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策劃│科技期刊多維度助力科技創新與「雙一流」建設

2021-02-20 科技與出版

參 考 文 獻

  

[1] 姚遠,陳浩元.《吳醫匯講》:中國第一份中文期刊[J]. 編輯學報,2015,27(4):307-309.

[2] 王淑紅,亢小玉,姚遠. 晚清民初我國中外文數學論文發表與期刊的特殊貢獻[J]. 編輯學報,2014,26(5):420-422.

[3] 譚秀榮,姚遠,李嬌嬌.《藥學季刊》的創刊及其科學史價值[J]. 編輯學報,2014,26(3):226-230.

[4] 丁佐奇,張偉,鄭曉南. 江蘇省國際品牌學術期刊研究與啟示[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7,28(10):906-912.

[5] 李耀彪,馬健,白雨虹,等. 樹立精品意識 實現期刊「中國夢」:Light創刊實踐[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25(4):574-577.

[6] 深度解讀:「自噬」獲諾獎為何只授予大隅良典?梳理自噬領域[EB/OL]. [2018-05-25].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0826-1006661.html.

[7] 中國報刊領航者:百強報刊剪影[M]. 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7.

[8] 常唯,郭宸孜,馬健,等. 基於Light案例研究的開放獲取期刊可持續發展思考[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0):1309-1313.

[9] 祝葉華,陳廣仁. 新聞熱點導入,科學深度解讀:綜合性科技期刊出版創新的有效途徑之一[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7,28(6):570-577.

[10] 陳更亮. 我國體育學術期刊的國際傳播力與舉措:以《運動與健康科學(英文)》為例[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7,28(11):1083-1089.

[11] 康銀花,邢愛敏,楊臻崢,等. 科技期刊的整體策劃與特色品牌打造:以《藥學進展》為例[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6,27(10):1107-1112.

[12] 張愛絨. 學術性期刊如何為科技創新服務[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2,13(4):344-345.

[13] 邢愛敏,鄭曉南. 開放型立體化辦刊模式助推高校科技期刊轉型: 以《藥學進展》改版實踐為例[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7,28(12):1191-1197.

[14] 丁佐奇. 中國高校主辦的SCI收錄期刊對ESI學科貢獻度研究[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8,29(7):722-727.

相關焦點

  • 《Engineering》:建設一流科技期刊 影響力再創新高度—新聞—科學網
  • 聚焦科協十大事件 ▎建設中國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新聞—科學網
    目前我國的科技期刊還存在國際影響力有限,小散弱問題突出、缺乏自主平臺等問題。如何才能最大限度發揮科技期刊作用,將創新成果記錄留在中國? 懷進鵬在第十五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上表示,中國科協將成立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專家委員會,為一流期刊建設提供戰略諮詢,推動一流學會與一流期刊建設統籌發展,推動一流大學、一流學科與一流期刊建設統籌發展,推動科技評價與科技期刊統籌發展,推動科技期刊建設與國際合作交流協調發展,把知識出版、價值出版、文明傳播有效結合起來。
  • 中國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思考
    如果能把科技期刊編輯人才納入到國家科技人才的建設體系中,相信我國科技期刊的發展將是另一番風景了。4.與時俱進的同行評議是建設一流科技期刊的重要保證要辦國際一流的刊物,無疑需要國際一流的稿件。稿源質量是期刊的生命線。
  • 期刊內容標準化促進我國一流科技期刊建設
    本文闡述了國際一流科技期刊的發展基礎與傳播渠道,分析了期刊內容標準化建設對科技期刊發展的重要意義,介紹了我國的期刊內容標準化項目與《期刊文章標籤集》,並針對期刊內容標準化建設提出意見。隨著我國科研投入持續增加,科研成果產出也大幅度增長。科技期刊是科研成果的主要載體,是學術傳播和交流的主要方式。
  • 中國科技期刊國內外影響力逐步提升
    9月25日,以「合作共贏 賦能未來——共築科技期刊生態圈」為主題的第十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在長春圓滿收官。論壇上,學術界、期刊界、企業界及政府管理部門等圍繞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標,凝聚挖掘優質稿源、強化編輯修養共識,追蹤國際領先科研領域發展態勢,推動中國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引導中國科技期刊融入創新型國家建設,助力我國由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轉型。
  • 第十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閉幕
    論壇上,學術界、期刊界、企業界及政府管理部門等圍繞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標,凝聚挖掘優質稿源、強化編輯修養共識,追蹤國際領先科研領域發展態勢,推動中國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引導中國科技期刊融入創新型國家建設,助力我國由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轉型。
  • 衡水市多維度優化科技創新生態
    培育主體 搭建平臺 轉化載體衡水市多維度優化科技創新生態今年以來,河北省衡水市科技系統統籌推進常態化疫情防控和科技創新工作,深入實施科技創新五年行動計劃,重點在創新主體培育、創新平臺建設、創新載體轉化等方面尋求突破,構建起多維度科技創新生態,助力創新型衡水建設。
  • 中國科學院:著力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航母」
    ◎編者按近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指出,要辦好一流學術期刊和各類學術平臺。就目前現實來看,我國本土科技期刊的發展,與科技事業發展、科研成果產出,以及建設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的目標不相適應,已成為制約科技創新發展的短板之一。
  • 破除「SCI至上」背景下一流科技期刊發展的若干思考
    2020年2月18日,教育部和科技部聯合印發了《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要求各「雙一流」建設高校,特別是教育部直屬高校要破除論文「SCI至上」的錯誤導向,探索建立體現創新質量和服務貢獻的科研評價體系;其他高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結合自身實際,參照執行[1]。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著力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航母」
    ◎編者按  近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指出,要辦好一流學術期刊和各類學術平臺。就目前現實來看,我國本土科技期刊的發展,與科技事業發展、科研成果產出,以及建設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的目標不相適應,已成為制約科技創新發展的短板之一。
  • 武漢大學專家共議新時代一流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建設
    為了探索新時代一流學術期刊建設的創新路徑,更好地開展學術傳播和交流,更好地服務於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建設, 10月31日,武漢大學召開新時代一流學術期刊建設暨《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創刊90周年座談會。來自國內期刊主管部門、行業協會、評價及轉載機構、國內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及相關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的專家圍繞主題深入研討交流。
  • 楊衛院士:高質量論文流失嚴重,建設一流科技期刊需「四輪驅動」|第三屆世界科技期刊論壇專題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專家委員會主任,浙江大學教授、原校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諮詢委員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斷裂力學、細觀與納米力學、力電耦合失效等。科技期刊的發展與科學技術的進步始終相生相伴、相互促進、共同成長,是科研成果的主要載體,是積聚前沿、尖端科技信息與文獻資源的主要平臺,也是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方法、服務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從技術與產業發展來看。近年來,在科技創新驅動和需求快速增長的拉動下,中國高技術產業呈現快速發展的態勢。
  • 「雙一流」建設以來,哪些高校發表最多的Cell論文?
    而中國科學院大學增幅最為明顯,從「雙一流」建設前的4篇增至「雙一流」建設後發表35篇。2012-2015年,僅有28所高校作為作者單位在Cell上發文。其中,有19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發表論文88篇,3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發表論文9篇,6所非「雙一流」高校發文10篇。而在2016-2019年的四年時間內,有72所高校在Cell上發文。
  • 科學布局,精準著力:談科技期刊的專業化建設
    7月24日,中國科協、中宣部、教育部和科技部聯合印發了《關於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國家創新能力根植於知識創造、匯聚與傳播及其生態環境,科技期刊傳承人類文明,薈萃科學發現,引領科技發展,直接體現國家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
  • 上海科技期刊躋身國際一流期刊陣營
    紮根上海深厚的創新土壤,一批「上海原創」科技期刊正通過跨越式發展,在世界一流學術出版陣營中嶄露頭角。2010年前後,《納微快報》《分子植物》《運動與健康科學》等一批科技期刊紛紛在上海創刊。同樣,「辦國際一流學術期刊」不約而同地被創刊團隊寫入了辦刊目標。「上海國際化、高水平的科技創新底蘊,為孕育國際一流科技期刊提供了豐沃土壤。」
  • 「雙一流」建設以來,哪些大學發表的Nature、Science和Cell論文最多?
    (Cuaa.Net)正式發布《校友會2020中國大學雙一流建設評價報告》。 報告顯示,在2016-2020年「雙一流」建設周期內,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雄居校友會2016-2020中國大學CNS論文排名前5強。海軍軍醫大學、北京科技大學、暨南大學位列2020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前3名。
  • 上海科技期刊躋身國際一流期刊陣營
    文匯報資料圖片紮根上海深厚的創新土壤,一批「上海原創」科技期刊正通過跨越式發展,在世界一流學術出版陣營中嶄露頭角。根據科睿唯安最新公布的2019年度期刊引證報告(JCR),誕生於上海的《細胞研究》以20.507的影響因子,創下中國本土學術期刊影響因子的歷史新高,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
  • 「雙一流」建設以來,哪些高校發表最多的Nature&Science論文?
    時值首輪「雙一流」收官階段,那麼「雙一流」建設以來,哪些高校發表最多的N&S原創論文(類型為Article的論文)呢? 軟科(ID:zuihaodaxue)整合了2012-2019年內地高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含共同通訊作者單位,因此同一文章可能被統計至多所高校的發文中)的發文數據,對各大高校在「雙一流」建設前後的表現進行了對比分析。
  • 北京將從知識創新等四個維度推動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昨天,《北京市「十三五」時期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規劃》發布,到2020年,北京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功能進一步強化,將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支撐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北京市科委主任閆傲霜在解讀規劃時稱,「十三五」時期,北京將從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協同創新和深化改革四個維度推動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 國家科技期刊開放平臺全新升級上線 科技期刊開放雲論壇暨期刊開放...
    為助力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國家科技期刊開放平臺」(https://doaj.istic.ac.cn)已於近期完成升級改版,並將於11月25日在由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主辦的「科技期刊開放雲論壇暨期刊開放研討會」上全新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