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診療規範:ALL的治療反應定義和微小殘留病監測

2020-11-24 醫脈通

最新診療規範:ALL的治療反應定義和微小殘留病監測

2018-12-25 來源:醫脈通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血液病,生物學特徵多樣而臨床異質性很大,以骨髓和淋巴組織中不成熟淋巴細胞的異常增殖和聚集為特點。臨床治療中應注意觀察治療反應和微小殘留病監測等。


ALL治療反應的定義


(一)骨髓和外周血療效標準


1. CR:①外周血無原始細胞,無髓外白血病;②骨髓三系造血恢復,原始細胞5%;③中性粒細胞絕對計數(ANC)1.0×109/L;④PLT100×109/L;⑤4周內無復發。


2.CR伴血細胞不完全恢復(CRi):PLT100×109/L和(或)ANC1.0×109/L。其他應滿足CR的標準。總反應率(ORR)=CR+CRi。


3.難治性疾病:誘導治療結束未能取得CR。


4.疾病進展(PD):外周血或骨髓原始細胞絕對數增加25%,或出現髓外疾病。


5.疾病復發:已取得CR的患者外周血或骨髓又出現原始細胞(比例5%),或出現髓外疾病。


(二)CNS疾病的治療反應


1.CNS緩解:CNS-2或CNS-3患者取得CNS-1狀態。


2.CNS復發:發生CNS-3狀態或出現CNS白血病的臨床症狀(如面神經麻痺、腦/眼受累,或下丘腦症候群表現)。


(三)縱隔疾病的治療反應


縱隔疾病的療效判斷依賴胸部CT和PET-CT。CR:CT檢查縱隔腫大完全消失;或PET陰性。PR:腫大的縱隔最大垂直直徑的乘積(SPD)縮小50%以上。PD:SPD增加25%以上。NR:不滿足PR或PD。復發:取得CR的患者又出現縱隔腫大。


微小殘留病(MRD)的監測


(一)MRD監測的時機


ALL整個治療期間應強調規範的MRD監測,並根據MRD監測結果進行危險度和治療調整。


1.早期——誘導治療期間(第14天)和(或)結束時(第28天左右)。


2.緩解後定期監測,應保證治療第16、22周左右的MRD監測。

早期的MRD檢測主要用於預後的預測。緩解後MRD水平高的患者具有較高的復發危險,應進行較強的緩解後治療,以改善長期療效。 


(二)MRD的監測方法


1.經典的MRD檢測技術:①IG-TCR的定量PCR檢測(DNA水平);②4-6色的流式細胞術MRD檢測;③融合基因轉錄本的實時定量PCR(如BCR-ABL)。


2.新的高通量MRD檢測技術:①基於EuroFlow的≥8色的二代流式細胞術MRD檢測;②IG-TCR的高通量測序。


(三)Ph+-ALL疾病反覆時應注意進行ABL激酶突變的分析。


來源:成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診療規範 (2018年版)

制定者: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推薦閱讀:


 FDA 批准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酶新產品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組織腫瘤的微小殘留病(MRD)監測—— Ig,TCR 基因重排的 NGS 檢測
    MRD 已成為風險分層和個體風險導向治療決策的重要生物標記。對兒童 B-ALL 患者的大隊列研究表明,MRD 狀態是復發和臨床結果的強大預測因子。
  • 最新衛健委診療規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聯合化療
    最新衛健委診療規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聯合化療
  • 秘營昌:成人ALL規範化診斷及治療
    這樣更能夠反映疾病的實質,多種診斷方法的結合有助於確定預後相關因素、微小殘留白血病的檢測標記,設計針對性的治療策略。影響成人ALL預後的危險因素涉及初診時白細胞計數、細胞遺傳學異常/分子學異常、年齡、免疫表型、早期治療反應、微小殘留病(MRD)水平(如誘導治療結束時的MRD)等。其中,MRD和分子標誌(如BCR-ABL、IKAROS、BAALC等)的預後意義是近幾年關注較多的方面。
  • 兒童急性感染性腹瀉病的補液治療,最新診療規範這樣說!
    為進一步規範兒童急性感染性腹瀉病診療,提高腹瀉病治療中抗菌藥物使用水平,保障兒童健康,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局委託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北京)牽頭組織專家制定了《兒童急性感染性腹瀉病診療規範(2020年版)》。關於兒童急性感染性腹瀉病的補液治療,該規範主要涉及以下內容。
  • 流式技術助力中國血液疾病診療迎來「全程管理」時代
    此次大會共邀請十餘位血液病領域重磅專家針對骨髓衰竭與克隆性造血、急性白血病、淋巴瘤&HLH、治療後監測等血液病診斷及免疫監測相關話題分享交流。流式細胞術可廣泛應用於血液系統腫瘤、紅細胞疾病、免疫治療及造血幹細胞移植過程及治療後免疫重建監測等多個領域,檢測結果直接關係到每一項臨床決策,但在部分醫療機構尤其是基層,其檢驗能力及理念亟需更新,」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血液病醫院副所院長肖志堅在分享中表示,「提升基層檢測水平及全病程管理理念已經成為提升我國血液疾病總體診療能力的重要一環。」
  • 最新中國專家共識告訴你
    最新中國專家共識告訴你 2019-03-05 來源:醫脈通
  • ...ozogamicin治療CD22陽性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表現出強勁療效
    該研究是一項開放標籤、隨機III期研究,在326例復發或難治性CD22陽性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成人患者中開展,評估了inotuzumab ozogamicin相對於研究者選擇的化療方案的療效和安全性。數據顯示,與化療相比,inotuzumab ozogamicin在多個評價指標方面均表現出改善,包括完全血液學緩解和無進展生存期(PFS)。
  • 孫惠川教授 | 中國肝癌診療規範再更新,免疫聯合治療備受關注
    為了促進「規範」在臨床實踐中的應用,發揮其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的重要作用,中國抗癌協會肝癌專業委員會攜手中國健康促進與教育協會主辦了「衛健委《原發性肝癌診療規範(2019年版)》在線教育項目」。希望以規範為指導原則,啟動全國範圍的規範推廣行動,讓醫生真正體會到規範對臨床實踐的指導價值,讓患者在規範的診療中獲得更好的療效。
  •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合併肝臟損傷的預防及診療方案指南與規範》發布!
    由於COVID-19為新發傳染病,有關其合併肝損傷的報導多來自觀察性臨床研究,大多對基礎肝臟疾病、臨床用藥等相關因素描述不祥,目前在其定義、發生率、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及診斷和治療等方面,尚存在較多的不確定性。
  • 聚焦精準醫學 致力規範診療
    原標題:聚焦精準醫學 致力規範診療   為進一步促進國內臨床腫瘤學領域的學術交流,提高腫瘤診治規範化水平,推動國內對食管癌診治的系統化、規範化,由日照市癌症中心
  • 最新!衛健委公布原發性肝癌治療規範(2019)要點解析 建議收藏
    原發性肝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和腫瘤致死病因之一,分別排在第四位和第二位,,主要包括肝細胞癌(HCC)、肝內膽管癌(ICC)和 HCC-ICC 混合型 3 種不同病理學類型,其中 HCC 佔 85% ~ 90%,因此規範中的肝癌指 HCC。規範肝癌的診斷和治療對於提高肝癌患者的診療水平,改善患者生存質量非常重要。
  • 推動診療均質化 河南省乳腺癌診療質控建設啟動會召開
    河南省腫瘤醫院黨委書記、院長張建功介紹,「當前河南省的乳腺癌診治已經進入高速發展的階段,但在一些基層醫院在乳腺癌診療過程中,醫療水平相對偏低,衛生資源相對匱乏,導致缺乏及時有效確診乳腺癌的能力,且存在診療過程不規範、診療觀念陳舊、治療手法單一等問題,易造成患者無法得到有效的診療,進而錯過了最佳的救治時機,因此強化基層醫療機構的診療服務能力,是提高河南省乳腺癌診治整體水平的關鍵第一步。」
  • 未確定侵襲性真菌病的診斷和治療:血液病/惡性腫瘤患者侵襲性真菌...
    侵襲性真菌病(IFD)多發於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是血液病/癌症患者接受化療或造血幹細胞移植後較常見的機會性感染之一,伴隨較高病死率。隨著標準劑量化療和造血幹細胞移植開展,IFD發生率呈現增高趨勢。而真菌預防及治療進展也使IFD流行病學特點發生變遷。
  • 承匠心·啟新章|血液病/惡性腫瘤侵襲性真菌病最新診療指南發布!
    惡性腫瘤+真菌感染=難上加難,最新指南教您解決!承匠心·啟新章 | 血液病/惡性腫瘤侵襲性真菌病最新診療指南發布!近年來,惡性腫瘤的患病率不斷攀升,已成為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重大難題。侵襲性真菌病是指真菌侵入人體,在組織、器官或血液中生長、繁殖,並導致炎症反應及組織損傷的一種感染性疾病。由於惡性腫瘤患者需要接受化療或造血幹細胞移植,免疫能力差,發生侵襲性真菌病的概率更高。近年來,腫瘤分子靶向治療的廣泛應用也增加了發生侵襲性真菌病的風險。
  • 國家罕見對單一病種頻發文件:我國房顫規範治療率不足3成,分級診療...
    為此,上海醫學專家呼籲,應儘快用更合理的分級診療模式,提高本市房顫患者的規範治療率。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截至2019年12月初,房顫中心網站已註冊醫院866家,2019年房顫中心已通過認證單位251家(其中上海17家)、房顫中心示範基地58家(其中上海8家)、房顫建設單位150家(其中上海2家)。
  • 康健園|當腫瘤免疫治療遭遇不良反應,該怎麼辦?
    腫瘤免疫治療的興起,為人類攻克癌症帶來了曙光。其中,PD-1藥物免疫療法是通過阻斷PD-1信號通路,增強免疫系統功能殺死癌細胞。PD-1藥物免疫療法在腫瘤治療領域,已經成為繼手術、放化療之後的一種有效治療方法。
  • 當腫瘤免疫治療遭遇不良反應,如何轉危為安?
    腫瘤免疫治療的興起,為人類攻克癌症帶來了曙光。其中,PD-1藥物免疫療法是通過阻斷PD-1信號通路,利用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殺死癌細胞。PD-1藥物免疫療法在肺癌治療領域,已經成為繼手術、放化療之後新興的有效治療方法。
  • 痛風診療規範(2020版),你想知道的都在這了!|高尿酸血症|秋水仙鹼|...
    我國痛風雖然並不少見,但其規範化診療的普及依然欠缺。中國醫師協會風溼免疫科醫師分會痛風專業委員會在借鑑國內外診治經驗和指南的基礎上,制定了本診療規範,旨在規範痛風的診斷方法、治療時機及治療方案,以減少誤診和漏診,對患者的短期與長期治療給予建議,以減少不可逆損傷的發生,改善預後。
  • 腫瘤分子標誌物:引領腫瘤精準診療新思路
    日前,在廈門舉辦的第二十一屆全國臨床腫瘤學大會暨 2018 年 CSCO 學術年會期間,羅氏診斷腫瘤精準醫療衛星會邀請到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大腸外科主任蔡三軍教授和上海市肺科醫院腫瘤科主任周彩存教授共同擔任主席,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大腸外科副主任醫師彭俊傑教授和廣東省肺癌研究所副所長張緒超教授就腫瘤分子標誌物及其檢測技術在肺癌和結直腸癌領域的最新應用與進展進行了深入的分享與探討。
  • 《重大疾病保險的疾病定義使用規範(2020年修訂版)》發布修訂重疾...
    11月5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與中國醫師協會正式發布《重大疾病保險的疾病定義使用規範(2020年修訂版)》(簡稱新規範),對2007年發布的《重大疾病保險的疾病定義使用規範》(簡稱舊規範)進行了修訂,形成2020年修訂版重大疾病保險的疾病定義使用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