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同一基因可有完全不同的功能

2020-12-05 中國科學院

同源染色體基因表達活性不同的現象,稱為基因印記。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報導,英國巴斯大學科學家近日發現了一種名為Grb10的基因,與通常的印記基因表達規則不符的是,它從父母雙方遺傳下來的等位基因作用截然不同。相關研究發表在近期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所有動物的細胞中,每個基因組都是成對出現:一條來自父親,另一條來自母親。多數情況下這兩條基因都是活躍的,但對某些基因而言,其中一條被關閉了,基因僅能表達來自一方的同源基因,而另一方的不表達。

巴斯大學研究人員與加地夫大學神經系統科學與精神健康研究院科學家合作,發現了一種名為Grb10的基因,其異常之處在於,子代只在大腦中表達來自父方的基因,卻在身體其他部位表達來自母方的基因——好像父母雙方的印記基因各自在不同部位有一種無意識的優先權:母親的基因表達涉及胎兒成長、新陳代謝、脂肪儲存,而父親的基因表達調控著成人的社會行為。

為了證實這一點,他們對缺乏父方Grb10基因的小鼠進行了行為研究。在一項強制遭遇測試中,研究人員將兩組小鼠放置在一條狹窄管道的兩端,並阻止它們轉身,結果發現,Grb10基因在大腦中不活躍的小鼠通常會堅守原地,而其它小鼠則會倒退,並表現順從。缺乏父方Grb10基因的小鼠更喜歡控制其它小鼠,與腦中父方Grb10基因活躍的小鼠相比,更有可能獲得同伴禮貌的待遇,這在小鼠和其它哺乳動物中是一種處於統治地位的標誌。此外,這些小鼠還更有可能扯斷同籠的表達等位基因小鼠的鬍鬚。當母方Grb10等位基因表達沉默時,小鼠通常會變得又大又重。

巴斯大學再生醫學研究中心的安德魯·沃德說:「這是首次,我們證明了同一個基因根據其來自父母雙方的不同,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功能。好像是父母雙方以不同的策略來幫助後代,一方致力於身體,而另一方致力於精神。」

研究證明,印記基因對人類健康非常重要。Grb10與胚胎發育有關,而在後期生命中,它對身體和精神兩方面都很重要。「一種基因能影響大腦和肌肉兩方面是令人吃驚的。今後我們將研究Grb10基因如何進化出這種雙重功能。」

相關焦點

  • 俄美研究人員發現基因不完全突變利於果蠅存活
    新華網北京5月26日電(記者欒海)科學家以前已知道,果蠅的一種抑制腫瘤的基因完全突變很可能引發癌症。但俄美兩國研究人員不久前發現,如果這種基因僅僅突變「一半」的話,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果蠅存活。  動物細胞內的絕大多數基因都有兩個副本,分別來自其父母。
  • 衰老研究成果頻現:細胞2條老化路徑被發現 對基因編程可延壽
    衰老研究成果頻現:細胞2條老化路徑被發現 對基因編程可延壽  黃琨 • 2020-07-17 11:09:01
  • 新發現!神經迴路掌管生活習慣,臺研究團隊破解關鍵分化基因
    16年後,在經歷指導張瓈雲、柯信安、盧冠名、陳仕昀4名博士之後,研究團隊終於發現經過有絲分裂後,Nolz-1藉由抑制Dlx1與Dlx2基因,促進神經元細胞分化並決定細胞遷移方向,從而建構成背側或腹側紋狀體,證實了Nolz-1與Dlx1與Dlx2基因的交互作用,調控不同種類神經元命運與分化過程。
  • 《科學》:親源基因表達在不同成長期可動態調節
    有助於人們了解父母雙方基因在子代不同發育成長階段的不同影響  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親源基因在大腦發育過程及成人階段有著極為複雜的表達方式
  • 科學家將完全人工合成酵母基因 對人類有積極意義
    目前,一支國際研究小組表示,現已找到合成酵母大部分基因序列的一種有效方法。研究項目負責人、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遺傳學家傑夫·博伊科(Jef Boeke)說:「對於這項最新發現,我們非常興奮!這將朝向我們的目標邁進一大步!」
  • 科學家發現ALOX15基因功能缺失突變可預防鼻息肉和慢性鼻竇炎
    1月14日,冰島大學、deCODE genetics/Amgen Inc.科研人員在Nature Genetics上發表了題為「A loss-of-function variant in ALOX15 protects against nasal polyps and chronic rhinosinusitis」的文章,發現
  • 中國人基因庫研究首發,日本與中國北方漢族人群聚類完全重疊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而同一種疾病背後也存在個體差異。想要更好地進行個體風險評估、提升預防、治療代謝性疾病的效果,關鍵在於了解代謝性狀的遺傳結構。實際上,最簡單粗暴的方法就是對大規模人群進行全面的遺傳分析。
  • 中國人基因庫研究首發,日本與中國北方漢族人群聚類完全...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而同一種疾病背後也存在個體差異。想要更好地進行個體風險評估、提升預防、治療代謝性疾病的效果,關鍵在於了解代謝性狀的遺傳結構。實際上,最簡單粗暴的方法就是對大規模人群進行全面的遺傳分析。
  • 男性更易患癌症的根源:Y染色體基因功能丟失?
    2019年9月,癌症領域頂級期刊JAMA Oncology公布1999年至2017年間調查195個國家的29種癌症數據,發現期間全球共有2450萬人確診癌症。出人意料的是,不同性別的患癌風險有明顯差異:男性一生患癌概率為1/3,而女性僅為1/4。因此,了解癌症的性別生物學差異對於個性化治療和預防至關重要。
  • 研究發現蛋白聚集效應或可改善腸道功能
    研究發現蛋白聚集效應或可改善腸道功能 原標題: 例如,具有朊病毒型蛋白「愛聚集」特點的蛋白,由於其穩定性和結構特點,可以被用來執行一些正常的甚至是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形成功能性結構、儲存、記憶、作為模板以及信息傳遞等。這些功能已經成為機體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部分。  安徽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計山明教授課題組近期研究發現,蛋白聚集具有正向生物學功能。
  • 癲癇的基因檢測和蛋白質組學研究
    基因檢測既可以在臨床試驗室也可在以科研為主的試驗室進行。根據檢測的目的不同,主要分為藥物基因組學檢測,診斷試驗,預測試驗,產前診斷及攜帶者檢測。基因檢測發現大約50%的家庭有鉀離子通道(KCNQ2)突變,7%的家庭有KCNQ3的突變,但是由於大多數病例都有明確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根據臨床資料基本可以確診,並且其預後良好,因此基因突變的情況預示著預後良好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治療,對於BFNS患者來說有一定的作用。
  • 精神分裂症和抑鬱症功能基因組學研究取得進展
    精神分裂症和抑鬱症等精神疾病是影響人類健康的公共衛生難題,由於該類疾病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清楚,對其診療常存在困難。近年來,世界範圍內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報導許多非編碼變異與精神疾病相關,這些變異是否存在生物學功能及相關機制仍需探索。
  • 腦膠質瘤IDH基因型的磁共振功能成像研究進展
    此外,膠質瘤IDH突變的發現為腫瘤靶向藥物治療的研究提供新思路,有學者研發針對IDH突變體的新型治療藥物,例如非選擇性突變體IDH1/2抑制劑AG-881,以期在臨床取得實用價值。 Tan等回顧性分析了112例星形細胞瘤的DTI圖像,研究發現不同級別不同IDH基因型星形細胞瘤的最小ADC值差異均存在統計學意義,Ⅱ/Ⅲ級IDH野生型和突變型膠質瘤的最大FA值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證實DTI成像參數可無創性評估不同級別星形細胞瘤的IDH基因型。
  • 藥物和基因的細胞效應發現並提供對蛋白質功能的見解
    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布羅德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已經將連接圖 - 一種廣泛使用的工具和數據資源 - 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並且具有大規模擴展版本。對於這個新平臺,研究人員還改進了其對科學界的可及性,使小分子和基因功能的研究成為可能,並為臨床試驗提供信息。
  • 魚類先天性免疫基因的功能研究
    近年來,中科院水生所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國家基礎研究計劃973項目的支持下,已在漁業生物技術研究方向滋生出新的進行魚類先天性免疫調控機制研究的生長點,建立了研究魚類抗病毒基因的細胞模型,在魚類病毒病的免疫遺傳機理研究上取得突破,已克隆出一批與魚類先天性免疫相關基因或抗病相關基因,引起國際同行的關注。
  • 科學家建立快速分析致死基因在不同組織中功能的新方法
  • 研究發現不同表觀修飾的相互作用加速MLL白血病進展
    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王前飛研究組致力於白血病的發生機制、臨床特徵及治療研究。近日,該研究組與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黃剛研究組合作,首次揭示了兩種不同組蛋白表觀修飾相互作用,調控基因表達並加速MLL白血病進展的全新機制。
  • Cell子刊:類器官有助於研究肝癌基因的功能|研究速遞
    Cell子刊:類器官有助於研究肝癌基因的功能|研究速遞
  • 科學家研究發現,基因的不同之處!
    科學家研究發現,基因的不同之處!人類是宇宙中的唯一嗎 在近一個世紀的尋找當中,連微生物都沒有發現,更不要說像人類這樣的高等智慧生命體了,難道在浩瀚的宇宙當中,人類真的是唯一的存在嗎?如果不是,那麼其他的高等生命又在哪裡呢?
  • 美科學家發現「達爾文地雀」進化關鍵基因
    這項研究展示了進化背後的基因機制,包括基因是如何從一個物種向另一個物種轉移的,以及同一物種內部的基因差異如何能夠塑造出一個完全不同的新物種。有關這項研究的相關論文已經發表在《自然》雜誌上,並在2月11日刊出,這一天恰好是達爾文的誕辰紀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