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美味需要溫度來「激發」,而國人的味覺和嗅覺早已適應了這種激發出的香味,所以熱食成為國人千百年來不變的飲食習慣。
一句客套話:「來,趁熱吃!」,是招待客人時經常聽到的一句話,表示主人對客人的很熱情關照。
「趁熱吃」這種禮節應該改改了
然而,食物溫度過高,也不利於口腔以及食道健康。
據臺灣癌症臨床研究發展基金會的一項報告指出,吃得過冷或過熱,都會有損腸道和身體機能,平時多吃和體溫相近的食物,或水,可以延緩腸胃老化,助人延年益壽。
由此可見,「趁熱吃」這種禮節應該改改了。
食物的溫度降到這個點,就「剛剛好」
標準大氣壓下,沸水的溫度可高達100攝氏度,壓力鍋內沸水溫度可達到125度左右;而油溫可高達300度以上。
一般而言,烹飪的時候溫度達到100攝氏度以上,150度以內,可以更好地殺滅有害病菌,同時又可以很好的保護食材本身的營養免受破壞,還能避免一些有害物質的產生。
因此,我們建議儘量避免煎、爆炒、油炸、燒烤等烹飪方式。而多選擇清蒸,水煮,白灼或紅燒等烹飪方式。
如此,剛剛出鍋的食物一般是在100攝氏度左右。
然而,現在卻有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飲食過熱與多種消化道疾病息息相關,尤其是食管。
這是因為人的食管壁是由黏膜組成的,非常嬌嫩,只能耐受50℃~60℃的食物,超過這個溫度,食管的黏膜就會被燙傷。而你感覺燙的食物,它的溫度大約在70℃~80℃。
剛沏好的茶水、泡麵等,溫度高達80℃~90℃,很容易燙傷食管壁。如果經常吃過燙的食物,黏膜損傷尚未修復又受到燙傷,可形成淺表潰瘍。反覆地燙傷、修復,就會引起黏膜質的病變。在消化道內,食物的消化過程適宜在接近體溫的溫度下進行。
因此,最合適的食物溫度是保持在40——60度之間,不涼也不熱,就剛剛好。
2種人,要當心食物溫度過高
1、嬰幼兒
嬰幼兒不能自己照顧自己,都是由家人照顧,比如剛剛衝泡的牛奶,剛出鍋的一些粥,或者是喝水。
在飢餓的時候,哇哇地哭,家長心急,一不注意,就容易導致食物溫度過高。
建議:給寶寶衝牛奶的時候,宜用65度左右的溫水,衝泡過後,自己先試試溫度如何。餵水也是如此。
2、老年人
老年人對溫度的感覺能力下降,也容易導致進食過熱的食物。
食物入口之後很燙,就會讓人囫倫下咽,以至於口腔乃至食道與胃,都很不舒服,甚至因此而受傷。
吃4類食物,容易導致食物溫度過高
1、火鍋或燙菜
天冷之後,火鍋就開始特別受歡迎。一邊吃火鍋,一邊聊天,也是我們傳統的飲食特色文化之一。
然而剛剛出鍋的食物,溫度一般都是在100度左右,所以非常容易燙傷。尤其是一些孩子與老年人,要尤為注意些。
建議吃火鍋的時候準備一個碗,先放到碗裡稍微冷卻之後再吃為好。
2、泡麵
用開水泡麵,方便又快捷;尤其是創業初期的年輕人,特別喜歡。然而用開水泡麵,溫度一般可保持在80度以上,降溫也比較慢,也容易導致進食溫度過高。
建議少吃些泡麵為好,即使要吃,也不要太過著急,而是等溫度下降到60度以下為好。
3、喝湯
很多人喝湯的時候,也經常會被燙到。主要是因為水的比熱容較高,降溫較慢,所以冷卻速度比較慢。加上經常用些瓦缸成湯,冷卻就會更慢些,所以在喝的時候也是要注意的。
4、豆腐、蘿蔔等含水較為豐富的食物
所謂「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其主要原因就是豆腐降溫較慢,如果過於心急進食,就容易被燙到,蘿蔔燉湯也是如此。
除此之外,就是喝熱水。入冬之後,基本上都會喝熱水。滾燙的熱水還能幫助暖手,所以經常可以聽到「吱吱」 的喝水聲音。
主要還是因為水溫太高,只有這樣才能避免被燙傷。所以喝熱水,也是一個技術活。建議,喝水不要太燙為好,以40——60度的溫水為宜,尤其是老年人與孩子。
總而言之,天冷了,熱的乃至燙的食物越來越受歡迎。人們在吃飯的時候,入嘴的美食要以感覺不燙,舒服為宜。
尤其是中老年人,與孩子,吃飯的時候不要性急。注意細嚼慢咽,可提高人體消化吸收功能,更有利於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