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模擬研究火星探測器著陸時面臨的湍流挑戰

2020-10-13 Snail先生

如我們所知,我國的天問一號,阿聯的「希望號」和美國的「毅力號」都在飛往火星的途中。探測器在接近火星軌道時,會面臨成敗在此一舉的,很關鍵的三個步驟。

第一步,入軌,探測器進入地火轉移軌道後,會進行軌道修正,在近火點附近準備剎車,被火星俘獲,進入環繞火星軌道,這一系列操作不能出一點差錯,否則探測器可能會脫離控制飛向更遠的深空。

第二步,分離。環繞火星的探測器對著陸區進行預先探測,調整好著陸點,環繞器與著陸巡視器就可以分離了,分離之後,環繞器繼續環繞火星進行科學探測,而著陸器就可以進行

第三步,著陸。

分離之後的著陸巡視器將進入火星大氣,通過降落傘、反推制動等多級減速和著陸緩衝,降落於火星表面。這其中,最大的難點在於「恐怖7分鐘」,即進入火星大氣層、下降與著陸過程中,要在7分鐘內將探測器的時速從兩萬公裡降低至零。由於遠距離數據傳輸的大時延,就要求著陸器必須自動控制,完成著陸。

美國密西根大學的研究人員,他們使用計算機來模擬由推進器驅動的著陸引起的微粒混亂。

機械工程師傑西·卡佩拉特羅說,在降落過程中,排氣羽流使地表土壤和灰塵「流態化」,形成隕石坑,並用粗糙的研磨性顆粒撞擊著陸器。這造成了一系列可能危及登陸的變數。

他說:「著陸相關數據很難生成,因為你不能僅僅在地球上進行實驗。」。「當粒子接近超音速時,現有的數學模型在這些更極端的條件下會崩潰。」

卡佩拉特羅的團隊正在開發基於這種情形的物理模型,這些模型會幫忙NASA預測當太空飛行器試圖著陸時會發生什麼。這包括「混亂的湍流」和懸浮在氣體中的固體顆粒對飛行器的流體行為影響。

大部分工作是在一個高性能計算集群上完成的,該集群允許團隊同時將問題劃分到數百個甚至數千個處理器上。

為了更深入地研究,卡佩拉特羅說,他們使用的模型將基於所有可用的數據,基於這些數據進行模擬。明年2月18日「毅力」號登陸的數據也將包括在內。

卡佩拉特羅說,「我們的模擬為開發改進的數學模型所需的流動物理提供了基本的見解,NASA需要這些模型來模擬全面著陸事件。」

有了這樣一個模型,NASA可以用來更好地預測不同的設計將如何影響地面和著陸,並根據需要進行調整。

卡佩拉特羅說,隨著美國宇航局朝著火星載人任務邁進,這將變得更加重要,原因不僅僅是因為屆時登陸器上會有人,還因為更大的有效載荷意味著著陸時更強的排氣羽流和地面的相互作用。

相關焦點

  • 「洞察」號探測器即將著陸火星 面臨恐怖7分鐘
    經過6個多月的飛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射的火星探測器「洞察」號計劃在美國東部時間26日15時在這顆紅色星球降落。由於整個著陸過程需要約7分鐘,而從火星向地球傳輸無線電信號大約需要8分零7秒,因此在地球科學家發現「洞察」號是否成功降落前,整個著陸過程就已經完成,在火星著陸的全過程中,一切都要靠探測器自主進行。
  • 天問一號的火星之旅·著陸火星的挑戰
    前幾集裡,我們聊了如何把天問一號送往火星(天問一號的火星之旅:長徵五號,終於等到你),如何與探測火星的天問一號保持通訊(天問一號的火星之旅·4億公裡外的訊息傳遞)。然而,即使順利飛到火星附近,地面站也沒和探測器失聯,對於一個著陸任務來說,其實才只成功了一半。這一點也沒有誇張。
  • 探火行動,解密火星著陸模擬試驗
    根據地球、火星位置關係,每26個月才有一次從地球向火星發射探測器的最佳時間窗口。在這個時間點沿雙切軌道發射發射火星探測器,將節省大量燃料,縮短抵達的時間。2020年就將迎來一個窗口期,被稱為國際上的「火星探測大年」,中國、美國、歐空局、印度和阿聯等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相繼公布了各自的「探火行動」,其中,中國將在2020年下半年發射火星探測器,預計在2021年「七一」前抵達火星,著陸在靠近火星赤道的北緯低緯度地區。
  • 我國火星著陸試驗設施首次公開!親歷國產火星探測器反推懸停避障
    在記者搭乘的大巴駛進號稱「亞洲最大」的中國地外天體著陸綜合試驗場後,一組高大的鋼架結構建築讓答案豁然開朗。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總設計師張榮橋介紹說,火星的自然環境與地球相比有很多的不同,其中重力只有地球的1/3。為了模擬在火星環境下的著陸,中國航天科研人員專門建造了一整套設施。它由三個部分組成:塔架系統、隨動系統和地面的火星表面模擬區域。
  • 守護火星探測器著陸!「青島造」為「天問一號」核心環節助力
    這期節目上,青島海麗雅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徐連龍作為嘉賓,講述了企業在「天問一號」中的兩大貢獻:提供著陸傘繩連接技術、研發並提供特種彈性繩索以用於著陸器耐衝擊試驗。這兩項工作都作用於探測器進入火星大氣後安全著陸這一最核心環節。從這個角度說,海麗雅可謂是火星探測器安全著陸的「守衛者」。
  • NASA火星模擬基地又迎新款探測器
    美國國家航天局最新的火星探測器進入最後實驗階段,若按計劃進行,探測器將降落在火星傑澤羅火山口,可收集火山樣品帶回地球以便科學家分析樣品。美國國家航天局最新一款汽車大小的六輪火星探測器,當前被叫做2020羅浮,它正處在發射到這顆紅色荒漠星球之前的最後測試階段。
  • 火星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從發射到著陸分幾步?
    火星作為距地球最近的類地行星之一,具有和地球最為相似的自然環境,是目前人類通過改造有望成為人類移居地的首選。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是歷史性的一刻,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
  • NASA宣布2020年火星探測器著陸地點!直徑45公裡的隕石大坑!
    經過5年的仔細搜尋,NASA在今天宣布選擇傑澤羅(Jezero)隕石坑作為其火星2020探測新任務的著陸點。Jezero隕石坑位於Isidis Planitia的西部邊緣,這是一個巨大的撞擊盆地,位於火星赤道以北。西部的伊塞迪斯展示了火星上最古老、最具科學意義的景觀。
  • 火星2020探測器完成第一輪「恐怖7分鐘」模擬測試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美國宇航局(NASA)的InSight著陸器去年11月經歷了所謂的「恐怖7分鐘」——即進入大氣層、下降和著陸之間的時間段。而對於NASA的「火星2020」探測器也即將迎來這一時刻。
  • 6問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 「天問一號」火星著陸點在哪裡?
    當天中午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這次逐夢,承載著中國航天人的勇氣和決心。歷史上,人類總計開展過40餘次火星探測任務,成功24次,且多以火星高空環繞、飛越探測居多。
  • 天問一號火星著陸點在哪?中國選擇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登陸點
    中國顯然已經在2021年2月飛船抵達「紅色星球」之前為其「天問1號」火星探測器選擇了一個主要的著陸點。 流動站將降落在巨大的撞擊盆烏託邦平原內部。在由7月23日的「長徵3月5日」火箭發射之後,由軌道飛行器和著陸器二人飛行器組成的「天問1號」目前正前往火星。任務組成員已經對其科學儀器進行了測試。
  • 一起來看一看我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火星家園」
    我們知道我國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現在已經飛行在了去往火星的徵途上。它出發之前,我國在地球上建立了一個模擬的「火星家園」,來模擬訓練它,以便當它真的登上火星時,不至於對於火星的環境太過陌生,而手足無措。
  • 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在火星旅途中會遇到哪些困難?
    在2003年的時候,中科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制定的火星探測計劃中,預計在2020年,我國有望發射自己的火星探測器,環繞火星進行探測。但沒想到計劃成真——2020年7月23日北京時間12時41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火箭飛行約 2167 秒之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了預定的軌道,正式開啟了火星探測之旅,將於2021年2月份左右到達火星
  • 發射時間差不多,為什麼毅力號探測器比天問一號早幾個月著陸火星
    在這3個火星探測器中,天問一號和毅力號都會將火星車送上火星的表面,在火星表面展開科學研究。從時間來看,毅力號探測器著陸時間比我們我們的探測器著陸時間早近3個月,這是為什麼呢?而美國在之前就已經對火星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已經為NASA探索火星尋找了一些著陸點,還可以為著陸火星提供高速的通訊傳遞功能。在這一次火星任務中,毅力號探測器在已經確定著陸點的情況下,可以直接著陸到火星表面。
  • 中國火星探測器升空 在太空領域向美國發起最新挑戰
    1960年代的太空競賽,更重要的是聲望,而不是戰略重要性」全文共919字,讀完約需4分鐘中國啟動了其迄今最雄心勃勃的太空探測之旅,7月23日向火星發射了一個探測器,從而加大了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太空統治地位的挑戰。
  • 探索火星的挑戰
    火星到後面水消失了,變成了一個又冷又幹的星球。所以探索火星的氣候變化以及地質的演化,對於保護地球,拓展我們人類生存的疆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火星是我們整個深空探測領域,除月球以外的第二個重要研究的星球。科學家想要看火星的什麼?要從三個方面看:生命、氣候、地質。
  • 「背井離鄉」60萬年後,它即將跟隨毅力號探測器返回火星家園
    科學家的研究指出,這一顆隕石是在大約60萬年至7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或者彗星與火星發生了碰撞產生的碎片,在太陽系中飄蕩最後在大約1000年前到達我們地球。從時間來看,這一顆火星隕石已經「背井離鄉」至少60萬年時間了。現在NASA計劃用毅力號探測器將它送回火星。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上「藍色科技」!
    探測火星表層和次表層結構分層信息,尋找火星地下冰水存在的痕跡與證據,是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用到火星探測設備。中國電科研製的我國首款環繞器雷達作為7個火星環繞器探測設備之一,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美探測器抵達小行星「貝努」 將挑戰著陸和巖石採集
    【觀察者網綜合報導】 據日本「共同社」12月4日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3日宣布,探測器「OSIRIS-REx」已抵達目的地小行星「貝努」的上空。將與正在探測小行星「龍宮」的日本探測器「隼鳥2號」一樣,挑戰在小行星上著陸和巖石採集,2023年將巖石帶回地球。此外還計劃與日本團隊合作,交換巖石並展開相互研究。
  • 中國將於7月23日發射火星探測器,展開登陸火星探測
    大約每隔26個月就會發生一次火星衝日,地球與火星的距離在衝日期間會達到極近值,通常只有不足1億千米,而在火星發生大衝時,這個距離甚至不足6000萬千米。 火星衝日意味著這時可以使用較小花費將探測器送往火星,因此人類的火星探測活動通常也會每隔26個月出現一次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