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溫室效應」海底在呼救,藝術博物館能做什麼?

2020-11-04 RollingStone大水花



還記得Pantone色彩研究所因留意到由人類引起的氣候變化,導致海洋酸化和珊瑚褪色使得珊瑚礁不斷被破壞,2019年發布的代表色「珊瑚橘」,探索了大海的自由,時刻提醒著我們注重環境問題。


珊瑚橘(Living Coral)


近期澳大利亞ARC珊瑚礁研究卓越中心的科學家對全球最大的珊瑚礁群——大堡礁的健康狀況及規模進行研究後發現,自1995年以來,受海洋變暖等氣候因素的影響,大堡礁的珊瑚減少了50%。範圍之大,程度之嚴重,令世界震驚。


珊瑚白化再次發生,這是近五年內的第三次白化。


珊瑚白化指珊瑚顏色變白的現象,出現這一現象表明珊瑚已經變得十分脆弱。如果生長環境恢復正常,珊瑚可以實現自我修復,但依然需要數十年之久。


白化是殺死珊瑚礁最快的方式之一。


但這對珊瑚礁來說,也是一場漫長的痛苦。因為白化不會立刻殺死珊瑚,但如果海水持續高溫,珊瑚礁最終還是會面臨死亡,海洋生物的自然棲息地就會毀之一旦。


「過去我們常常認為,規模巨大的大堡礁能夠保護自己,但現在我們的研究結果卻顯示,即使是全世界最大規模的、保護得相對完好的珊瑚礁,仍然日益遭受到威脅和面臨珊瑚數量減少。」這是ARC特聘教授泰瑞·休斯說的。


時間如此緊迫,我們除了必須儘快地大幅度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還能做什麼?


就在這片南半球的海洋深處,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一次特殊的「人口普查」。 因為大堡礁大到2,300公裡,由3,000多個獨立珊瑚礁組成,卻只有5%-10%區域會進行定期勘測。「大堡礁普查」就是儘可能大規模地獲取大堡礁數據 ,用於支持科研。只要你是一名合格的潛員,就可以參與其中。


除此之外,這裡還有一處海底藝術博物館。



1

博物館還是海底「園藝」


大堡礁水下藝術博物館 (Museum of Underwater Art)區別於傳統美術館的白盒子空間,裝置和雕塑被陳列在昆士蘭州北部的湯斯維爾的大堡礁,觀眾需要潛入海底觀展。


這也是南半球首座水下藝術博物館。


但MOUA的成立,可以說它是藝術博物館,也可以說它是海底「園藝」,因為它有一個更重要的用途,保護海洋和礁石、以及強調文化多樣性和與自然環境和解的重要性。


MOUA共21件作品,全部出自著名的水下雕塑家Jason deCaires Taylor之手,耗時四年創作和建造,集藝術、科學、文化和自然保護於一體。對於珊瑚保護和海洋教育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



推動Taylor做這件事的原因,是他20年前在澳洲的一段經歷。當時Taylor擔任潛水教練。他住在艾爾利海灘,經常在湯斯維爾附近潛水,水底美麗的珊瑚景象給了他非常深刻的印象。


Taylor的第一件雕塑作品,名為「失落的記者」。通過一名海洋生物學家和當地潛水中心的合作,雕塑得以沉到格瑞那達的海底。滿滿地一尊雕像變成了兩尊,兩尊很快變成了26尊。


就這樣,2006年世界上第一個水下雕塑公園誕生了。現在被《國家地理》列為世界25大奇蹟之一,並對當地政府建立國家海洋保護區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2

戶外藝術對保護環境有益嗎?



這不是Taylor的第一個水下博物館,在墨西哥、巴哈馬、格拉納達、蘭薩羅特、挪威和印度尼西亞等世界海域也坐落著水下博物館。


在MOUA,只有一件藝術品浮在水面上,其它的藝術品都靜靜地躺在海底。


站立於海面上、高舉著貝殼的「海妖」(Ocean Siren)是件說教作品,對人類發出的深刻警示。其原型和靈感來自當地原住民。


「海妖」高約四米,內置太陽能面板供電的202個LED燈,這些燈會根據氣象站提供的海水實時溫度資料作出顏色變化,十種模式從藍、黃、橘,一直到最高溫的紅色,時刻警告著溫暖水域對附近珊瑚礁的影響,形勢的嚴峻。


躺在海底的作品叫「珊瑚溫室」(Coral Greenhouse),它是9米高的溫室結構,該骨架建築面積21.8平米,用於消散海洋暗流。



珊瑚溫室裡面有20名海洋科學專業學生的礁石守護者雕塑,雕塑形象全部來源於當地真實的居民塑造而成,看似被凍結於海底。


在選擇模特形象時,Taylor會避開膚色完美無瑕的苗條模特,選擇那些有痘疤和皺紋的居民。之所以使用這類形象,因為它們可以吸引更多的海洋生物並更好地承受海洋的力量。


隨著時間的推移,雕塑將與珊瑚一起生長,吸引新的海洋生物來到大堡礁棲息。


海底的每一件雕塑,Tylor都使用對動植物、生物有益的材料進行設計,用酸鹼中性的堅固水泥製作結實耐用的平臺,質地適合珊瑚蟲附著。


當雕塑沉入靠近珊瑚礁的水下, 珊瑚蟲產卵之後能有地方供卵附著。雕塑間位置的排列也經過設計,使聚集過來的魚群數量達到最大化。同樣這裡也適合龍蝦、海膽這類甲殼動物生活棲息。





3

何謂「神聖」?


對於Taylor來說,海洋一定是他的作品最契合的展出場所,因為他的作品就是為那片海域而生。


將雕像沉入海中的那一刻起,這些雕像就歸屬了海洋,不再屬於Taylor。


雕像靜止矗立在時光之外,附著在雕像上面的,是從海面折射到海底每時每刻都在變化的光影;隨著海洋流動攜卷而來的細沙;絡繹不絕的好奇「參觀者」,每一個生物的到訪都會留下自己特殊的印記。


隨著時間流逝,Taylor才意識到這件事何等偉大,「它充滿了謙卑的情懷」。Taylor的雕像嵌入了大自然的原始進程,隨著新的珊瑚礁形成,生命在新的世界進化。


但更重要的是,人造之物,終究比不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眾所周知,珊瑚礁正在死去,我們共有的海洋遇到了很大的問題。今天的Taylor更像是站在大洋中央的一艘船上,佔據著絕佳位置,講述著工作最最重要的意義所在。


希望人們開始明白,當我們在思考環境汙染問題時,不要忽略海洋。




如Taylor所說,「我們都心懷憂慮,擔心我們對海洋的保護做得不夠。為什麼會這麼認為,原因之一是我們沒有將海洋看作神聖之地。」


這確實很不應該。


這種「神聖」不像我們看到高迪的聖家堂或者見到達·文西的《蒙娜麗莎》時,視其為珍寶盡力保護,生怕有任何閃失,因為我們能意識到重要性。


但想要做到這種所謂的「神聖」,也不是空無辦法:站出來,賦予它們價值。 否則,可能就會被不懂其價值的人破壞。


最後來解答個困惑吧,也許你看到這,認為二十幾件雕塑和用來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不足以稱之為博物館。


這也是Taylor及他的團隊基於「神聖」,將這個水下世界命名為博物館的原因,很重要卻也簡單:博物館的功能是保存,保護和教育。 博物館是用來保存珍寶的地方,以便我們能有個場域欣賞它們。試想如果有人在西斯廷教堂扔雞蛋,就連其他路人都會起身強烈譴責。


每當我們望向海洋的時候,能看到什麼?可能大部分人會直接望向遠處的地平線。



所以人類一直面臨著很危險的問題,那就是我們從未真正看清海洋。沒有看清,就不會形成對海洋形成準確的認識;沒有看到它的「神聖」, 就會把向海洋索取視為理所當然。


對大多數人來說,海洋看起來是如此平靜。也很難想像,海洋如此純粹,如此巨大,卻又如此脆弱。


文中圖片來自Jason deCaires Taylor、Giphy


相關焦點

  • 藝術博物館經濟學:當代藝術引發的「蝴蝶效應」
    原標題:藝術博物館經濟學:當代藝術引發的「蝴蝶效應」  在美國,每年約850萬人參觀博物館,遠遠超過了其他所有的大聯盟運動和主題公園(在2011年約4.83億)。如果將動物園,歷史學會,植物園和相似的歷史或文化遺址包括進來,美國的博物館數量在2014年已經超過了3.5萬,是90年代的一倍多。
  • 到底什麼是溫室氣體和溫室效應?
    ,它們到底指的是什麼呢?由於溫室氣體的存在,我們的地球就像一個巨大的溫室,氣體就像玻璃房子一樣覆蓋在地球上,陽光可以穿透它們,到達地球表面,為地球加溫,這就是溫室效應。那麼,溫室氣體具體是怎樣為地球加溫的呢?當溫室氣體分子吸收了陽光和其他能量後,它們就會變熱,並且把這種熱量傳送到地球的表面。所以,地球表面就會像溫室裡一樣變得熱乎乎的。
  • 日本試驗海底儲存二氧化碳 或成應對溫室效應有效手段
    明年夏天啟動,計劃回收之前試驗的2倍量據《日經新聞》報導,為了應對地球溫室效應,日本政府於2016年提出了截至203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13年的基礎上減排26%的數值目標。日本環境省表示:「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儲存技術是削減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舉措,我們希望通過驗證試驗加強針對溫室效應的應對力度。」日本東芝公司是這個項目的主要執行方,計劃於2020年夏天在其位於福岡縣大牟田市的三川發電站(火電站)進行CCS的實證試驗。具體方式是使發電站排放的廢氣通過胺液,僅分離和回收二氧化碳。
  • 黑海變色之謎,黑海變色竟然能減緩溫室效應
    黑海之上短時期內繁殖出來的浮遊植物,應該是一種被稱之為鈣板金藻的細胞真核浮遊植物,這些浮遊植物其實我們用肉眼是無法辨識的,但是它主要分布在於海洋的表面,這些植物進行大量的無性繁殖,通過死亡產生了太多的碳酸鈣,這些碳酸鈣就會沉入海底,當數以億計的浮遊植物聚集在一起,就會將黑海的海水攪混。
  • 溫室效應,人類亟待解決的問題
    所謂的溫室效應是地球大氣層與地表形成相對封閉的對流環境,從而使地表和大氣層之間有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像溫室一般,從而稱為溫室效應。由於工業發展和環境的破壞,越來越多的二氧化碳,聚集在大氣層,使地球的溫度逐年升高,將是人類不得不面對的一個棘手的問題。如果地球溫度持續升高,會出現一些不可預見的後果,因此人類正在想辦法去解決這一問題。
  • 溫室效應會給我們帶來哪些不良影響
    2020年被認為是現實版的末日電影,而溫室效應導致的全球變暖,也許是我們所見自然災害的罪魁禍首。那麼,溫室效應對我們的生態環境都會產生哪些影響,它的成因又有哪些,我們又能做些什麼來減緩災難的發生?1.溫室效應對我們的生態環境會產生哪些影響?
  • 街訪:全球溫度升高,面對「溫室效應」你怎麼樣看?
    街訪:全球溫度升高,面對「溫室效應」你怎麼樣看?路人小楊小楊:我覺得應該多整治環境問題,現在的那些大型工廠排放量很高的,每天都能看到烏煙滾滾,全球溫度肯定會持續上升路人小威小威:熱就熱吧,這都是人類自作自受,如果沒有那麼多的汙染,哪來的「溫室效應」,
  • 知識點 | 什麼是溫室效應與陽傘效應?
    大氣能使太陽短波輻射到達地面,但地表受熱後向外放出的大量長波熱輻射線卻被大氣吸收,這樣就使地表與低層大氣溫度增高,因其作用類似於栽培農作物的溫室,故名溫室效應。太陽的短波輻射能夠透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使地表增溫;同時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又能吸收來自地面的長波輻射,減少地表熱量的外散,使氣溫升高。
  • 科普動畫 | 溫室效應是什麼?
    科普動畫 | 溫室效應是什麼?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溫室效應是指投射陽光的密閉空間由於與外界缺乏熱交換而形成的保溫效應
  • 螞蟻森林能減輕溫室效應嗎?
    我們以為可以去別的城市,別的國家,可是地球溫室效應會讓全球的溫度升高,冰川融化會讓全球的水面上升,核洩漏會讓全球的水都被汙染。其實,無處可逃。唯一的辦法就是保護好我們的房子。《比爾教科學》這本書,從地球整體的大環境、環境惡化的成因,以及作者親自試驗如何做的角度,來談論環保。但因為作者的科研背景,這本書作為科學入門,也是極好的。
  • 溫室效應也能讓海平面降低?
    全球變暖是當下的熱門話題,而造成全球變暖的原因是溫室效應。自從人類進入工業時代以來,已經向地球大氣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根據美國環境保護署的數據,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增加了40%以上。工業革命開始時二氧化碳的濃度為228ppm,而目前的二氧化碳濃度為440ppm以上。
  • 什麼叫做溫室效應?
    溫室是一間用玻璃蓋成的小屋,用來種植花草。太陽照射玻璃時,會使室內溫度升高,屋頂及牆壁又能保溫,使得花草在冬天或夜晚不會被凍傷。這種利用溫室來達到保溫的效果,就叫做『溫室效應』。  地球的大氣層和雲層也有保溫的功能,使地球在夜晚仍能維持相當的溫度不至於太冷。像月球沒有大氣層,日夜溫差可達幾十度哩!地球正處於一個嚴重的溫室效應中喔!
  • 溫室效應如何作用於全球?
    紅外線對溫室效應來說是一個特別關鍵的概念。地球接收到太陽光的照射變得非常溫暖,其中紅外射線反射到大氣層及外太空,同時也降低了地球的溫度。在大氣層當中存在這樣一些氣體,它們能夠把紅外線吸收並反射回地面,這樣就減慢了地球表面降溫,使地表溫度提高。
  • 什麼是溫室效應
    因此,這33℃大體就是因為地球有大氣,大氣像被子一樣造成溫室效應之故。地球大氣中起溫室作用的氣體稱為溫室氣體,主要有二氧化碳(CO2)、甲烷、臭氧、一氧化二氮、氟裡昂以及水汽等。它們幾乎吸收地面發出的所有的長波輻射,其中只有一個很窄的區段吸收很少,因此稱為「窗區」。
  • 自然界中阻擋溫室效應的最後一道屏障,專家:它在改變,請善待
    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人類對於資源的消耗也逐漸增加,而很多問題也隨著產生,溫室效應就是其中比較突出的一個。隨著人類活動排放出的二氧化碳的增多,溫室效應變得越來越突出,也越來越棘手,近年來全球溫度逐漸升高,溫室效應已經不容忽視。
  • 如何才能解決溫室效應?搜集並封存二氧化碳?
    相信大家現在都能感覺到我們全球的氣溫好像越來越高,也就是現在自然環境中所說的溫室效應好像越來越強烈,而隨著全球氣溫不斷的升高,將對我們的地球產生一系列不利的影響,像是地球的南北極冰川將出現大面積的融化,從而導致海平面的上升,沿海地區很大地方都會被淹沒,也就會帶來很多的自然災害。
  • 連棟溫室-溫室效應篇
    溫室效應是指透射陽光的密閉空間由於與外界缺乏熱交換而形成的保溫效應,就是太陽短波輻射可以透過大氣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後放出的長波輻射卻被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質所吸收,從而產生大氣變暖的效應。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層厚厚的玻璃,使地球變成了一個大暖房。
  • 為什麼人類知道溫室效應的危害,卻避免不了
    至於溫室效應的危害,相信每個人都能說出不少,直接的危害就是溫度的不斷升高,導致地球上的環境越來越不適合人類居住,因為對於低溫,還可以穿保暖衣,而對於高溫,有散熱衣嗎?而且溫度的升高,導致南北極甚至高山上的冰川融化,從而讓地球上的海平面提高,人類的很多沿海城市就會變成水下城市。
  • 溫室效應如何面對? 化學家陳懿作客科學會客廳開講
    陳懿教授說道,世界上最大的三大環境問題都是集中在大氣,「大氣汙染裡面的溫室效應問題、臭氧層被破壞的問題、酸雨問題,這幾個問題對人類曾經或者是正在造成非常大的威脅。」  首當其衝的就是「溫室效應」。溫室效應是指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熱量,在反射回去的時候被一層氣體包住了,這就是所謂的溫室氣體。「這個溫室氣體起的作用就像在地球上蓋了一層棉被,導致地球越來越熱。」
  • 【環保科普】溫室效應是什麼?
    溫室效應是指投射陽光的密閉空間由於與外界缺乏熱交換而形成的保溫效應。太陽的短波輻射可以透過大氣射入地面,地面增暖後放出的長波輻射卻被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質吸收,使大氣變暖。引起溫室效應的氣體,有二氧化碳、甲烷、各種氟氯烴、臭氧和水蒸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