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看頭,康師傅"出圈兒"做航天科普展
近日,中國載人航天又傳捷報,歷時兩年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結束,又一批預備航天員將成為我國航天員隊伍中的新成員,踏上建設航天強國、接續飛天夢想的新徵程。那麼作為航天愛好者,怎能錯過一場席捲了全國南北的宇宙級科普盛宴呢?10月16日至10月24日,航天科普暨康師傅食品安全科普展將在浙江展覽館開展,為千萬市民及青少年帶來一場航天硬核科普秀!
-
太空還能泡茶喝!談談太空中吃吃喝喝那些事兒
對遨遊太空中的航天員來說,這也是個問題,而且是由來已久的問題。 在上世紀60年代初,對於這一個問題,航天員們並沒有太多選擇。他們主要考慮的並不是吃什麼、喝什麼,而是怎麼吃進嘴、喝下肚。正如中國航天員中心航天營養與食品工程重點實驗室主任陳斌所說的那樣,「當時,作為僅有的兩個登上月球的國家——蘇聯和美國主要考慮的是,在太空失重情況下,航天員能不能把水喝進去。」
-
航天員在太空吃米飯木須肉豬排 不能吃產氣食品
主持人:現在航天員準備的怎麼樣、飛船情況怎麼樣,現在連線北京航天城記者趙海燕。 海燕:在前面節目連線當中,我一直特別關注三位航天員醫學檢查情況,目前為止醫學檢查已經進行完了,三位航天員穿上特製背心,數據很快傳到北京飛行控制中心醫監專家那裡,專家正在對匯總數據進行商討,目前結果還不能公布。
-
太空中,中國航天員吃什麼、做什麼、看到了什麼……這個展覽一網打盡
八寶飯、陳皮牛肉、醬牛肉、蓮子粥、綠茶、墨魚丸、牛肉丸,這是「神舟五號」時期具有中國特色的航天食品……以獻禮新中國70周年為契機,《生在宇宙》中國航天藝術科技大展7月28日在浦東文瀾文化藝術中心開幕。展覽將航天科技與科幻、藝術結合,在寓教於樂中帶來生動形象的中國航天故事。
-
航天員在太空怎麼吃飯?
原標題:航天員在太空怎麼吃飯? 新華網北京2月2日電(記者餘曉潔)航天員在太空怎麼吃飯?寒假期間正在中國科技館展出的「中國夢·科技夢——航天主題科普展覽」,為觀者答疑釋惑。 航天員在飛船哪個位置吃飯呢?答案是軌道艙。因為軌道艙裡有食品加熱設備,可以讓航天員吃上熱飯喝上熱水。
-
「媽媽,我和航天員叔叔一起做太空訓練了!」
「衣服一穿上,感覺自己已經是個航天員了!」「拉上訓練服拉鏈的那一刻,我就暗下決心以後也要當個航天人。「 10月18日,在航天精神中華行暨康師傅食品安全科普展活動中,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首批航天員陳全親手為孩子們整理航天員訓練服,小朋友們都感受到訓練服的帥氣以及由此帶來的責任感與信心。
-
航天員的秘密:太空國旗、航天食物、太空筆……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供圖)太空藻麥茶(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供圖)以第二個國家航天日為契機,北京天安門廣場邊的國家博物館正設立一場還有一面國旗觀眾也很熟悉——2008年神舟七號任務中太空行走的翟志剛,接過劉伯明遞出的一面不大的五星紅旗,讓人想起那句「我已出艙,感覺良好」。航天員佩戴的新標識神舟十一號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在太空中佩戴了新設計的標識。
-
神十一航天員太空第一餐吃了啥:兩人共吃了8種食品
此外,航天員返回地面時的重力再適應反應症狀會較為明顯,再適應時間也會相應延長。這對保障航天員身心健康提出新的挑戰。 太空生活保障是重中之重。作息制度安排的合理性、食譜食品的感官接受性、衛生清潔尤其是運動後的清潔問題等,都需要加強系統設計。 生活作息方面也有很大不同。以往十幾天甚至幾天的飛行,時間十分寶貴,航天員在太空的任務很多,作息往往按小時甚至分鐘來設計。
-
航天員在太空如何吃飯?
太空微重力環境,使航天員進食的方式與地面有很大不同。中國航天員中心航天食品與營養研究室主任陳斌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航天員在太空中用餐,要避免產生食品碎屑和粉末,還要儘可能創造地面化的進食方式。」實踐表明,在微重力條件下,用普通的叉子和湯匙可以從開口容器中取食食物,特別是具有黏性的食品,用湯匙取出後可以輕易送入口中。
-
航天員是如何在太空工作和生活的?
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航天員在太空是如何生活的!航天員在很多人眼裡是一個略顯神秘的職業,大家一定都很好奇,他們上班時具體從事哪些工作呢?太空生活和地面生活有哪些不同呢?讓我們跟隨航天員的腳步,一起來探個究竟吧!
-
神舟十一號航天員返回地球後首次公開亮相 狀態良好
央廣網北京12月7日消息(記者聶宏傑)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神舟十一號航天員景海鵬、陳冬結束太空飛行後今天上午首次公開亮相,在北京航天城航天員公寓接受媒體記者採訪。 記者見面會上,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黃偉芬首先介紹說,2名航天員目前身體重力再適應進展順利,各項生理指標恢復符合預期目標。
-
專家揭秘航天員衣食住行:食品有100多種 不能洗澡
央廣網北京10月17日消息(記者張棉棉 陳欣 劉禕辰 王亮)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隨著神舟十一號順利發射升空,從今天開始,我國兩名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將在太空中軌駐留33天。在一個多月的生活中,他們除了要完成與天宮二號的交會對接的任務、各種空間科學試驗之外,航天員的衣食住行也是備受關注。 在天宮二號裡,兩位航天員能吃到什麼「大餐」?
-
中國航天員太空經典鏡頭回放
新華網酒泉6月17日電題:中國航天員太空經典鏡頭回放新華社記者神舟九號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在太空工作生活的畫面,喚起了人們對此前6位中國航天員太空飛行的記憶。他們在太空定格的那些經典鏡頭,也是中國航天的珍貴歷史。
-
原來,航天員在太空還做這些事!
航天員在軌飛行期間的工作任務是非常緊湊的,一方面,航天員在太空和在地面一樣也遵循「八小時工作制」;另一方面,航天員可以根據自己的狀態對每天的工作進行自主安排。
-
太空美食節嗨翻康師傅航天科普展,成都娃兒收穫宇宙級驚喜!
透過現場陳列的航天模型穿越時光走進中國航天波瀾壯闊的發展史,聽中國首批航天員陳全老師講述航天員如何煉成的故事,在VR航天科普教室裡「探索太陽系」,同高科技AI機器人趣味互動,大顯身手開啟DIY太空美食定格親子一刻……有料有趣、玩得嗨、耍得開,航天科普展展廳和對面的星空麵館已然是人們、尤其是青少年們在開年第一天最巴適的好去處!當然樂趣不僅僅如此,還有更大的驚喜!
-
太空食品是如何加工的?
[點擊此處查看更多關於太空食品的圖片]網易探索3月5日訊,你知道什麼是太空食品嗎?你知道太空食品的發展歷史嗎?你知道太空人在太空船裡能自己做飯嗎?近日,來自美國波士頓大學的科學家史蒂芬妮-沃特森(Stephanie Watson)發表文章,詳細的介紹了太空食品的加工、歷史和發展情況,為我們揭開了太空食品的神秘面紗。
-
中國首款「太空面」亮相上海,康師傅攜手中國航天再譜新篇章
康師傅作為一家食品製造業的品牌公司會更加積極擁抱數位化轉型,實現對經營模式,管理模式,發展模式的重塑和革新,在數位化浪潮中釋放更大的價值。」現場還邀請了參與過康師傅航天科普展的學生到場,這些活潑可愛的孩子們都是航天與康師傅的「小粉絲」。
-
神秘的太空食品--中國數字科技館
2008年10月,我國將發射「神舟7號」飛船,把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這次太空飛行,我們的航天員會第一次走出飛船,進行艙外活動,同時還將開展空間材料科學實驗並釋放一顆伴飛小衛星。航天員們要在飛船上生活好多天,茫茫太空,他們怎麼吃飯呢?吃些什麼呢?這篇文章將給大家揭開太空食品的神秘面紗。
-
揭開航天食品神秘面紗:實拍中國航天員專用食品
魚香肉絲、松仁玉米、木須肉、黑椒牛柳、什錦炒飯、川味辣醬……神舟九號載人飛行任務中,7大類70餘種中式航天食品飛上太空,航天員4天內不會吃到重樣食品。中國航天員精細的飲食保障出自誰手?在太空中如何體現「舌尖上的中國」?記者走進中國航天員中心一探究竟,為您揭開航天食品神秘的面紗。
-
航天員在太空一般都吃什麼?
很多小夥伴都很奇怪,航天員一般在太空都吃什麼?蓋飯餃子還是來一碗紅燒牛肉麵?首先我們要了解,航天員的一個生存環境,在太空艙內,航天員是處於失重狀態,在失重狀態下,優雅地吃東西就成了一種奢侈,比如餅乾這類容易掉渣的食物,必須先用明膠包裹住才行,不然吃完就是滿艙的餅乾渣。而最早的航天食品,由於技術和安全因素考慮,帶的都是類似牙膏狀半流體食物,通過擠牙膏一樣擠到口腔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