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字源識字--什麼是幸福?(只有從字的本義去理解才全面透徹)

2020-12-06 嚴師說字

「幸福」一詞,央視在國慶節日期間在全國範圍內做了個調查,你幸福嗎?什麼是幸福?可回答的五花八門,沒有一位說到點子上。「幸福」這個詞可以說是常用詞,越是常用越理解浮淺,越是似是而非。正確理解還得認識幸福這兩個字,什麼是「幸」和「福」?

幸(醒)是個會意字,從「夭」和「屰(ni)」。上面的「土」是「夭」的變形,意為人夭折將要入土安葬;下面的「¥」是「屰」的變形,意為情況發生逆轉,死而復生,慢慢醒來,借」醒「聲表示即將入土的死人又甦醒過來。逢兇化吉就是世上最大的幸事,幸為精神生活的滿足感。

福(伏)從示,表示與敬神有關,「畐」這個字在甲骨文、金文中是個酒壺的圖案,楷化後用「畐」表示,是「一」、「口」、「田」組成的字,口表示有飯吃,田表示有地種,可「一」的意思是什麼呢?是指示每一個人。真正的幸福不是一個人的幸福,而是每一個人都幸福,祈福要「每一個人有飯吃有地種」。古文字的楷化是我們祖先智慧的結晶,每個筆畫都有著非常嚴密科學的道理。文字在楷化中,由象形到筆畫,又賦予了新的含義,不可僅停留在原有古文字上釋義,只有對組成漢字的每一個筆畫的意義破解,才可詮釋獨體文和合體字。讀音是借「伏」聲表示雙手捧著盛滿酒的酒器伏地祭神,祈求神靈保佑風調雨順,福為物質生活的滿足感。

二字合為一詞,幸福指人們對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滿足感。期望指數越高,幸福指數越低。

相關焦點

  • 74.字源識字——奮鬥與幸福二詞的本義(幸福是奮鬥出來的)
    不認識什麼是「人」就喊「以人為本」,不了解「文化」二字的本意,就談「文化水平」的高低。就會造成目前現代意義上的文盲。喊的、說的和實際做的相差甚遠。究其根源就是語言和文字的嚴重脫節,說起來誇誇其談,自己都不理解,或者是片面理解,必然導致說出來的話和實際做的事不一致。
  • 16.字源識字--老、孝、教三字的理解(教的本義是什麼?)
    孝(效)是有「老」和「子」組成的字,上是「老」的省形「老」,下是孩子的「子」,像是孩子攙扶著老人。借音補義,借「效」聲意為「上行下效」,孩子要和大人學,聽師長的話,百善孝為先。「教」的本意是什麼?它借了哪個字的音?現在我們只知道「教」的衍生意義了。
  • 中華字通為放棄拼音識字恢復字源識字提供了理論和實踐的保證
    開始明白我們的語文課程有問題,用拼音識字,不利於漢字的掌握。都在探討新的識字方法。這種所謂的「新方法」實際是傳統的識字方法——字源識字。從「新文化運動」經歷了近百年的西洋文字影響,和五十多年「漢語拼音」推廣,人們對傳統的識字方法已經知之甚少,推出了五花八門的「識字方法」,加以「創新」二字,實際是對傳統文化確實造成的。現在的年青一代似乎對文字學不感興趣,瞎編亂造些「不倫不類」字母或網絡符號。
  • 32.字源識字--經濟一詞的理解(對「濟」的理解是關鍵)
    解釋的繁雜難易理解,都是源於從西方經濟學中翻譯的過程中,遺傳了西方語言字母文的特徵,描述加描述,形象加形象,不像我們漢字具有的自定義功能樣,經濟就是經濟。只要對經濟二字的本義理解,就會確切理解「經濟」的本義和衍義,是全面地理解,不是片面地分析。巠經經(擬聲jīng jìng)巠是經的初文。經簡化為經。
  • 4.字源識字--田、甲、由、申(僅用拼音識字無法理解)
    1.知道「申」的本義,你會對「神」這個字客觀理解2.為何「天幹」中「甲」排第一位?3.用借音字標音識字好,還是用拼音識字好?4.你體會過用借音字標音,即可增加對生字的理解,還鞏固了借音字,何樂不為?田(填tián )田是由「土」和「囗」合體造字。圍土造田之意。
  • 50.字源識字--墮落和墜落的區別(從漢字本義來區分容易記憶)
    墜(追)是由土和隊組合而成的字。墜的本義是物體從高處連續下落地面的過程。可引申為落下,如墜馬、墜崖、搖搖欲墜等;失去,如墜言(失言,言所不當)、墜歡(失去寵愛和歡樂);下垂,如耳墜(耳朵上的一種裝飾品)。墮(躲)是由土和隨的省形「陏」組合而成的字。土指地面;隨原來指裂肉,身體上多餘的墜肉,這裡指隨從、跟隨思想懈怠者之意。
  • 線上字源識字,讓珠璣小學一年級孩子愛上識字
    比如一年級語文課中的《字源識字》。老師精心選取的短視頻通過追溯漢字本源,分析漢字結構,利用漢字構字理據,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識字效率和學習積極性。以「青」為母體,衍生出「請」、「清」、情」、「晴」、「蜻」等一串字,孩子們很容易明白:這幾個字聲旁相同,故讀音相近;形旁不同,故意義不同。這樣的學習方式有效降低形似字混淆的概率了。
  • 「醉美漢字」「示」字的幾種甲骨文字形及本義
    "示"字在現代漢語中比較常用,以"示"為偏旁的漢字也較多,但"示"字的本義又是啥呢?一、"示"字甲骨文字形的簡單梳理第一類:字形較複雜的一類字形。但多數學者比較認同"示"的本義是"神主"。那麼"神主"又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來看看《辭海》對"神主"一詞的解釋。由此可知,"神主"是供古人祭祀用的牌位,用木或石製成,用慄木做的神主叫"慄主"。於此,我們可以理解為多數學者認為"示"的甲骨文字形是像神主即牌位之形的象形字。
  • 103.字源識字--堯舜二字隱含哪個時代的特徵?
    因此漢字成了「活化石」,隱含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文化,許多文獻資料中查不到的歷史懸案,可從漢字中尋找他的脈絡,堯舜二字究竟是記錄人物特徵,還是記錄時代特徵,可以從二字的本義去得到答案。堯(窯yáo)是由堯簡化而來。堯是由垚和兀會意而成的字。
  • 字理識字,走進漢字的源頭
    字理識字,走進漢字的源頭字理就是漢字的構形理據,即漢字的構行之理,演變之理,漢字的字理中存在生動的生活形象,還有古代的文化知識。如果教師能根據字理去教學,讓學生理解字的構形、讀音、表意的道理,無疑就抓住了識字的重要規律。
  • 字理識字趣味多,課題研究帷幕開
    在最美的人間四月天,合肥市興華苑小學迎來了市級課題《小學低年級實施字理識字教學的實踐研究》啟動儀式。4月19日下午,兩位課題負責人——李立老師和張秀娟主任,攜該校課題組成員一起參加了啟動儀式。分管教學的王道傑副校長全程參與、悉心指導。
  • 12.字源識字--湖和泊的區別(沒有讀音來源你無法理解「泊」)
    胡的本義是怎樣的?胡是1964年漢字簡化中,把胡、鬍、衚三個字合流為「胡」。胡是有古和月會意而成,月表示肉;古(過去gǔ)從甲骨文和金文看應是口舌相連之形。漢化後應是口、一、丨組合而成的字。口表示口述;一表示橫直的舌;丨表示口舌相傳。古表示口舌相傳之意。讀音來源於過(guo)和去(qu)的切音(guo+qu)。來說明口舌相傳過去的事。
  • 快來看看這位語文老師和自己的孩子在識字問題上的「量子糾纏」
    兒子剛上小學時,識字很少,我曾嘗試著通過讓他讀一讀各種招牌海報之類的辦法快速增加他的識字量。但是因為急於求成,反而欲速則不達,即使你要求他去讀某些招牌或者廣告上的字,他也依然「王顧左右而言他」,沒辦法,只好暫停下來。
  • 53.字源識字--巴和它的本義都是蛇(原因產地不同,讀音可考證)
    讀音來自尾巴拍擊石頭的「吧吧」聲音,南方山區多蛇,讀音來自南音,如巴山(蛇多)蜀水;北方的蛇多在土窩或土屋內,造「它」字指蛇,尾巴擺動聽到的是「嗒嗒」聲。巴的本義就是蛇。1.依據蛇張嘴撲食引申為盼望、期望,如巴望、巴不得早點放學;2.依據蛇吞食動物前,先纏繞勒死動物作參照可引申粘貼,附在別的物體上的東西,如飯巴鍋了、鍋巴;靠近、挨著,如前不巴村,後不巴店;3.詞尾,讀輕聲,如尾巴、嘴巴、啞巴。
  • 字理識字樂趣多 熱愛生活樂表達
    教學中,我們低年級語文老師依託漢語拼音,通過字理識字、寫字逐步培養學生獨立的識字能力;通過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實現「我有話要說,很想告訴別人,很想記下來」的良好的習作狀態。字詞教學是根本    字理識記來幫忙低年級語文課以識字、寫字為主。《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寫字的願望。
  • 20.字源識字--化學與易學的關係(就是微觀與宏觀的關係)
    日指太陽,勿的本義是指太陽的運行規律,從升起到降落,從有到無,周而復始,天天如此。有日和勿結合而成的易的本義就是太陽的運動規律即變化規律。借移動的「移」聲來說明通過觀測太陽的移動規律,計算出一年為春夏秋冬四季,以及二十四節氣。五經之首《易經》是研究自然社會中一切事物的變化規律。易的本義為太陽的運動變化規律。
  • 幼兒園期間如何教孩子識字?-會意字和形聲字
    象形文字,是從圖案到抽象的文字,然後經過演變才到如今的模樣。針對這類漢字的,我們總體的原則是通過形象思維來教孩子識字。把漢字的模樣,再變回圖案,然後讓孩子能想像出圖案,理解字的意義,讀出文字的音,從而實現音-行-義一一對應。昨天說了漢字有6種構造原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今天我們來講講會意漢字和形聲漢字。
  • 器學堂創字的字源考據
    今天就對創字字源考據這是創字找到敢早的字只有小篆。甲骨文沒有,只能將就的用。我們來看下創字是倉十堅刀:意思是什麼暱?我們先從倉來說,倉就是學習吸收,畜藏。小篆上有個口還有身。口字以前解說過是感知的通道,那要通那裡去?身體力行。也就是說要親身學習吸收前人的知識,堅刀就是砍除,全部意思就是學習吸收前人的知識轉化,去舊出新。
  • 小學語文怎麼教識字
    要實現「不教」的目的, 「教」什麼就是一個核心的問題。 完成各年段規定的識字量,只是識字教學最基本的任務。在一個人漫長的學習生活中, 總會不斷遇到不認識的字,這時候該怎麼辦? 所以教科書編排不能簡單地以學習的結果——認識漢字為終極目標,而應在「授人以魚」的同時,更要注意「授人以漁」。
  • 28.字源識字--煎與熬有何區別(識字就可理解烹飪的原理和方法)
    《說文解字》:「前(歬),不行而進謂之前(歬),從止在舟上。」前的本義為「不行而進」。勇往直前、前進、上前等;還可引申為次第、時間先後如名列前茅、公元前等;還可表示方位如前門、後村等。剪(擬聲)取「前」做喻體,就如剪刀鉸開布料象舟在行進的過程中花開水面的場景,使用的這個刀具剪刀,簡稱為剪。剪也是個動態過程,如剪斷、剪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