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自抗凝透析器讓血更純淨

2021-01-21 中國科學院

自抗凝透析器及膜表面抗血小板吸附

  肝臟和腎臟被譽為人體內兩大汙物處理工廠,負責清除人體運行產生的或外來毒素。如果腎臟發生病變,無法將毒素排出體外,就會引發尿毒症。

  而透析器又稱「人工腎」,是幫助腎病患者完成血液透析的核心部件。透析時產生的凝血反應是長期困擾患者和醫生的難題:如果透析過程中不注射肝素,就會發生嚴重的凝血反應,而注射了肝素則會加劇出血風險。

  中科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劉富團隊日前在自抗凝透析器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相關論文Preparation and evaluation of a self-anticlotting dialyzer via an interface crosslinking approach發表在膜領域國際權威期刊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上。

  精準分離中小分子廢物

  資料顯示,中國慢性腎病患者高達1.2億人,已發展成終末期腎病患者數量為200萬;但目前僅有30多萬人接受透析治療,治療率僅為15%,遠低於歐美國家的90%。

  治療尿毒症的主要方式目前有血液淨化與腎臟移植兩種。由於腎源急缺,中國尿毒症患者的腎臟移植率不足1%,而且腎源急缺的難題難以在短期內解決,因此血液淨化成了治療尿毒症的主要手段。

  透析器通過一定的過濾作用進行血液淨化,替代或者部分替代腎臟功能。劉富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介紹說,透析器由1萬根以上的中空纖維膜組成,有效過濾面積為1到2平方米,接近於人體腎臟血管總濾過面積。其中每根中空纖維膜的內徑為180~200微米,壁厚為30~50微米,從內壁到外壁分布有納米到微米級的微孔,從而起到過濾作用——即清除血液中的中小分子毒素和多餘的水分,而保留血液中的大分子物質及血細胞等。

  正常工作的腎臟主要功能之一是排出人體代謝產物中小分子物質,比如相對分子量尿素60、肌酐113、尿酸168,以及中分子物質,比如相對分子量菊粉5200、β2-微球蛋白11800等;同時需要保留人體中的大分子蛋白等有益物質。

  「這主要依靠腎臟中腎小球的過濾作用實現。」劉富介紹說,「透析器中則主要通過膜微孔結構調控來清除中小分子,但是目前的聚合物中空纖維膜對中分子的清除效率不高,難以與人體腎臟精準的分離相比。」

  為解決這一問題,該團隊通過熱力學耦合動力學梯度調控技術,將聚合物微孔膜的孔徑控制在2~4納米,從而實現中小分子的精準分離。

  探索無肝素透析

  談到自己最初對透析膜研究產生興趣的原因,劉富回憶說,這要追溯到16年前的2002年,當時他正在浙江大學攻讀博士。

  「導師徐又一教授是國內最早研究聚丙烯膜人工肺的專家,在一次談話中得知徐老師的父親在醫院接受血液透析,面臨著是否注射肝素的難題。」劉富解釋說,「如果透析過程中不注射肝素,就會發生嚴重的凝血反應,而注射了肝素則會加劇出血風險。當時,徐老師就意識到血液透析膜生物相容性的重要性,但國內的研究條件還不具備。」

  劉富心裡一直暗暗記著這個課題,想以後有機會一定好好研究一下。結束了在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博士後研究後,劉富回到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所工作,2014年開始將自己在聚合物微孔膜方向的研究從水處理領域延伸到血液淨化領域。

  作為體外血液循環接觸材料,透析膜與血液接觸時容易發生特異性或非特異性相互反應,也就是血液相容性。通常血、膜接觸後容易發生凝血異常、血小板黏附和活化等,也就是俗稱的血栓現象。

  「因此需要對膜的表面進行抗凝修飾,前期的研究中,我們主要通過膜表面PEG化、兩性離子化、肝素化以及類肝素化修飾,探索了聚合物微孔膜表面的抗凝機制,為自抗凝透析器的研製奠定了基礎。」劉富表示。

  這其中最難突破的關鍵技術,是如何在一萬根以上內徑不到200微米的中空纖維膜狹小局限空間的內壁上實現抗凝修飾。據介紹,目前常用的共混技術,無法達到自抗凝的效果,且存在共混分子的遷移風險。而常規的表面接枝技術無法實現狹小內孔的修飾。

  「通過界面交聯及流控技術,我們嘗試首先將改性溶液在透析器中進行內循環,通過微溶脹、吸附及交聯過程將具有序列分布的抗凝分子修飾在膜內壁,從而實現了自抗凝透析器的製備。」這一想法誕生在2015年,最終團隊花費了近4年的時間將其實現。

  新型自抗凝透析器

  自從意識到血液透析膜屬於典型的「卡脖子」技術之後,劉富團隊加強了對血液透析膜從基礎研究、關鍵技術到產業的全鏈條研究。2012年,他們在國內首次提出了生物基聚合物微孔膜用於血液透析的概念;2016年首次通過界面交聯技術對聚合物微孔膜進行表面親水及抗凝修飾,搞清了聚合物膜的抗凝機制;2018年將該技術首次在臨床用的透析器上獲得了突破,進一步結合流控技術實現了整支透析器的抗凝修飾,為下一步的無肝素透析臨床應用奠定了基礎。

  所謂自抗凝透析器,指的是自身具有抗凝特性的透析器,主要是在聚合物,比如聚碸或聚醚碸中空纖維膜的內壁上,通過流控技術修飾了抗凝分子基團,包括乙烯基吡絡烷酮、磺酸基團和羧酸基團。而常用的聚碸或聚醚碸中空纖維膜透析器,由於僅共混添加了一種親水分子聚乙烯基吡絡烷酮,血液相容性差,在透析過程中仍需注射肝素,而長期肝素使用,又會誘導血小板減少症等,並且共混分子存在遷移到血液內的風險。

  自抗凝透析器因為通過界面交聯的技術在膜表面修飾了具有基團序列分布的抗凝分子,一方面可以改善現有透析器的血液相容性,比如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提高10倍以上,減少肝素依賴症;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外界分子向體內遷移的風險,對於真正實現臨床意義的無肝素透析,具有重要應用價值。

  目前,劉富正在積極與醫院和企業間進行協同合作研究,希望能早日將自抗凝透析器推向臨床應用。「未來,希望在人工肝、人工肺等人工臟器方向,以及汙水淨化、油水分離和海水淡化等方向進行研究。」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memsci.2018.05.056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8-08-10 第8版 健康)

相關焦點

  • 自抗凝透析器讓血更純淨
    由於腎源急缺,中國尿毒症患者的腎臟移植率不足1%,而且腎源急缺的難題難以在短期內解決,因此血液淨化成了治療尿毒症的主要手段。  透析器通過一定的過濾作用進行血液淨化,替代或者部分替代腎臟功能。劉富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介紹說,透析器由1萬根以上的中空纖維膜組成,有效過濾面積為1到2平方米,接近於人體腎臟血管總濾過面積。
  • 科學家發現抗凝血候選藥物
    長久以來,血栓栓塞性疾病如深靜脈血栓、肺栓塞、腦卒中、急性冠脈症候群等,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健康,而抗凝藥物被廣泛用於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預防與治療
  • 中國生物製藥(01177-HK)抗凝血藥物「硫酸氫氯吡格雷片」獲藥品...
    來源:財華網【財華社訊】中國生物製藥(01177-HK)公布,集團開發的抗凝血藥物「硫酸氫氯吡格雷片」(商品名稱:優立維)已獲得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頒發藥品註冊批件,且視同通過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
  • 中國藥科大學莫然團隊開發新的水蛭素遞送方法,極大增強了其抗凝...
    2020年10月9日,中國藥科大學莫然團隊在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題為「Self-regulated hirudin delivery for anticoagulant therapy」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提出了一種由自調控納米凝膠組成的閉環水蛭素遞送平臺,用於抗凝治療
  • [圖文]抗凝相關出血的管理流程
    一些新型口服抗凝藥(NOAC)的優點包括:1)與食物相互作用較少;2)不需要常規血凝監測,如PT和INR。而第二點恰恰使發生出血的NOAC使用者更難以管理。一個較小的損傷(如跌倒)可能使服用NOAC的患者發生大出血。多項病例報告和隊列研究顯示,輕微的損傷可能會導致這些患者受到致命的傷害,特別是老年人。目前的數據表明,口服抗凝藥期間發生自發性顱內出血的風險為0.3%-0.6%。
  • 學習| CRRT治療局部枸櫞酸抗凝中的鈣管理
    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當管路中的鈣離子降至0.25~0.35mmol/L時,可達到理想的局部抗凝效果,此時濾器前枸櫞酸濃度為3~5mmol/L。  鈣異常  在RCA-CRRT過程中,一般認為,外周血iCa2+ 達到1.0~1.2mmol/L時,可維持機體的凝血功能正常,降低出血風險。
  • 華法林抗凝及INR異常與出血的對策
    本共識由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與中國老年學學會心腦血管病專業委員會組織制訂,用以推廣和規範口服抗凝藥物華法林的使用,降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致死率和致殘率。  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長期抗凝治療一直是臨床中的重要問題。
  • 中國血液透析行業市場調研
    中國透析器市場規模持續擴大,低通透析器是市場主流,目前費森尤斯為市場佔有率(按數量)第一 內資企業產品市場佔有率逐年上升,大部分外資企業都在華建立了生產線
  • PICC 並發靜脈血栓:抗凝治療要多久?拔管時血栓會脫落嗎?
    局部處理: 更換敷貼一次,穿刺點用藻酸鹽敷料(吸收滲血、止血),外用水膠體透明貼固定。根據滲血情況進行更換。 抬高患肢,避免局部按摩,減少患肢活動。
  • 【中國科學報】物候研究期待中國聲音
    秋末冬初,在頤和園中的一個幽靜小院,一套自行設計、專門針對植物物候觀測的多光譜自動觀測地面傳感器正在布置安裝,這標誌著「中國物候觀測網」的數據不再僅通過人工觀測獲得,也開始輔之以儀器自動監測。  2011年以來,依託「中國物候觀測網」,利用其長期觀測資料,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戴君虎和葛全勝物候研究組在國際學術期刊上連續發表了十餘篇SCI論文。
  • 房顫患者的抗凝管理,且看指南!
    本文依據該指南對房顫患者的抗凝治療管理進行了總結。房撲患者也應接受抗凝治療,管理方式同前[I類推薦,C級證據]。對於CHA2DS2-VASc評分為0分的非瓣膜性房顫患者,不抗凝是合理的[IIa類推薦,B級證據]。對於CHA2DS2-VASc評分為1分的非瓣膜性房顫患者,可考慮口服抗凝藥或阿司匹林。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聞玉梅(中國工程院院士) 傳播科學知識,為人民作貢獻。 ◆何毓琦(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自2007年起,作為科學網的一名博主,我已經深深感受到了世界舞臺上中國科學技術時代的到來。在《中國科學報》創刊六十年之際,我願送上我最美好的祝福。
  • 【中國科學報】首次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項目組成員、中科院物理所副研究員何珂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多年來凝聚態物理領域研究者努力追求的目標,在實驗上,這也是一個非常困難的重大挑戰。」何珂表示,該效應實現非常困難,需要精準的材料設計、製備與調控。
  • 宋後燕領銜研發又一種獨一無二新藥 「水蛭素」抗凝防栓護血管
    「水蛭素」的臨床適應症為血管吻合術後的抗凝、防栓治療,並可用於治療心絞痛、深靜脈血栓等疾病。  宋後燕教授介紹說,野生型水蛭素是專一性最強、最有效的凝血酶抑制劑,國外已有產品上市;而他們通過蛋白質工程設計,既保留抗凝血活性,又增加了抗血小板聚集的活性。據藥效學研究證實,「水蛭素」用於血管吻合術後抗凝、防栓的治療安全有效,達到同樣效果所用劑量僅為野生型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
  • 【中國科學報】「掌控」鹽鹼地
    今年8月的一天,正在實驗室忙碌的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以下簡稱東北地理所)研究員王志春接到一個電話。電話那頭語氣急促地問道:「王老師,我們的鹽鹼地水稻大面積死苗,而且地裡還有一股臭味,到底是咋回事兒啊?」  打電話的是一位黑龍江的企業家。他今年開發利用鹽鹼地,種了5000畝水稻,進入伏天后卻出現秧苗大面積死亡的現象。
  • 阿斯利康抗凝血藥Brilique(替卡格雷)獲英國NICE批准用於高危患者...
    2016年11月6日訊 /生物谷BIOON/ --英國製藥巨頭阿斯利康(AstraZeneca)抗凝血藥Brilique
  • 新型口服抗凝藥物不經意的用藥陷阱,你不得不知!
    隨著抗凝研究的進展,新型口服抗凝藥物(NOAC)在臨床中的應用日趨廣泛,尤其是在房顫卒中預防領域中已替代華法林,成為首選藥物。   目前臨床較為常用的NOAC有阿哌沙班、利伐沙班、達比加群等,確實,與華法林相比,NOAC存在著眾多優勢,其中之一就是藥物間相互作用相對較少。
  • 【中國科學報】中國為何沒有仿星器?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劉萬東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尺寸是W7-X的最大亮點。「要達到核聚變反應堆所需的規模,大型化是必然發展趨勢。」他說,「從這個角度來講,這臺大型仿星器可以稱得上是一個裡程碑。」  既然大型仿星器如此重要,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至今卻仍屬空白,這是為什麼呢?這要從可控核聚變裝置的意義和研究歷程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