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哪些人最容易挨罵:日語「罵倒語」大盤點

2020-12-07 中國搜索報刊

掃描到手機,看更多國搜資訊

您可以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二維碼應用拍下左側二維碼,您可以在手機國搜客戶端繼續瀏覽本文,並可以分享給你的好友。

核心提示:《聖經》裡也有罵人話世界各大語言裡都有罵詈語,但由於歷史、宗教和文化背景的差異,在量和質上有多寡、強弱、顯晦、雅俗的區別。

人類社會在其發展過程中,一直伴隨著紛爭,從事紛爭分成「文鬥」和「武鬥」,前者用言辭打嘴仗,而後者就是械鬥了。「武鬥」是用武力爭奪自己主張的利益,常常釀出人命,而且規模愈演愈大,尤其是民族和國家之間的紛爭,經常以戰爭的武鬥方式,動員成千上萬的人馬直接參與,死者也經常成千上萬。民族和國家之間也有「文鬥」,但「文鬥」主要發生在同族、同邦的紛爭之中,使用同一語言往返交鋒,形成一套一套的「罵詈寶典」。

《聖經》裡也有罵人話世界各大語言裡都有罵詈語,但由於歷史、宗教和文化背景的差異,在量和質上有多寡、強弱、顯晦、雅俗的區別,其語既有相同相近者,也有非常獨特者。譬如從宗教背景來觀察,《聖經》裡不乏罵詈之語,歐美基督教系諸語都有豐富的罵詈語,而且中世紀基督教對性持保守封閉態度,性活動被視為骯髒齷齪,經常用來汙名對方,所以歐美諸語、尤其是英語罵詈語很多與性相關聯。《古蘭經》禁止信眾相互取笑詆毀,甚至不允許信眾自取或給人取綽號諢名,因此阿拉伯語中較少罵詈語,而其罵詈語也多帶宗教色彩。

孔、孟諸子罵人也「重口」中國古代典籍裡不乏罵詈之語,春秋諸子相互辨詰或者立論時常常訴諸罵詈,孔子就經常開罵,如罵樊須「小人」,抱怨「唯女人與小人難養」,罵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罵子路「不得其死」,罵原壤「老而不死是為賊」,還罵「始作俑者,其無後乎?」他的傳人孟子青出於藍,罵人更是煞根,如他罵張儀「妾婦」、「下作」(張儀回罵他如「處子娼婦」),罵楊、墨「禽獸」,罵許行「南蠻鴃舌之人」。其他如墨子罵「口稱湯文」的儒者為「行則譬於狗豨」,莊子罵出使秦國、歸而炫耀的宋人曹商為「舐痔者」等等,都非常刻薄。孔孟諸子的重口罵人,開創了罵女人、小人、罵禽獸畜生、罵「老不死」和「絕子絕孫」系列詈詞的先河。後世罵人,一擼到底,追求痛快酣暢,可以說孔孟和諸子都是「始作俑者」。先秦以來的宗法制社會,最強最痛快的罵詈就是前刨祖墳、後絕子嗣,或充人長輩(自稱「老子」、「大爺」,罵人「孫子」以及罵娘系列等),而且中國傳統文化對性持比基督教更為嚴厲的壓抑閉鎖態度,所以漢語罵詈語多與祖宗戚屬子孫長幼和男女有關。

網絡口水戰盡顯漢語博大精深漢語罵詈語之豐富,大概在世界主要語言中首屈一指,無論標準語還是各地方言中,罵詈語資源充沛,罵娘成為「國罵」,幾乎到了不飆「國罵」就不成話語的境地。除了上述諸子之外,從古代的齊威王罵周使節、劉邦罵諸儒、陳琳罵曹操、諸葛亮罵王朗、駱賓王罵武則天、古代白話小說名著中的詈詞,到晚近吳稚暉、魯迅文章的嬉笑怒罵,老舍、金庸小說中羅列的民間詈語,柏楊和李敖等「語不驚人死不休」式的謾罵,廣為轉載傳頌。再看當今的網絡,千萬網軍,不乏罵詈的佼佼者,罵戰此起彼伏,蔚為大觀。只要辯論一起,就踵以罵戰,飆罵者多求宣洩爽快,不顧辯論的邏輯與理路,似乎只要開罵,就能吸引眼球,招來看客;似乎罵得越爽,越能顯示自己的驍勇,而一刀斃命、置對方於死地,才能盡顯罵詈的能事,讓看客刮目相待甚至膜拜。漢語中罵詈語在網絡的大肆流行,端賴罵詈常得轟動效應,吸引無數看客參與群罵,飆升點擊率,罵詈成了動員參與的終南捷徑。日語罵人話都抄中國的,弱爆了日語中當然也有罵詈語,被稱為「罵倒語」或者「惡口」,但似乎並不常用,在日常用語中出現的夠格詈詞,大概只有「馬鹿」(笨蛋)、「野郎」(混蛋)、「奴」(傢伙)、「くそ」(穢物)和「變態」(不正常)五語。「馬鹿」據說來自《史記》記載趙高忽悠秦二世的「指鹿為馬」,罵人蠢笨,不辨好壞。這一系列的詈詞有「阿呆」(傻子)、「間抜け」(蠢貨)、「愚か者」(愚蠢的人)、頓馬(遲鈍的人)、惚け(木瓜)、白痴和痴呆等。「野郎」原指行為放浪、不守規矩的男人,一般用於蔑稱對方。這一系列的稱呼還有「きさま」(狗崽子)、「てめえ」(你小子)、「田舍者」(鄉巴佬)、「ちくしょう」(畜生)、「じじい」(老頭子)和「ばばあ」(老太婆)等。其後的「奴」也是屬於這一類的蔑稱,與其詞源的「奴隸」之意脫鉤,像其餘的蔑稱一樣,有時還用作暱稱。「くそ」是漢字「糞」的訓讀,原指不潔和汙穢之物,一般和其他詞彙連用,如「へたくそ」(笨拙)、「ええくそ」(該死)、「むなくそ」(令人作嘔)、「くそばばあ」(臭婆娘)等,表示輕蔑嫌棄。最後一個「變態」,指形態、外觀和行為稀奇古怪,有異於常人常規者,尤其是性變態者,通指對女性有超乎尋常欲望的男性,常常又被稱為「すけべ」,專指類似登徒子的好色之徒。日本人最愛罵三種人從這些日語詈詞裡,可以概括出日本社會有三類人最易淪為詬病和責罵的對象。第一類為低能者:日本社會崇尚強勢和能力,對無能和低能者經常嗤之以鼻。第二類為不潔者,包括外觀、言辭和行為粗鄙卑劣者。第三類為脫逸社會規範者:日本是一個由「世間」組成的社會,即日本人生活在各自所屬的「世間」裡,每一個「世間」都有特殊的規則和潛規則,逸出這些規則的人,常常被「世間」內同伴所不齒,被目為「變態者」。日本還是一個性開放和容忍度很高的社會,紅燈區和「水商売」(夜間娛樂業)非常發達,色情出版物充斥坊間,但對過度和非分的性傾向者十分排斥。這一類訴諸行為的「變態者」,如貪女性便宜的「吃豆腐」者,也被稱為「痴漢」,與第一類的智力型低能者的區別,在於他們是精神上的變態弱智者,成為過街之鼠,人人可罵。日語中稚態可掬的「罵娘」語筆者曾經努力搜尋日語中的「罵娘」語,找來找去只找到一句:「お前の母ちゃんでべそ」,「でべそ」的漢字為「出臍」,「出(で)」有「露出」之意,「臍(へそ,變音「べそ」)」即「肚臍眼」,這句話譯成中文就是「露你娘的肚臍眼」。露出肚臍眼在傳統日本人的眼裡,是很不體面的事情,被認為是「齷齪」和 「下品」之舉。但是這句唯一的罵娘話也僅僅流行於學前兒童之口,似乎與性並不沾邊,亦無中國式罵娘硬充人之父祖的意味,而且這句罵娘話的稚態可掬,一旦稍識事體,就很少有人再用此語罵人了。「くそばばあ」(臭婆娘)大概是罵女性最為重口的詈語,但其罵詈的對象限於被目為不顧臉面和體面的中年女性(國人稱「大媽」),也與性沒有直接的關係。除此以外,就很少聽到日本人使用別的罵娘語了。

等級分明的日本社會想吵架也難日語中缺乏罵詈語資源,最為困惑的是外語書籍的譯者。外交評論者加瀨英明曾經翻譯威廉· 曼徹斯特(《光榮與夢想》作者)的甘迺迪傳記,總統夫婦對話時傑奎琳夫人不時會冒出「shit」、「bitch」之類的罵詈語,譯者用「糞」和「雌犬」對譯,在日語裡根本傳遞不出原話的情緒。而在中文裡,用「狗屁」和「母狗」,就非常傳神了。兩種語言在罵詈語的對應上,完全不在一個等級。由於缺乏罵詈語,日語在吵架時就會感到非常不給力。在日本居住著很多「在日」韓國人,他們一般都操流利的雙語,有一次在電視上就聽到一位在日本出生的韓裔藝人抱怨日語罵詈語的貧乏,說吵架時他們常常會改用韓語,因其出語痛快惡毒,不會有憋屈的感覺。日語較少罵詈語首先有宗教原因:日本的國教神道教為多神教,相信神祇無處不在,罵詈對方說不定會得罪哪方神明,作起祟來,無所逃遁。而且神道教崇尚清潔,汙言穢語,易為神所不佑。其次有文化原因:日本人較少注重內心的自省,而在乎周圍的觀感和反應,一旦遭遇消極或者否定的反應,容易燃起羞恥心而無地自容。美國人類學者本尼迪克特將其概括為「恥感文化」,以別於基督教系的「罪感文化」。出言不遜,更不要說罵言詈語,肯定會引起生活在同一「世間」夥伴的不齒,非但達不到罵詈常有的宣洩效果,還讓由不齒引起的羞恥之心達到爆棚程度,所以罵詈語在日語中一直得不到合適的發育土壤。再次有社會原因:日本從古以來,上下等級分明,而且不易撼動,等級之間各有禮數,以此相安無事。日本人較為注重各等級和集團的禮儀,不敢僭越,因此較少紛爭,更少圍觀,因而隨紛爭而來的罵詈及其圍觀缺乏效應。最後還有語言原因:原日語借用漢字作為載體後,中世日語受到漢唐雅語的影響較大,先秦諸子的罵詈語似乎並未入流,後來「國風」興起,形成日語特有的敬語體系,此後傳入的宋明白話體中罵詈語也幾乎對牛彈琴,無法融入日語。最滑稽的是日語少有的罵詈語也經常冠帶敬語助詞如「お」 、「ちゃん」 、「さま」,聽起來文縐縐的,完全達不到宣洩解氣的目的。如果中文和日語對罵的話,日本人肯定不堪一擊,無語以對,因為日語的罵詈語武庫裡,除了一些軟綿綿的既不中聽、又不中用的呢喃之語外,根本缺乏利器,哪有中文一套一套的,讓你應接不暇,無法招架。(作者簡介:趙堅,上海人,曾經就讀復旦中文系的碩士博士課程,後留學日本、加拿大,長期在海外執教,留心於比較文化的研究和寫作。)

此內容為優化閱讀,進入原網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8610-87869823

相關焦點

  • 找罵也要講:我來說說自己所了解的日語、日本、日本人!
    好在笨人笨辦法,就是拿著課本背課文,好歹也在大四趕上了。日語等級考試最高級一級考試,滿分400分,及格線是280,我考了個281分,完美低空飛過。 所以我覺得,日語學習,不難,只要勤快。最讓我震動的,是他去了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然後回來告訴以我的,說日本對中國犯了那麼大的罪行,但是日本政府仍然不悔改,他也覺得非常慚愧,他每當有朋友都會帶去南京大屠殺紀念館,他告訴我們,日本的一般的群眾,從小受的教育裡面就沒有這一課。他一定會好好的告訴所有的朋友。
  • 為什麼日語中髒話很少,日本人又是怎麼看懂美國影視劇的?
    你一定很奇怪,這些話哪叫什麼髒話,咋會引起那麼大的反應呢?這牽扯到一個文化差異的問題。日本是一種恥感文化,集體文化,含蓄文化,敬語文化。比如說中國的國罵裡面最常見的,最讓對方受不了的一般都是和性有關的,和對方父母,祖上有關的,比如CNM之類的,這是因為中國文化是祖先文化,孝道文化,性恥文化。中國人喜歡修家譜,只要出名了,多半要找找老祖宗是不是名人,普通人也愛以祖上有誰誰誰為榮,所以國罵裡最喜歡罵的XX代祖宗啥的。中國人注重家庭和孝順父母,所以國罵裡動不動就問候對方父母,家庭裡的女性等等。
  • 日本動漫中日語與現實中日語的差別在哪裡?
    這些熱愛日漫的同學當中,不乏有已經考取了日本語能力水平測試N2級證書甚至拿到N1高分的同學;但他們依然可能遇到這種情況——不帶字幕的日漫對話自己能聽懂,而現實中與日本人交流卻十分吃力。以上問題的存在說明了日漫中的日語與現實中的日語其實是存在一定差別的。今天,言吉君就來幫大家盤點兩者的差異之處!
  • 日語歸屬之謎,日語的特殊性如何揭示日本人的特殊起源?
    但是,日語和漢語基本不可能是「親戚」,持有這種觀點(即日語屬於「漢藏語系」)的人非常少,日語身上漢語的特徵完全是之後有意學過來的,在底層特徵上日語和漢語差太遠了。漢語是孤立語,而日語是黏著語。而且日語的基礎詞彙和漢語完全不對應。為什麼日語這麼複雜?其實這隱含著的事實是:日本人的起源很複雜!
  • 初中生進入化學實驗室必須遵守的規定,不然容易挨罵
    那麼在進入實驗室之前,同學必須遵守哪些規定,才能不會實驗室老師批評呢?今天就給大家總結了進去化學實驗室必須怎手的規定,知道這些就不擔心被老師批評了。首先是藥品的取用原則,第一要遵守三不原則,就是不聞藥品的氣味,不嘗藥品的味道,不能用手觸摸藥品。
  • 日本留學:熱門專業—日本考學文理科專業大盤點
    為各位同學們帶來日本考學文理科熱門專業大盤點!我們先來看看兩個數據,這個是從大學的官網截取下來的一個進學數據,其實分析這些數據就能得到很多信息,比如在留學生中最熱門的專業有哪些,具體有多少人報考,合格比率是多少,並且縱向對比多年數據還能分析出報考趨勢。
  • 日本人罵「八嘎呀路」的意思,你真知道嗎?比你想得更狠
    隨著看過的抗戰劇越來越多,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會說一兩句日本話。而在抗戰劇中,估計大家聽到的最多的一句日語就是日本人罵的「八嘎呀路」。相信有不少的朋友把「八嘎呀路」的意思理解為混蛋。那麼這個詞語,真的是這個意思嗎?其實它的真實含義比你想的更很。很多人不知道的事,「八格呀路」這個詞語的由來和一個歷史典故「指鹿為馬」是有一定的關係的。
  • 盤點中國人日語發音的八大誤區
    這些都是最簡單的日常單詞,但你能讀準確嗎?可見日語的發音比我們想像得要難,或許它的難點就在於它太簡單了。今天小編為大家總結了中國人在日語發音方面的幾大問題,我相信肯定有戳中你的!1、不習慣讀0調中文是一種聲調語言,講究平仄搭配,很少有接連幾個平聲字的詞,古詩格律中也很忌諱「三連平」。試想我們如果把「今天你好嗎」都發成一聲,豈不是像機器人一樣?
  • 日本人最喜歡罵「八嘎呀路」,翻譯成中文,才知道這話有多狠
    如今越來越多抗日神劇充斥螢屏,很多電視劇情節基本都是胡編亂造的,和歷史上真實的抗日戰爭大相逕庭,不過大家在看神劇的時候肯定都聽過一句話,每當日軍罵人的時候最喜歡說的就是「八嘎呀路」,可能大家都覺得非常疑惑為什麼日本人只會用這句話罵人,翻譯成中文這句話到底是什麼含義呢?其實這句話在日語裡已經是最狠的。
  • 「八嘎丫路」在日語粗口中,究竟是什麼地位?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篇文章,作者是一位日本作家,資深媒體人,野島剛。他會以日本人的視角,從語言中很容易學習的「粗口」部分,帶你感受一下中日文化之間的差異。中國人都熟知的一句日語是「八嘎丫路」(日語寫作 「馬鹿野郎」)。
  • 日本教授:說日語比英語不容易噴唾沫 可能抑制了病毒傳播
    據國內媒體報導,近日,日本TBS電視臺的節目中,主持人介紹了大妻女子大學名譽教授井上榮的一項新研究——說日語比說英語不容易噴唾沫,可能會降低新冠病毒傳播風險。目前,新冠病毒主要通過飛沫傳播。井上教授在研究指出,日語發音說話時唾沫星子飛濺程度明顯少於英語,這可能也是病毒傳播率低、能有效控制疫情的一個重要原因。
  • 日本人為何總喜歡罵「八嘎呀路」?翻譯成中文,你才知道有多狠?
    導語:在中國近代史當中,國家曾歷經了無數的戰爭,最讓人無法忘記的就是抗日戰爭了,在這其中,日軍對我國大肆侵略,令國家處於危難之中,百姓更是民不聊生,雖說最終將侵略者趕回了老家,但我國同樣傷亡慘重。
  • 盤點那些被誤認為是符號的日語漢字
    在日語中,有許多漢字形狀奇特,看起來像是符號。下面就來一起盤點一下日語裡那些被誤認為是符號的漢字。 〆 部首:丿 筆畫數:2 訓讀:しめ 「〆切り(しめきり)」等詞語中出現的「〆」並不是特殊符號,而是實實在在的漢字,在日語中經常用作人名和地名
  • 盤點動漫主角們的獨特口癖,鳴人自創日語厲害了!
    盤點動漫主角們的獨特口癖,鳴人自創日語厲害了!在日語當中,這三個發音其實並沒有什麼特殊含義,翻譯過來也就是類似於「的說」的樣子。好比鳴人說話都是「我什麼什麼的說」這種口風。但是當時火影動畫火爆的時候我還小,根本不懂日語,以為日語都是要說完一句話帶一個「帶娃喲」,就跟韓語的思密達一樣!
  • 學習日語,需要哪些日語詞典?
    ,其實我們並不需要大詞典,因為有些小夥伴,恐怕只是為了學習一些好玩的東西而已,但是也有不乏想要認真學習日語的小寶寶。目前這個詞典需要聯網,它裡面每天都會更新一些日語文章,或者是日本名言,日本新聞等等。有道詞典還有一種使用比較方便的是「有道詞典」,有道詞典和滬江旗下的詞典一樣,都有專屬的APP,使用起來簡單方便,查詢的時候不但可以聽到發音,而且有的標註有高低音,以防我們讀錯。
  • 日本人為何總喜歡罵手下「八嘎呀路」?翻成中文,才知道有多傷人
    在抗日戲劇中,我們經常看到日本兵任務失敗,會去挨到長官罵而且次次都會說「八嘎呀路」。看來他們很喜歡這種責罵方式。我們都知道這句話是罵人的,很多人都知道這句話的意思,實際上就是傻瓜和傻子的意思。在我們看來,這句話其實還算是輕的,那麼這句話對日本人來說意味著什麼?
  • 日本動漫:你會說的第一句日語是哪一句,「納尼」還是「歐尼醬」
    日本動漫看的多了,不得不說有著一些語言洗腦的魔力,於是很多小夥伴不由自主的蹦出幾句日語,我們來盤點一下那些常見的動漫日語。一、納尼(什麼)"納尼"一詞來自日語,在好奇、疑問、憤怒時使用。二、斯國一(厲害)斯國一,是"厲害"的意思,直接用了日語的中文音譯來作為感嘆詞,日本動漫中個詞語的使用頻率也很高,同「納尼」一樣。
  • 日本人罵人多用「八格牙路」,翻譯成中文,原來比什麼話都傷人
    抗日戰爭這段歷史也是人們最愛談論的近代戰爭史,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少人跟著這些抗日劇也認識了解了許多的日語,而這句「八格牙路」更是全國觀眾都耳熟能詳的日語。在日本軍官情緒激動時,基本上都會冒出一句「八格牙路」。在遭到中國軍隊對抗時遇到的挫敗,你知道嗎?
  • 盤點日語中常見的歇後語(三)
    如果在講話和寫作中恰如其分地使用歇後語,可以加強語言的形象性和生動性,給人以風趣幽默的感覺,並引起人們的想像和聯想。 所謂歇後語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一句話,前一部分像謎面,後一部分像謎底,是真意所在,或者說前一部分為「引子」,後一部分為「注釋」,兩個部分之間有間歇。通常情況下,只說前一部分,而蘊涵本意的後一部分隱而不說,讓聽話者自己去體會猜測。日語亦如是。
  • 中國人學日語和日本人學漢語,到底哪個更難?
    大家在學習日語的過程中總是會遇到很多頭疼的問題,比如各種變形和敬語,心裡不免會覺得日語怎麼這麼麻煩?其實也有不少日本人在學習中文,他們心裡可能也都在抱怨,中文怎麼這麼難!但是大家還是會好奇,中國人學日語和日本人學漢語,這兩者誰更難一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