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診療規範:ALL的治療反應定義和微小殘留病監測
2018-12-25 來源:醫脈通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血液病,生物學特徵多樣而臨床異質性很大,以骨髓和淋巴組織中不成熟淋巴細胞的異常增殖和聚集為特點。臨床治療中應注意觀察治療反應和微小殘留病監測等。
ALL治療反應的定義
(一)骨髓和外周血療效標準
1. CR:①外周血無原始細胞,無髓外白血病;②骨髓三系造血恢復,原始細胞5%;③中性粒細胞絕對計數(ANC)1.0×109/L;④PLT100×109/L;⑤4周內無復發。
2.CR伴血細胞不完全恢復(CRi):PLT100×109/L和(或)ANC1.0×109/L。其他應滿足CR的標準。總反應率(ORR)=CR+CRi。
3.難治性疾病:誘導治療結束未能取得CR。
4.疾病進展(PD):外周血或骨髓原始細胞絕對數增加25%,或出現髓外疾病。
5.疾病復發:已取得CR的患者外周血或骨髓又出現原始細胞(比例5%),或出現髓外疾病。
(二)CNS疾病的治療反應
1.CNS緩解:CNS-2或CNS-3患者取得CNS-1狀態。
2.CNS復發:發生CNS-3狀態或出現CNS白血病的臨床症狀(如面神經麻痺、腦/眼受累,或下丘腦症候群表現)。
(三)縱隔疾病的治療反應
縱隔疾病的療效判斷依賴胸部CT和PET-CT。CR:CT檢查縱隔腫大完全消失;或PET陰性。PR:腫大的縱隔最大垂直直徑的乘積(SPD)縮小50%以上。PD:SPD增加25%以上。NR:不滿足PR或PD。復發:取得CR的患者又出現縱隔腫大。
微小殘留病(MRD)的監測
(一)MRD監測的時機
ALL整個治療期間應強調規範的MRD監測,並根據MRD監測結果進行危險度和治療調整。
1.早期——誘導治療期間(第14天)和(或)結束時(第28天左右)。
2.緩解後定期監測,應保證治療第16、22周左右的MRD監測。
早期的MRD檢測主要用於預後的預測。緩解後MRD水平高的患者具有較高的復發危險,應進行較強的緩解後治療,以改善長期療效。
(二)MRD的監測方法
1.經典的MRD檢測技術:①IG-TCR的定量PCR檢測(DNA水平);②4-6色的流式細胞術MRD檢測;③融合基因轉錄本的實時定量PCR(如BCR-ABL)。
2.新的高通量MRD檢測技術:①基於EuroFlow的≥8色的二代流式細胞術MRD檢測;②IG-TCR的高通量測序。
(三)Ph+-ALL疾病反覆時應注意進行ABL激酶突變的分析。
來源:成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診療規範 (2018年版)
制定者: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推薦閱讀:
FDA 批准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酶新產品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