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刻研究取得新突破

2020-12-08 光明網

在八分之一髮絲粗細的光纖末端同時雕刻上百件「冰雕」

冰刻研究取得新突破

光明日報記者 晉浩天 光明日報通訊員 馮怡 俞熙娜

還記得兒時看過的冰雕展嗎?宮殿、動物、叢林,讓人不得不讚嘆匠人的高超技藝。

如果,這樣的冰雕是在僅有八分之一頭髮絲粗細的光纖末端上,並且同時雕刻上百件,那又是怎樣的風景?

過去兩個月,西湖大學仇旻研究團隊,在《納米快報》《納米尺度》《應用表面科學》等期刊連續發表一系列研究成果,對小到微米甚至納米級別的「冰雕」遊刃有餘,從精確定位到精準控制雕刻力度,再到以「冰雕」為模具製作結構、加工器件,一套以「原料進、成品出」為目標的「冰刻2.0」三維微納加工系統雛形初現。

「其實我們只是把傳統電子束光刻技術中的『光刻膠』換成了冰」,西湖大學光學工程講席教授、副校長仇旻說。但這一換,卻換出了一片全新的想像空間。

仇旻團隊部分成員合影。西湖大學供圖

什麼是「冰刻」

如何用巧克力粉在奶油蛋糕表面撒出「生日快樂」四個字?你需要一片模具,模具上有鏤空的「生日快樂」字樣。巧克力粉透過模具撒落到蛋糕上,「生日快樂」四個字就出現了。

類似的原理,也應用在傳統的電子束光刻技術中(微納加工的核心技術之一)。

假設我們要在矽晶片上加工納米尺度的金屬字,我們首先需要將一種叫「光刻膠」的材料均勻地塗抹在晶片表面;用電子束,相當於肉眼看不見的「雕刻刀」,在真空環境中將金屬字寫在光刻膠上,對應位置的光刻膠性質會發生變化;再用化學試劑洗去改性部分的膠,一片「鏤空」的光刻膠模具就做好了;接下來便是將金屬「填」進鏤空位置,使之「長」在晶片表面;最後再用化學試劑將所有光刻膠清洗乾淨,去除廢料後只留下金屬字。

可見,光刻膠是微納加工過程中非常關鍵的材料。所以有人說,中國要製造晶片,光有光刻機還不夠,還得打破國外對「光刻膠」的壟斷。

但這樣的「光刻膠」有局限性。

「在樣品上塗抹光刻膠,這是傳統光刻加工的第一步。這個動作有點像攤雞蛋餅,如果鐵板不平整,餅就攤不好。同時,被抹膠的地方,面積不能太小,否則膠不容易攤開攤勻;材質不能過脆,否則容易破裂。」仇旻實驗室助理研究員趙鼎說。

那麼,把光刻膠變成水冰呢?零下140度左右的真空環境,能讓水蒸氣凝華成無定形冰。

從冰層沉積開始到吹除廢料結束,加工全程不涉及化學溶劑。西湖大學供圖

「我們把樣品放入真空設備後,先給樣品降溫再注入水蒸氣,水蒸氣就會在樣品上凝華成薄薄的冰層。」趙鼎說,光刻膠之所短恰恰是水之所長。「無常形」的水蒸氣可以包裹任意形狀的表面,哪怕是極小的樣品也沒有問題;水蒸氣的輕若無物,也使得在脆弱材料上加工變成可能。對應「光刻膠」,他們給這層水冰起名「冰膠」,給冰膠參與的電子束光刻技術起名「冰刻」。

實際上,一旦將光刻膠換成了冰膠,還能夠極大地簡化加工流程。

「當電子束打在冰層上,被打到的冰『自行消失』,因為電子束將水分解氣化,這樣就能直接雕刻出冰模板,不需要像傳統光刻那樣,用化學試劑清洗一遍形成模具,從而規避了洗膠帶來的汙染,以及難以洗淨的光刻膠殘留導致良品率低等問題」,趙鼎解釋說。

同樣道理,「光刻」的最後一步,需要再次用化學試劑洗膠,而「冰刻」只需要讓冰融化或升華成水蒸氣即可,仿佛這層冰膠從來不曾存在過一樣。

「原料進、成品出」短短六個字,形象地描繪出他們為冰刻2.0制定的遠大目標——一進一出,送進去的是原材料,拿出來的是成品器件。仇旻說,從本質上講,「冰刻」仍屬於電子束光刻。但它作為一種綠色且「溫和」的加工手段,尤其適用於非平面襯底或者易損柔性材料,甚至生物材料。

復旦大學物理系主任、超構材料與超構表面專家周磊教授表示,這項工作對於研發集成度更高、功能性更強的光電器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冰刻』可以將光學前沿的超構表面與已經廣泛應用的光纖有機結合,既給前者找到了合適的落地平臺,又讓後者煥發了新的生機。」

在薄至300納米的冰膠上刻畫圖案,圖中最小的微型雪花直徑僅1.4微米,所有比例尺長度均為1微米。西湖大學供圖

痛並快樂著的寂寞「舞者」

這是一群寂寞的「冰上舞者」。仇旻團隊已在「冰刻」這塊試驗田深耕了8年。

最初,他了解到哈佛大學的一支研究團隊演示了面向生命科學領域的「冰刻」加工雛形,這給了他靈感,讓他看到了這項技術在微納加工領域的巨大潛力。

這是一個無人區。從瑞典皇家工學院回國後,仇旻與招收的第一批博士研究生之一趙鼎,一起來挑戰這個課題。「不做康莊大道上的跟隨者,而是獨闢蹊徑闖出一條新路,我想這是多數科研工作者更願意做出的選擇。」趙鼎說。

「冰刻」原理簡單明了,但儀器的實現則異常艱辛。團隊需要對原有的電子束光刻設備進行大量改造。趙鼎為之奮鬥了5年。「很多工作都是從零開始,比如注入水蒸氣,說起來很簡單,實際上經過了一次次實驗,溫度要多低、注入口和樣品的距離要多遠、注入量和速率要多大……都得一一驗證。」

趙鼎畢業之後,師弟洪宇接力,為冰刻系統的研發繪製了幾十稿設計圖紙。因為沒有現成的可以購買,多數情況下必須自己動手,他惡補了很多真空技術和熱學方面的知識。而今,在國外完成兩年博士後研究之後,趙鼎又回到仇旻實驗室,繼續這場「冰刻」長跑。

事實上,全世界做冰刻的實驗室,目前滿打滿算只有兩個,一個在中國,一個在丹麥。顯然,這不是一個熱門的研究方向,且研發周期很長,想在這個課題上很快發文章並獲得高引用很難。

「但這是一項令人激動的新技術。」仇旻說,「這樣的探索,有可能帶來很大的突破,也有可能什麼都沒有,但這正是基礎研究的意義和樂趣所在。」而當我們把視角放大到中國製造的背景下,在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的轉變中,對以微納加工為代表的超精密加工的探索和創新,正是中國製造指向的未來。

在最新發表的文章結尾,仇旻團隊用一種非常科幻的方式展望了「冰刻」的未來——毫無疑問,未來圍繞「冰刻」的研究,將聚焦於那些傳統「光刻」能力無法企及的領域。受益於水這種物質得天獨厚的生物相容性,在生物樣本上「冰刻」光子波導或電子電路有望得以實現。而這將史無前例地提高人為幹預生物樣本的能力,同時開闢出全新的學科交叉和研究方向。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08日01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冰刻研究新突破:在八分之一髮絲粗的光纖末端雕刻上百件「冰雕」
    仇旻團隊已在「冰刻」這塊試驗田深耕了8年。最初,他了解到哈佛大學的一支研究團隊演示了面向生命科學領域的「冰刻」加工雛形,這給了他靈感,讓他看到了這項技術在微納加工領域的巨大潛力。「不做康莊大道上的跟隨者,而是獨闢蹊徑闖出一條新路,我想這是多數科研工作者更願意做出的選擇。」趙鼎說。「冰刻」原理簡單明了,但儀器的實現則異常艱辛。團隊需要對原有的電子束光刻設備進行大量改造。趙鼎為之奮鬥了5年。
  • 西湖大學突破「冰刻」三維微納加工技術
    新華社杭州12月3日電(記者朱涵)在僅有頭髮絲八分之一粗細的光纖末端進行「冰刻」加工,且一次雕刻上百件作品,這是西湖大學仇旻實驗室團隊近期發布的一項三維微納加工技術。近兩個月內,該團隊在《納米快報》《納米尺度》《應用表面科學》等期刊上連續發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 西湖大學仇旻實驗室突破「冰刻2.0」 這項技術有望替代光刻膠
    西湖大學 供圖冰刻2.0:從原材料到成品一氣呵成2012年,仇旻從瑞典皇家工學院回國任教後不久,就開啟了「冰刻」研究計劃。經過六年的努力,他和他的團隊完成了國內首臺「冰刻」系統的研發。目前,研究團隊已經從多個維度入手,不斷提升「冰刻」技術,掌握了「精準定位」、控制「雕刻力度」、清除加工廢料的方法。例如,在精準定位方面,「雕刻」冰膠對電子作用強度有一定要求,這讓原本僅作為「刻刀」使用的電子束新增了「定位器」功能。
  • 在納米尺度做冰雕,西湖大學「冰刻2.0」首秀
    記者12月9日從西湖大學獲悉,近兩個月來,西湖大學納米光子學與儀器技術實驗室負責人仇旻和他的研究團隊在《納米快報》《納米尺度》《應用表面科學》等國際知名期刊上,連續發表了一系列關於冰刻的研究成果。在微米甚至納米級別的「冰雕」上,該研究團隊已經可以實現從精確定位到精準控制雕刻力度,再到以「冰雕」為模具製作結構、加工器件——一種新型三維微納加工系統雛形初現。
  • 西湖大學突破「冰刻」三維微納加工技術 光刻膠有局限,那就用冰
    記者近日從西湖大學獲悉:經過8年探索,仇旻研究團隊在《納米快報》等期刊上連續發表了系列研究成果,「冰刻2.0」三維微納加工系統雛形初現。  基於2年前完成研發的「冰刻」系統,「冰刻2.0」技術有望改變傳統電子束光刻的繁瑣加工程序,形成一套「材料進、成品出」的全流程一體化、自動化微納加工系統。  「其實,我們只是把傳統電子束光刻技術中的光刻膠換成了冰。」
  • 西湖大學開啟「冰刻2.0」研發,或將極大簡化傳統光刻加工
    2018 年,仇旻團隊研究表明,在零下 140 度左右的真空環境下,「冰」 能夠在原材料表面形成 「薄膜」,並且經過電子束加工可以做出簡單的三維結構。6 年間,仇旻團隊也完成了國內首臺 「冰刻」 系統的研發,即 「冰刻 1.0」,可以實現簡單結構和器件的製備。
  • 西湖大學超精密「冰刻2.0」三維微納加工系統雛形初現
    過去兩個月,西湖大學仇旻研究團隊,在Nano Letters、Nanoscale、Applied Surface Science等期刊上連續發表一系列研究成果,對小到微米甚至納米級別的「冰雕」遊刃有餘。從精確定位到精準控制雕刻力度,再到以「冰雕」為模具製作結構、加工器件,一套「wafer in, device out.」(材料進,成品出)的「冰刻2.0」三維微納加工系統雛形初現。
  • 西湖大學一群人在冰上做研究,突破一項重大技術
    2012年,仇旻從瑞典皇家工學院回國任教後不久,就開啟了「冰刻」研究計劃。「不做康莊大道上的跟隨者,而是獨闢蹊徑闖出一條新路,我想這是多數科研工作者更願意的選擇。」趙鼎說。 事實上,全世界做冰刻的實驗室,目前滿打滿算只有兩個,一個在中國,一個在丹麥。顯然,這不是一個熱門的研究方向,且研發周期很長,想在這個課題上很快發文章並獲得高引用很難。 「但這是一項令人激動的新技術。」
  • 西湖大學開啟「冰刻2.0」研發,用冰替代光刻膠,或將極大簡化傳統...
    2018 年,仇旻團隊研究表明,在零下 140 度左右的真空環境下,「冰」 能夠在原材料表面形成 「薄膜」,並且經過電子束加工可以做出簡單的三維結構。6 年間,仇旻團隊也完成了國內首臺 「冰刻」 系統的研發,即 「冰刻 1.0」,可以實現簡單結構和器件的製備。
  • 冰刻技術在理論和技術上,能不能實現現在的EUV光刻機的精度?
    冰刻技術完全可以實現與EUV光刻機相當的精度。只不過要實現這個精度,必須讓電子束直寫光刻機的的解析度達到納米級別才行。其實「冰膠+電子束」的效率是遠遠比不上「光刻膠+光刻機」的。從製造效率上來看,這種冰刻技術是不如光刻機的。而冰刻的解析度主要取決於電子束刻機,雖說電子束直寫光刻機的精度已經達到了10納米左右甚至以下的精度,但是國內電子束直寫光刻機的精度在1微米,還沒有達到納米級別。事實上,冰刻技術只是將化學的光刻膠換成了水蒸氣而已。早在2018年,就發布了冰刻系統,這次的冰刻則是其升級版,主要就是將原料生產為成品。
  • 今日科技話題:高性能電極材料、冰刻研究、新型納米武器、北極航道監測試驗衛星、聚乳酸生物塑料、暗物質
    這一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碳》(Carbon)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程科學學院熱科學和能源工程系朱錫鋒教授研究團隊提出「廢棄生物質製備高性能超級電容器電極材料」的新方法,採用農林廢棄物熱解獲得的重質生物油和廚餘垃圾中的小龍蝦殼,通過簡單的合成即可製備高性能超級電容器的電極材料。
  • 黃海第四紀年代地層框架研究取得新突破
    日前,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合作在我國黃海第四紀年代地層框架研究中取得了新突破,精確確定了取自南黃海中部NHH01鑽孔巖心的底界年齡,建立了該區的年代地層年齡框架。海洋一所項目負責人石學法告訴中國海洋報記者,在「908專項」課題的資助下,兩個團隊合作對南黃海中部獲取的長達125.64米的NHH01孔巖心開展了系統的巖石磁學、古地磁學和沉積學研究。通過4年多的精心研究,綜合對比磁學和沉積學指標,最終將該孔69米處的年齡確定為78萬年,鑽孔底界年齡確定為110萬年。
  • 西湖大學突破三維微納加工技術
    冰刻2.0:從原材料到成品一氣呵成2012年,仇旻從瑞典皇家工學院回國任教後不久,就開啟了「冰刻」研究計劃。最初,他了解到哈佛大學的一支研究團隊演示了面向生命科學領域的「冰刻」加工雛形,這給了他靈感,讓他看到了這項技術在微納加工領域的巨大潛力。 這是一個無人區。仇旻用夢想的力量,感召了他回國後招收的第一批博士研究生之一趙鼎,他們決定一起來挑戰這個課題。「不做康莊大道上的跟隨者,而是獨闢蹊徑闖出一條新路,我想這是多數科研工作者更願意的選擇。」趙鼎說。
  • 我國光受體蛋白研究取得新突破
    新華社福州10月21日電(記者劉娟)10月21日,世界頂級學術刊物《科學》在線發表福建農林大學林辰濤教授團隊的研究論文「擬南芥藍光受體蛋白——隱花色素2的光激活與失活機制」,標誌著我國在光受體蛋白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突破。
  • 清華大學:施一公研究團隊在細胞凋亡研究領域取得新突破
    研究細胞凋亡的一個重要模式生物是秀麗線蟲(Caenorhabditiselegans),MIT的BobHorvitz教授領導的研究組因為通過遺傳學揭示egl-1、ced-9、ced-4和ced-3構成的程序性細胞死亡的線性調控通路而獲得2002年的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
  • 我國科學家水稻綠色發展研究取得新突破
    我國科學家水稻綠色發展研究取得新突破 原標題: 近日,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研究團隊鑑定了一個氮高效基因,對提高水稻氮肥利用效率、促進水稻綠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這一成果今天(7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 銅催化的好氧氧化交叉偶聯反應研究取得新突破
    銅催化的好氧氧化交叉偶聯反應研究取得新突破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31 23:01:41 上海交通大學田金淼課題組與蘭州大學塗永強教授合作,在銅催化的好氧氧化交叉偶聯反應的研究中取得一項新突破
  • 勉略構造帶研究取得新突破,探索地質找礦與綜合研究新模式
    基於勉略構造帶基礎地質研究存在爭議、礦產地質研究薄弱等科學問題,陝西省地質調查院聯合長安大學湯中立院士團隊,依託院士專家工作站等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實施了「勉略構造帶金成礦作用研究」「南秦嶺勉略構造帶略陽地區火山巖年代學及成因研究」等陝西省科技計劃項目、陝西省公益性地質調查項目,在勉略構造帶基礎地質、礦產地質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新成果。
  • 通大毫米波雷達抗幹擾研究取得突破
    晚報訊 15日,百度聯手央視新聞完成全球首次全無人駕駛直播,這標誌著中國自動駕駛迎來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