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hem Biol:新技術可讓肽類藥物更加持久

2020-12-08 生物谷

圖片來源:medicalxpress.com

2015年11月6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太平洋大學的科學家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新方法,其可以明顯延長機體肽類的生命,相關研究發表於國際雜誌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該研究或為後期開發新型肽類藥物來治療癌症及其它疾病提供思路。

研究者Mamoun Alhamadsheh說道,蛋白肽類所擁有的巨大治療潛力並沒有被科學家們意識到,主要是因為這些肽類在血液中不能夠維持太長時間;本文研究中我們利用一種特殊的化合物對肽類進行標記,使其可以通過在血液中較大的蛋白分子上「打便車」,利用這種方法我們就可以使得肽類在血液中免於被降解,而且可以在機體血液中維持較長時間。

蛋白肽類可以被工程化操作來治療一系列疾病,包括癌症和糖尿病等,這些小型的胺基酸鏈具有非常大的潛力、選擇性,而且相比大分子要更加安全一些,但肽類較短的壽命迫使科學家們不得不進行大劑量且頻繁給予患者來增加作用效率。本文中研究者利用新技術可以使得肽類壽命延長,這就可以降低肽類藥物的使用頻率,從而將幫助患者節約藥物成本且提高患者的依從性。

最後研究者Sravan Penchala指出,我們認為本項研究對於改善人類健康又邁進了一步,文章中我們採用的方法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其不光可以幫助治療疾病,還可以增強對患者機體的成像及診斷。(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來源並附原文連結。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A biomimetic approach for enhancing the in vivo half-life of peptides

Sravan C Penchala, Mark R Miller, Arindom Pal, Jin Dong, Nikhil R Madadi, Jinghang Xie, Hyun Joo, Jerry Tsai, Patrick Batoon, Vyacheslav Samoshin, Andreas Franz, Trever Cox, Jesse Miles, William K Chan, Miki S Park & Mamoun M Alhamadsheh

The tremendous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peptides has not yet been realized, mainly owing to their short in vivo half-life. Although conjugation to macromolecules has been a mainstay approach for enhancing protein half-life, the steric hindrance of macromolecules often harms the binding of peptides to target receptors, compromising the in vivo efficacy. Here we report a new strategy for enhancing the in vivo half-life of peptides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ir potency. Our approach involves endowing peptides with a small molecule that binds reversibly to the serum protein transthyretin. Although there are a few molecules that bind albumin reversibly, we are unaware of designed small molecules that reversibly bind other serum proteins and are used for half-life extension in vivo. We show here that our strategy was effective in enhancing the half-life of an agonist for GnRH receptor while maintaining its binding affinity, which was translated into superior in vivo efficacy.

相關焦點

  • Nat Chem Biol:蛋白質藥物開發迎來新酶參與
    當前研究發現僅有三種分子具有上述功能,這對於開發新型藥物非常關鍵,而本文中這種新型分子的關鍵不同點在於,其工作效率是其它三個分子的10000萬倍。這種新型分子是一種酶類,其是新加坡和東南亞一種藥用植物的常見衍生物,這種藥用植物在科學界被稱為蝶豆或者叫藍蝴蝶豆,這種植物的花通常被用於製造食用色素,而且該植物也被用作傳統的中成藥來增強記憶,同時兼具抗抑鬱和抗壓功能。
  • 細說「胸腺肽」類藥物
    這些激素不僅可以調節免疫 T 細胞的發育、分化、成熟等過程,還可以進入血液裡影響外周免疫器官和神經內分泌系統的功能,科學家們根據這些肽類激素製成了多種藥物,我們把這些藥物稱之為胸腺肽類藥物,比較常用的有 3 種,胸腺肽、胸腺法新、胸腺五肽。
  • 多肽類藥物發展新方向——約束肽
    雙環肽具有兩個胺基酸序列環,中間由一個連接體進行調控,英國公司Bicycle Therapeutics在雙環肽研發上處於領先地位,已有一種候選藥物進入臨床試驗。單環肽、訂書肽、雙環肽模型(從左至右)進入臨床試驗的約束肽藥物約束肽雖然有很好的藥理活性,但是將這類化合物研發成為上市藥物卻不是那麼容易。
  • 胸腺肽類藥物,對新型冠狀病毒有預防效果嗎?
    (圖2.胸腺)胸腺肽類藥物可通過調節T細胞發育、分化和成熟,調節細胞免疫功能,增強對疾病的預防和抵抗能力。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此類藥物有胸腺肽、胸腺五肽和胸腺法新。1、胸腺肽來源於動物胸腺提取物,目前多為健康小牛胸腺中提取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多肽,主要成分為胸腺肽α1和其它小分子多態。
  • 2018年蛋白和肽類藥物及診斷試劑研發與質控國際研討會(PPTD 2018)
    2018年蛋白和肽類藥物及診斷試劑研發與質控  國際研討會(PPTD 2018)  蛋白和肽類藥物及診斷試劑的有效性評價和質量的精確控制是目前全球生物產業面臨的巨大挑戰之一,是企業研發的重點,是標準化工程化開發的前提
  • 2018年蛋白和肽類藥物及診斷試劑研發與質控國際研討會(PPTD 2018...
    2018年蛋白和肽類藥物及診斷試劑研發與質控  國際研討會(PPTD 2018)  第二輪會議通知  蛋白質和肽類藥物及診斷試劑的有效性評價和質量的精確控制是目前全球生物醫藥產業面臨的巨大挑戰
  • Nature:肽類藥物從注射改口服,這8 大設計策略值得參考!
    近年來,肽類藥物迅速發展,多款重磅產品獲批上市。2017年12月美國FDA批准Novo Nordisk(諾和諾德)公司的口服降糖藥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索馬魯肽(Semaglutide)上市,用於治療2型糖尿病,這是口服肽類療法的裡程碑。圖1. 各階段肽類藥物研究和開發現狀肽類藥物因口服生物利用度差,通常注射給藥。
  • Nat Chem:能夠製造新藥物的革命性技術!
    ,其可以生產出天然的化學物質來用於裝配罕見的抗炎性藥物用於治療癌症和瘧疾。研究者表示,這種新型技術或將幫助開發新型廉價、大批量生產罕見藥物的新途徑。Michael Sherburn教授說道,我們可以製造出小型分子,並將其堆積在一起,就像樂高積木一樣;「結構元件」可以以某種方式被設計出來並且進行特定反應生成產物,這就意味著我們可以有效「建造」大型複雜的分子元件。
  • Nat Chem Biol:利用CRISPR/Cas9鑑定出調節抗體-藥物偶聯物毒性...
    我們並不太了解ADC如何被攝入到細胞中,或者藥物是如何被運送到不同的區室中以便最終殺死細胞。」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Tsui、史丹福大學醫學院遺傳學助理教授Michael Bassik博士和一組研究人員正在利用基因編輯技術來更好地了解ADC如何對癌細胞給予致命打擊。
  • J Med Chem 一周文獻速遞 20200615-20200619
    除了成本,其他因素如智慧財產權保護、解決問題的技能、創造價值的能力、溝通、數據完整性、安全和人事政策、溝通的方便性、地理位置、合作的持續時間、能力的可擴展性和合同細節都值得適當考慮。最後,藥物研發夥伴關係的成功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執行科學的人。文獻連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jmedchem.0c001762.
  • 肽類納米顆粒藥物有望治療心臟病
    美國醫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芝加哥伊利諾斯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的藥物,可以在不增加出血風險的情況下防止血栓形成。出血是目前所有抗血小板藥物的常見副作用。 發表在《科學轉化醫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描述了該藥物及其傳遞機制,並表明該藥物在動物模型上也是治療心臟病發作的有效藥物。
  • Nat Chem Biol:突破!科學家成功優化CRISPR-Cpf1技術使其更加高效...
    2017年6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斯克裡普斯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改善了當前最先進的基因編輯技術,使其能夠更加精準地靶向切割並且粘貼人類和動物細胞中的基因,同時研究者還擴展了CRISPR-Cpf1基因編輯系統使其能夠用來研究以及幫助抵禦人類疾病
  • Chem.文獻速遞:20200424-20200501
    在這篇綜述中,作者討論了設計涉及HDAC的雙靶標藥物的理論基礎,並深入了解了這些雙靶標藥物的構效關係。文獻連結: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jmedchem.0c004914.
  • 常山藥業治療糖尿病藥物艾本那肽三期臨床試驗啟動
    來源:證券時報網5月12日晚間,常山藥業(300255)公告稱,公司已經完成了艾本那肽注射液Ⅱ期臨床研究相關工作和Ⅲ期臨床試驗的準備工作。根據艾本那肽注射液前期臨床試驗結果及臨床試驗批件要求,結合公司實際情況,公司認為已經具備啟動Ⅲ期臨床試驗的條件,決定啟動Ⅲ期臨床試驗。常山藥業相關負責人表示,由控股子公司常山凱捷健負責研發的艾本那肽,於2015年3月獲得臨床批件,開始進行臨床試驗,並在2017年被國家列入十三五重大專項課題研究。
  • 中國首款「肽」類特殊膳食上市
    人民國肽集團董事長李建琪先生、三肱醫藥集團總裁王立軍先生、中國著名小分子活性肽專家趙紅星博士出席了發布儀式,與來自全國各地的200多位經銷商夥伴一起見證了中國首款特殊膳食肽類產品的面市。特殊膳食是指,「為滿足某些特殊人群的生理需要,或某些疾病患者的營養需要,按特殊配方專門加工的食品。」
  • Nat Chem Biol:揭示藥物泊馬度胺有效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分子機理
    2020年10月6日 訊 /生物谷BIOON/ --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白細胞癌症,患者通常會在5年內發生死亡,而臨床醫生通常會使用藥物沙利度胺(thalidomide)及其在結構上類似的藥物(比如來那度胺和泊馬度胺)來治療多發性骨髓瘤患者,藥物泊馬度胺通常能給對來那度胺耐藥性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帶來一定的治療效益,但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其背後作用的具體分子機制。
  • 「多肽設計」靶向MDM2-p53相互作用界面的多肽類藥物設計
    因此設計抑制MDM2與p53相互作用的藥物分子可以促進p53的激活,從而實現抑制癌症的目的。A.yellow:p53,blue:MDM2;B.red:p53,blue:MDM2這一結構的解析為模仿其相互作用界面,設計多肽類藥物,競爭性抑制其相互作用的藥物設計策略提供了結構基礎。並且從結構上來看,相較之靶向p53,設計模仿p53的螺旋肽來靶向MDM2更加容易一些;直接靶向p53的策略則需要有更加豐富藥物設計經驗的優秀科研工作者來完成。
  • 小分子、大分子藥物生物分析及表徵技術進展
    LC-MS-MS技術在小分子藥物的結構分析、ADME及生物分析研究中尤為重要。在化合物濃度不斷降低的情況下,這項應用的難度在於對方法精確性和重現性的高標準要求。近年來,生物藥物的發展非常迅速,這些大分子藥物的分析也面臨著一系列挑戰,同時也推動了技術和方法的新進展。
  • 芊栢薈創新應用活性肽技術,引領美容護膚市場新風向
    隨著生物醫學越來越多的進入化妝品製作領域,國內外眾多的醫藥及生物工程技術專家和企業投身到美容化妝品的研究中去。漢萃生物致力於小分子活性肽美容產品的研發,已擁有多個一線成熟肽藥物生產工藝。漢萃生物面對廣闊的美容護膚品市場,以活性肽技術重拳出擊,推出多款顛覆行業的活性肽產品。
  • GLP-1類藥物攪局糖尿病市場,通化東寶、甘李藥業「危矣」
    GLP-1類藥物攪局500億「糖尿病」市場,通化東寶、甘李藥業「危矣」來源:藥智網|墨甘李藥業前段時間的上市,讓很多投資者開始注意「糖尿病」藥物這個巨大的市場,但近年以來,胰島素行業競爭趨勢愈發激烈,而另一方面,全球GLP-1類藥物加速實現胰島素替代的時代背景下,通化東寶、聯邦製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