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Chicxulub火山口(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撞擊事件導致6600萬年前地球上75%的物種滅絕,其中包括非禽類恐龍。
一個沒有經歷太多滅絕的地方是深處,因為生活在深淵中的生物通過大規模滅絕事件而做到了這一點,而只是改變了群落結構。
國際海底發現計劃(IODP)第364號探險隊提供的新證據表明,在撞擊發生後的幾年內,居住在奇克盧布火山口海底的穴居生物的微量化石表明,隨著海底生態系統的恢復,其恢復速度有多快。
事件發生後約70萬年內,一個發達的分層社區。
2016年4月和2016年5月,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鑽研了Chicxulub撞擊坑。
由國際海洋發現計劃(IODP)和國際大陸科學鑽探計劃(ICDP)組織的這項聯合考察活動,搜集了一組擴展的撞擊後和撞擊後巖心,從而可以研究其對生命及其恢復的影響在大滅絕事件之後。
白堊紀末期(K-Pg)事件已得到廣泛研究,其對生物區系的影響也是眾所周知的。
但是,這些變化對大型底棲動物群落的影響是未知的,而大型底棲動物群落是生活在海底和海底而不會離開人體化石的生物群落。
研究人員得出結論,在古新世早期,微量化石的多樣性和豐富度主要是對下沉到海底的有機物質(即食物)通量變化的響應。
K-Pg衝擊的局部和區域範圍影響包括10-11級地震,造成大陸和海洋滑坡,海平面波及數百米的海嘯,席捲了超過300 km的陸上震動、衝擊波和空氣爆炸,以及野火。
全球現象包括酸雨,向大氣中注入氣溶膠、粉塵和菸灰,短暫的強烈冷卻,隨後的輕微變暖,平流層臭氧層的破壞以及長期的溫室效應。
大規模滅絕事件已經破壞了地球近5億年的歷史,對其進行研究有助於地球學家理解生物體如何應對環境壓力以及生態系統如何從生物多樣性喪失中恢復。
儘管K-Pg的大滅絕是由小行星撞擊造成的,但先前的滅絕是由較慢的過程引起的,例如大規模的火山作用,導致海洋酸化和脫氧,並持續了數百萬年的環境影響。
通過將K-Pg記錄與諸如二疊紀末期生物滅絕(當地球上90%的生命滅絕時,即所謂的「大垂死」)等早期事件進行比較,地球科學家可以確定不同的環境變化如何影響生命。
事件發生後,總體恢復模式相似,具有穩定和多樣化的不同階段,但時間框架卻截然不同。
K-Pg之後的最初恢復,即使在零影響的情況下,也僅持續了幾年。
L-在二疊紀大規模滅絕結束之後的同一階段,這一過程持續了數萬年。
M-K-Pg後海底洞穴生物的總體恢復需要約700000年,但二疊紀結束後卻花費了幾百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