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閒置資金用購買理財產品的方式「盤活」,素來是兩市公司的共性特徵之一。
據Wind數據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1月1日至6月30日,下同)共有741家公司參與了購買理財產品,總計購買的理財產品數量為4663個,累計投入資金總額約為4420.5億元。
「公司在確保不影響募集資金投資項目建設和募集資金使用,以及保證資金安全的情況下,使用部分閒置募集資金進行保本型理財,有利於提高募集資金使用效率,能夠獲得一定的投資收益,符合公司及全體股東的利益。」對於購買理財產品的行為,上市公司如是解釋。
117家公司10億元買理財
從投入理財金額情況來看,認購理財產品的金額累計超過10億元的即有117家,其中,3家公司認購金額超過100億元;持有的理財產品個數排序情況則顯示,有38家公司持有20個以上的理財產品。
參與購買理財產品的形式上,多是公司經董事會審議批准,在一定額度內滾動使用資金購買理財產品,並提定一名高管負責此事。
「同意公司使用累計不超過人民幣 25000萬元的閒置自有資金購買理財產品。在該額度內,資金可以滾動使用。購買理財產品以公司名義進行,公司董事會授權公司財務總監在上述額度範圍內行使具體決策權。」有上市公司的公告提及。
從過往的公告中可知,購買理財產品的企業中,有嘗到「甜頭」之後追加資金投入的情況出現,例如,有企業在2015年經董事會審議,「在保證資金流動性和安全性的基礎上, 計劃使用不超過人民幣2億元額度的閒置自有資金用於合作銀行保本型短期(本外幣)理財產品的投資。」不過,隨後公司追加了額度,「增加6億元額度的閒置自有資金用於上述投資。」2016年,公司「在確保不影響資金流動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增加2億元 額度用於購買保本型短期(本外幣)銀行理財產品,即公司使用暫時閒置自有資金的理財額度增加至10億元。
收益大多在4%以下
上市公司購買的理財產品種類來看,銀行理財產品和信託產品等皆有,產品期限從短短數天到上百天不等,收益率來看,大部分收益率在3%至4%之間,少部分產品的收益率可超過5%。
對於購買理財產品的收益情況,上市公司的公告中也有一定的解釋,「購買的銀行短期理財產品收益率預計高於銀行同期存款利率,且不需要提供履約擔保。」
資金來源上,既有公司的自有資金,也有公司的募集資金。由於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使用的資金中,有一部分來自募集資金,因此有投資者也對這部分資金的安全表示擔心,對此,亦有公司在公告中解釋,「本次擬使用部分閒置募集資金進行結構性存款或購買保本型理財產品是根據公司經營發展和財務狀況,在確保公司募投項目所需資金和保證募集資金安全的前提下進行的,履行了必要的法定程序,有助於提高募集資金 使用效率,不影響公司主營業務的正常發展,不影響募集資金項目的正常進行,不存在變相改變募集資金用途的行為。通過進行適度的低風險短期理財,對部分閒置的募集資金適時進行現金管理,能獲得一定的投資收益,有利於進一步提升公司整體業績水平,為公司和股東謀取更多的投資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