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根:體溫下降背後的健康之變,人類健康新見解

2020-11-04 陳根

文/陳根

疫情以來,大量的重複的日常的測溫也讓人們發現,人體的體溫似乎並未達到從前認為標準的37℃體溫。

當然,人的體溫並非恆定,而是在一天之中有所波動,研究顯示,一天中清晨2~5時體溫最低,下午5~7時體溫最高,其變動範圍約在0.5℃-1℃之間,長期從事夜間工作者,則出現夜間體溫升高,日間體溫下降的情況。但這些波動都是基於「人體正常體溫是37℃」的科學認知基礎。

而越來越多的研究卻對這一兩百年來的科學認知提出了質疑。早在2017年,就有一項英國的研究採取了3.5萬名研究對象25萬次體溫記錄,發現平均體溫在36.6℃左右。

今年1月7日,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教授朱莉.帕森內特(Julie Parsonnet)和其團隊也在科學期刊《ELIFE》發布了一項研究成果,他們發現:自19世紀以來,成年人的平均體溫在持續下降,不到200年間下降了0.4℃,從37℃降到36.6℃。

近日,一個由多國的醫生和人類學家等組成的研究團隊,對居住在一個獨特地區的人們進行了體溫研究,再次提出了人類體溫下降的新證據。

這個地方位處玻利維亞亞馬孫地區,並且有一個被稱為提斯曼人(Tsimané)的土著部落。從數據來看,提斯曼人在 2002 年的體溫大約為平均 37℃,與兩個世紀前的德國和美國地區的人的體溫相近。

研究人員通過分析 5500 名成年人的 18000 份數據,並根據其他可能會影響體溫的因素(如環境溫度和體重等)進行調整之後發現,在 16 年間,提斯曼人的平均體溫出現了顯著下降,現在提斯曼人的平均體溫大約 36.5℃

換句話說,在不到 20 年的時間裡,提斯曼人的體溫下降幅度與美國在兩個世紀中的下降幅度相當。

那麼,為什麼無論是美國人還是提斯曼人的體溫,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降低?一個可能的解釋是,這與現代醫療保健的興起,以及與過去相比現在有著更低的輕微感染率有關。但是,儘管在過去二十年間,玻利維亞的健康狀況得到了普遍改善,但感染在提斯曼人中仍然普遍存在。因此,從這一點來看,僅僅降低感染髮病率並不能解釋觀察到的體溫下降情況。

另一個可能的因素是,人們現在的身體狀況普遍更好了,加上更多的抗生素和一些更有效的治療手段,使得感染的持續時間比過去更短,因此減少了身體為了對抗感染而做的工作。關於這一點,研究人員發現,與一些早期的呼吸道感染研究相比,更近期的關於呼吸道感染研究中的病人的體溫更低。一些藥物(如布洛芬或阿司匹林)的大量使用也可以減少炎症,並能反映在體溫的下降上。

當然,對於科學家來說,理解為什麼體溫在下降仍然是一個有待探索的問題。不管原因是什麼,我們可以確認的是,即使在公共衛生基礎設施薄弱、感染仍在造成困擾的農村和熱帶地區,人類的體溫也在降低。而揭示人類體溫降低背後的變化與發生也將提供人體對健康的新的理解。

其研究已發表在《科學進展》上。

相關焦點

  • 體溫低免疫下降?謠言!溫度低有益健康更有助於長壽
    人是恆溫動物,我們的體溫一直穩定在某一區間,全人類都知道腋下的體溫標準度數37℃,但生活中測量卻常少個零點幾度......最近的研究石錘了我們的體溫不到37℃,確實低於前人,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一些人還擔憂體溫降低會讓身體變差、壽命變短,又是真的麼?
  • 春節期間,話說健康!體溫高好還是低好?
    最近由於新冠肺炎仍未結束,疫情防疫的需要,到處需監測體溫,從體溫反應現在大部分人的體溫偏低,幾乎都在36℃,甚至低於36℃,包括我自己也是在36℃,很少超過36.5℃,這是似乎是好事,至少不會超過37.3℃免去超標的麻煩!但對於我們身體的情況來說是不是好事呢?
  • 體溫37℃,或在發低燒……研究發現人類體溫一直在下降
    清晨六點醒來,渾身酸疼,倍感無力,鼻涕也在試探著往下流淌......這時候你的第一反應一定是「我可能發燒」了,於是拿起體溫計重新鑽進被窩......當看到體溫計顯示37.2 ℃時,通常我們會鬆一口氣,認為自己的體溫還算健康。
  • 體溫提醒了我們什麼?什麼樣的體溫最正常健康
    恆定的體溫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礎,即使體溫發生細小的變化,都會引發一系列的健康問題。而且,體溫裡蘊藏著很多奧秘,就連人體中活躍的疾病細胞,都有自己青睞的溫度。   體溫,男女老幼有差別   人的正常體溫為36℃~37℃(腋窩)。
  • 人類37℃正常體溫將成歷史,人類體溫正在快速變涼
    來源:Bio生物世界對於量體溫來說,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尤其是今年的新冠疫情大流行,量體溫已成常態。這些人並未感染也未接受抗生素治療,表明人類的體溫在下降。一個主要的假設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衛生、清潔水源、疫苗接種和醫療條件的改善,人類感染病原體的數量和頻率減少了。但是研究團隊指出,儘管過去人類的感染較多,而感染與體溫升高有關,但是現在這些感染的減少不足以導致如此快速的體溫下降。而且那些完全健康的人群的體溫也在下降。
  • 回不去的37℃,人類體溫持續下降到底意味著什麼?
    用不了多久,人類可能就要「變涼」了?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測量體溫幾乎成了大家的日常。而提及人體的平均溫度,大部分人腦海裡都會閃現出「37℃」這個數字。
  • 人類正常體溫從過去的37度下降到36.7度,背後的科學原因是什麼?
    當外界環境溫度降低時,冷刺激信號就會傳輸到大腦,大腦反饋信號推動身體不由自主地打顫,骨骼和肌肉收縮,身體相應器官和組織產熱量增加,防止體溫下降。同時,皮膚和其中的血管也進行收縮,血液流動速度放緩,皮膚表面的溫度下降,水分蒸發明顯減少,體內的熱量向外散失程度變低,身體內部的溫度也就保持相對恆定了。
  • 體溫危機?科學家觀測到人類體溫逐年『變涼』
    這些信息引起了科學家們的興趣,為什麼人類的體溫出現了下降趨勢?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人類學教授Michael Gurven領導著一個由醫生、人類學家和當地研究人員的跨國研究團隊,該團隊負責著若干與齊曼內人健康與生活史相關的研究項目。在項目開展的16年來,研究人員觀察到齊曼內人的平均體溫正在以每年0.09°F的速度下降,目前齊曼內人的平均體溫大約為97.7°F (約合36.5℃)。
  • 你的體溫還有37度嗎?體溫下降1度,免疫力下降30%!3招或有幫助
    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由於受新冠肺炎的影響,很多人養成了每天測體溫的習慣。在量體溫的時候,你有沒有發現,你的體溫並沒有37度!而是在36度多一點。以前,人們普遍認為,人體的溫度是37度。那麼,體溫下降會給人體帶來什麼影響呢?
  • 人類的正常體溫再也達不到37°C,體溫下降,會帶來哪些影響?
    從前我們只有在體檢或者是感冒發燒的時候,才會偶爾量一次體溫,但是一場鋪天蓋地的新冠肺炎改變了這樣的狀況。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醫院人滿為患,健康的人也被封閉在家裡。這時候每個人每天要做的事情,除了消毒就是量體溫,只有每天測量的數據沒有變化才能稍微放下心來。
  • 最新研究表明,人類的標準體溫正在下降…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近年來,健康成年人的體溫降低已被廣泛報導。2017年,一項針對英國3.5萬名成年人的研究發現,他們的平均體溫要低一些(97.9華氏度)。2019年的一項研究表明,美國人的正常體溫約為97.5華氏度。
  • 「變啦健康減脂技術」開啟AI數字健康管理新時代
    據了解,「變啦健康減脂技術」基於「脂老虎健康減脂技術」發展而來,是衛健科技潛心研發的新一代減脂技術,得益於公司對網際網路、大數據的人工智慧相關的技術成熟,讓科技和健康管理產生了更緊密的聯繫。從創始之初衛健科技就立志要成為世界級的智慧大健康平臺,成為數字健康管理領域內的標杆,通過健康管理數位化的手段讓更多人更直觀、更方便、更科學地管理自己的健康,最終實現讓人類更健康的終極目標。
  • 陳根:什麼樣的微生物測試,能夠預測一個人的健康總況?
    文/陳根一直以來,從腸道微生物組樣本中深入了解人體的健康狀況就是人類微生物組研究的重要臨床目標。當研究人員越多地了解人類疾病與腸道細菌之間的關係,就越了解異質微生物群的存在。現在,梅奧診所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測試,可以通過測量50種腸道微生物的水平來預測一個人的總體健康狀況。該公式被稱為腸道微生物健康指數(GMHI),現階段並不能診斷出具體的疾病,而是提供了一個人健康狀況的大致指標。這項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的新研究沒有隻關注一種特定的疾病,而是著手了解普遍健康的微生物組是什麼樣的。研究人員首先分析了4347份糞便樣本。
  • 孩子開學交健康登記表,老師一看體溫欄樂了:這填的是天氣預報?
    因為疫情的原因,每天測體溫成了日常,而孩子也需要每天雷打不動地需要填體溫,並且上報,而老師則需要根據孩子開學前14天的健康狀況,來決定孩子是否能復學。因為測溫的儀器不一樣,測出來的溫度差異也不小,有位媽媽在開學後上交了一份健康登記表,讓老師哭笑不得。
  • 人類體溫在下降,而全球在變暖,這意味著什麼?是好是壞?
    根據最新的一項研究發現,人類的體溫現在徘徊在36.1攝氏度,越是發達的地區,人們體溫下降的時間越早,因為美國人在上世紀體溫就已經下降了,而我國也是在本世紀以後才出現的體溫下降。,人類生活在地球上,是自然環境的一部分,那麼下降了體溫和變暖的氣候之間有什麼關係?
  • 真的不是 37℃了,多項研究發現人類體溫一直在下降
    Parsonnet 表示,在 19 世紀,體溫測量才剛剛開始,今天使用的溫度計比兩個世紀以前使用的溫度計要精確得多。所以,作為研究的一部分,Parsonnet 也分析了溫度計技術進步導致體溫下降的可能性。 在最新的這項研究中,Parsonnet 提供了兩項證據,證明人類體溫下降是真實的,而不是老式溫度計不可靠的結果。
  • 為什麼我們的正常體溫一直在下降?人類要變成冷血動物了?
    研究團隊與茨曼合作,20年裡開展了與健康和老齡化相關的研究,有了豐富的機會觀察在這種感染常見的熱帶環境中,體溫是否同樣下降。 作為正在進行的茨曼健康和生命史項目的一部分,一個由玻利維亞醫生和研究人員組成的流動團隊在治療患者的同時,從一個村莊到另一個村莊監測當地人的健康狀況。他們記錄每次病人就診時的臨床診斷和相關的感染檢測。
  • 人體開始變涼了?正常體溫已不再是37℃!
    人體為什麼變涼了? 為什麼人類的體溫會逐漸下降,科學界尚未有確切的說法。朱莉 帕森內特猜測稱,這可能和人類生活環境的變化有一些關係。 帕森內特表示,「最可能的解釋是,在微生物學意義上,我們與過去的人差別很大。由於出現了疫苗和抗生素,現代人較少感染病菌,所以,我們的免疫系統不那麼活躍,身體組織也不易發炎。
  • 人類正常體溫37℃已成歷史: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
    根本原因很簡單:因為它會飛,看過的朋友都知道,蝙蝠免疫系統強大,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體溫能保持較高的40℃。研究顯示,體溫每降低1℃,免疫力就會下降30%以上;體溫每升高1℃,免疫力就會提升5~6倍,這麼看的話,蝙蝠的免疫力大概比人類高几百倍——怪不得蝙蝠百毒不侵,還不會得癌症......眾所周知,體溫是和基礎代謝率掛鈎的,體溫每上升1℃,基礎代謝會提高13%。體溫過低,可能意味著代謝不好。
  • 人類體溫37℃已成為歷史:人類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
    人類的體溫從37℃下降到36.6℃僅僅用了不到200年的時間,有人會好奇了不就是下降0.4℃而已嗎,有什麼大驚小怪的。首先我們要知道蝙蝠為什麼百毒不侵了,很有可能它們的體溫過高了,擁有強大的免疫系統。蝙蝠的體溫普遍穩定在40℃,這個數值比人類的體溫僅僅高3℃而已,但是它們的免疫系統十幾倍了。正常體溫的高低會影響免疫系統的強大的,有關研究表明每當我們的體溫下降1℃的時候,那麼我們的免疫力就會下降3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