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現!神經迴路掌管生活習慣,臺研究團隊破解關鍵分化基因

2020-10-12 久未放晴的天空01

習慣養成與行為成癮也和基因有關。陽明大學研究團隊找到調控大腦基底核紋狀體神經元分化與遷移的關鍵基因,不僅解答掌管動作習慣與動機情緒的神經元是如何形成,也破解其建構神經迴路的基因分子機制。


位於大腦深部1群神經核組成的基底核,是掌管動作學習、獎勵、動機、情感以及自主運動的中樞,發揮這些神經功能的關鍵,仰賴於基底核中的紋狀體背側與腹側核區的神經迴路。背側核區調控動作與認知功能,是養成習慣行為的關鍵區域;腹側核區則參與獎賞與成癮機制,是影響動機情緒的關鍵區域。但紋狀體核區如何建構,並劃分成2兩個區域的神經迴路仍然未知。


16年前,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劉福清,以及他的指導學生張瓈雲(現中國醫藥大學副教授),在哺乳類類動物的大腦中發現1種名為Nolz-1的基因,可能參與控制紋狀體發育的遺傳程序,但當時並不了解其背後的機轉。16年後,在經歷指導張瓈雲、柯信安、盧冠名、陳仕昀4名博士之後,研究團隊終於發現經過有絲分裂後,Nolz-1藉由抑制Dlx1與Dlx2基因,促進神經元細胞分化並決定細胞遷移方向,從而建構成背側或腹側紋狀體,證實了Nolz-1與Dlx1與Dlx2基因的交互作用,調控不同種類神經元命運與分化過程。


研究團隊在動物模型中觀察到,Nolz-1在胚胎神經發育階段,透過抑制Dlx1與Dlx2基因所表達的功能蛋白,讓神經元可以順利分化並遷移成紋狀體的2個區域,形成背側紋狀體與腹側紋狀體。一旦動物剔除Nolz-1基因後,Dlx1與Dlx2大量表現,會造成神經元細胞分化遷移錯誤,導致背側核區萎縮,腹側核區擴大,確立了Nolz-1是直接調控Dlx1與Dlx2的基因。這項研究解開大腦的基底核區域,如何劃分為不同的次級區域,從而建構出不同的次級神經迴路,讓大腦能執行精確與複雜的神經功能。


劉福清表示,無論是背側還是腹側紋狀體,神經發育皆源自同一區神經幹細胞分化而來,這項研究想解答的是為什麼來自同一區的神經細胞,最後會分化遷移到不同的區域,建構成不同的神經功能迴路。由於基底核除了控管不同的神經功能外,神經迴路的正常與否也與許多神經疾病的病理機制有關,例如巴金森氏症、亨廷頓舞蹈症、思覺失調症等,了解不同神經迴路的建構與功能,有助於發展治療神經與精神疾病的策略。


劉福清研究團隊長期致力於研究大腦基底核神經迴路的神經發育與功能,過去曾揭開原始說話語言能力的神經迴路,如今再發現劃分紋狀體核區的神經迴路建構機制。這項研究已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相關焦點

  • 臺研究團隊發現致癌主導基因
    臺灣「中研院」生物醫學研究所2日發布最新研究成果,稱發現癌細胞中過度表現的致癌基因paraspeckle Component 1(PSPC1)會促使癌細胞增生、侵襲、轉移。未來若能抑制這一基因的表現,便能減低癌細胞生長、擴散,有助於研發新治癌藥物。據悉,相關研究論文已於日前發表在《自然細胞生物學》雜誌上。
  • 臺研究團隊破解B肝癌化密碼 或老藥新用省錢治癌
    臺研究團隊破解B肝癌化密碼 或老藥新用省錢治癌     成大醫學院研究團隊劉校生教授   中新網5月14日電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成功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揭開B型肝炎引發肝癌癌化之謎,更經動物實驗,找出心律不整老藥Amiodarone可抑制約50%的肝腫瘤生長;此藥1顆僅8元新臺幣且毒性不高,未來可望成為晚期肝癌病人在已無其他治療選項時的另一新契機。
  • 復旦大學研究團隊揭示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的新機制
    3月13日,研究成果以《Bach1調控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並抑制幹細胞向中胚層和內胚層的分化》為題在線發表於《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該研究首次揭示了一種關鍵的轉錄因子Bach1在調控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中的重要作用及作用機制,可能為開發幹細胞治療人類疾病的新療法提供新思路。
  • 孫玉華團隊揭示自閉症相關蛋白ADNP在神經誘導和分化中的關鍵作用
    同時,ADNP也是突變頻率最高的自閉症易感基因之一。然而,ADNP突變的致病機制尚不清楚。近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孫玉華團隊利用小鼠胚胎幹細胞和斑馬魚作為體外和在體模型,首次揭示了ADNP在神經誘導和分化中的關鍵作用。研究團隊發現,在小鼠胚胎幹細胞朝神經誘導分化過程中,ADNP缺失顯著抑制神經前體細胞的誘導和分化(圖1)。
  • 臺研究發現長壽基因 小鼠增壽1.4倍人類應用尚早
    中國臺灣網5月3日消息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灣陽明大學研究團隊聲稱找到調控壽命長短的Cisd2基因,進一步利用基因轉殖技術,提升長壽基因蛋白的量,使實驗中的小鼠存活達36個月,較一般老鼠增加1.4倍,相當於人類的110歲。更重要的是,這些「長壽鼠」仍精力充沛毫無老態。未來若能找出補充Cisd2基因的物質,人類也可望長生不老、永保青青。
  • 重磅級文章解讀科學家們在細胞分化研究上的新進展!
    doi:10.1073/pnas.1901021116維吉尼亞大學和其他機構的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新研究發現: 斑馬魚中的一種色素細胞可以在發育後轉化為另一種細胞類型。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注意到斑馬魚上的一些黑色素細胞會逐漸變成灰色,最後變成白色。進一步,他們發現了基因表達和色素化學的巨大變化。
  • 董晨院士團隊Immunity:細胞因子啟動Th17細胞分化的新機制
    但此前關於輔助性T細胞亞群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細胞因子的順式調控機制方面,譬如董晨團隊曾在2007年首先開啟Th17表觀和順式調控機制研究(J Biol Chem 282:5969-72),並在2012年發現了調控Il17表達和Th17細胞分化的關鍵增強子序列CNS2 (Immunity, 236:23-31),而本研究則旨在通過研究Rorc的表觀和分子調控機制,以了解細胞因子開啟Th17細胞早期分化的機理
  • 復旦團隊合作揭示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的新機制
    研究團隊前期在《循環研究》(Circulation Research)上發表的研究中,篩選發現了一個新的調控血管新生的上遊關鍵轉錄因子Bach1,證實了Bach1抑制缺血性心血管疾病血管新生的新作用和新機制。
  • 中國醫療團隊發現狂犬病毒關鍵基因,或成為攻克病毒的「鑰匙」
    狂犬病毒的一個關鍵基因,該基因或將會成為抑制病毒的一把&34;,這個堪稱醫學界裡程碑式的成就由中國華中農業大學團隊取得。中國團隊論文作者趙凌表示,他們發現的關鍵基因正是一個叫一個表觀遺傳學的關鍵蛋白EZH2,這個病毒靶點可以控制阻斷下遊基因,類似是一個鑰匙一樣的開關。換句話說只要隨後的研究能攻克它就可以抑制狂犬病毒,而這項研究最有價值的地方在於以後可以做到&34;而不用像之前一樣摸黑了,該靶基因的攻克相信只是時間問題。
  • 南開大學一科研團隊破解了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藥之謎
    記者24日從南開大學獲悉,該校生命科學學院朱正茂副教授科研團隊破解了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藥之謎。乳腺癌是世界範圍內危害女性健康的最常見惡性腫瘤,且呈現年輕化趨勢。作為對抗乳腺癌的重要手段,內分泌治療卻備受耐藥性的困擾,成為乳腺癌診治中亟待克服的重要問題。日前,朱正茂課題組的一項研究,揭示了核膜蛋白LEM4誘髮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藥的分子機制。
  • 研究發現鳥類喙型進化新主效基因
    經典的定量遺傳學研究發現,大多數表型是一種多基因控制性狀(polygenic trait)。在這種模式下,自然選擇往往同時作用於多個基因位點,導致少數具有主要效應(major effect)的基因座和許多具有微量效應的基因座協同控制表型的適應性變化,這對理解表型進化的遺傳機制帶來了挑戰。
  • 基因篩查新工具:南開大學團隊研獲單倍體滋養層幹細胞
    然而,只有一套染色體的單倍體細胞,沒有基因『備份』,我們對任意基因的更改,都會瞬間帶來表型的改變。這對與我們探索生命現象,破解基因密碼十分有利。」帥領介紹,2011年以來,小鼠和人類等哺乳類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系相繼被頂級科技期刊報導,然而,對於胎盤發育格外重要的胚外譜系的單倍體細胞系尚無報導。
  • 器官再生、損傷修復…袁平團隊新發現助多能幹細胞臨床應用更進一步
    日前,我院胃腸病學研究所(廣東省結直腸盆底疾病研究重點實驗室)袁平研究員團隊針對多能幹細胞的分化作用機制發現了新的超級增強子調控機制——Hippo信號通路對超級增強子的調控,這一關鍵作用機制的研究將有助於指導多能幹細胞向不同胚層細胞的分化,對於多能幹細胞的臨床應用有重要意義。
  • 深圳科學家聯合國際團隊發現植物界新門類
    原標題:「華藻門」成綠色植物第三門   中國科學家首次在物種「門」這一高級別分類上有突破性發現。近日,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聯合德國、丹麥與比利時等團隊通過對一種生活在深海的單細胞浮遊綠藻進行系統研究,確定了該物種屬於綠色植物最早分化出來的一個新的門類,將現行的植物界14個門類改寫為15個門類。
  • 破解家蠶基因,絲綢之路煥發新光彩
    與曼哈頓原子彈計劃、阿波羅計劃並稱為20世紀三大科學計劃的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宣布完成。此後,通過破解基因的奧秘來促進生命科學和產業發展,成為學界的熱潮。「基因組完成後,整個桑蠶業就是完全不一樣的新天地。」回望當年白熱化的競爭,夏慶友感慨。框架圖之後,他和團隊繼續完成了家蠶精細圖、高精度遺傳變異圖譜的構建。家蠶成為完成基因組學研究「三部曲」的少數代表物種之一。我國桑蠶研究及產業應用由此跨入全新階段。
  • 尹玉新團隊發現抗癌基因 PTEN 家族新成員 PTENβ
    尹玉新團隊發現抗癌基因 PTEN 家族新成員 PTENβ 來源:生命科學聯合中心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7-03-27   今日/總瀏覽:6/
  • 安徽農大李培金團隊揭示植物花期調控關鍵新基因
    2020年11月17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安徽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作物抗逆育種與減災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李培金團隊題為「Molecular variation in a
  • 廣東專家發表論文 揭示多能幹細胞分化過程中關鍵機制
    近日,中山六院胃腸病學研究所袁平團隊在國際著名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IF:11.147)上發表研究論文,深入揭示了Hippo-YAP信號通路在多能幹細胞分化過程中的關鍵作用機制,將有助於指導多能幹細胞向不同胚層細胞的分化,對於多能幹細胞的臨床應用有重要意義。若在胃腸疾病中能挖掘出更多基於超級增強子的特異基因調控機制,將會為疾病的治療和藥物篩選提供新的思路和靶標。
  • 動物基因工程與種質創新團隊發現豬克隆胚胎發育關鍵候選基因
    近日,牧醫所動物基因工程與種質創新團隊研究發現與豬體細胞克隆胚胎初次分裂時間相關的關鍵候選基因,該發現為提高豬體細胞克隆胚胎發育效率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基因(Genes)》。  據牟玉蓮研究員介紹,豬體細胞克隆技術是目前唯一可以通過體細胞遺傳物質獲得完整動物個體的生物技術,廣泛應用於育種新材料創製、醫學模型構建、動物生物反應器構建、豬基因功能研究、優質種畜繁殖以及瀕危種質保存等領域,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和應用價值。但該技術還存在著克隆胚胎發育能力低、克隆技術效率低等問題。
  • NCB:能量合成關鍵酶促進生殖細胞分化新發現
    2015年4月29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ell biology在線發表了一項最新科研進展,他們利用果蠅生殖幹細胞對細胞分化所需基因進行分析發現線粒體ATP合成酶對生殖幹細胞分化具有重要促進作用,並且這一作用並不依賴於ATP合成酶在氧化磷酸化過程中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