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不斷摸索打開「心智」的過程-《把時間當做朋友》

2020-12-06 月季呀

01何為心智

作者說:心智是我們過往的一切知識和經驗的總和,包括思考方法和模式。

我的理解是,心智就是我們過往的知識,經驗,眼界對現如今我們對待各種事物的態度和處理方式的影響。

比如,小時候生長在農村,出來後第一次坐汽車,還要司機提醒系安全帶,不知道安全帶在哪,也不知道怎麼系;而那些從小就坐慣汽車的人,上車就系安全帶是行雲流水般地自然,因為汽車對他們來說已是司空見慣。

比如餐桌上一起吃飯,很多菜不認識,不知道怎麼吃,又不好意思問,只能偷偷地觀看別人怎麼吃,笨拙地依樣學樣;而人家,自如地搛菜夾吃,談笑風生。

比如好不容易大學畢業,找到一份工作,吭哧吭哧累得半死收入卻不高,想辭職又擔心找不到工作,各種糾結時,人家有勇氣辭掉一份不喜歡的工作,拿出全部積蓄去學習一門新技術。

比如你在抱怨工作辛苦,生活不易時,你的同齡人甚至比你小的人早已看到時代的變遷,開始尋找各種突破的機會,開始各種學習,有些甚至敏銳地嗅到商業的氣息開啟副業或是乾脆辭職創業,實現財務自由。

…………

生活的各種因由,都是心智的影響。

而心智從哪來呢?身邊的環境,家庭的教育,讀過的書,走過的路,看過的世界,見過的人……

所有的這一切,都會影響我們日後的行為。

02做大腦的主人

明白了「心智」的影響,我們需要提高「心智」。那如何提高呢?書中提到一個很重要的概念:象限。

每個人都可以分成四個象限:自己知道,別人也知道的;自己知道,別人不知道的;自己不知道,別人知道的;自己不知道,別人也不知道的。

樊登老師在《可複製的領導力》裡面也提到了這個概念。他把自己知道的,別人也知道的叫做「公開」象限,是我們公開的,認識我們的人都知道的,這個是公開象限;

自己知道,別人不知道的,是我們不願意公開的,是「隱私」象限;

別人知道,我們不知道的,是我們自己沒有發現,但別人看到了的我們身上的東西,這個是「盲點」象限。

比如曾經我一直不知道我說話是怎樣,我以為我說話跟別人一樣。但有一天,一個朋友突然跟我說,你說話好衝啊。我才知道,原來她忍了我這麼久。

我向其他人求證,得到的答案是,我確實說話比較硬。直直地甩出來,不帶一絲感情,甚至有時候明明是一句平淡的話,人家聽起來,也好像是帶著怨氣說的。

我才知道,原來我說話一直是直來直往,沒有考慮別人的感受,才知道,這是我一直存在的問題。後來,才有意識地去改。

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樣的事情,我們自己一直不知道,直到某一天人家提出來,我們才意識到,才恍然大悟:哦,原來是這樣。這個,就是盲點象限。

最後,我們不知道,別人也不知道的,這個是潛能象限。

研究表明,普通人的大腦使用率只有2%到8%,愛因斯坦也只有12%。這說明人類的大腦還有很大的潛能,沒有被發掘出來。

那,我們可以做什麼呢?

應該就是無限地擴大我們的潛能象限,同時努力縮小我們的盲點象限。

當我們盲點象限越來越小,說明我們身上的問題越來越少,說明我們懂得的越來越多,心智也越來越趨於成熟。

心智越成熟,我們越明白,大腦只是身體的一部分,不是全部。我們是大腦的主人,大腦受我們控制。而不是,我們受大腦控制。

03提升「心智」需要明白的道理

001完美永不存在

再完美的東西總可以更進一步完美。

所謂的完美,都是在完成的過程中實現的。而且即使稱之為「完美」可能實際上也並不完美,如果繼續完成,可能還會有更完美的方法。

沒有「完美」,任何事情都只能先完成,再完美。所以,想做什麼事的時候,不要想太多,立即去做。做,就對了。在做中再去完善。

做企業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們所知道的任何一個企業家,沒有一個會說,我在創業之初就預料到了今天企業能做成這個樣子。實際上,都是開始做了,再在一步步的摸索中成長壯大的。

002速成絕無可能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生活壓力增大,人們越來越浮躁。像小野二郎先生那樣一輩子只做一件事的人,少之又少。更多的人是沒有耐心花時間去潛心研究一項東西的,我們總是期望能多快有多快,最好馬上學會馬上可以變現。可是越是這樣,越期望快,越學不好。為什麼想要快呢?因為:想要的太多了。而自己現如今的狀況與想要的,並不匹配。

所以,到頭來,什麼都想學,卻什麼都沒學好。

003想要腦子不生鏽,需要多思考

有些人不會思考。不會思考久而久之就變得拒絕思考。拒絕思考久而久之就更加不會思考。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曾經看過一個視頻,臺灣一位醫生說人的大腦中有個組織叫「海馬洄」,隨著人的年紀越來越大,腦子萎縮,海馬洄也會萎縮,甚至死掉。但是,如果你堅持多用腦,多思考,它可以「死而復生」。

所以,讓腦子不生鏽的方法就是多用它,多思考,甚至可以刻意練習,做到「零秒思考」,無需更多的反應,第一時間就能看清事物的本質,做出最正確的判斷。

004小心「個例」陷阱!

哈佛商學院的「案例教學法」有個最顯見的邏輯錯誤:以偏概全。

某個經驗在某個人身上實現了成功,並不代表這個經驗適用於所有人。

因為天時、地利、人和等等因素都不盡相同。有些時候,我們可以借鑑成功者的經驗,但絕不能完全複製他們的行為,而要結合自己身上的各種因素做出調整。

005擺脫「自以為是」的最好辦法是克服恐懼。

那些自以為是的人,那些聽不進別人意見,堅持認為自己是對的,看似無比自信的人,其實是因為極度害怕別人不認可自己。當害怕到一定程度,就像個刺蝟把自己包裹了起來,誰靠近扎誰。

越是內心充實的人越謙卑,越是內心貧瘠的人越自大。

006所謂「朋友」,不過是互相交換

朋友之間一定是有某些對等關係才能成為朋友,你偶爾可以幫我,我偶爾也可以幫你。如果關係不對等,一直是一方索取,一方幫忙的話,這段關係可能不久矣。即使幫忙的那方願意一直幫,事實也會讓他漸漸脫離這段關係。因為他會發現自己精力不夠。

即使是最親密的戀人之間,如果一方一有什麼事情就找對方,今天父親生病,明天弟弟上學,後天家裡修房子……而自己對對方卻無一絲一毫的付出的話,即使再愛你的人,這段關係也不會長久。因為一直付出的那方遲早會被拖得精疲力盡。

我們想要認識更多優秀的朋友,搭建更多優質的人脈,要做的,不是去努力鑽研如何認識如何產生連結,而是,先努力提升自己。當你足夠優秀,不去主動,也有優秀的朋友主動靠近你。這也就是:你若盛開,蝴蝶自來吧。

007人際關係的終極法則——認清自己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三個「自己」:願望中的自己、他人眼中的自己和真實的自己。自卑和自信其實說到底就是自我滿意度。自我滿意度越高,越容易自信;自我滿意度越低,越容易自卑。

從這個層面來說,優秀的人更容易自卑。因為很少有人能各方面樣樣拔尖,更多的是在某一個方面。如果在這個方面做到了95分,其它的方面在平均水平,60多分,這落差其實蠻大的。那他就會覺得這其它方面可能太差了,由此產生了自卑;而平庸的人各方面可能都在平均水平,60到80分,這落差相對來說,就小多了。因此也就不太容易產生自卑。

這其實也可以解釋為什麼越優秀的人越低調。因為越在某一方面優秀的人越會覺得自己其它方面的不足,便會越努力謙虛地向別人學習。

而那些看似自信,甚至自負,經常嘲弄別人的人,其實並不是真的自信,只是因為他們需要通過嘲弄別人來證明自己的優秀。而實際上,真正的優秀是不需要證明的,需要證明的優秀往往並不是真的優秀。

如果我們能理解這個問題,認清自己是真優秀還是假優秀,其實對人際關係也是有莫大的幫助的。因為,自我落差大時,人是很容易自卑的,一個自卑的人,很難去嘲弄其它人;自我落差小時,根據上面的理論,說明其實你還沒那麼優秀,你各方面都很平庸,所以,有什麼資格去嘲弄別人呢?

當你不去嘲弄別人,相反時時鼓勵別人時,你的人際關係也會越來越好。

04心智提升,沉下心來與時間做朋友

作者提出:只要正常地努力,並且有耐心和時間做朋友,很容易就能成為至少一個領域的專家。

很多人都聽說過「10000小時理論」,說只要在一個領域練習達到10000小時,就能夠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

不說專家,至少應該能在某一個圈子裡成為佼佼者吧?道理都懂,卻鮮少有人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日復一日的枯燥來練習。所以,這世上,成功的人,總是少數。

成功的人都是懂得與時間做朋友,耐得住寂寞的人。個人認為,所有學習上的成功,都只依賴一件事——堅持。即使是最簡單的事情,重複做,堅持做。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產生的變化,一定是巨大的。

任何事情只要你能做到堅持,方法,並不重要。因為你一旦開始堅持,說明這個方法你是能接受的。而如果不能接受,一定會尋找更好的方法。

我們要做的就是,找到了方法就開始做,堅持下去。

複利不止存在於財務上,生活中,處處都是複利的效應:日復一日的努力,剛開始可能看不出來效果,但天長日久,量變產生質變,效果是驚人的。

我們始終要明白的是,時間不可控,可控的是我們自己。我們要管理的不是時間,而是自己。時間於我們,是可控還是不可控,是朋友還是敵人,取決於我們自己。

相關焦點

  • 看《心靈奇旅》有哪些人生信條?成長的過程,就是重構心智的過程
    差異如此之大的CP,互利互助相愛相殺看點十足,最終成就完美人生。可是走出電影院的我們,去哪裡找CP互助?我們不得不面對現實:人生終究是孤獨的,成功也許需要他人的幫助,而成長只能依靠自己。最近看了一本重構心智底層邏輯的書《心智突圍》,自序第一行「成長,就是一個重構自己的過程」讓人心中一顫。
  • 那些能「心智突圍」的人,都掌控了人生的選擇權
    windyliu在《心智突圍》一書中幫我們找到了問題的答案,我們發現自己總是間歇性自律,持續性懶散,幾乎所有的人生困局,都來自於心智系統的失靈,只有在成長過程中,學會重構心智,才是走出困局的關鍵。本書作者windyliu曾任世界500強企業測試負責人,36氪特邀作者,人民日報《民生同行》籤約作者,公眾號「自言稚語」主理人,他一直走在探索人生哲學,追求自我成長的路上。
  • 《心智突圍》自我設限,是人生黯淡的最大根源,3步教你超越自我
    對於以上的現象,《心智突圍》這本書中是這樣描述的:自我設限源自那些掩藏於恐懼之下的限制性的心智模式。而墨西哥的鸚鵡也是如此,在它們的內心裡一直有一根看不到的鎖鏈限制了它們的行為,讓它們不能離開那根棍子。墨西哥鸚鵡這種做法是在自我設限,它們如果想要飛翔就要打破這種限制性的心智模式。正如《心智突圍》這本書裡說的:自我設限,是人生黯淡的最大根源。
  • 戰略認知學派——心智過程
    「所有的因果箭頭都是雙向的」「每個競爭性命題都是正確的」5、將認知看作繪圖過程對於戰略認知而言,一個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就是,組織知識中必須存在心智結構。經驗豐富的經理們腦海裡都充滿了各種因果地圖,有時也被稱為心智模式。它們對於行為的影響十分深遠。6、將認知看作概念獲取過程當然,管理者既是地圖制定者也是地圖使用者。他們如何創造認知地圖是我們理解戰略形成過程的關鍵。事實上,制定地圖的過程基本上就是戰略形成的過程。
  • 心智的進化
    他們每隔一段時間集中對一個話題進行談論,這些話題最後匯集成一套書,叫「對話最偉大的頭腦·大問題系列」,水準很不錯。自然,他們也談過心智話題,其中的《心智》一冊就是成果,匯集了這個領域的諸多名家,諸如語言學家和認知心理學家史蒂芬·平克、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認知科學家和語言學家喬治·萊考夫、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神經科學家斯坦尼斯拉斯·迪昂。
  • 人一生的成長,其實就是不斷學習、進步的過程
    但在平時,我不打開手機倒計時,她完全可以在規定時間完成,並且全對。這就是學生心理上的問題。」「當時面對這種情況,我告訴她無論是否有計時器,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她自己。之後我再給她布置題時偷偷打開計時器,她很輕鬆的就在規定的時間裡完成了,而且全部正確。」「這很明顯就是她心裡過不了計時的那個坎兒。她做題的時候注意力全都在錶盤的數字上,對題目的把握肯定不如全神貫注要好。
  • 真正能成事的人,都是「心智突圍」的高手
    很多人在人生裡迷茫,焦慮,往往是因為他們自帶一套限制性的心智系統,所以總是在命運的沉浮中做出錯誤的選擇,採取消極的行動,無法把該做好的事情做成。人全身的細胞每七年更換一次,成為一個全新的人;而人的心智系統也需要不斷成長迭代,重塑全新的自我,如此才能真正地把原來習慣性的思維和行為擊碎,進而改變命運。
  • 水星落在第七宮至第十二宮,你的心智力量會運用在什麼地方?
    同時他們喜歡了解和評價別人的思考方式猜測別人在想什麼是他們最熱衷的消遣,第二個消遣就是聽取別人的想法和別人進行溝通或者交換意見。水星七宮的人會尋找一個能夠刺激他們心智的伴侶,他們會發掘每一個人的有趣之處但是不久就會感到厭煩繼續尋找下一個讓他們覺得有趣的人,所以他們可能很難和某一個人長期的固定下來,最後他們可能會覺得誰都很無趣。
  • 鬼谷子:你人生最大的弱點就是,心智不成熟,做事欠考慮!
    只可惜很多朋友往往說話直來直去,嘴巴不帶把門的。這不,朋友阿良就吃了這樣的虧。前不久,司機有事沒在,領導親自點名讓他陪同出去應酬。要知道這可是千載難逢的機會,阿良也是這麼想的。於是他提前了好幾天就做準備了,甚至特意去買了身合身的西服。應酬當晚,阿良的表現還是不錯的,跟客戶聊得很滿意,老闆也是看在眼中,不住地點頭。
  • 你的心智能量高嗎?來看看你的心智能量屬於哪個等級!
    Hawkins,M.D., Ph.D)所提出的心智能量層次模型。霍金斯先生運用一種稱為Kinesiology(人體運動力學)的技術給予心智的能量級別以量化的測量。雖然這種技術的科學性備受爭議,但其心智模型對心智成長的過程的的參考意義來說還是可以值得介紹。
  • 年紀不大,卻早已看透人生的星座,心智成熟度甩了同齡人幾條街
    俗話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一個人是否成熟,與年齡無關,只和人生閱歷相關。金牛座:自保方式金牛座表面看似憨厚、老實,實則心智成熟,有什麼事都會憋在心裡,不和他人訴說,給人一種沉悶的感覺。其實,洞察力敏銳的他們早已看透人生,只是看破不說破,不想得罪人,這也算得上是一種自保方式。年紀輕輕,卻早已看透世俗冷暖的牛牛,會不斷努力成長,學會獨立,只有如此,才會離成功更進一步,並且,他們的閱歷會隨著年齡不斷增長。
  • 人的一生,就是不斷對抗「熵」的過程!
    任何一個系統,只要是封閉的,且無外力做功,它就會不斷趨於混亂和無序,最終走向死亡,生意是如從,公司是如從,人生也是如此。這就是熵增定律。比如手機和電腦總是會越來越卡,電池電量會越來越弱,屋子總是會越來越亂,人在總是會變的越來越懶散,機構效率總是越來越低下,等等……所以電腦和手機需要定期清理垃圾,人要保持清醒和自律,企業要不斷的調整結構,這些都是為了對抗熵增定律。中國有句話叫「家和萬事興」,就是因為一個家庭「和睦」的時候,就是熵最小的時候,「以和為貴」也是這個道理。
  • 4個原則,幫你掌握自律,建立成熟的心智
    這部分主要講解了心智成長的核心是什麼,以及通過4個行之有效的原則,幫助人們建立成熟的心智。一、心智成長的核心是什麼首先作者提出了人生本來就是由苦難構成的這一偉大真理。為什麼說它偉大,因為這是一個人看待世界和應對世界的最基本認知。
  • 想要心智更成熟,你可以看這一本書!
    推遲滿足感,就是不貪圖暫時的安逸,先苦後甜,重新設置人生快樂和痛苦的次序。承擔責任我們必須直面自己的問題 ,這是解決問題的基本前提。如何解決問題,我們有選擇的自由,同時也有自由產生的責任,我們要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難處在於它會帶來痛苦,而我們卻想要躲開這種痛苦,想要把責任推給別人。
  • 智能模擬培訓理論要點6:心智技能形成過程與影響因素
    前蘇聯心理學家對心智技能進行了非常系統的研究,其中以加裡培林為代表的從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從事心智(又稱智力動作)動作形成的研究,並於1959年正式系統總結了有關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心智動作按階段形成的理論,由於心智技能是由一系統的心智動作構成的,所以心智動作的形成過程與心智技能的形成過程是一致的,心智動作的形成階段也可用來說明心智技能的形成階段。
  • 時間成長秘籍:教你從0開始走出人生複利曲線
    我接著復盤了從2016年開始到現在整個人生和事業的發展,雖然讀了很多書,做了很多的創業嘗試,但是整個人生現狀變化不大。我一直在苦苦思考人生成長的根本邏輯到底是什麼?成功的本質:所有的成功,本質上都是一樣的。先花上相當的時間和精力去鎖定一個方向或者目標。確定它現實可行之後,運用心智的力量,在這個方向上投入更多的時間,比更多再多一點的時間。
  • 人生三大悲是什麼?
    據說這話原本是許巍常常對朋友說的:人生三大悲,少年得志,中年失業,晚年入花叢。還好,我都沒有。我十分存疑,許巍自己就是這句話的代表人物呀。這不就是許巍的人生寫照麼,可是我一點感覺不出悲, 只覺得這樣的人生,快意恩仇,肆意瀟灑,正如他歌裡所唱的那樣,仗劍走過天涯,還看了世間的繁華,讓人羨慕。1少年失志算不得悲實際上,越是年輕越是應該多經一些波折,歷一些劫難,心境才能比同齡人更為平和、穩重。
  • 人生就是不斷的自我突破,瑜伽也是如此,堅持走下去就是勝利
    人生本身就是自我的較量,脆弱可以被堅強打敗,懶惰可以被勤奮打敗,憂鬱可以被快樂打敗,在每一天早上起來時就應該告訴自己,只要努力的付出,自然就會收穫最美的自我。堅持練習瑜伽,至少在歲月長河的過程中,身上並不會出現明顯的歲月痕跡,就算會有歲月痕跡肯定要比別人慢很多,與此同時你也可以收穫很多的作用,這也是很關鍵的。
  • 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凡事追求簡單
    該打開時打開,該關時,果決地關。如何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呢?唯有閱讀,多看看各式各樣的想法,才能拓寬自己的視野。當看到一個極關鍵的思想時,你的思維便被打開了,比如說常強調的多元化思考。當你不懂得取捨,人生就會一團糟,誰來找你,你都去幫忙,於是耽誤了真正重要的事。要如何取捨?首先你要立下目標。假如你認定目前就是工作最重要,今晚工作沒做完,誰來都不能動搖你。
  • 生存的智慧:一個人心智成熟的表現,開始懂得做真實的自己
    文/唐若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怎樣的人才是心智成熟,真正心智成熟的人都有一個表現,那就是放棄做一個假好人。而一個心智成熟的人,在生活的種種歷練中會發現,真正有意義的社交,來自我們內在的本真,我們越能真實做自己,我們就會越有自我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