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捕撈水質汙染等引起生態惡化 25000隻大閘蟹集體放流長江口

2020-11-23 東方網
   東方網12月21日消息:「70年代長江口年產天然蟹苗十幾噸,現在連幾公斤都沒有了,長江口生態資源被破壞得很厲害。放流大閘蟹對補充長江口物種資源,修復長江口生態有很大意義」。昨天,在長興島南圓圓沙附近水域,25000隻中華絨螯蟹成蟹被放流進海。據悉,此舉開創了長江口中華絨螯蟹純種成蟹增殖放流的先例。

  昨天上午,25000隻純種大閘蟹成蟹乘坐著中國漁政31001船、31201船及長深號來到了長興島南圓圓沙附近水域。被網兜兜住的大閘蟹個個張牙舞爪,大小也差不多。據東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陳亞瞿介紹,這些雄蟹大約都是140~160克/只,雌蟹90~120克/只。選擇這種規格的蟹是因為它們的生命力最強存活率最高。10點鐘左右,經過放流前鑑定的大閘蟹終於被工作人員緩緩放進了長江口。有趣的是,這次集體放流的蟹只有7000隻雄蟹,卻有18000隻雌蟹。據介紹,這是大閘蟹「一夫多妻」的生活習性決定的。

  陳亞瞿表示,近些年來,由於各項水利工程、過度捕撈和水質汙染等影響,導致長江口天然蟹苗全面產量驟減。這次開展的中華絨螯蟹放流活動,是有效的生態修復工程,在正常自然條件下,可提高常年長江口蟹苗平均產量的10%—20%。

相關焦點

  • 水質惡化過度捕撈山東濰坊北部近海已無魚可捕
    水質惡化過度捕撈山東濰坊北部近海已無魚可捕 2011-10-17 16:21:00    作者:   來源:濰坊新聞網  我要評論 關鍵詞: 小清河 過度捕撈 水質惡化 羊口鎮 捕撈能力
  • 長江刀魚因過度捕撈、長江生態變化數量銳減
    來自江蘇海事部門的消息顯示,受販賣刀魚巨額利潤的驅使,長江口水域近期湧來大批非法捕撈者,在長江口附近的四處打網樁、下密網,嚴重佔據了禁捕區及重要航道,每天一次的漲潮時分,捕撈者甚至為了爭奪資源展開水上大戰。僅僅最近幾天,海事部門就查處各類違規捕撈船隻200餘艘,還協助漁政部門通過船艇拖拽、打撈割斷、強行拆除等方式沒收銷毀漁具上百副,處理「三無船舶」19艘、非法或跨區域捕撈漁船68艘。
  • 30尾中華鱘5.2萬尾胭脂魚放流-長江口生態環境將得到進一步修復
    記者 謝克偉晨報訊 昨天下午,隨著「長江口南槽航道治理一期工程生態修復(增殖放流)項目」放流活動啟動,30尾中華鱘和5.2萬尾胭脂魚被放流長江口。活動承辦方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專家稱,中華鱘和胭脂魚放流後,長江中華鱘和胭脂魚的自然種群數量將增加,長江口生態環境將得到進一步修復。據專家介紹,中華鱘和胭脂魚都是國家保護動物,其中中華鱘更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是與恐龍同時期生活的生物,素有「水中大熊貓」之譽,同時,長江口是中華鱘洄遊必經之道,對其繁育有重要影響。
  • 白海豚珠江曇花一現 過度捕撈近海漁業資源萎縮
    由於中華白海豚活動範圍局限於近海,同一種群不作遠距離移動,和其他魚類相比,它們更加容易受人類影響,對珠江口近海水質、環境惡化也感受最深。  近年來中華白海豚保護區管理局等機構對死亡白海豚的研究表明,其對海水中石油烴的富集已較嚴重。  南海水產研究所專家解釋,中華白海豚體內石油烴富集,同其棲息水體的石油汙染程度有聯繫。
  • 過度捕撈致野生魚銳減 部分種群出現滅絕跡象
    據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近日發布的資料顯示,因為過度捕撈以及海水汙染等原因,我省近海47個主要捕撈品種,已有27種過度利用,6種嚴重衰退。而在青島,膠州灣的漁獲種類也從上世紀80年代的100餘種降到了目前不足30種,部分品種甚至出現種群滅絕跡象。為了避免將來會有無魚可吃的一天,青島人不得不從現在開始行動起來:長期防汙治汙,適度休漁放流,爭取還海洋魚類一個乾淨、安全的「家」。
  • 過度捕撈環境汙染近海漁業資源衰退 今年出海或虧損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實驗海洋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莫照蘭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和10多年前相比,近海漁業資源受到過度捕撈和環境汙染的影響很大,上個世紀50年代的中國四大漁場(渤海漁場、舟山漁場、南海沿岸漁場和北部灣漁場)已經名不副實,退化得很厲害。
  • 三亞水質向好促進生蠔繁衍過度捕撈會影響生態平衡
    原標題:三亞水質向好促進生蠔繁衍過度捕撈會影響生態平衡   6月18日晚,三亞潮見橋下迎來撈生蠔「大軍」,百餘位市民趁三亞河退潮後下河撈生蠔,盆盛袋裝,手抱擔挑,場面頗為壯觀。
  • 過度捕撈和海洋汙染成舟山漁場的最大敵人
    過度捕撈和海洋汙染成舟山漁場的最大敵人2014-07-19 07:10: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經濟觀察報舟山漁場正在搜索並擊破自己若隱若現的敵人們——禁漁期非法捕撈的省內外漁船和沿海重化工布局造成的水汙染。浙江公開承諾「四年扭轉『東海無漁』局面」,但在頂層設計《漁業法》未完成修訂的當下,上述承諾能否按期兌現?顯敵:過度捕撈駕駛室牆壁上掛著擺錘式傾斜儀,指針在5-10度之間來回晃動。
  • 長三角地區近海汙染的成因及對策分析
    然而,對海洋資源的長期過度開發和利用,也使長三角地區的近海環境遭到嚴重破壞,逐漸成為限制長三角區域經濟發展的瓶頸。   加強對近海生態環境的保護與修復,對長三角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長三角近海汙染逐年加重   海洋部門的監測數據顯示,長三角近海汙染呈現逐年加重的趨勢。
  • 梭子蟹大豐收有生態隱憂 過度捕撈改變產卵季節
    一個可以想見的原因是增殖放流。為補充漁業資源、平衡海洋生態,從2003年起,海洋與漁業部門每年都會組織增殖放流活動,增加繁殖親體。「據我們掌握的情況看,今年全省梭子蟹的放流量應該在3000萬到4000萬隻區間內。 」浙江海洋水產研究所所長徐漢祥告訴記者。
  • 過度捕撈和環境汙染使海洋失去生機 全球海洋救助方案出臺
    過度捕撈和環境汙染使海洋失去生機 全球海洋救助方案出臺 2014-06-26 14:28:53大約80%的海洋汙染,包括塑料、化肥、垃圾及其他有害物質,來自基於陸地的人類活動。」這是全球海洋委員會6月24日正式發布的《從惡化到恢復——全球海洋救助方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給出的結論。  報告建議促進公海康復循環  《報告》分析,資源需求增加、技術進步、魚儲量減少、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和棲息地減損是導致全球海洋惡化的五大因素。
  • 近海漁業資源因過度捕撈等衰退 今年出海或虧損
    中國漁業協會會長齊景發在會議期間表示,中國水產品產量和貿易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捕撈能力與世界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近兩個月來,隨著南海、東海、黃海次第結束伏季休漁期,近海漁民渴望漁獲量能夠實現媲美糧食產量的「八連增」局面,但顯然,中國近海海洋捕撈量已經連續多年處於「零增長」,更有多個海區的專家和船長預言,受過度捕撈和環境汙染兩大「元兇」影響,今年出海將維持薄利甚至出現虧損。
  • 破解捕撈漁業中過度捕撈及非法捕撈難題的幾點建議
    :萬年縣水產局        瀏覽量: 9480 次 我要評論 過度捕撈、非法捕撈是捕撈漁業生產中一大頑疾,嚴重破壞漁業生態、影響漁業生產,成為困擾捕撈漁業持續發展的攔路之虎。
  • 吃蟹正當時,八兩的大閘蟹為啥卻往江裡扔?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這段視頻是上周四下午,發生在長江口5號丁字壩附近的一幕,公安民警和漁政工作人員把一袋袋大閘蟹倒入江水中。而其中甚至還有一些7、8兩重的「蟹王」。令民警吃驚的是,為了保持非法捕撈的長江蟹足夠新鮮,張某在租住的房屋院裡砌了三個巨大的水池,裡面密密麻麻爬滿了鮮活的長江蟹。長航公安上海分局長興派出所民警郭秋緣介紹,犯罪嫌疑人將長江上面捕撈上來的這些江蟹,在這些品字形的池子裡面進行養殖,然後進行分類,他按照江蟹的大小,3兩半到4兩的放在一個池子裡面,4兩半到5兩的放在大池子裡面。6兩以上的全部養在小池子。
  • 今天,蘇州太湖生態大閘蟹正式上市啦!
    又到了吃貨們一飽口福的好時節啦今天(9月21日)陽澄湖大閘蟹開捕太湖生態大閘蟹也同時正式上市2020年太湖(臨湖)生態大閘蟹上市啟動儀式,今天在蘇州市吳中區臨湖鎮吳中現代漁業產業園舉行。中糧集團與當地企業籤訂了太湖生態大閘蟹等農產品合作協議,同時還開展出口基地授牌、國家級蝦蟹產業技術體系基地授牌、太湖論蟹、直播平臺帶貨等系列活動,集中展示太湖漁文化、太湖蟹品牌以及臨湖特色產品等。近年來,太湖漁管辦及吳中區政府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的指導下,緊緊圍繞「提質增效、減量增收、綠色發展、富裕漁民」的目標任務,協調漁業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
  • 扼住海洋生態環境惡化根源
    我國海洋經濟在發展過程中,主要存在5個問題,包括海洋資源退化、海洋生態環境惡化、海洋權益形勢嚴峻、海洋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不足、海洋產業布局缺乏系統性。它們是中長期內製約我國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障礙。 海洋資源是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保障。
  • 過度捕撈及環境汙染加速 人類40年後或無魚可吃
    新華網北京11月4日專電  3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由於過度捕撈和汙染正加速破壞海洋生態環境,到2048年,世界上可能會沒有魚類和其他海產品,人類的食物供應和環境將因此受到威脅。
  • 雲南5人非法捕撈被拘役 責令增殖放流修復生態
    近日,雲南省水富市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了兩起非法捕撈水產品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5名當事人因在金沙江非法捕撈被判處拘役,並責令其以增殖放流修復的方式,投放魚苗至金沙江流域。今年8月19日0時,李某、劉某等人到水富轄區向家壩電站出水口,使用凌某某提供的禁用刺網進行捕魚,在捕魚過程中,遇到了同樣在此處非法捕撈的凌某某,凌某某捕撈到中華沙鰍(本地名玄魚子)20餘尾後離開現場。李某、劉某等人最終捕到長薄鰍(本地名花鰍)2尾,黃顙魚(本地名黃辣丁)8尾,中華沙鰍(本地名玄魚子)28尾,本地名紅魚3尾、蛇餉(本地名船丁子)2尾、黃石爬(本地名石巴子)54尾。
  • 野生長江刀魚瀕臨滅絕背後的生態悲歌
    他解釋稱,拐點之上的捕撈,是指當年捕撈後,所捕魚種數量在次年仍可恢復至原種群數量;而拐點以下,是指當年捕撈後,次年種群下降。但施煒綱不認為過度捕撈是江刀近乎毀滅的主因,因為近年長江沿岸漁民對江刀的捕撈量連上世紀70年代的零頭都不到。「主因應是長江江水環境的改變,其中包括江水汙染,以及水利設施對產卵場的毀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