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紀的時候,德國的一位醫生通過收集了2.5萬人的體溫數據後,確定了37攝氏度是人類的正常體溫,正是因為他,人類第一次確立了標準體溫。但是這一標準在1992年的時候遭到美國一位叫做菲利普·麥克維亞克的大學教授的質疑。
後來,他找來了148名健康的人參加這一項體溫測試,經過三天,每天1-4次測量後,他得出了結論,人類正常的體溫均值在36.8攝氏度。那麼大家就很疑惑,這兩個數據究竟哪一個是正確的呢?到底應該相信哪一個呢?
直到今年,史丹福大學的教授朱莉·帕森內特發表了一篇最新的研究成果,現代男性的體溫較19世紀的時候已經下降了0.58攝氏度,女性則下降了0.32攝氏度,這些數據的實驗樣本都是美國人,所以不一定能代表全人類。
不過從這一個數據就可以看出,人類的體溫確確實實實在下降的,實驗表明,人類體溫每隔10年,就要下降0.03攝氏度,這個數據讓一些科學家感到有些驚喜,因為體溫低可以使基礎代謝的速度放緩,減少了自由基的產生,換句話講,就是人類的壽命將會得到延長。
當然,有好處也有壞處,體溫下降會使細胞活性降低,免疫系統的白細胞工作起來就容易偷懶,令細菌或者病毒有機可乘,使人體生病。體溫降低還會造成身體器官的機能低下,人們也會逐漸變得「遲緩」。
當然,這個過程是非常緩慢的,這點大家不必擔心,不過對於人類來說,體溫過高或者過低都會使身體的各系統受損,所以平常大家也要保護好自己的身體,不要受涼了或者受熱了,尤其像現在天氣這麼熱,少曬點太陽,也不要吹空調感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