核苷酸序列就能對一個基因進行定位並定點敲除。
  • Science重磅:一種基因編輯技術,能瞬間實現精準基因編輯
    ,來自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的科學家們還概述了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的進化歷程。圖片來源:Ella Marushchenko在CRISPR-Cas9基因編輯過程中,酶類Cas9能被用作剪刀在基因編輯的特定位點切割DNA鏈,同時導向RNA分子則會幫助Cas9酶類結合到預想鏈的DNA位點上,目前該過程的部分流程需要幾個小時才能完成,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能將整個過程縮短到幾秒鐘時間。
  • Science | 科學家成功開發新型檢測技術,可實時檢測基因編輯脫靶效應!
    脫靶效應有可能導致基因突變,其不確定性和未知的安全風險限制了基因編輯技術的推廣應用。目前的基因編輯技術尚無法精準靶向目標序列,並不產生脫靶效應。科學家認為,既然無法完全避免,為安全起見,更好地了解、控制可能產生的脫靶效應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此,脫靶檢測方法的開發成為了基因編輯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
  • 年終盤點:2018年基因編輯盤點 - Scienc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BIOON/---2018年11月,中國科學家賀建奎聲稱世界上首批經過基因編輯的嬰兒-一對雙胞胎女性嬰兒---出生。他利用一種強大的基因編輯工具CRISPR-Cas9對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進行修改,使得她們出生後就能夠天然地抵抗HIV感染。這也是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基因編輯嬰兒。
  • 全新檢測基因編輯工具脫靶技術問世 讓基因編輯脫靶無處躲藏
    對此,楊輝實驗室團隊與合作者開發出的全新檢測基因編輯工具脫靶技術,在精度、廣度和準確性上遠超之前的同類技術,有望開發出精度更高、安全性更大的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相關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在頂級期刊《科學》上。
  • 全新檢測基因編輯工具脫靶技術問世
    全新檢測基因編輯工具脫靶技術問世 2019-03-08 09:13)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楊輝研究組與中科院馬普計算生物學研究所、中國農科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及美國史丹福大學團隊合作,於近日開發出一種全新的檢測基因編輯工具脫靶技術。
  • Science:基因編輯大牛張鋒開發出RESCUE技術,可擴大RNA編輯能力
    2019年7月13日訊/生物谷BIOON/---基於CRISPR的工具徹底改變了我們靶向與疾病相關的基因突變的能力。CRISPR技術包括一系列不斷增長的能夠操縱基因及其表達的工具,包括利用酶Cas9和Cas12靶向DNA,利用酶Cas13靶向RNA。這一系列工具提供了處理突變的不同策略。
  • 基因編輯如何擺脫「脫靶」困擾—新聞—科學網
    基因組編輯技術是當前生命科學研究的前沿領域。在多種不同的基因組編輯方法,以CRISPR/Cas9系統最為便捷、高效,應用也最廣泛。 但CRISPR技術存在的脫靶效應依舊是影響其能否廣泛應用的主要限制因素,如何正確評估、檢測脫靶效應,並提出相應的策略降低脫靶效應,是當前基因編輯研究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