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諾獎:近年來自噬相關重磅級研究一覽

2020-12-06 生物谷

北京時間10月3日下午17:30,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來自東京工業大學的研究者Yoshinori Ohsumi(大隅良典)因發現自自體吞噬(autophagy)的機制而獲得此獎。

自體吞噬是細胞中一種降解和再生細胞組分的基本細胞過程;自噬能夠控制細胞中重要的生理學功能,細胞中的組分需要被降解並且回收利用,而自噬作用就能夠快速提供能量並且為細胞組分的回收利用提供基本的構件,同時自噬對於細胞對飢餓及其它壓力的反應也至關重要。在機體感染後,自噬能夠消滅外來入侵的細菌和病毒,而且自噬對於胚胎發育和細胞分化也很關鍵,細胞還能夠利用自噬來消除損傷的蛋白質和細胞器,這種細胞內部的質量控制機制對於應對老化帶來的副作用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幹擾自噬作用或許和老年人患帕金森疾病、2型糖尿病及其它機體障礙直接相關,自噬基因的突變往往也會引發遺傳性疾病的發生,幹擾自體吞噬過程或許會誘發機體癌症發生,如今研究者需要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來開發新型靶向作用自噬作用的療法來治療多種類型的疾病。

本文中,小編對近年來和細胞自噬相關重磅級研究進行了盤點,趁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之際,與各位一起學習!

【1】Cell Metab:維持脂肪細胞棕色化需要抑制自噬過程

doi:10.1016/j.cmet.2016.08.002

最近,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 Metabolism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他們發現自噬介導的線粒體清除是導致米色脂肪細胞向白色脂肪細胞轉變的一個關鍵調控過程,抑制該過程可以維持米色脂肪細胞的形態和功能,該研究為開發以白色脂肪棕色化為方向的肥胖治療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米色脂肪細胞在最近幾年的研究中得到許多關注,成為肥胖治療方面一個非常具有前景的方向。雖然已經發現了許多促進米色脂肪細胞分化的調控途徑,但是維持米色脂肪細胞的分子基礎仍不清楚。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證明在撤除外部刺激之後,米色脂肪細胞會逐步失去形態學和分子特徵,直接獲得白色脂肪細胞樣特徵,而繞過過渡態的前體細胞階段。研究人員發現米色向白色脂肪細胞方向的轉變與線粒體數目下降,自噬增加以及MiT/TFE轉錄因子介導的溶酶體生成激活有密切關聯。

【2】Cell Rep:阻斷自噬 將癌細胞牢牢粘在原地

doi:10.1016/j.celrep.2016.04.065

來自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發現抑制細胞的自噬過程能夠有效阻斷腫瘤細胞遷移和腫瘤模型中的乳腺癌轉移。這項研究表明自噬過程在腫瘤轉移過程中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詳細闡述了自噬促進細胞遷移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 Reports上。

利用遺傳學和化學的方法,研究人員證明自噬是高度轉移性腫瘤細胞運動和侵襲所必須的一個生物學過程。這項工作表明抑制自噬或許是臨床上阻斷腫瘤轉移擴散的一個有效方法。

在研究伊始,研究人員曾提出阻斷轉移性癌細胞內的自噬過程是否會對癌細胞產生影響。為了探究這一問題,他們在癌細胞中敲低了自噬關鍵基因Atg5和Atg7,隨後在time lapse顯微鏡下觀察了癌細胞的遷移運動情況,結果發現對照癌細胞的遷移運動比較活躍,而敲低了自噬關鍵基因的癌細胞不能移動。"它們似乎被卡住了。"

【3】不衰老,就癌變?看細胞自噬如何逆轉局面!

面對這個問題,很多人會猶豫不決並且充滿疑惑。年輕與健康不是某種意義上的同義詞嗎?正因為年輕,衰老帶來的疾病看起來才如此遙遠。那麼,如果將視角放到我們身體最基礎的結構--細胞,它們又會如何回答?

當新生細胞DNA面對毀滅性的損傷時,是選擇衰老還是癌變("永生")呢?大部分情況下,細胞是忠於我們,選擇衰老的,但是如果很多細胞面臨這樣的損傷,就會引起整個機體的衰老,衰老細胞在組織內累積就會影響組織發揮正常功能,並促進衰老相關疾病的發生,簡單來說就是疾病使我們衰老,不僅僅是細胞層面,而是整體!但是,如果抑制這一過程則會虛弱細胞衰老的發生,則會導致癌變。

那麼這一過程究竟是怎麼發生的呢?

【4】Nature研究首次證明自噬可介導核內蛋白降解

doi:10.1038/nature15548

"自噬"這個詞從字面意思來看就是自己吃自己,對於細胞來說就是不需要的細胞內成分被細胞自身降解的過程,關於自噬的研究已經有很多,但是最近一項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上的最新研究首次發現自噬可以介導細胞核內物質的降解,並且細胞核內發生的自噬在對抗癌症發生方面發揮一定作用,該項工作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Perelman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完成。

自噬與許多人類疾病密切相關,部分原因是由於自噬能夠對細胞內一些有害成分進行消化,通過移除細胞內的"垃圾"成分,將自身變為細胞的垃圾處理和回收系統以保持機體健康。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首次在哺乳動物細胞核中發現了自噬過程以及細胞通過自噬過程降解細胞核纖層組成成分的分子機制。利用複雜的生化技術,研究人員觀察到核纖層的關鍵組成成分laminB1能夠與自噬過程中的關鍵成分LC3在染色質的部分區域發生相互接觸。並且在一些可誘導細胞發生癌變的刺激下,LC3能夠和laminB1以及其他一些核內成分轉移到細胞質中,並通過自噬發生降解,這一過程會誘發細胞衰老,細胞衰老是細胞保護自身防止癌變的一種重要方式。

【5】Nature:癌細胞壓力和細胞自噬存在關聯

doi:10.1038/nature14587

在很多腫瘤中,癌細胞其實是受到了很大的應激壓力的。這些應激壓力來自很多方面,例如細胞環境中的過氧化物刺激、細胞核變異,同時細胞之間的接觸抑制消失導致細胞分布過密而供氧和能量物質不充分。近些年來的研究表明,癌細胞在應激環境下會激活細胞內應激壓力反應相關的信號通路來維持細胞代謝的動態平衡,通過這種策略可以保持細胞的持續存活。而細胞內的自噬作為一種主動性的細胞應激壓力反應方式,對於腫瘤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已有的研究證明,多種不同癌症的病情發展都伴隨著高水平的自噬過程,這其中就包括胰腺導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細胞自噬是細胞中高度保守的自行降解過程,通過形成吞噬泡(囊泡),可見將細胞內不必要、不正常的部分包裹在囊泡中,並轉運到溶酶體,並進一步進行降解消化。在溶酶體分解消化後的物質則可以繼續作為細胞生長生存的原材料。因此,細胞的自噬過程既起到了清道夫的功能,還起到了廢物循環利用的效果。美國麻薩諸塞州的Rushika Perera和同事們,發現了細胞應激壓力和自噬過程之間,在胰腺癌中導致細胞代謝被改變的一個新關聯。相關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的《Nature》上。

【6】Cell death& differ:科學家發現自噬過程新關鍵調控因子

doi: 10.1038/cdd.2015.26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cell death differentiation在線發表了英國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在研究中發現了一個新的自噬調控因子。

自噬是一種膜運輸過程,能夠將細胞質成分運輸到溶酶體進行降解。在正常情況下自噬過程能夠對損傷的蛋白質和細胞器以及錯誤摺疊的蛋白質進行處理,保證細胞內環境穩定。除了這一基本功能,自噬還能對不同細胞應激產生應答,自噬速率以及包裹的貨物可以根據細胞內特定情況進行相應調節。自噬過程是由一組進化保守的自噬相關蛋白(ATG)以及其他一些自噬調節蛋白進行調控,保證特定情況下自噬發生的組織特異性。

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新的自噬調節因子--DRAM3,其在正常組織和腫瘤細胞中具有廣泛的表達譜,但與其同源蛋白DRAM1不同,DRAM3並不受p53或DNA損傷誘導。利用免疫螢光技術,研究人員發現DRAM3定位於溶酶體/自噬溶酶體,內體以及細胞質膜,但不存在於內質網,phagophores,自噬小體以及高爾基體。

【7】Molecular cell:中國科學家發現蛋白修飾與自噬起始新關係

doi:10.1016/j.molcel.2014.12.013

近日,來自浙江大學的劉偉教授研究小組在著名國際期刊molecular cell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他們發現細胞自噬關鍵起始因子LC3能夠在細胞核內被去乙醯化酶Sirt1去乙醯化,進而與核蛋白DOR結合轉運至胞質內發揮自噬起始功能。這項成果為研究大分子核質穿梭如何調控細胞內生理過程提供了重要啟示。

劉偉教授指出,大分子在細胞不同位置之間穿梭能夠幫助調控不同細胞活性發揮的時間和強度。他們發現參與自噬起始過程的關鍵起始因子LC3能夠在細胞核與細胞質之間循環,當細胞處於飢餓狀態,細胞核內的LC3能夠被去乙醯化酶Sirt1進行去乙醯化,發生選擇性激活。LC3的K49和K51能夠被sirt1識別並進行去乙醯化,發生了去乙醯化的LC3進一步與核蛋白DOR相互作用,通過DOR重新回到細胞質內,進而與Atg7以及其他自噬因子結合,發生 磷脂醯乙醇胺修飾連接到發生自噬起始的膜上。

【8】Cell:EGFR在自噬發生過程中的激酶非依賴性作用

doi:10.1016/j.cell.2014.12.006

近日,國際生物學頂尖期刊cell 刊登了來自麥迪遜威斯康星大學Richard A. Anderson研究小組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他們通過研究發現非激活型EGFR能夠通過與癌蛋白LAPTM4B相互作用參與自噬起始過程,而這一過程並不依賴於EGFR的激酶活性。這條信號通路可能對於控制腫瘤代謝,在代謝應激情況下促進腫瘤細胞存活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人員指出,自噬是細胞在營養缺乏情況下維持存活的一種可誘導性保護過程,但自噬在腫瘤研究中的作用具有兩面性,一般認為自噬能夠抑制腫瘤的發生,但在腫瘤細胞受到代謝應激的時候,自噬對腫瘤細胞具有保護性作用,能夠促進腫瘤細胞的存活。研究發現,在多種腫瘤細胞中均發現EGFR表達上調,EGFR信號能夠通過激活PI3K/AKT/mTOR信號通路或者通過磷酸化抑制beclin1進而抑制自噬過程,因此在腫瘤細胞中抑制EGFR信號通路能夠誘導自噬過程的發生,但同時還發現在某些EGFR過表達的腫瘤細胞中,也會誘導自噬過程,並且對於維持腫瘤細胞的生長和存活具有重要作用,這提示研究者,EGFR或許在自噬發生過程中存在激酶非依賴性作用。

【9】The EMBO Journal:自噬作用可影響幹細胞活化

doi:10.1093/cid/ciu633

近日,來自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了細胞保護機制和其肌肉乾細胞激活之間的關聯。細胞自噬作用可再循環其「結構部件」,並在其營養不足時產生能量。科學家們在EMBO雜誌報告說,當這種保護機制被運作時它似乎也協助幹細胞被激活。

「我們的研究表明,當幹細胞從靜止狀態開始活動時就會在它們的代謝活動中產生一種快速和戲劇性的變化,」Thomas Rando說。「自噬誘導似乎是這些代謝變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幹細胞能夠應對蛋白質和DNA等大分子的合成的要素即營養和「結構部件」的應激需求,蛋白質和DNA含量由於細胞的快速增長而上升。」

自噬作用中細胞器被專門的液泡雙膜所包繞。這些液泡的內容物被傳遞到另一個細胞內的細胞器溶酶體中,在那裡它們被降解成有用的小分子並幫助大分子和新細胞器的合成產生能量和生物量。

【10】JCI:自噬作用可保護胰腺β細胞免於毒性蛋白質的損傷

doi:10.1172/JCI71981

II型糖尿病個體中往往存在一種過量的名為胰島澱粉樣多肽的蛋白質(IAPP),該蛋白質的積累往往和產生胰島素的胰腺β細胞的缺失直接相關,引發糖尿病患者機體中Iapp的積累的原因至今仍是個謎;近日,來自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開了謎底,研究者發現了一種自體吞噬現象,即從細胞中清除損傷或者有毒的蛋白質,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

研究者發現,在未患II型糖尿病的個體機體中,細胞的自噬作用會抑制毒性的Iapp的積累,而在II型糖尿病個體中,自噬過程並不會正常工作,引發胰腺β細胞的破壞,而是隨著機體胰島素的分泌,胰腺β細胞在維持機體血糖水平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作用。

研究者Safia Costes表示,此前有一些研究報導,自噬過程對於β細胞的生存和功能的發揮至關重要,而本項研究並未研究自噬過程在調節澱粉樣蛋白過程中的作用;文章中研究者利用三種實驗模型證實了,自噬過程可以清除胰腺β細胞的IAPP,這三種實驗模型分別為胰腺β細胞、可以表達人類Iapp的離體胰島、人類的胰島。(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發,轉載需授權!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更多和2016年諾獎—自噬相關的研究盤點,敬請期待!

相關會議推薦

2016(第三屆)自噬轉化醫學與疾病研討會

會議時間:2016.12.09-2016.12.10     會議地點:上海

會議詳情: http://www.bioon.com/z/2016Autophagy/

相關焦點

  • 解讀2016年自然科學諾獎
    原標題:解讀2016年自然科學諾獎 10月初,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大戲上演了。其中備受自然科學界關注的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在剛剛過去的國慶節期間陸續揭曉。儘管今年這類獎項的榜單上並沒有中國人的名字,卻依然受到國內不少科學人士的關注,畢竟,每一年自然科學諾獎的出爐,都不失為是對自然科學領域佼佼者的一次梳理和表彰,也是向公眾展示人類最前沿探索研究的一次絕佳機會。 那麼,今年摘得這些桂冠的獲獎人是誰?他們的研究成果是什麼?這些研究對我們未來的生活又有著什麼樣的影響?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採訪相關專家對此進行解讀。
  • 【2016世界生命科學大會】專訪諾獎得主:注重基礎研究
    【2016世界生命科學大會】專訪諾獎得主:注重基礎研究 原標題: 本特•薩米埃爾松:應更注重基礎科學研究的地位2016世界生命科學大會正在北京召開,本屆大會有10
  • CRISPR技術獲諾獎,為什麼張鋒與諾獎失之交臂?
    2016年,兩人再獲阿爾珀特獎,2020年,兩人又同獲沃爾夫獎。實際上,人們第一次發現CRISPR序列是在1987年,由日本分子生物學家石野良純(Yoshizumi Ishino)在大腸桿菌中偶然發現,但是第一次證明CRISPR/Cas9可以進行基因編輯,是美國分子生物學家杜德納和瑞典于默奧微生物研究中心的法國微生物學家夏彭蒂耶在《科學》雜誌發表的第一篇研究論文。
  • 諾獎預測!生理學或醫學領域4位科學家獲2020「引文桂冠獎」
    Bjorkman和來自哈佛大學的生物化學教授Jack L.Strominger因「確定了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MHC)蛋白的結構和功能」榮獲該獎,這是分子免疫學領域的一項裡程碑發現,為藥物和疫苗的開發做出了貢獻。
  • 16位華人獲「諾獎風向標」斯隆獎,4人來自北大數院
    關注前沿科技 量子位賴可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2020斯隆研究獎公布,北大數院成為最大閃光點。16位華人獲獎者中,4位來自北大數院。
  • 諾獎遇冷,日本緣何如此焦慮
    日本人獲得的諾獎數僅次於美國,列世界第二,在亞洲穩居第一。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麥可·萊維特說:「花30年到40年的時間,一個基礎科學的發現才能夠被認可。諾獎就是告訴人們,一個國家30年前或者40年前做了什麼。」
  • 2016諾獎領域選選看 咱光學圈能入哪個?
    歷覽往屆諾貝爾獎,不難發現,光學或與之相關的研究領域向來是得獎熱門。今年的諾貝爾獎,光學是不是值得期待,光學又有哪些領域有望拔籌?讀者朋友們,歡迎你來猜猜看:今年諾貝爾獎會出自以下哪個光學領域?  1. 能源光學  2. 量子理論  3. 超快光學  4.
  • 湯森路透發布2016諾獎預測,兩位華人科學家入選
    「引文桂冠獎」是湯森路透官方根據文章引用率、成果認可度、諾獎評委會及往屆諾獎分析等因素提出的諾貝爾獎預測,自2002年以來已成功預測39名諾獎得主。今天公布的引文桂冠獎包括引力波探測、癌症免疫療法的研究人員;另有兩位華人科學家獲獎。
  • 2020,諾獎將至
    在9月23日揭曉的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2020年「引文桂冠獎」中,有一項也與免疫學相關的研究成果。一般而言,從出成果到獲諾獎需要20年以上的時間,甚至更長。「因此,我覺得新冠病毒研究可能會有重大成果,也不排除新冠疫情對諾獎提名人潛意識有影響,但畢竟時間太短,無法檢驗相關成果的開創性和影響力,新冠病毒研究成果近期獲獎的可能性不大。」郭鐵成說。
  • 年終盤點:2016年Cell雜誌重磅級突破性研究成果
    ,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三大國際著名雜誌Cell、Nature和Science(CNS)依然刊登了很多亮點耐人尋味的研究,本文中小編首先盤點了2016年Cell雜誌發表的一些非常有意義的重磅級亮點研究,與各位一起學習!
  • 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今日揭曉:弗洛伊德「陪跑」該獎32次
    這一獎項是最具威望的醫學研究獎項之一,其不少研究成果對於普通人來說也都是「如雷貫耳」:青黴素、試管嬰兒、生物鐘……從獲獎的研究成果中,不難一窺逾百年來醫學發展的軌跡。資料圖:當地時間2016年12月10日,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文學獎和經濟學獎頒獎儀式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
  • 馬成三: 諾獎遇冷,日本緣何如此焦慮
    日本人獲得的諾獎數僅次於美國,列世界第二,在亞洲穩居第一。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麥可·萊維特說:「花30年到40年的時間,一個基礎科學的發現才能夠被認可。諾獎就是告訴人們,一個國家30年前或者40年前做了什麼。」
  • 重磅!CRISPR 斬獲諾貝爾化學獎!兩位女科學家獲獎
    北京時間 2020 年 10 月 7 日下午 5 點 45分,2020 年諾貝爾化學獎(「理綜獎」)重磅公布,頒給法國微生物學家Emmanuelle CharpentierCRISPR技術自問世以來,就一直被諾獎候選的光環所圍繞
  • 最新解讀:C肝領域摘得諾獎,饒毅稱「有奇怪之處」
    ,這次諾獎「發的可以」、「有給大家打氣,展示科學力量的意思」。C肝研究的其他方面沒有涉及,有些可惜,比如抗病毒藥物研發。2016年,拉斯克獎除了萊斯外還有兩位獲獎者,他們也都值得獲諾獎。」2016年,有「諾獎風向標」之美譽的拉斯克獎頒就發了C肝藥物的發現者。
  • 諾獎得主被指騙局同謀,涉嫌非法臨床研究,相關技術曾引進國內
    10 月盛典剛過,就有往屆諾獎得主接連翻車。繼 2019 年諾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被爆出數十篇論文涉嫌造假後,2007 年諾獎得主馬丁・伊文思(Martin Evans)也遭遇學術不端指控。
  • 近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一覽
    來源:中國新聞網原標題: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2名經濟學家 近10年得主一覽中新網10月12日電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當地時間12日中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R.
  • 諾獎熱背後,帶來4點冷思考
    諾獎熱的背後,到底給我們帶來哪些冷思考?對於諾獎來說,獎勵的優先級是發現高於實踐。許多獲得良好應用的技術在評獎時也會回溯其源頭創新,這可能是張鋒未獲獎的原因之一。那麼,標誌著世界頂尖水平的諾獎成果,也都發在頂刊上嗎?據科學網博主王慶浩對2006-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關鍵論文的統計,在64篇論文中,發在《自然》上的有22篇,佔34%;《科學》上的有12篇,佔19%;《細胞》上的有9篇,佔14%。
  • 特稿|追問諾獎:張鋒因何錯失化學獎?
    《自然》雜誌引述他的看法稱,諾獎委員會的選擇是沒問題的,這些英雄人物並沒有因為錯失諾獎而被輕視。不過,他認為諾獎更加青睞發現而非發明,而他和張鋒的工作更接近發明。這個說法曾被多次驗證過。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高彩霞是基因編輯技術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看法是,卡彭蒂耶和杜德納獲獎是毫無異議的,諾獎最多只能給 3 個人,莫伊卡、馬拉夫尼和張鋒都可以是備選,甚至與張鋒工作接近的丘奇也爭議不大,那麼諾獎組委會可能就寧願選擇最無爭議的卡彭蒂耶和杜德納組合。
  • 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2020年10月5日~12日,諾獎陸續揭曉。研究黑洞貌似沒有什麼用,但拿獎仍然眾望所歸。化學獎沒有給華裔科學家張鋒,因為諾獎更重視「元發現」,CRISPR技術是更重要的從0到1,而不是從1到10。從實際收入到價值觀上都被鄙薄,拿不到諾獎很正常。一個缺乏諾獎的國度,那麼技術被卡脖子同樣也很正常。
  • 諾獎黃金周來了
    7日的化學獎,一起與讀者朋友共度 「諾獎黃金周」。在疫情嚴重的亞洲、歐洲和北美,研究機構全面將課程轉入線上,公共空間關閉,科研人員大多在家辦公。大量需要實地操作的科研活動陷入停滯,這包括了物理、生物、醫藥領域的實驗室操作,還有基于田野調查或需要與人接觸的社科研究。同時,由於航班限制和入境管控,一些研究人員無法回到所在機構或外出參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