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小患者佩戴人工耳蝸。記者 王棋 攝
長城網12月12日訊(記者 王棋)11日,石家莊市民馬女士在帶孩子去往康復學校的路上,不慎將孩子人工耳蝸的外部裝置丟失,據介紹,這個人工耳蝸價值30萬元。兩天來,眾多熱心市民和志願者一直在幫助馬女士尋找人工耳蝸,在幫忙的同時大家不禁要問,為何一個人工耳蝸造價如此昂貴?
帶著疑問,記者採訪到了聯勤保障部隊第980醫院耳鼻喉科副主任、主任醫師周永青:「人工耳蝸是需要植入到頭皮內的,這就要求人工耳蝸必須使用跟人體組織相容的材料,這樣才不會發生排異現象,例如鉑金、黃金,它們本身就是貴重金屬,造價高。還有人工耳蝸編碼技術是有專利的,並不是每個國家都能生產,而且人工耳蝸工藝非常嚴格,製做用時長。根據價格我們可以判斷,馬女士孩子用的人工耳蝸是奧地利的進口品牌,這款人工耳蝸性能高端,非常輕薄,植入到頭皮幾乎看不出來,而且它的言語處理器功能非常好,所以才會造價昂貴。」
耳蝸將聲波轉換成生物電,通過聽神經轉達到大腦皮層,人才能聽到聲音。人工耳蝸是治療重度聾至全聾的方法,由體外言語處理器將聲音以編碼形式的電信號傳入人體的耳蝸,再通過植入體內的電極系統刺激聽神經纖維,來恢復或重建聾人的聽覺功能。人工耳蝸的植入是目前國際公認的能使雙側重度或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聾患者恢復聽覺的唯一有效裝置。
「植入人工耳蝸需要在耳後做一個2—3公分的小切口,把電極植到耳蝸內。需要一個月的時間癒合,開機後就能聽到聲音,這樣人就能經過語言訓練與人交流、接受教育。人工耳蝸使用年限在30—40年之間。它的體內機和體外機是靠磁力吸附在耳後,所以馬女士孩子的人工耳蝸很可能是睡覺的時候蹭掉了,她只需要重新購買體外機就可以,但這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周永青說。
周永青還告訴記者,1—5歲是兒童語言學習的關鍵期,有一個好的聽力尤為重要。「人類語言中樞的建立需要聽覺中樞的幫助,聽覺中樞接受到語言刺激,人才能把語言中樞構建起來。如果一個人超過5歲再佩戴人工耳蝸,他以後聽到的聲音只能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比如有人叫他名字、身邊有車經過都能聽到,但是這個人可能再無法建立完整的語言系統。馬女士家的孩子只有3歲半,正是學習語言的大好時機,丟失耳蝸,對孩子語言中樞的形成影響是巨大的,失去聽力的時間越長對語言功能的影響越大。」
截至目前,馬女士孩子的人工耳蝸還沒有找到,如果您撿到了這個人工耳蝸或者有尋找線索,請聯繫:
馬女士:17733848236
長城新媒體聯繫電話:0311-89867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