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世祥率團赴美訪問 細述神五載人航天決策經過

2020-12-05 中安在線網站

  中新社紐約5月20日電 正率領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代表團在美國訪問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常務副總指揮胡世祥,十九日在紐約向僑胞兜出「家底」,細述「神舟」五號如何能帶著楊利偉飛向太空。

 

  三起三落

  胡世祥首先回顧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曾經三起三落的歷史。

  早在一九六五年左右中國醞釀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時,就在想發射一艘飛船,連名字都起好了叫「曙光一號」,而且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已經選定了一個飛船發射場,但當時衡量了一下綜合國力和技術儲備,覺得還不行,所以在一九六八年左右工程下馬。

  第二次啟動是在一九八五年考慮「七五規劃」的時候,討論是上航空母艦、太空梭還是載人飛船?討論結果認為當時還是一個衛星應用和應用衛星的時代,而且中國的國力和技術儲備仍然感覺不足,幾位老專家則給中央寫信要求成立「八六三工程」,開始關鍵技術的攻關。

  到九十年代初,又開始醞釀載人航天工程,當時中國改革開放已逐漸走向深入,航天界也開始要走向世界,塵封了十幾年的軍事基地開始撩起面紗,中國用自己製造的火箭給外國人發射衛星。大家覺得中國的技術儲備已成熟,國力有所增加。當時中央領導開會,指出載人航天將來一定會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領域產生重大影響,就是勒緊褲腰帶也要幹這件事情,時任總理說:不行我們就動用國庫,看看還有多少黃金儲備。就這樣下定了決心,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於一九九二年九月二十一日正式立項。

  拍板定案

  胡世祥透露,發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決定的拍板經過了反覆的爭論。前蘇聯曾經發射過七艘無人飛船,才開始載人;美國發射了八艘,才載人上天;中國只發射了四艘無人飛船,能否在未用猩猩、猴子之類的動物作實驗之前就直接上人?上幾個人?

  「神舟」五號可裝載三人,當時有人建議至少上兩個人,原因是要比世界上任何國家第一次載人航天都上的人多,「出彩頭」。經過反覆爭論,胡世祥說,最後決定上一個人,「實事求是地講,這畢竟是大姑娘上轎——頭一回。有些東西可能會想不到。」時任總理朱(金旁加容)基也認為上一個人是科學的決定。

  多事之秋

  二00三年對航天界而言是一個多事之秋。就在中國準備下決心進行載人航天飛行時,先是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隨後又有巴西發射場的爆炸事故。胡世祥說,哥倫比亞號出事的第二天就給航天員開會,讓他們談感想,結果他們說:「我們既然投身這個事業就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胡世祥表示,當時幾乎把世界上所有宇航事故都一一進行了分析,舉一反三,看看自己有沒有薄弱環節,並且加大了計算機仿真和地面實驗的力度。「包括航天服,都要通過真人試穿實驗才敢讓楊利偉穿上太空。」

  胡世祥強調,質量是載人航天工程的核心、重中之重,人命關天,一定要讓太空人安全返回。他記得當初發射「神舟」四號時,發現剛剛拉到發射場四天的飛船有一個插頭的一個點接觸不良。飛船總共有七十多個這樣的插頭,一千五百多個點,要查清問題就要把飛船「開腸破肚」全部拆散,「有很大風險,說不定碰到哪,治不了聾又給治啞了,但不查不行!」胡世祥帶著總設計師和飛船系統設計師到工廠調查設計生產源頭,發現是設計問題,因此七十七個插頭都有可能出問題,必須拆換插頭。

  「中央聽了報告後很實事求是,江澤民主席說:既然有問題就要徹底查清。我們說為此要推遲三個月發射。他說推遲一年也沒關係,不要求你們必須在哪一天發射出去,但發射出去就要成功。」「神舟」四號的發射整整推遲了三個月。「但這一下就奠定了科學求實、質量第一的觀念。」

  全力以赴

  參加「神舟」五號載人飛行試驗的七大系統差不多有十幾萬人,涉及研究、運載、測控、發射、著陸、救生等各方面。此外,還在世界上選擇了包括美國在內的七個海外救生區,中國駐這七國的大使也事先接受了培訓,一人發了一把鑰匙,準備在飛船真的降落到救生區時能打開艙門。

  萬事俱備,指揮部決策:十月十五日上午九點準時發射「神舟」五號,楊利偉懷著中國人的千年夢想啟程了。繞行地球十四圈,十月十六日安全返回陸地。

  一人一元錢

  不少人問過胡世祥,載人航天花了多少錢,值得嗎?管錢的胡世祥說,這要問十三億中國人民。臺下的僑胞立刻異口同聲地回答:「值得!」

  胡世祥算了一筆帳,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至今已進行了十一年多,總共花費一百九十三億元人民幣,平均每年花十七、八個億,相當於十三億中國人一人一塊多錢,而且其中八十到九十個億已形成固定資產。

  胡世祥說,十多年來證明,中國的領導人是有遠見卓識的,中國政府能夠集中財力辦大事。

  胡世祥表示,深知中國只是在航天領域邁出了很小的一步,但能用自己製造的火箭和飛船把中國人送入太空,這也是值得中華民族驕傲的一大步。

 

相關焦點

  • 中科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石磊做客樹人大講堂 揭秘載人航天工程
    10月16日,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副團長石磊做客樹人大講堂,以「揭秘載人航天工程」為主題,為到場的百餘位師生旁徵博引、深入淺出地講解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技術與秘密。本次講堂由學校辦公室(黨委宣傳部)主辦、校團委協辦,學校辦公室主任宋斌主持並點評。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周德群院長率團赴密蘇裡州立大學訪問
    【MBA中國網訊】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應密蘇裡州立大學商學院邀請,經管學院院長周德群、校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蘇州、經管學院副院長王子龍、MBA中心執行主任杜剛、MBA中心招生與品牌推廣辦公室主任徐倩一行於2019年12月8-9日,赴美就推進MBA項目合作等進行了訪問交流。
  • 2020記憶③航天 | 鮮為人知的太空梭與載人飛船之爭
    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末的飛船與太空梭之爭,並不僅僅是科學技術問題,而是關係到中國載人航天事業能否迅速而穩健發展的大事。載人航天工程,是「兩彈一星」的繼續,是足以跟「兩彈一星」相提並論的國家級的重大科研項目。錢學森說:「這是國家最高決策。在20世紀50年代要搞『兩彈』就是國家最高決策,那也不是我們這些科技工作者能定的,而是中央定的。」
  • 載人航天精神的由來與發展
    2016年4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個「中國航天日」到來之際作出重要指示: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經過幾代航天人的接續奮鬥,我國航天事業創造了以「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月球探測為代表的輝煌成就,走出了一條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積澱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
  • 感悟航天夢想,GIS學子赴烏鎮北鬥航天應用中心
    為學習更多航天知識,探索人類航天歷史,7月3日,浙江農林大學「紅色GIS」暑期社會實踐團師生赴烏鎮北鬥航天應用中心進行參觀和學習。據了解,烏鎮北鬥航天應用中心是國內首個航天北鬥應用中心,落成於2019年10月15日,位於烏鎮海鷗電器廠。
  • 壯麗70年|回顧中國載人航天的輝煌成就
    除了楊利偉,「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內還搭載一面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國旗、一面北京2008年奧運會會徽旗、一面聯合國旗及人民幣主幣票樣、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紀念郵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紀念封和來自祖國寶島臺灣的農作物種子等
  • 中國載人航天20年,有太多話想說
    在參評的五種天地往返運輸系統方案,不難看出,其中的方案二到方案五全部是帶有機翼的「飛機」構型。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的多架太空梭已經成功運用於載人航天領域,蘇聯也在研製自己的太空梭「暴風雪號」,可以說在那個年代,太空梭就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也是我們需要努力追趕的目標。
  • 【工作動態】陳安率團赴智利秘魯開展僑務訪問
    【工作動態】陳安率團赴智利秘魯開展僑務訪問 2019-09-17 19: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載人航天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
    10年相處,航天員親如兄弟。   神五發射前夜,楊利偉取下手錶,託聶海勝捎給妻子。聶海勝說:「家裡有我們,你放心吧!」神六發射前,為費俊龍、聶海勝送行的戰友們不約而同說出的,還是這句話。   「我們之間的戰友情誼,達到了能夠託付生命、妻子、兒女的高度。」聶海勝說。   2008年1月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10周歲生日。
  • 讀懂載人航天精神中的「特別」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黨中央作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重大戰略決策以來,廣大航天工作者心懷偉大夢想,接續迎難前行,讓「長徵」「神舟」「嫦娥」「天宮」等,一次次進入公眾視線,一次次刷新中國高度,不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更培養和發揚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偉大載人航天精神。
  • 中國載人航天大事記-載人飛船 神舟 載人航天工程 交會對接 航天...
    從1992年啟動載人航天工程以來,中國航天不斷取得新突破,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獨立開展空間實驗、獨立進行出艙活動的國家。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簡介  1992年9月21日,中國決定實施載人航天工程,並確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應用實驗。
  • 紫臺為神六「狙擊」太空垃圾(資料)
    金陵晚報記者 王君  【金陵晚報報導】 是他們為神五測算軌道,是他們為神舟系列研製空間探測器,作為全國科研力量最強的天文單位的專家,中國航天大事件中少不了紫金山天文臺專家的身影。  目前神舟六號升空在即,紫金山天文臺的專家在這一次載人多天飛行的關鍵性航天事件中又擔任了哪些任務?
  • 為防止洩露神五機密 我國曾拒絕美國宇航局幫助
    圖片說明:戚發軔,神五飛船系統總設計師、神六飛船系統顧問。本報特派記者趙亢攝點擊進入專題:神舟六號今秋載人航天飛行   為航天英雄留言祝福  戚發軔,這位把畢生精力獻給中國航天事業、滿頭白髮的七旬老人,已經使五艘神舟飛船安全送上了太空,其中包括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的神舟五號飛船
  • 它是祖國載人航天的起點
    航空部和航天部當時提出了六版方案,其中五版認為太空梭可以水平發射、重複使用,雖然技術難點多但值得嘗試!僅有一個方案覺得藉助火箭上天的多用途飛船更適合中國國情,十年左右就可以投入使用。經過整整三年的激烈討論,專家最終敲定:從垂直發射的載人飛船開始,邁出中國載人航天的第一步。
  • 飛赴國際空間站 SpaceX首次正式載人飛行發射升空
    首次正式載人飛行(Crew-1)在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搭載四名太空人飛赴國際空間站。   本次太空任務預計持續180天,這意味著飛船將在2021年6月才返回地球,然後經過檢修後,將繼續用於未來的載人任務。   原計劃,北京時間11月15日實施本次發射,但由於天氣原因,推遲到今日(16日)發射。由於疫情影響仍在持續,甘迺迪航天中心只允許少數人現場觀看。
  • 飛天「神助攻」——國外載人運載火箭一覽
    1961年4月12日,人類實現首次太空載人飛行。蘇聯航天員尤裡·加加林乘坐東方號火箭發射的東方號飛船進入太空並安全返回地面。從1961年至今的近60年裡,已經有俄羅斯、美國和中國這三個國家邁入世界載人航天俱樂部,誕生了多款舉世矚目的載人火箭。
  • 追溯中國載人航天史
    中國進行載人航天研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初。1970年7月14日,「東方紅一號」發射後不久,科學家就上報了關於發展載人航天的報告。1971年4月,代號為「714工程」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全面啟動。當時的人們,給中國規劃中的宇宙飛船命名為「曙光一號」。遺憾的是,由於種種因素,1972年,「714工程」被迫暫停。
  • 讀懂載人航天精神中的「特別」_國際新聞_新聞_湘潭在線
    黨中央作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重大戰略決策以來,廣大航天工作者心懷偉大夢想,接續迎難前行,讓「長徵」「神舟」「嫦娥」「天宮」等,一次次進入公眾視線,一次次刷新中國高度,不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更培養和發揚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偉大載人航天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是「兩彈一星」精神的發揚光大,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
  • 美國終結載人航天的「寄俄籬下」
    北京時間今天早上8時27分,美國SpaceX 公司在甘迺迪航天中心39A發射臺使用獵鷹9火箭,成功將搭乘有4名航天員的載人龍飛船(Crew-1任務)發射升空,前往距離地面400公裡高的Demo-2演示任務的最後一環,旨在檢驗飛船系統從發射、停靠國際空間站到濺落的整個過程,而此次執行的Crew-1任務則是首次使用經過認證的載人龍飛船開展的商業載人飛行。
  • 回顧:中國載人航天發展史
    中央專門委員會經過多次召開會議研究,批准了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規劃方案,並提出爭取在1970年左右發射我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由於錢學森的建議是1965年1月提出的,所以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的工程代號為「651」工程,同時決定研製一種三組火箭作為運載工具。航天人借用了中國革命史上一次艱難的遷移行動為這枚還沒有誕生的火箭命名———「長徵」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