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這個詞語是出現頻率極高的一詞。在經濟學中這樣解釋:經濟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人類經濟活動就是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解釋的繁雜難易理解,都是源於從西方經濟學中翻譯的過程中,遺傳了西方語言字母文的特徵,描述加描述,形象加形象,不像我們漢字具有的自定義功能樣,經濟就是經濟。只要對經濟二字的本義理解,就會確切理解「經濟」的本義和衍義,是全面地理解,不是片面地分析。
巠經經(擬聲jīng jìng)巠是經的初文。經簡化為經。巠是由橫「一」、「巛」和「工」會意而成的字。「一」表示橫置於織布機一端的「」,用於纏繞固定經線用;三折「巛」表示很多纏繞在轉動軸上圓形的圓弧形經線;「工」表示紡織用的工具,中間的豎「丨」指示縱向的經線,兩橫「二」表示經線兩端固定的橫軸。後簡化為「」,用橫折撇「乛」、捺「」和「工」會意更合理。「乛」是橫、折和撇的合體筆畫,意義也是三者的意義疊加,橫表示經線固定在一個可以轉動的橫軸上,折表示經線纏繞成圓形的,撇表示經線柔軟可纏繞;捺「」表示經線可以從繞線軸上向外拉出。簡化後由靜態描述變成了織布的動態過程。讀音應該是模擬梳理經線時發出的聲音。「」作偏旁組成的字有莖、徑、頸、勁、涇等。巠後加紡織的歸類符號「糹」繁化為經,後簡化為經。經的本義為織物的縱線,與「緯」相對。引申為常道、經典、治理、經營等
濟(計)是由墨汁中汁的省形「氵」和「齊」會意而成的字。齊的本義是什麼?
齊(切系切qí)齊是由齊簡化而來。從甲骨文和金文來看,畫的是三棵竹子的一個竹節,相同高度竹子每節幾乎是相同的,劈開後可以作為刻字或寫字的竹簡。齊隸變楷化後把製作竹簡的過程融入了進去。齊中「亠」指示上頭;「丫」指示從上到下把竹子劈開;丫的左邊是刀,右邊是刀的變形,「 」刀的反字,指示兩刀把竹劈子切分相同長度;下面的「」是由亓的變形,指古代的几案,指把竹劈成片放到案板上切分,變形後也可理解放置兩塊等距寬度的木板做規矩,將竹簡切的長度一致。簡化後的齊是文和亓的省形組合的字,文指刻有文字或寫有文字的竹簡捆綁在一起,放置在几案上的畫面。讀音是切(qie)和系(ji)的切音(qie+ji),表示把切好的竹劈子有序捆系在一起製成竹簡,用於記錄文字。齊的本義就是製作竹簡的過程。
了解了「齊」的本義,就會明白齊和「氵」會意而成的「濟」字。也就是說在「濟」中有墨汁和竹簡。為了完善此字的意義,濟借了「計」聲來說明兩者要合理搭配,要計算好兩者的用量,來生產或購買。任何一方多或少都會造成浪費。這樣「救濟」一詞你就會明白怎麼操作?那裡有災情,需要救濟要計算好需要的物資,吃住穿都要考慮。一個家庭中煙油醬醋用多少也要計劃好;一個國家也一樣宏觀調控就是計劃。這樣,「經濟」的本義就不言而喻了。
古代名聯中一句「文章西漢雙司馬,經濟南陽一臥龍」,這裡面的經濟就是經綸濟世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