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抑鬱、強迫症,心理疾病的解藥竟是亞馬遜叢林的蘑菇!

2020-12-05 騰訊網

死藤水是一種含有天然致幻劑二甲基色胺(DMT)的植物混合飲料,我記得第一次嘗試這種飲料時心裡想:「放開點,不管發生什麼,放開點就行。」

最後,我的確放飛了一把,隨後體驗了我這輩子最值、也最痛苦的經歷。我被迫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面對自我,而對於我所看到的那些東西,我並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

即便到了幾個月後的今天,死藤水給我帶來的影響仍然縈繞不去。我試著撰文複述這種體驗,然而每次重讀時,我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自己的文字實在難言萬一。

2007年10月8日,在荷蘭哈澤爾沃德-多普鎮的Procare蘑菇種植園,這些蘑菇已經可以採摘了。按照荷蘭法律,新鮮的迷幻蘑菇被認為是食物。因此,種植和銷售這些蘑菇是合法的,並由食品監管部門負責管理。

麥可·波倫之前最出名的作品大概是《雜食者的困境》(The Omnivore’s Dilemma),他最近出版了一本關於迷幻藥物科學的新書,題為《如何改變你的心靈》(How to Change Your Mind)。儘管他寫的主要是關於食物的事,但波倫是一位深刻的思想家,他的核心興趣始終是人與自然的關係。

我在那篇關於死藤水的文章中試圖描述服用迷幻藥物的感受,而他的《如何改變你的心靈》一書做到了這點。除此之外,他還向讀者介紹了這些藥物的歷史,並考察了有關它們治療潛力的最新研究成果。

這是一本大部頭的書,它可能會改變你對於迷幻藥物乃至人類思維方式的看法。波倫並不是要宣揚迷幻藥物。他坦承,自己剛開始涉足這個主題時對迷幻藥物及其周邊文化報以懷疑態度。不過,在寫完這本書之後,他已然相信,目前這種迷幻藥物相關研究的復興其實已經是姍姍來遲。

我跟波倫聊了聊他的研究發現,以及為什麼我們可能處在一場心理健康保健革命的邊緣。

以下是訪談實錄,內容略有刪減:

迷幻藥物影響的是思維,而非大腦

肖恩·伊林:最近,我在哥斯大黎加呆了一周,並且連續幾個晚上喝了死藤水,那到底會對我的大腦產生什麼影響?

麥可·波倫:你應該問,那對你的思維產生了什麼影響?鑑於我們對迷幻藥物的了解,你的大腦幾乎可以肯定是安然無恙的。關於迷幻藥物最引人注目的一點是,它們沒有毒性。任何其他藥物都很難說這個話。像泰諾(Tylenol)或布洛芬(Advil)這樣的常用藥物都有致死劑量,實際上大多數藥物都有致死劑量,但據我們目前所知,迷幻藥物沒有致死劑量。

迷幻藥物是否存在風險?絕對存在。但我不會擔心你的大腦,要說到風險的話,那也是心理上的,而不是生理上的。

肖恩·伊林:思維和大腦之間、心理和生理之間並不總是有著涇渭分明的區別,不是嗎?

麥可·波倫:你知道,我花了很多時間考察神經科學和意識研究,這兩個領域之間依然相去甚遠。事實是,我們真的不太了解大腦是如何產生思想的。我用「思維」這個詞來指代意識,那是我們內心生活的體驗。但意識現象是如何從物質中產生的,我們並不真的了解。

肖恩·伊林:這就是迷幻藥物非常有趣的地方,在燈光亮起、我們主觀地體驗事物時,「思維」是真實的,但它也創造出我們跟世界分離的錯覺。我們的自我佔據了主導,並把我們困在了那些我們不斷對自己講述的故事當中。你在新書中探討的一部分內容是,迷幻藥物如何能夠幫助摧毀這些心理習慣。

麥可·波倫:是的,科學家在研究心理疾病患者時完成的最新腦成像非常有趣。很多嘗試迷幻藥物的人會體驗到所謂的「自我溶解」,即自我意識完全消失的感覺。當人們報告產生這種感覺時,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大腦中被稱為「默認模式網絡」(DMN)的部分出現了活動急劇下降的情況。

我在書中引用了一張圖像,一邊展示的是攝入安慰劑的大腦連接情況,另一邊展示的是攝入迷幻蘑菇致幻成分裸蓋菇素)的大腦連接情況。從中可以看出,人們在攝入迷幻藥物後經歷的狀態改變可能是腦區連接重新調整的結果,而這種調整具有緩解焦慮、抑鬱、強迫和其他各種成癮行為的效果。

這張圖片摘自《英國皇家學會界面雜誌》在2014年發表的一項研究,圖片左邊展示的是攝入安慰劑的人腦,右邊展示的是攝入裸蓋菇素的人腦。

攝入迷幻藥物的大腦會發生什麼

肖恩·伊林:跟我多講講有關默認模式網絡的事情,以及為什麼它對我們不斷加深對抑鬱症和心理健康的理解如此重要。

麥可·波倫:我首先要說明的是,很多說法是確鑿的理論,但也有很多仍然難以得到證明。不過,我會試著把猜測的東西和得到確認的理論區分開來。神經科學的一個已知理論是,我們的大腦中存在著默認模式網絡。從進化的角度來說,這是大腦最新進化出來的組成部分,它跟負責記憶和情緒的腦區存在密切聯繫。

所以,這個網絡似乎在大腦跟自身的溝通交流中發揮著某種調節作用。我採訪過的一位神經科學家稱之為神經交響樂團中的樂隊指揮,基於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科學家認為默認模式網絡跟我們想像他人心理狀態以及自我反思的能力存在關聯。當我們為自己考慮,擔心過去或是對未來感到焦慮時,那就是我們的默認模式網絡在發揮作用。

默認模式網絡能夠幫助我們跨越時間創造出一個關於自我的連貫故事,這是形成自我認同的關鍵。因此,這個網絡最有趣的功能就是維持一個自傳體式的自我。我們就是藉此接受新的信息,並將其連綴到我們一直以來對自己講述的有關我們是誰以及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的故事。

肖恩·伊林:這麼說,如果自我在神經中擁有一個居所,那就是在默認模式網絡當中咯?

麥可·波倫:完全正確,這就是為什麼迷幻藥物可能對治療抑鬱症和心理健康問題如此重要。當考察那些攝入裸蓋菇素或D-麥角酸二乙胺(LSD)或其他迷幻藥物的人腦時,我們會發現其默認模式網絡進入了靜默狀態;它並沒有完全關閉,但活動明顯減少。當這種情況發生時,人們會短暫經歷自我的死亡。

這很重要,因為正如大腦掃描圖像所展示的那樣,這時候大腦會開始形成新的聯動和新的連接,之前從沒有交流過的腦區發生了會話,科學家還沒有完全搞清楚其中的奧妙,但他們認為大腦會在這個時候形成新洞見和新視角,而且這也可以成為一種非常強大的體驗。

肖恩·伊林:研究人員告訴你這些藥物有什麼治療潛力?

麥可·波倫:他們告訴我,在他們看來這感覺是心理健康保健的革命性進展。我盡力保持一個新聞工作者的懷疑態度,但在看到那些研究人員有多興奮後,我就很難自持了。他們相信自己即將做出非常重大的發現。

目前,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HU)和紐約大學(NYU)正在進行相關研究,他們把迷幻藥物用來治療晚期癌症患者所謂的「存在性痛苦」。這些人面對自己的死亡時帶著種種焦慮、抑鬱和恐懼的情緒,這都是癌症患者常有的。研究人員告訴我,他們從未見過像迷幻藥物這樣強大的心理幹預措施,抗抑鬱藥物在這些情況下根本沒有作用。

現在,我們需要發出一些警告。研究人員仍然需要在更大的人群和更多的地方進行測試,這一切很有潛力,但我們必須繼續研究,並在更大的和更多樣化的人群中測試。

「當考察那些攝入裸蓋菇素或D-麥角酸二乙胺(LSD)或其他迷幻藥物的人腦時,我們會發現其默認模式網絡進入了靜默狀態;它並沒有完全關閉,但活動明顯減少。當這種情況發生時,人們會短暫經歷自我的死亡。」

肖恩·伊林:是什麼讓迷幻藥具有這樣的治療價值?它們是怎樣幫助人們破除成癮行為或緩解焦慮症狀的呢?

麥可·波倫: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解讀的問題,我們對思維當中發生的事情有很多不同的解讀方法,但不清楚哪一個才是正確的。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罕分校(UAB)有一位非常有趣的研究人員名叫彼得·亨德裡克斯(Peter Hendricks),他正在古柯鹼成癮者身上開展研究。他覺得,正是攝入迷幻藥物產生的那種敬畏體驗改變了人們的心態,賦予他們新的視角並讓他們破除成癮行為。

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CB)的研究人員達徹爾·凱爾特納(Dacher Keltner)對敬畏體驗進行了研究,他認為這種體驗能夠讓自我萎縮,產生他所謂的「小我」。你會體驗到非常宏大的東西,以至於你對自我的感覺變得相形失色。那是一種非常積極和具有社交益處的情感,在獲得這種敬畏體驗之後,你可以對其他人產生同理心,凱爾特納已經在一系列有趣的實驗中證明了這一點。所以,這是一種解釋。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馬特·詹森(Matt Johnson)說,我們會對自己講述有關自己的故事,而我們往往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我們告訴自己,我們不值得被愛,我們沒法連續一小時不抽菸;詹森認為,攝入迷幻藥物產生的體驗可以讓我們擺脫這些模式,因為在突然之間,我們得以從新的角度看待那些事情。

肖恩·伊林:我只能憑個人經驗說話,但我對這類藥物的嘗試曾幫助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跟其他人交心,主要是因為我總是挺自私的,自以為是,有時候簡直像個混蛋。倒不是說我不再自私,不再自以為是,不再混蛋,而是我打破了一些這樣的模式,這就是迷幻藥物對我產生的影響。

麥可·波倫:正是如此,你所說的情況很常見。在這些體驗和研究中,重新跟他人建立連接是一再出現的主題。那些受困於成癮行為或抑鬱症的人,他們往往跟世界和其他人格格不入。他們陷入了沉思默想的循環,並困在其中;過了一段時間以後,他們就跟現實隔絕開來,無法自拔。這些藥物似乎能夠降低我們的防備心,並促進我們跟他人以及自然的連接感。至於它們為何以及如何產生這樣的功效,我們還需要做大量的研究,但顯而易見的是,它們確實有這樣的功效。

全球有三億人受到抑鬱症煎熬

肖恩·伊林:很難想像還有比這更加緊迫或更有希望的研究方向。

我認為,毒品戰爭最不受重視的受害者是那些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人,而且這種情況跨越了種族、地理、經濟和政治路線。我們正處在這樣一種時刻,社會文化在發生改變並呼籲新的解決方案,而這是每個人都應該支持的事情。

麥可·波倫:我想你是對的。美國存在著一場心理健康危機,而且情況正在惡化。抑鬱症發病率和自殺率正在上升,成癮行為也在增加。這不僅見於美國,它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給人們的心靈帶來了很多的壓力,有些人能夠比其他人更好地應對。

在全球範圍內,抑鬱症都是主要的致殘原因。抑鬱症患者人數有3億之多。很多的人都在飽受煎熬,然後還有那些罹患焦慮症的人,這種疾病的確診人數也創下了新的紀錄。至於應對成癮問題,那可能只是應對前兩個問題的一種方式。

在寫作這本書之前,我並不知道我們應對心理健康問題的工具是如此匱乏,而這個領域的創新又是如此之少。如果你把心理健康醫學領域發生的事情跟其他醫學分支領域發生的事情做一番比較,你就會發現前者進展甚微。

現在,精神藥理學領域充滿了希望,相關研究在上世紀60年代以後曾一度遭到拋棄,經歷了數十年的中斷後再度復興。這非常令人興奮,我認為我們有能力讓世界上的很多人擺脫痛苦。

肖恩·伊林:學界是否存在懷疑論者,不相信這些藥物具有治療潛力?

麥可·波倫:我聽到的最具懷疑意味的立場是,「讓我們看看會發生什麼。」確實有人在發出警告,他們知道這些藥物常常造成非理性的亢奮,因此他們希望確保研究人員花時間慢慢來,進行充分的研究論證,用證據說話。

不過,我聽到的最具懷疑意味的話來自美國國家藥物濫用研究所(NIDA)的負責人諾拉·沃爾考(Nora Volkow),她顯然帶來了一種不同的觀點。不過,她的觀點其實是說,這些藥物可能遭到濫用。這話是對的。我還沒有看到哪位可信的研究人員認為這是偽科學或完全錯誤的研究方向。

「我們要如何為整個文化開出藥方?」

肖恩·伊林:也許事實就是這樣,但我們似乎正在遭受某種文化病症的折磨,而這些藥物正是為了解決它們而存在的。我知道你對這些事情做了大量的思考。

麥可·波倫:我們面臨的兩個最大問題是,我們看待自然和當前環境危機的方式,還有就是部落主義。它們的本質都在於斷開聯繫,在於把其他存在(可能是植物或動物,也可能是不同信仰或種族的人)看成是物件。如果在你的體驗中自然是某種具有生命的東西,是某種有意識的存在,是你自己的組成部分,那麼你就不容易出現濫用或貶低的行為。在這裡,我們掌握了這種能夠讓我們重新建立連接的自然工具,是不是棒極了?

不過,這也讓我們處在了一個有趣的位置。我們要如何為整個文化開出藥方?正是這種問題讓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蒂莫西·利裡(Timothy Leary)遇到了麻煩,他是上世紀60年代反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利裡從使用迷幻藥物救治個人轉向治療整個文化,前者我們可以安全地做到,而後者我們根本無計可施。

肖恩·伊林:上世紀60年代的悲劇是,這些藥物背負了與反文化運動有關的汙名。那時候主要是年輕人使用,而他們常常是濫用,我們已經為這些錯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倒不是說所有的都是壞事,但我們任由那個時代的保守政治不公平地對迷幻藥物大加貶抑。我們這一次如何才能做對呢?

麥可·波倫:首先,我們絕對應該說,上世紀60年代發生了很多美好的事情。我們今天生活的這個世界就是上世紀60年代各種運動的產物,從民權運動到反戰運動,從環保運動到女性主義運動,不一而足。但是,各種各樣的運動肯定引起了反彈,並讓當時的很多人感到不安。我們仍在沿著從上世紀60年代開闢出來的斷層線繼續著政治鬥爭。

歸根結底,迷幻藥物因為這樣一個事實而受到打壓:它嚇壞了當權者,也嚇倒了成年人,我認為這是因為年輕人從中獲得了當時社會文化無法應對的全新體驗。我在書中所做的描述是,社會中出現了這樣一種歷史異常現象,它成為了年輕人的成年禮,而年長者卻無法理解它。

年輕人進入成年人世界的儀式大多由年長者組織,而現在年輕人自己組織起了這個奇怪的儀式,並且把它遷移到了年長者毫無經驗的思維國度。好消息是,這種情況永遠不會出現了,因為這些藥物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人們不會感覺受到了它們的威脅。

因此,我希望通過就這些體驗展開直截了當的對話,正如你在你的文章和我在這本書中所做的那樣,我們可以鼓勵人們對迷幻藥物進行不同的思考,然後我們將看到會發生什麼。

互動話題:看完這篇文章,你對迷幻藥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每周評論區

被zan最多的評論者

將獲得造就送出的禮品一份

期待你的精彩評論哦

翻譯 | 何無魚

來源 | Vox

校對 | Lily

相關焦點

  • 治療抑鬱症、強迫症的解藥,竟是亞馬遜叢林的蘑菇
    2007年10月8日,在荷蘭哈澤爾沃德多普鎮的Procare蘑菇種植園,這些蘑菇已經可以採摘了。按照荷蘭法律,新鮮的迷幻蘑菇被認為是食物。因此,種植和銷售這些蘑菇是合法的,並由食品監管部門負責管理。你在新書中探討的一部分內容是,迷幻藥物如何能夠幫助摧毀這些心理習慣。麥可·波倫:是的,科學家在研究心理疾病患者時完成的最新腦成像非常有趣。很多嘗試迷幻藥物的人會體驗到所謂的「自我溶解」,即自我意識完全消失的感覺。當人們報告產生這種感覺時,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大腦中被稱為「默認模式網絡」的部分出現了活動急劇下降的情況。
  • 治療抑鬱症、強迫症的解藥,竟是亞馬遜叢林的蘑菇-虎嗅網
    2007年10月8日,在荷蘭哈澤爾沃德多普鎮的Procare蘑菇種植園,這些蘑菇已經可以採摘了。按照荷蘭法律,新鮮的迷幻蘑菇被認為是食物。因此,種植和銷售這些蘑菇是合法的,並由食品監管部門負責管理。你在新書中探討的一部分內容是,迷幻藥物如何能夠幫助摧毀這些心理習慣。麥可·波倫:是的,科學家在研究心理疾病患者時完成的最新腦成像非常有趣。很多嘗試迷幻藥物的人會體驗到所謂的「自我溶解」,即自我意識完全消失的感覺。當人們報告產生這種感覺時,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大腦中被稱為「默認模式網絡」的部分出現了活動急劇下降的情況。
  • 有恐懼焦慮抑鬱強迫症的人,其實只是在心理方位上轉向了
    恐懼焦慮發怒自卑四大心理障礙導致了所有的心理疾病,生活中常見的驚恐發作,焦慮失眠,急躁易怒,抑鬱自卑,強迫性重複等症狀隨處可見,困擾著人們無法突破的誤區到底是什麼呢?感覺驅使著人們產生了各種各樣的錯覺,心理病人被錯覺籠罩著,失去了辨別方向的能力,雖然想了很多辦法仍然無法突破心理上的轉向感覺。
  • 強迫症的自我心理療法
    強迫症病人可以自救嗎?可以的。強迫症並不可怕,關鍵在於你能否勇敢理智地面對它、戰勝它,讓它再也「強迫」不了你。 強迫症的本質就是「一個人自相搏鬥」。由於自相搏鬥的內在衝突不斷延續,強迫症也不斷擴展,形成惡性循環的怪圈,從而使病人陷入痛苦的深淵。
  • 2020年快結束了,我們對強迫症的理解依然太少!
    或許你可能有強迫傾向,甚至是強迫症。   強迫症是一種高度致殘的心理疾病,被稱為「心理癌症」,與抑鬱症、焦慮症和精神分裂一起,被列入嚴重影響人們生活質量的四大精神障礙之一。   據有效數據統計世界上大約每五十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會經歷強迫症。
  • 迷幻蘑菇:是毒品,更是抗抑鬱良藥?
    根據兩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新研究,迷幻蘑菇的活性成分能緩解嚴重的焦慮和抑鬱症狀,而且一劑的效果能維持數月。 厄運曾像一塊重重的鐵砧,懸在卡羅爾·文森特(Carol Vincent)的頭頂。她一邊抗擊疾病,一邊還要經營市場營銷生意。最要命的是,她還正值更年期。 「生活就是毫無意義的壓力,一直綿延到死亡。」她心想,「而我只能坐以待斃。」 一天,她站在十字路口,突然就想,被車撞上真有那麼糟糕嗎?這時她才意識到,自己的心理健康就跟身體一樣,已經快要耗竭了。
  • 認知行為矯正療法,解決焦慮、抑鬱、失眠、社恐等心理障礙
    我們不良的心理的波動,經過長時間的壓抑,會逐漸喪失控制,會產生心理的障礙問題。鄭州市精神病防治醫院的認知行為矯正治療,就是通過了解患者這些消極的想法和認知的誤差,重構來挑戰舊有的認知規則。認知行為矯正治療,對於焦慮、抑鬱、失眠、社恐等心理障礙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就是因為它讓我們察覺到自己平時不自覺的內在思維和行為習慣,可以讓患者看到這些看不見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其實環環相扣。
  • 心理學家:抑鬱症、強迫症不能依靠吃藥,這2種方法才是根本的
    心理學家:抑鬱症、強迫症不能依靠吃藥,這2種方法才是根本的引起抑鬱症、強迫症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從心理上來說,抑鬱症、強迫症、焦慮症等神經症與患者的性格特質是密切關聯的。不可否認藥物治療在症狀嚴重階段是需要的,但是,藥物無法改變人的性格特點,換句話說,藥物無法改變人的思維觀念。
  • 白領與擾人的強迫症
    現代社會的競爭日趨激烈,高度緊張的工作生活節奏和過度的壓力導致了具有強迫心理的人越來越多,這也是強迫症發病率不斷上升的直接因素。目前,強迫症已經被列入嚴重影響都市人群生活質量的四大精神障礙之一,成為21世紀精神心理疾病研究的重點。
  • 研究:強迫症為新加坡三大常見精神疾病之一
    據報導,來自新加坡心理衛生學院(IMH)和南洋理工大學(NTU)的研究人員,共同在新加坡展開了一項強迫症全國性調查研究,共調查了6126名新加坡民眾。該研究團隊於11日公布了此項調查結果。調查結果顯示,每28個受訪者中有1人就患有強迫症,這使強迫症在新加坡成為了繼重度抑鬱症和酗酒之外的第三大精神疾病。
  • 迷幻蘑菇中成分可能有效緩解焦慮和抑鬱情緒
    迷幻蘑菇中成分可能有效緩解焦慮和抑鬱情緒 2016-12-02 11年12月02日 11:57 來源:新華網 參與互動    新華社洛杉磯12月1日電(記者郭爽)癌症患者普遍顯現抑鬱和焦慮的臨床症狀
  • 佛洛依德9種自我心理療法克服強迫症
    心理分析大師弗洛伊德說,強迫症的本質就是「一個人自相搏鬥」。由於自相搏鬥的內在衝突不斷延續,強迫症也不斷擴展,形成惡性循環的怪圈,從而使病人陷入痛苦的深淵。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來克服由此帶來的焦慮情緒,症狀是會慢慢消除的。
  • 北京德勝門中醫院精神科蔡志利做客看大醫講述失眠抑鬱焦慮等問題
    據shi界衛生組織調查,在全球範圍內,約有三分之一的人有睡眠障礙,而全球的焦慮症和抑鬱症患者,超過了3.5億,然而,很多人對失眠、焦慮症、抑鬱症的印象,僅僅是睡不著和想不開,大大忽略了這3種疾病,對人的身體和生命造成的危險。如何避免失眠、焦慮和抑鬱?生活中哪些因素會導致失眠、焦慮症、抑鬱症?
  • 強迫症該怎麼治?美國EPR療法困境
    ,俗稱「強迫症」,是臨床上常見但較難治癒的一種精神障礙。  心理學普遍認為,強迫是患者對某種特定情境或刺激的習慣性反應,這種情境或刺激會誘發焦慮或恐懼情緒,患者會通過反覆動作或儀式化行為緩解焦慮恐懼情緒,但這樣做恰恰導致強迫症狀難以消除。ERP療法就是讓患者在放鬆的基礎上,增加暴露在誘發焦慮恐懼情緒的情境或刺激中,以打破這種情景刺激與焦慮恐懼情緒的聯繫;然後阻斷強迫症的儀式化行為,打破這種行為與焦慮恐懼情緒的聯繫。
  • 重複經顱磁刺激、腦深部刺激治療強迫症的效果有多大?
    之前幾篇關於強迫症的文章裡提及了,目前國內外精神科對強迫症的治療首選專業的心理治療,藥物治療其次;而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和腦深部電刺激(DBS)則屬於更加次要的治療方法,應對相對更少。
  • 關懷身邊的小謝爾頓,兒童強迫症小常識
    兒童青少年是強迫症的高發人群,兒童強迫症患者臨床表現具有年齡特性,如兒童強迫症中強迫檢查發生率高於對稱和清潔,攻擊或傷害的強迫思維發生率比成人高,如對災難性事件的恐懼,或擔心自己或父母死亡或疾病,這與兒童的發展水平和需求相關。
  • 心理疾病的神經生理基礎
    心理疾病雖然屬於心理範疇,但所有的心理活動,都是建立在大腦的生理活動之上,因此心理疾病有明顯的神經生理基礎。 目前常規理論認為神經症的病因是由於大腦內神經遞質的失調(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也有人說神經遞質失調僅是神經症帶來的結果,而不是導致神經症的原因。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併焦慮抑鬱,哪些藥物可選用?│臨床「藥」點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併焦慮抑鬱判斷及對策》(2020年)中指出,有報導顯示,過量的GC可致糖皮質激素受體(GR)受損,介導HPA軸引起海馬神經元損傷,而致情感中樞失調誘發焦慮抑鬱。茶鹼、喹諾酮類藥物也可引起神經精神系統損傷而致焦慮抑鬱。也有報導顯示,吸入用糖皮質激素(ICS)、長效M膽鹼受體拮抗劑(LAMA)、長效β2受體激動劑(LABA)不會影響COPD者的精神情緒。
  • 強迫症:淺談完美主義的強迫行為糾正和認知
    健康心理的人,做任何一個事情都能把握一個度,既可以把事情做好,也可以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而不是在追求無法完美的事情,或者強迫完美的事情。開始我還以為只有焦慮症和強迫症有完美的想法,其實還有一部分抑鬱症也同樣有完美思想。今天我們就好好地討論一下完美。
  • 神經官能症一般採用心理治療為主,藥物治療為輔的治療方法
    神經官能症又稱神經症,是一組輕型精神障礙的總稱。神經官能症主要包括:恐懼症(怕環境:常受恐懼症;怕人:社交恐懼症;怕物:特定恐懼症)、焦慮症(廣泛性焦慮症、驚恐障礙)、強迫症(強迫行為、強迫意向)、軀體形式障礙(疑病症:懷疑自己得了病)、神經衰弱(睡眠差);遺傳、家庭教育、個性特徵、環境刺激等都是誘發神經官能症的潛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