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池前沿】| 鮑哲南、崔光磊、李寶華、王成新、曹國忠、吳忠帥...

2021-01-13 騰訊網

1. 斯坦福大學鮑哲南教授J. Am. Chem. Soc.: 具有高電化學穩定性新型氟化醚電解質

對於鋰金屬負極電池而言,文獻中報導的電解質主要有兩類:碳酸鹽和醚類。其中碳酸乙烯酯(EC)和碳酸甲乙酯(EMC)等碳酸鹽因其具有高介電常數、高離子電導率、以及EC可在石墨負極上形成堅固的SEI等優點,目前被廣泛用於當前的鋰離子電池中。然而,當碳酸鹽用於鋰金屬電池時,由於SEI是多孔的,並且與鋰金屬的發生較為劇烈的副反應,因此導致其極低的庫侖效率。因此,在鋰金屬電池中,醚類電解質通常用以代替在鋰離子電池中廣泛使用的碳酸鹽類電解質。事實上,儘管1,3-二氧戊環(DOL)和1,2-二甲氧基乙烷(DME)等醚類電解質也具有高離子電導率和高庫侖效率,但由於醚類的氧化穩定性較差(小於4 V vs Li/Li+),從而使其在0.1 M或1 M鹽濃度下不能與富鎳NMC 811或其他高壓正極一起使用。因此,設計和合成既能支持鋰金屬又能支持高壓正極的新型電解質是十分必要的。

在本文中,史丹福大學鮑哲南教授、崔屹教授課題組通過合成一類新的氟化醚電解質,展示出一種在單分子中結合高離子電導率和高氧化穩定性的新策略。通過改變醚基的長度和類型,以及氟化鏈段的長度,作者獲得了準確的結構-性能關係,並且發現這些分子(儘管在室溫下是低分子量的液體)實際上具有玻璃態轉變,而不是典型醚類物質的熔融轉變。作者所製備出的這類化合物具有高離子電導率2.7x10-4S/cm (30°C),且醚基官能團更長,含氟鏈段更短,鋰轉移數也高於典型的醚類電解質(四乙二醇二甲醚)。除了高離子電導率外,這類新型電解質還具有高達5.6 V的氧化穩定性,比以往的典型醚類電解質至少高出1.4 V,顯示出在單個分子中具有高離子電導率的醚組分和高氧化穩定性的氟化組分之間的有效結合。利用核磁共振(NMR)譜和分子動力學(MD)模擬,作者詳細研究了電解質結構對離子輸運、擴散率和鹽溶劑化結構的影響。最後,作者成功證明了這類電解質在用於高壓Li-NMC 811電池時,可在高達C/5的倍率下穩定循環100圈,具有優異的電化學性能。

Chibueze Amanchukwu, Zhiao Yu, Xian Kong, Jian Qin, Yi Cui, and Zhenan Bao. A new class of ionically conducting fluorinated ether electrolytes with high electrochemical stability.J. Am. Chem. Soc.2020. DOI:10.1021/jacs.9b11056.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21/jacs.9b11056

2.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崔光磊研究員Matter: 高能量密度固態鋰金屬電池的合理設計

固態電解質被認為是高能鋰電池的一種安全選擇,有可能使鋰金屬負極的應用復甦。然而,在高能量密度鋰金屬電池的商業化中,固態電解質的一些固有特性及其與電極的界面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離子電導率與固態電解質加工能力之間的權衡,極大地阻礙了可滿足高能電池要求薄膜電解質的研發。而且,與以往的認識相反,固態電解質的高楊氏模量特性並不能阻止鋰枝晶的生長。因此,在本文中,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崔光磊研究員課題組從上述角度出發,重點分析了有機/無機複合電解質、鋰金屬負極、高壓正極等方面的瓶頸和解決方案,並提出了相容性界面工程策略。針對高能量密度固態鋰金屬電池的商業化,提出了應對當前工業級大規模製造難題的一些策略。

Guanglei Cui. Reasonable Design of High-Energy-Density Solid-State Lithium-Metal Batteries.Matter2020. DOI: 10.1016/j.matt.2020.02.003.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matt.2020.02.003

3.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李寶華教授J. Mater. Chem. A: 雙管齊下,負極預處理結合內置凝膠聚合物電解質共建高性能鋰金屬電池

出於現代社會對高能量密度電池和大容量能量轉換/存儲系統的需求日益增長,特別是對可攜式/數字電子器件、電力運輸、5G通信和智能電網的需求,引起了科研人員對下一代電池研發的極大興趣。由於鋰金屬電池(LMBs)的負級為鋰「聖杯」,其有較小的質量密度(0.534g cm 3)、較高的理論比容量(3860 mA h g 1)和極低的電化學還原電位( 3.04 V vs. 標準氫電極),因此一直被認為是非常有前景的能量儲存系統。然而,當鋰金屬負極(LMA)與液態電解質(LEs)相接觸時,會發生還原反應,並且在循環過程中會發生鋰枝晶的非均相生長,從而造成電池容量衰減和熱失控等有害現象。因此,構建出堅固穩定的固體電解質界面層(SEI)和抑制Li枝晶生長對LMBs的工業化生產至關重要,目前的常見策略主要有如通過離子液體或添加劑優化非水系電解質、構建人造SEI層、優化隔膜以及設計三維結構的集流體等。此外,用固態聚合物電解質(SPEs)或凝膠聚合物電解質(GPEs)代替LEs也被證明可以提高LMBs的安全性和循環穩定性。然而,該策略在電池循環過程中於電極/電解質界面處常常存在著接觸不良和不穩定的問題。

在本文中,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李寶華教授課題組通過將原位聚合和對LMA的化學預處理策略相結合,成功構建出一種具有長期循環穩定性的LMBs。1,3-二氧戊環(DOL) 是一種非常傳統的醚類溶劑,非常有利於鋰的電鍍/剝離行為,但較低的電化學窗口限制了其應用。本文首次採用有機鋰鹽二氟硼酸鋰(LiDFOB)引發DOL的開環聚合,使其抗氧化能力大大增強,原位形成的聚DOL-GPE也有助於在準固態LMBs (QSLMBs)中形成緻密穩定的界面。同時,在前驅體中引入丁二腈(SN)可以顯著提高聚DOL-GPE的離子電導率,而且加入少量的LiDFOB與2 MLiTFSI,可以幫助構建聚DOL-GPE中的雙鹽體系。在將鋰金屬硝化預處理後,多陰離子氧化還原反應可促進在LMA上形成富N、F、B的固態電解質界面(SEI),同時促進在正極材料上形成正極電解質界面(CEI),有利於抑制枝晶生長和提高電池壽命。原位生成poly-DOL-GPE與非原位預處理LMA之間的協同作用,可有效調節電解質與電極之間的界面相容性。因此,經過預處理的Li|poly-DOLGPE|LiFePO4全電池具有高容量保留率的超長的循環穩定性,並且poly-DOL-GPE能夠與4.3 V的高壓LiMn2O4/LiCoO2正極材料一起穩定運行。

Qi Liu, Biya Cai, Song Li, Qipeng Yu, Fengzheng Lv, Feiyu Kang, Qiang Wang and Baohua Li. Long-cycling and saf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enabled by the synergetic strategy of ex situ anodic pretreatment and anin-built gel polymer electrolyte.J. Mater. Chem. A2020. DOI: 10.1039/D0TA02148B.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39/D0TA02148B

4.中山大學王成新教授J. Mater. Chem. A: 釩氧化物基水系鋅離子電池的衰減機理

水系可充電鋅離子電池(ARZIB)採用金屬鋅作為負極、中性或弱酸水系電解液以及Zn2+為host材料,具有不燃性、來源豐富、氧化還原電位適宜( 0.76 V vs. SHE)、體積密度高等優點,在近年來受到科研人員的廣泛關注。由於高離子顛倒率和二價電荷載流子可以實現較高的功率密度和比容量,因此使其在大規模電網存儲應用中很有希望替代鋰離子電池。就鋅離子電池而言,在各種可行的正極材料中,錳基和釩基材料被認為是最有前途的兩種,其中層狀釩氧化物因其具有較大的層間距和堅固/靈活的骨架,為Zn2+提供了充足而穩定的空間。儘管近年來已取得了較大進展,但釩氧化物正極仍面臨著諸多問題。一方面,在放電過程中,電極表面普遍存在著不可預知的絕緣副產物;另一方面,釩的溶解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極易導致性能下降,因此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關於在小電流密度下具有長壽命ARZIBs的報導。此外,迄今為止,有管副產物形成與外加電流密度及電化學性能之間的關係尚是研究空白。

在本文中,中山大學王成新教授課題組選擇了五種不同結構的釩氧化物作為Zn2+的主體材料,包括VO2, V2O5,V5O12 6H2O, K0.486V2O5和H11Al2V6O23.2。目前的觀點是電極在放電時,表面具有大量的鹼性鋅鹽(BZS)副產物,且電流越小,不可逆的BZS越多,循環穩定性越差。此外,BZS的過度積累會阻礙了Zn2+的進入,從而降低電化學性能。有趣的是,本文中作者不僅在充放電過程中觀察到BZS在正極和負極上的沉澱,而且還觀察到BZS可作為侵入材料進入電解質中。這是一個新的發現,表明副產物的形成是自發的,依賴於材料的表面狀態,而不依賴於電化學反應。此外,由於電極與電解液的界面接觸,釩的溶解也有一定的必然性。因此,優化釩氧化物和金屬鋅的表面工程是實現長壽命ARZIBs的關鍵,該工作為ARZIBs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見解。

Gongzheng Yang, Qian Li, Kaixuan Ma, Cheng Hong, ChengxinWang. Degradation Mechanism of Vanadium Oxide-Based Aqueous Zinc-Ion Batteries.J. Mater. Chem. A2020. DOI: 10.1039/D0TA00615G.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39/D0TA00615G

5.華盛頓大學曹國忠教授Energy Storage Mater.: K+摻雜水合釩氧化物正極結構工程用於水系鋅離子電池

釩氧化物因其具有低成本、高容量等優點,被公認為是水系鋅離子電池(ZIBs)正極的理想候選材料,但由於在電池運行中釩物種的溶解,使得構建長循環穩定性的ZIBs仍然較為困難。在本文中,華盛頓大學曹國忠教授聯合華東理工大學龍東輝教授等課題組通過將K+摻雜到水合五氧化二釩(V2O5·nH2O,VOH)中,成功製備出一種具有獨特結構的水合釩酸鹽(KVOH, KV12O30-y·nH2O)。與之前的報導相比,該工作中K+的引入會導致KVOH出現新相,從而具有更快的離子擴散動力學和更好的長期循環穩定性。此外,該工作建立了對KVOH中K+摻雜作用的深入理解,超越了其作為層間距調整劑的傳統分類。因此,KVOH材料即便在高倍率下,仍能夠保持有效的Zn2+插入/脫出結構靈活性,提高材料在V4+/V5+之間反應中的導電性,並作為一種穩定劑來適應結構收縮/膨脹,具有較小的電壓滯後和較高的反應可逆性。在電池系統中,KVOH在0.05Ag 1電流密度下顯示出436 mAh g 1的高容量,而且在0.05Ag 1電流密度下仍可保持在436 mAh g 1,這比VOH及大多數報導的釩酸鹽性能都要高。此外,KVOH還具有優異的循環穩定性,在5Ag 1電流密度下運行3000圈仍可保持92%的容量;並具有高能量密度(308Wh kg 1)和功率密度(7502Wkg 1)。

Meng Tian, Chaofeng Liu, Jiqi Zheng, Xiaoxiao Jia, Evan P. Jahrman, Gerald T. Seidler, Donghui Long, Muhammad Atif, Mohamad Alsalhi, Guozhong Cao. Structural engineering of hydrated vanadium oxide cathode by K+incorporation for high-capacity and long-cycling aqueous zinc ion batteries.Energy Storage Mater.2020. DOI: 10.1016/j.ensm.2020.03.024.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ensm.2020.03.024

6.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吳忠帥研究員Angew. Chem. Int. Ed.: 二維介孔聚吡咯-氧化石墨烯異質結構穩定無枝晶鋰金屬負極

隨著全球化石能源危機的日益加劇和社會各界對清潔能源的日益關注,開發具有高能量密度的電池對滿足未來的高端應用極其重要。雖然鋰離子電池是目前最受歡迎的能源,但其能量密度已接近理論極限。此外,鋰金屬電池如鋰氧電池、鋰硫電池等,由於高理論容量(3860 mAh g-1)和低電化學電位(-3.04 V vs.SHE),而被公認為是下一代高能量密度二次電池的最佳選擇。然而,由於鋰枝晶的不均勻性和電鍍/剝離過程中體積變化較大,導致電池具有低循環壽命、低循環效率和較差的安全性,從而極大地阻礙了鋰金屬電池的廣泛應用。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從根本上抑制鋰枝晶的形成非常重要。儘管目前在該方向已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是合理地構建一種能夠在高電流密度(≥ 5 mA cm-2)下調節鋰離子電鍍均勻性,並且保持長循環壽命(≥1000次循環)的納米多孔結構仍然是一個挑戰。

在本文中,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吳忠帥研究員課題組通過硬模板策略,成功地在富缺陷氧化石墨烯上均勻地生長了mPPy並形成異質結構(mPPy-GO),該材料可作為一種雙功能鋰離子再分配的新概念,使鋰離子沉積更加均勻化,從而獲得非常穩定且無枝晶的鋰負極。利用mPPy的連續Li離子傳輸納米通道,和缺陷GO納米片中Li離子納米篩的協同效應,可獲得均勻的Li離子通量。因此,mPPy-GO異質結構電極具有優異的電化學性能,即便在10.0 mA cm-2的大電流密度下,仍具有穩定的庫侖效率98%,平整的電壓分布70 mV。更重要的是,該電池在苛刻的條件下(0和50 °C)也能夠保持超長的循環穩定性。此外,在450次循環測試後,mPPy-GOLi//LiCoO2全電池的容量保持率可達90%,庫侖效率接近100%,充分證明了其傑出的性能。

Haodong Shi, Jieqiong Qin, Kai Huang, Pengfei Lu, Chuanfang John Zhang, Yanfeng Dong, Mao Ye, Zhongmin Liu, and Zhong-Shuai Wu.Angew. Chem. Int. Ed.2020. DOI: 10.1002/ange.202004284.

文章連結:

7.清華大學唐子龍教授Adv. Funct. Mater.: 轉換型MnO納米棒負極用於鈉離子電池

近幾十年來納米材料的出現極大地推動了現代儲能系統的發展,儘管納米材料用於電池電極材料時,可以提供較高的容量和快速動力學,但其會發生快速的形態演變和降解。因此,為了使其具有穩定性並充分發揮其優勢,納米材料通常會與一個穩定的框架進行複合。然而,可用於穩定骨架的候選材料相當有限,例如碳材料、導電聚合物和鈦基氧化物是為數不多的幾個的選擇,而且這些都是非活性或插層型化合物。傳統上,合金化/轉化型電極一直被認為是電化學不穩定的,基本上從來沒有考慮過將其作為框架材料。在本文中,清華大學唐子龍教授課題組成功將轉化型MnO納米棒用作高容量Mo2C/MoOx納米顆粒的骨架,並在鈉離子電池中得到了成功的應用。令人驚訝的是,該負極材料能夠在極高的8000 mA g 1(≈70 C)電流密度下穩定運行40000次循環,幾乎沒有任何容量衰減,表現出110 mAh g 1的高容量。

Shitong Wang, Yanhao Dong, Fangjun Cao, Yutong Li, Zhongtai Zhang, and Zilong Tang. Conversion‐Type MnO Nanorods as a Surprisingly Stable Anode Framework for Sodium‐Ion Batteries.Adv. Funct. Mater.2020. DOI: 10.1002/adfm.202001026.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02/adfm.202001026

相關焦點

  • ...李寶華、王成新、曹國忠、吳忠帥、唐子龍等電池研究最新成果速覽
    史丹福大學鮑哲南教授J. Am. Chem. Soc.: 具有高電化學穩定性新型氟化醚電解質 對於鋰金屬負極電池而言,文獻中報導的電解質主要有兩類:碳酸鹽和醚類。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崔光磊研究員Matter: 高能量密度固態鋰金屬電池的合理設計 固態電解質被認為是高能鋰電池的一種安全選擇,有可能使鋰金屬負極的應用復甦。
  • 2020年1月27日曹國忠、邵元華、田建軍、李寶華、馬萬裡成果速遞
    研究人員通過機械分析和實驗數據發現,這種納米屏蔽的隔膜能夠通過降低電池內部產生的應力來有效抑制鋰枝晶對隔膜的滲透從而避免了鋰金屬電池發生內部短路。使用這種隔膜的Li//Li對稱電池能夠保持穩定鋰沉積超過110h,其壽命是普通隔膜對稱電池的五倍。這一新的形態和力學設計結合了理論和實驗結果,不僅為延長鋰金屬負極的壽命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而且也揭示了隔膜工程在各種電化學儲能裝置中的重要作用。
  • 全球前沿水平!青能所為新能源汽車提供更安全長壽的動力電池技術
    日前,第二屆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發布了「2020」全球新能源汽車前沿及創新技術」 評選結果。由青島能源所崔光磊研究員所研發的「聚合物複合固態電解質技術」成功入選「2020」全球新能源汽車前沿技術。 據悉,前沿技術是指具有前瞻性、先導性和探索性的重大技術,可成為新能源汽車未來產品技術更新換代和推動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性技術。
  • 崔光磊研究員近三年研究成果精選匯總
    近幾年主要從事高比能固態電池關鍵材料和系統研發、深海特種電源開發應用及固態光電轉換器件的研究工作。以下是崔光磊研究員近三年的一些研究成果匯總。 一、高比能鋰金屬電池關鍵材料和系統研發 1.
  • 讓人造皮膚更智能的「女魔術師」——華人科學家鮑哲南
    新華社北京3月8日電(天下人物)讓人造皮膚更智能的「女魔術師」——華人科學家鮑哲南新華社記者楊駿 張曼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發表報告說,美國史丹福大學華人女教授鮑哲南團隊在柔性電子領域實現了製造工藝的飛躍,使得人造皮膚的感應和計算能力更強,智能性更高。
  • 鮑哲南:更高能量的鈉離子電池,成本比鋰電池至少低20%
    一支由著名華裔材料科學家鮑哲南和崔屹領銜的材料科學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了一種新型鈉離子電池陰極材料。該材料擁有極高的電池容量且循環壽命大幅增加,有望取代因礦產資源儲量有限而價格高昂的鋰離子電池。圖 | 著名華裔材料科學家史丹福大學教授鮑哲南(左)、崔屹(中)以及本次論文的第一作者、史丹福大學博士後 Min ah Lee (右)這種新型的材料使用了全新的思路,大大提升了鈉離子電池的性能——其循環電池容量達到了 484mAh/g,陰極能量密度更是高達 726Wh/kg。
  • 學術前沿|近期頂刊固態電池研究進展
    近日,中科院青島能源所崔光磊研究員,馬君副研究員,天津理工大學羅俊教授,Chao Li報導了通過使用原位DPC-STEM技術研究工作中的硫化物基ASSLIB在電極/電解液界面上的淨電荷密度分布,以實現直接觀察由SCL產生的界面鋰離子積累。
  • 崔屹/鮑哲南等Nature Commun.:鋰離子電池新進展!
    可穿戴電子產品的出現使其內置電池更加接近人們的皮膚,這就對電池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它們兼顧機械強度、可拉伸性以及良好的離子電導率
  • 連發2篇《Science》,柔性電子女神,鮑哲南院士2020年成果集錦
    鮑哲南教授的研究領域包括功能有機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有機電子器件的設計與製造、有機電子器件的應用開發等。這些研究方向具有多學科交叉性,涉及的概念和專業知識包括化學,化學工程,生物醫學工程,材料科學和工程,物理,和電氣工程等。目前課題組感興趣的器件包括有機/碳納米管薄膜電晶體、有機光伏電池、化學/生物傳感器和分子開關等。
  • 「科研女神」鮑哲南:斯坦福首個華人女院長!
    在芝大,鮑哲南有機會了解不同科學前沿領域的發展,遨遊於科學的奇妙世界,並確立了交叉學科研究的科研方向,全身心投入自己的科學研究,並於 1995年取得了博士學位!同年,她申請貝爾實驗室的博士後。答辯時,鮑哲南充分表現了自己深厚的科研底子和對學科前沿的不懈探索,她對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聚合物材料化學領域的文章作了精彩分析。答辯委員會的教授在第二天告訴她「我們接受你了」,直接聘請她做研究人員。這是貝爾實驗室歷史上少有的。在貝爾實驗室僅用了 8年時間,鮑哲就做到了首席研究員,在其領域創造了許多世界第一!
  • 南京大學校友鮑哲南升任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學院院長
    可以說,鮑哲南為華人女科學家樹立了榜樣。2016年初,鮑哲南當選美國工程院院士。數十年後,鮑哲南的同學都仍記得當年班上這個美麗而聰明的女孩的自我介紹。&nbsp&nbsp&nbsp&nbsp一個學習小組的同學馬勁松說,「鮑哲南人如其名,就是當年我們男生心目中的智慧女神。」
  • 「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獲得者鮑哲南 | 咫尺天涯江蘇人
    在這座大樓裡,鮑哲南領導著50多人的跨國科研團隊,研究領域涉及能源、有機和高分子半導體材料、納米電子學等前沿學科。這就是鮑哲南父母對她的循循善誘。鮑哲南高中時期照片(居中者為鮑哲南)   鮑哲南的中學時代是在南京金陵中學度過的。
  • 史丹福大學鮑哲南教授與「人造皮膚」 科學的柔韌力量
    按照鮑哲南的說法,研發柔性電極並將其用於人造皮膚研發,有三個坎要過。「我們現在的電子器件都是用硬性材料做的,在測量中樞神經電流、心臟電流時,植入大腦或心臟的電極可能損壞神經或心臟組織。跟神經接觸的電極必須像皮膚一樣柔軟,但這種材料之前不存在。所以,我們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把這種柔性材料做出來。
  • 史丹福大學鮑哲南團隊《AEM》綜述:柔性可拉伸電池
    而這些柔性電子設備發展的一大阻礙就是電池。現商業化的電池是非柔性的,這導致電池無法和這些可拉伸設備集成。 近十年內,有很多科研工作者投入到了柔性電池的研發工作中。許多可以用於柔性電池的反應體系如鋰-空氣電池、Zn/Ag、Zn/MnO2等等體系已經被報導。但是,這些柔性電池的性能還沒有達到現在已經商業化電池的性能。柔性可拉伸電池仍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高比能鋰離子電池專刊*崔光磊】PEO/LITFSI固態電解質的離子傳輸與壓力構效關係
    眾所周知,高能量密度的深海動力電池是水下裝備的關鍵部件之一,其性能將直接影響水下裝備的技術水平和可靠性等。但是,目前國內使用的銀鋅電池能量密度較低,難以突破深海動力電池長續航的瓶頸。相比之下,鋰離子電池(LIBs)具有高能量密度、長循環壽命等特點,且被廣泛應用於可攜式電子產品、電動汽車等商業化設備,優勢明顯。
  • 大連化物所吳忠帥研究員團隊AEM:研製出高室溫離子電導率的光聚合凝膠電解質並用於固態鈉金屬電池
    近日,大連化物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二維材料化學與能源應用研究組(508組)吳忠帥研究員團隊發展了一種高室溫離子電導率的光聚合凝膠準固態電解質,表現出優異室溫離子電導率、寬電化學窗口和出色的柔韌性,並以此構築出高比能、高倍率、長循環性能的鈉金屬電池。
  • 鮑哲南任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學院院長,是斯坦福首個華人女性院長!
    可以說,鮑哲南為華人女科學家樹立了榜樣。2016年初,鮑哲南當選美國工程院院士。鮑哲南給了世界一個答案:讓人造皮膚也擁有和自然皮膚一樣的觸覺,這並不是無法攻克的難關。這其實就是一種探索發現的思路,後來鮑哲南逐漸形成了科學的思維方法,這對她走向科學研究很有用。鮑哲南曾就讀於南京十中(現金陵中學),中學時代的她就對理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養成了勤於動腦、勤於動手的習慣,這為她在科學道路上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鮑哲南在1987年進入了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 史丹福大學鮑哲南教授:人造皮膚將改變我們的生活
    在她看來,這並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因為過去電子工業的發展已經證明了材料革新的可能性:25 年以前,可摺疊的屏幕是鮑哲南的夢想。經過 8 年的研究,他們已做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可以摺疊的屏幕。鮑哲南介紹了她的團隊所做的突破性工作。「當分子排列成不同的序列的時候,它們會給分子不同的性能。」 鮑哲南團隊通過分子的設計得到了不同的材料,「當我們有了分子的設計,然後用化學反應去製作出材料的時候,我們才可以去實現不同的性能。」
  • 史丹福大學鮑哲南教授:人造皮膚將改變我們的生活
    化學家、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系系主任鮑哲南教授帶來了關於 「人造皮膚」 的設想。「我們將會用像人造皮膚一樣的電子器件,讓人和人之間溝通。」 這位被譽為人造皮膚領域的 「材料大師」 說道。在她看來,這並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因為過去電子工業的發展已經證明了材料革新的可能性:25 年以前,可摺疊的屏幕是鮑哲南的夢想。
  • 獨家專訪鮑哲南:一款「人造皮膚」產品即將進入醫院
    如果你見到鮑哲南本人的話,會覺得她真人更美。接受 DeepTech 採訪時,她言語輕柔,給人一種寵辱不驚的感覺。鮑哲南,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來源:未來科學大獎)DeepTech 曾多次報導過鮑哲南團隊的研究成果,如《機器人皮膚再獲進展,鮑哲南團隊研發「電子手套」讓機器獲得觸覺》、《斯坦福鮑哲南團隊又獲突破性進展:更易量產的柔性電子材料,「一個全新電子世界」即將來臨》、《著名材料科學家鮑哲南領銜電池歷史性突破:更高能量的鈉離子電池,成本比鋰電池至少低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