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五百億顆「美人魚眼淚」流入海洋,持久性毒素侵蝕生態食物網

2020-12-05 環球科學大觀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

在海洋中,我們總是能看到許多微小而五彩斑斕的「透明顆粒」,因其美麗的外表它們被人稱作「美人魚眼淚」。但是,「美人魚眼淚」對地球、海洋的危害可不像它們的名字那樣聽起來美麗動人。

實際上,「美人魚眼淚」指的是塑料工業原材料——塑料顆粒,廣泛應用於小至塑料瓶,大至電視機的一切塑料製品。這些小顆粒的直徑通常在1mm至5mm之間,它們和化妝品中使用的微珠一同被歸為初級微塑料。這些微塑料並不是從大型塑料塊中分離出來的,而是自始至終就獨立存在的,在運輸和加工過程中因管理不善而通過汙水管道排入海洋。

「美人魚眼淚」是一種「持久性有機汙染物」(POPs),表面往往附著著大量毒素,這些微塑料進入海洋食物鏈後進一步流入人體,所有物種都會因此中毒。這些五顏六色、充滿夢幻的淚滴對於野生生物來說,是絕對致命的,但這一過程又是非常緩慢的,因其具有的持久性毒素可能在「淚滴」表面沉積數年之久。

這些微塑料對人的影響不可忽略。在一項針對蘇格蘭東洛提安海灘上微塑料的研究發現,在調查範圍內的所有五個海灘中,都存在大量被微塑料毒素感染過的大腸桿菌,後者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細菌之一。由於微塑料巨大的危害性,科學家們提醒在海灘度假的人們不要直接接觸這些塑料顆粒,這使得許多海灘的旅遊價值大打折扣。

那麼,在海洋中有多少像這樣的塑料顆粒呢?據估計,僅在英國的塑料工業產業中,每年約有530億顆這樣的顆粒被排放出來,這些顆粒可以被做成8800萬個塑料瓶。如此大的汙染卻很少進入公眾的視野,這值得我們深思。

幸運的是,一些非營利性組織對於塑料小顆粒以及它們帶來的海洋汙染十分重視。總部位於蘇格蘭的費德拉是一個致力於解決環境問題的慈善機構,他們和海洋保育協會(一個鼓勵人們成為公民科學家的機構)都在收集關於這些塑料顆粒的相關數據。自2012年以來,全球已經有1610片海灘被系統地調查過,遍及六大洲、18個國家,涉及60多個國際及地方組織。

微塑料已經遍及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為了地球環境和其他生物,也為了我們的子孫後代,是時候重拳出擊了!

作者/朱張航宇

參考文獻:The major source of ocean plastic pollution you』ve probably never heard of, the conversation, February 14, 2019 3.21pm GMT

相關焦點

  • 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嚴重破壞海洋環境
    生活於太平洋中的抹香鯨體內累積了大量的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即便是那些生活在人們認為尚未受到汙染的太平洋中部的抹香鯨也難於倖免。由於海洋是地球水域的集中地,這個研究結果就表明全球的水域環境已經受到有機汙染物的嚴重破壞。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危害很大這些調查結果表明,人類對海洋的汙染觸目驚心。
  • 外媒:每年大量塑料垃圾流入海洋 影響生態系統
    參考消息網2月13日報導 外媒稱,美國喬治亞大學研究組在13日發行的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的統計結果顯示,全球每年流入海洋的塑料垃圾達480萬至1270萬噸。其中垃圾流出量最多的國家為中國。據日本共同社2月13日報導,分析指出,塑料垃圾被波浪等分解為小碎片,通過海洋生物吞食塑料碎片等食物鏈對人類和生態系統產生負面影響。據分析,塑料垃圾大量流出的原因為處理不當,該研究組提議「應擴大生產者的責任」。研究組以192個沿海國家和地區為對象進行了分析。
  • 海洋是什麼 海洋為什麼被汙染 海洋認證OBP如何保護生態環境
    海洋(SEA)是地球上最廣闊的水體的總稱,海洋的中心部分稱作洋,邊緣部分稱作海,彼此溝通組成統一的水體。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體。世界大洋的總面積,約佔海洋面積的89%。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處可達1萬多米。
  • 科學家:微塑料正在層層積累,毒素將回到人類體內
    在北極海冰裡,科研人員發現了大量的垃圾,有各種塑料珠子、細絲、尼龍……這些融化的海冰變成海水後,被冰凍的微塑料進入海洋生態系統,並被魚類誤食。經過食物網層層沉積,毒素最終將積累至人體,貽害無窮。無處不在的塑料,無處不在的汙染,這對於人類的胃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考驗。我們的胃能承受汙染如此嚴重的海底「毒素」嗎?
  • 中國青藏高原「毒水」流入下遊,有毒物質被釋放
    各國國家產生的有毒物質通過水系統、大氣環流作用匯集到青藏高原的湖泊之中,其中以全氟烷基酸類物質為主,這類毒素的物理化學性質穩定,在自然界內的壽命非常長,因此可以順著食物網逐層累計,最終進入人類的體內。各國科學家特別關注「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因為它們可以在環境中殘留數十年不被分解,還會逐漸積累在人體組織中,這些有機汙染物包括殺蟲劑以及電子產品中的化學物質
  • 書寫殘酷生態語境 美人魚代言環保正能量
    【中國環保在線 行業動態】周星馳的《美人魚》上映後,它的成功不僅僅是過30億元的票房,也不是為了搞笑而去取悅觀眾,它是在呼籲人類要停止破壞生態環境,陸地破壞失去平衡,海洋水域汙染嚴重。而這些都是真實存在的。
  • 漆黑的夜裡,海洋發出藍光,「藍眼淚」在這些地方就能看到
    為什麼會出現「發光的海」現象這種發光現象叫做藍眼淚。藍眼淚就是某些發光生物的發光現象,炎熱的天氣,海洋浮遊生物大量繁殖,加上適宜的風向,使得這些發光浮遊生物被衝向海灘,在海浪的拍打下被激發出螢光,海邊的人就非常容易看到藍眼淚爆發。
  • 「藍眼淚」是什麼?歷史上「藍眼淚」出現後會發生什麼大事?
    據專家表示,其實「藍眼淚」與「紅潮」均屬於汙染海洋、威脅魚類生態的一種自然現象。大量「藍眼淚」的出現會對魚類構成極大威脅,危害漁業。「藍眼淚」美景的背後卻是「暗藏殺機」。赤潮會破壞了海洋的正常生態結構,破壞海洋中的正常生產過程,從而威脅海洋生物的生存。破壞漁場的餌料基礎,造成漁業減產。要是做海水養殖的漁業商家們會因為赤潮而遭受損失。但是海水養殖造成的自身汙染亦是誘發赤潮的因素之一。科學家們認為,赤潮是近岸海水受到有機物汙染所致。
  • 不要讓海洋再流「藍眼淚」
    然而,中美兩國科研人員近日發表在美國《地球物理通訊》雜誌上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被稱為「藍眼淚」的浮遊生物——夜光藻,近年來在中國沿海不斷擴張,暴發次數呈增多趨勢。(新華社華盛頓6月12日電)「藍眼淚」是一種夜光藻的俗稱,每年春夏之交,氣溫上升、陽光照耀,海中的養分源增生,以硅藻為食物的渦鞭毛藻得以繁生。
  • 973計劃項目新型持久性有機汙染物防控研究進展順利
    持久性有機汙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簡稱POPs) 指的是在環境中難降解,具有很長的半衰期,且能通過食物網富集,並對人類健康及環境造成不利影響的化學物質
  • 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我國海岸侵蝕現象嚴重,加力推進海岸...
    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形勢下,要進一步轉變思路,加強海岸侵蝕治理,提升海岸生態功能。  ■ 中國海洋報 方正飛  每年海岸侵蝕造成土地損失,損毀房屋、道路、沿岸工程和旅遊設施,給沿海地區的社會經濟帶來較大損失。《2017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顯示,2017年,我國海岸侵蝕嚴重。砂質海岸侵蝕嚴重地區主要分布在遼寧、廣東和海南監測岸段;粉砂淤泥質海岸侵蝕嚴重地區主要分布在江蘇監測岸段。
  • 4隻海牛抵青島 "美人魚"落戶海昌極地海洋世界
        8月21日,從喀麥隆乘坐專機,經歷了近50小時的專機,又經歷了12小時的專車,4隻「美人魚」——海牛終於安全到達青島海昌極地海洋世界。8名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將其中一個裝有海牛的箱子抬下車,將裹有海牛的擔架抬出,放置地面。
  • 海洋災害|海岸侵蝕
    海岸侵蝕(coastal erosion)是指由自然因素、人為因素或兩者因素疊加產生海洋動力作用下,海洋遭受侵蝕破壞而發生後退、岸灘下蝕的現象和過程。我國海岸帶地區海岸侵蝕分布廣泛,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均有發生,北起遼東灣,南至海南島,無論大陸海岸還是島嶼海岸,均有海岸遭受侵蝕,呈現北重南輕,長江口以北較嚴重,長江口以南的海南省較嚴重。海岸侵蝕是一種比較嚴重的地質災害類型,幾乎所有開敞的淤泥質海岸和70%左右的砂質海岸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海岸侵蝕。給沿海地區的社會經濟帶來較大損失。
  • 人類汙染物已達太平洋最深處 致命毒素危及海洋生物
    參考消息網2月15日報導 英媒稱,研究發現,人造有毒化學物質已經到達海洋最深處,危及那些永遠生活在黑暗中的海洋生物。報導稱,這種形似小蝦的生物被稱為端足目動物,這些動物脂肪組織中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含量極高。這些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包括多氯聯苯和多溴聯苯醚。這兩種化學物質曾被普遍用作電絕緣體和阻燃劑,但在20世紀80年代遭到禁用。這些化學物質永遠不會降解,動物一旦接觸將會削弱免疫系統,降低繁殖成功率。虎鯨極易受到多氯聯苯的侵害。
  • 生態文明關鍵詞之生態系統功能
    能量流動是生態系統的重要功能,在生態系統中,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間的密切聯繫,是通過能量流動來實現的。 生態系統的能流,始於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陽能,在陸地上由各類綠色植物完成,在海洋中則由各種藻類完成。流入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是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陽能的總量,能量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進行傳遞。
  • 土壤食物網對全球變化的響應與反饋
    但目前大部分全球變化影響研究主要關注植物與土壤生物屬性的相互作用,對地上-地下食物網的生態學聯繫缺乏足夠的重視,這明顯限制了我們從生態系統水平理解和預測全球變化的生態效應。因此,未來的研究我們需要從整個食物網的角度來研究土壤生物的生態功能,充分考慮地上-地下食物網的生態學聯繫。
  • 鯨魚數量反彈有益海洋生態系統
    大型鯨魚數量的增加對保持海洋環境健康十分主要。一項新研究指出,鬚鯨和抹香鯨數量的回彈有助於強健全球海洋生物網。一直以來,人們對鯨魚的生態角色和重回海洋可能對漁業產生的影響爭論不休。科學家注意到,許多大型鯨魚的種群數量開始增加。但很多人並不同意這會對海洋生態產生影響。
  • 每年約有30億噸的海水流入地幔層,卻很少返回地面,去了哪裡?
    地球是一個水資源非常豐富的巖質行星,表面71%的面積被海洋覆蓋。正是有了如此豐富的水資源,地球才能夠形成非常完美的生態系統,才有了生命誕生的溫床。水是生命之源,沒有豐富的水資源就不會有地球生命的誕生,不會有人類的誕生。我們都知道,地球的水資源不僅呈現在海洋中,而且在陸地的地表之外也有豐富的水資源,我們喝的淡水不少都是來自於抽取的地下水。
  • 鯨落形成了一個什麼樣的海洋生態系統?如果沒有鯨落會怎麼樣?
    在海洋深處,許多食物網是由被稱為「海洋雪」的有機顆粒和碎屑形成的,而一次鯨落所釋放的有機物質相當於幾千年的「海洋積雪」。鯨落如何形成海洋食物網海洋深處已經沒法靠光合作用獲取能量,生活在那裡生物是由從表層海水中落下的營養物質提供能量。
  • 南極微生物體內也出現塑料,塑料已汙染食物網,人類也在吃塑料
    南極微生物體內也出現塑料,塑料已汙染食物網,人類也在吃塑料 審核-小文說到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汙染,塑料汙染是規避不了的。從上個世紀塑料誕生之後,人類就對這種低成本、高便捷性的物質愛不釋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塑料製品的問題逐漸暴露了,那就是對環境的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