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情況?風靡全球的好萊塢電影中,但凡有長刀長劍這類冷兵器出場,基本都是日本刀或是以日本刀為原型的現代日本刀。比如美劇《殺死比爾》中烏瑪·瑟曼手持日本刀大殺四方的經典場景;《黑客帝國》中墨菲斯拿日本刀砍汽車的經典場景;以及標誌性背著兩把日本刀的死侍。但是除去用歐洲小說改編的題材外,基本看不到歐系的長劍,難道說真的是日本的文化輸出厲害到排擠美國白人文化本源的冷兵器了嗎?
在美國本土文化的各種影視作品中,使用冷兵器的電影不少,尤其是恐怖片以及B級血漿片,但是長刀長劍的出場是比較少的,主要使用的基本都是工具類利器。比如《月光光心慌慌》裡的麥可·麥爾斯使用廚刀、《德州電鋸殺人狂》裡的人皮臉使用電鋸、《十三號星期五》裡的傑森·沃赫斯使用斧子以及開山刀。這當然主要是因為美國建國時間太短,建國時已經是火槍為主要武器的時代了,沒有自己的冷兵器文化,那麼想要做本土文化冷兵器影視劇當然只能首先考慮那些他們自身使用的工具來作為武器。

雖然美國白人雖然沒有自身的冷兵器文化,但是美國的印第安人還是有著自己的冷兵器文化。不過,在各種影視作品中也很少見到印第安人冷兵器,畢竟影視文學藝術作品所表達的主要還是社會主流意識形態,而美國主流文化中並沒有印第安人的地位。美國的印第安人生存現狀其實也非常悲慘,印第安人的保留地基本都是偏遠地區,貧瘠的土地根本無法產出足夠的食物,導致印第安人普遍很貧窮。印第安人的失業率高達 11.3%,這相較於全美的3.9% 失業率,足足高出了3倍。而印第安人的自殺率高出美國平均數值的62%。歷數美國影視導演,基本看不到印第安人,所以印第安人文化在美國是沒有話語權的。因此,在美國的影視作品中,除了專門拍印第安人題材的作品外,是看不到印第安人的冷兵器的。
▲《歐洲性旅行》中美國學生去歐洲當上了教皇
在美國影視劇中有長劍的卻基本都是歐洲小說或是歷史事件改編的影視劇。比如《指環王》系列是英國作家、牛津大學教授約翰·羅納德·瑞爾·託爾金的小說改編的,《勇敢的心》根據蘇格蘭起義領袖威廉·華萊士的事跡改編。真正美國本土文化的影視劇中只能看到日本刀,甚至中國劍都有出場,但是卻基本看不到美國白人同源文化中的歐式武器。雖然日本的文化輸出包裝的十分成功,但是顯然也沒成功到日本文化入侵美國文化能把白人的傳統文化排擠出去的地步。其實,作為同源的歐洲文化,就是因為同源,所以美國文化才相當排斥,嚴防歐洲文化對自己意識形態的侵蝕。畢竟如果歐洲那套東西在美國十分流行起來,怕是會有相當多的美國人會嚮往歐洲,去移民歐洲,而他們如果移民歐洲因為文化同源,生活來說是沒有太大阻礙的。美國文化自然是要非常警惕歐洲文化的入侵,美國的影視劇作品中就充斥著不少貶低歐洲文化的作品來保證自己的意識形態。
而美國的影視文化作品中之所以日本刀很常見,自然是因為日本基本等同於美國的附庸國,日本的政局、軍事、經濟都受到美國的操控,美國文化在心理上是對於日本文化有一個優勢地位的。所以美國自然不擔心日本的文化入侵會影響到美國自身的意識形態,畢竟就算喜歡日本文化的美國人也最多去日本旅遊享受一下當大爺的感覺,但不會去移民日本。日美文化差距大,政治地位也相差甚遠,人要移民也是去更好的地方,而很少會去不如自己家鄉的地方。所以日本文化對於美國來說更多的是一個稀罕的玩物,而不是入侵者,日本是沒法向美國真正輸出日本自身的意識形態。
而對於中國來說,日本的文化入侵情況其實就已經非常嚴重了,對自身文化產生了很大的侵蝕。大量的中國影視文化作品中哪怕是中國傳統文化題材的東西,都大量的出現日本文化特徵的產物。比如國產遊戲《黑神話·悟空》作為中國西遊題材的遊戲,但是裡面的盔甲則帶有很多日式盔甲的結構,例如裙甲基本都是日本當世具足所特有的板札結構。

與中國傳統札甲是小豎直甲片連接不同的是,日本當世具足的板札結構是整個長橫條大甲片上下連接組成的。這種板扎結構是日本當世具足的獨特結構,與中國盔甲有著非常鮮明的不同,而這種板扎結構在中國的各種影視動漫遊戲作品中可以說是屢見不鮮的。
比如本來是中國文化輸出大戶的三國題材,中國自己拍的東西,盔甲依然是是各種日式盔甲的風格。劉德華扮演趙雲的那部《見龍卸甲》,趙雲所穿盔甲具有很明顯日本當世具足特色。胸甲和肩臂甲根本就是日本當世具足的要素。然而主創人員依然狡辯盔甲沒有抄日本,日本的盔甲都是抄中國的。雖然日本武器盔甲確實一度是模仿中國的,比如日本古墳時期的掛甲,就是中式的札甲風格。以及平安時代末之前「上古刀」也都是仿中國直刀。但是在這之後日本已經發展出來具有自身獨特風格的武器和盔甲了。拿這些標準日本特色的東西說這是源自中國的東西,就顯然是強詞奪理,與韓國嘴臉一般。
就算是以製作用心著稱的老版三國電視劇,頭盔也是採用的日本大鎧風格的頭盔。頭盔上的兩根仿佛觸角一般的東西是日本大鎧頭盔中的「鍬形」,以及兩側的日式「吹反」。雖然中國甲也有類似的吹反結構,但是這兩者加起來就是很明顯的日本大鎧頭盔樣式了。這就導致出現了一種很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同樣三國題材的作品,往往日本人做的東西更具中國傳統文化要素,而中國人自己做的三國題材文化作品往往夾雜了大量的日式文化元素。

實際上日本的冷兵器相對中國傳統類兵器的種類來說,實在非常單調,日本特色冷兵器就那麼幾種,而中國傳統冷兵器數千年來各個朝代均有不同的特色,種類非常豐富。這就導致了日本很多遊戲為了豐富武器種類,往往要從採用中國的傳統兵器。包括日本的遊戲中還會採用中國傳統武術的招式甚至與中國傳統武術的大師形象,比如日本的格鬥遊戲《死或生》中就有使用中國八極拳以及形意拳的角色。而日本著名的Fate系列作品中還出現了八極拳宗師李書文的形象,然而中國自身卻在不斷的貶低自己的傳統武術,甚至於不少中國孩子是通過日本Fate系列作品才知道李書文其人的。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武器盔甲有著非常明顯的中國文化特徵,以及自身文化的獨特美感,然而中國人自身往往對中國傳統武器盔甲缺乏足夠的了解。雖然文藝作品不是考古紀錄片,不需要考證的非常專業,但是中國傳統題材的作品,盔甲武器這類道具起碼得是中國特色的東西才對,哪怕朝代對不上,比如三國時期武將穿一身中國風格明顯的宋式盔甲也要好過穿一身日本當世具足或是日本大鎧。不過近些年道具相對考究的文藝作品也漸漸開始出現,希望以後中國傳統的冷兵器文化能夠不再被外國文化入侵。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人渣嘯西風,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