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克蘇魯布小行星撞擊後的進化:生命對末端白堊紀質量的快速反應

2020-08-10 老鐵一起嗨

形成Chicxulub火山口(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撞擊事件導致6600萬年前地球上75%的物種滅絕,其中包括非禽類恐龍。

一個沒有經歷太多滅絕的地方是深處,因為生活在深淵中的生物通過大規模滅絕事件而做到了這一點,而只是改變了群落結構。

國際海底發現計劃(IODP)第364號探險隊提供的新證據表明,在撞擊發生後的幾年內,居住在奇克盧布火山口海底的穴居生物的微量化石表明,隨著海底生態系統的恢復,其恢復速度有多快。

事件發生後約70萬年內,一個發達的分層社區。

2016年4月和2016年5月,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鑽研了Chicxulub撞擊坑。

由國際海洋發現計劃(IODP)和國際大陸科學鑽探計劃(ICDP)組織的這項聯合考察活動,搜集了一組擴展的撞擊後和撞擊後巖心,從而可以研究其對生命及其恢復的影響在大滅絕事件之後。

白堊紀末期(K-Pg)事件已得到廣泛研究,其對生物區系的影響也是眾所周知的。

但是,這些變化對大型底棲動物群落的影響是未知的,而大型底棲動物群落是生活在海底和海底而不會離開人體化石的生物群落。

研究人員得出結論,在古新世早期,微量化石的多樣性和豐富度主要是對下沉到海底的有機物質(即食物)通量變化的響應。

K-Pg衝擊的局部和區域範圍影響包括10-11級地震,造成大陸和海洋滑坡,海平面波及數百米的海嘯,席捲了超過300 km的陸上震動、衝擊波和空氣爆炸,以及野火。

全球現象包括酸雨,向大氣中注入氣溶膠、粉塵和菸灰,短暫的強烈冷卻,隨後的輕微變暖,平流層臭氧層的破壞以及長期的溫室效應。

大規模滅絕事件已經破壞了地球近5億年的歷史,對其進行研究有助於地球學家理解生物體如何應對環境壓力以及生態系統如何從生物多樣性喪失中恢復。

儘管K-Pg的大滅絕是由小行星撞擊造成的,但先前的滅絕是由較慢的過程引起的,例如大規模的火山作用,導致海洋酸化和脫氧,並持續了數百萬年的環境影響。

通過將K-Pg記錄與諸如二疊紀末期生物滅絕(當地球上90%的生命滅絕時,即所謂的「大垂死」)等早期事件進行比較,地球科學家可以確定不同的環境變化如何影響生命。

事件發生後,總體恢復模式相似,具有穩定和多樣化的不同階段,但時間框架卻截然不同。

K-Pg之後的最初恢復,即使在零影響的情況下,也僅持續了幾年。

L-在二疊紀大規模滅絕結束之後的同一階段,這一過程持續了數萬年。

M-K-Pg後海底洞穴生物的總體恢復需要約700000年,但二疊紀結束後卻花費了幾百萬年。

相關焦點

  • 帶你快速了解一下歷史上四次小行星撞擊地球的事件
    另一方面,進一步加深這種恐懼的可能是人類對歷史上小行星撞擊事件的廣泛了解,尤其是毀滅性的撞擊,比如導致恐龍滅絕的小行星撞擊。在地球的歷史上,自遠古以來就發生過許多災難性的小行星撞擊以及無數次影響較小的撞擊。研究人員認為,每年可能有超過8萬顆大於10克的隕石會撞擊地球!隕石碎片逐漸增加地球質量的同時,也讓許多人想知道這些撞擊是否會產生更大的影響。
  • 恐龍滅絕的原因,時間,小行星撞擊,隕石,恐龍滅絕的真相​
    恐龍滅絕的原因小行星撞擊假說,又稱阿爾瓦雷斯假說,是1980年由沃爾特-阿爾瓦雷斯及其同事提出對。他們將白堊紀末期的生物大滅絕事件與大約6600萬年前的一次小行星撞擊聯繫在一起。阿爾瓦雷斯認為,白堊紀-舊世生物大滅絕事件中恐龍和許多其他生物的大規模滅絕是由一顆大型小行星撞擊地球造成的。
  • 有證據表明,恐龍滅絕後,極端生命在熱小行星坑中茁壯成長
    ,希克蘇魯伯熱液系統有可能瞥見地球上早期生命開始出現時的狀況。在其高峰期,希克蘇魯伯巖漿室厚約1.86英裡(3公裡),包括33,500立方英裡(140,000立方千米)的地殼。相比之下,黃石國家公園的火山口比希克蘇魯伯小九倍。克林和他的同事在從隕石坑的峰環中拉出的巖石核心發現了這種熱液系統的證據,這是在一些撞擊坑內發現的鋸齒狀環(這裡的例子很好)。
  • 6500萬年前撞擊地球的小行星上,可能帶著生命嗎?
    「小行星撞擊說」被認為是恐龍滅絕最具有可信度的假說,這個假說最早是在20世紀50年代被提出的,不過一直沒有直接的證據來證明它的真實性。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被西班牙裔美國物理學家路易斯·阿爾瓦雷茨找到了相關的證據。之後,甚至有科學家利用計算機計算出了當時「肇事」的行星。
  • 六千五百萬年前蘇魯伯小行星撞擊地球,如今科學家做出準確的模擬
    上述的這些地球大滅絕,估計很少有人知道,不過六千五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恐龍大滅絕事件,估計不知道的人很少。關於恐龍滅絕的這個事件,現在人們的爭論很大,但是小行星撞擊的可能性,基本上已經得到大家的共識,那麼這顆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情況怎麼樣呢?近期科學家做出精確模擬。發起這次演技的是?
  • 希克蘇魯伯小行星撞擊地球後,模擬核冬天在地球上發生
    希克蘇魯伯隕石坑(Chicxulub Crater)是一個在墨西哥猶加敦或稱尤卡坦半島發現的隕石坑撞擊遺蹟,曾經是地球最大的隕石坑。據推測,隕石坑整體略呈橢圓形,平均直徑約有180公裡;造成坑洞的隕石,直徑推測約有10公裡,撞擊後完全蒸發,釋出高達5.0×10^23焦耳的能量,相當於九十多萬億噸TNT炸藥,足以引發大海嘯、地震和火山爆發,並使大量灰塵進入大氣層,完全遮蓋陽光、改變全球氣候,造成核子冬天。
  • 導致恐龍滅絕的真相:科學家完美復原希克蘇魯伯小行星撞地球
    小行星撞擊地球是怎樣的災難場景?近日,密西根大學和布朗大學的聯合研究小組在美國地球物理聯盟年會上給出了答案:引起恐龍滅絕的希克蘇魯伯小行星曾掀起高達1500米的巨型海嘯,甚至導致全球海洋波濤滾滾。為了準確、全面地復原這次撞擊,研究小組構建了隕石撞擊模型和全球海嘯傳播模型。
  • 通古斯大爆炸——關於小行星撞擊地球的過去和未來
    如果蘇梅克-列維9號的巖石碎片落在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會滅絕。但那些沒有與木星相撞的小行星可能會消失在木星的陰影中,即使是在我們最好的天文臺也很難看到它們。這些昏暗的天體目前被認為有穩定可靠的軌道。然而,如果他們通常的路線有任何改變,這很可能使他們走上地球或另一個太陽系內部的巖石行星的軌道。上圖顯示了蘇梅克-列維9撞擊後木星表面鐵鏽色的疤痕。
  • 恐龍滅絕於小行星撞擊?那顆小行星在哪裡?或許在這個大坑中!
    恐龍滅絕於小行星撞擊?那顆小行星在哪裡?或許在這個大坑中!文/全程科技關於恐龍滅絕的原因,眾說紛紜,有較多支持者的假說有:小行星撞擊說、氣候變遷說、被子植物中毒說、酸雨說、物種鬥爭說、大陸漂移說、地磁變化說等等。其中最為權威的,支持人數最多的當屬小行星撞擊說。
  • 6600萬年前的小行星遺蹟,揭示了白堊紀大滅絕慘烈的一幕
    這是發生在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一次驚天動地的小行星撞擊事件。小行星撞擊地球假想圖根據撞擊假說,通過時光機器回到侏羅紀,幫助恐龍發展出文明,進而徹底解決小行星撞擊給地球生命帶來的威脅。因此,科學家們推測,6600萬年前,隕落於希克蘇魯伯,造成200公裡撞擊坑的小行星,和大滅絕事件有著重要的關係。它產生的撞擊塵埃,在全球沉降後,形成了銥含量極高的黏土層。
  • 可能除了小行星撞擊還有火山噴發
    地球的生命歷史上,出現過多的生物,它們有的滅絕了,有的通過不斷的進化,適應新的環境而繼續生存。恐龍的歷史可比人類長多了,恐龍誕生於白堊紀時期,是曾經地球的霸主,生活了約1.6億年,而人類的歷史才不過數百萬年。由此可見,恐龍這個生物絕對不簡單,它依靠自己龐大的體型,強悍的戰鬥力,站在顧食物鏈的頂端,成為了地球的霸主。
  • 外星撞擊可能觸發了地球構造的形成
    此外,許多科學家認為,地球的地質活動可能在生命的進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甚至對一個行星的宜居性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正如該論文的主要作者、澳大利亞雪梨麥考瑞大學行星研究中心主任雷格·奧尼爾(Craig O'Neill)所說: 「我們更傾向的說法是地球作為一個孤立的系統,只有內部過程重要。不過,我們越來越能夠看到太陽系動力學對研究地球運動的影響。」 根據最廣為接受的行星形成理論,大約在46億年前,地球由太陽星雲的吸積物質形成。
  • 外星撞擊可能觸發了地球構造的形成
    此外,許多科學家認為,地球的地質活動可能在生命的進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甚至對一個行星的宜居性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根據最廣為接受的行星形成理論,大約在46億年前,地球由太陽星雲的吸積物質形成。基於建模研究以及和月球撞擊的比較,天文學家和地質學家推斷,地球在之後的數億年裡經歷了多次巨大撞擊。
  • 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是希克蘇魯伯隕石坑嗎?可能另有其主!
    恐龍滅絕的原因,絕大部分的資料都認為是6500萬年前的小行星撞擊所致,當然這有切實的證據,不過讓各位比較意外的是可能有兩次小行星撞擊,但具體是哪次就有些不好說了,因為兩次小行星撞擊相隔時間並不十分久遠。
  • 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是希克蘇魯伯隕石坑嗎?可能另有其主!
    恐龍滅絕的原因,絕大部分的資料都認為是6500萬年前的小行星撞擊所致,當然這有切實的證據,不過讓各位比較意外的是可能有兩次小行星撞擊,但具體是哪次就有些不好說了,因為兩次小行星撞擊相隔時間並不十分久遠。
  • 都說小行星撞擊導致了恐龍滅絕,超新星爆發生物滅絕,證據在哪?
    六千五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恐龍滅絕事件是大家津津樂道的,主流科學界都認為是小行星撞擊導致了此次滅絕,不過大部分朋友在提到這個滅絕原因都會加上一句,迄今為止仍然還在猜測中,事實上確實是沒有直接證據,但並不表示我們取得的間接證據不能證明此次事件。
  • 恐龍大滅絕「行星撞擊說」勝出?「火山爆發說」時間線對不上
    恐龍大滅絕「行星撞擊說」勝出?但至今為止關於恐龍滅絕的原因一直沒有定論,不過科學家們提出了各種千奇百怪的假說,包括氣候變遷說、物種爭鬥說、大陸漂移說、地磁變化說、植物中毒說、酸雨說、行星撞擊說、火山爆發說等等多達20餘種猜想。其中行星撞擊說和火山爆發說成為最主流的兩種猜想。
  • 導致恐龍滅絕的那次小行星撞擊,產生的坑是在哪裡?
    那人們由此會提出疑問:行星碰撞到了地球後,會殘留什麼東西嗎?在撞擊地球後釋放出的能量巨大無比,相當於10億顆原子彈的能量,10億顆原子彈的能量具體是什麼樣的概念呢?我們從歷史課本中學習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向日本投下了一顆原子彈,結果造成了廣島市20萬人的死傷,整個城市瞬間被夷為平地。就這一顆原子彈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力,更何況是10億顆呢。
  • 小行星撞擊令恐龍滅絕,但時間地點、角度都太趕巧了!
    隨後美國地質學家沃特爾·阿爾瓦雷茲(Walter Alvarez) 也發現了這條邊界,他在這道邊界裡檢測了微量元素銥,並在全球各地的白堊紀地質沉積物中發現了異常含量的銥。地球上的銥是一種稀有元素,含量非常少,但在小行星和彗星中這種元素卻很常見。通過年份測定,這些銥元素是約6600萬年前形成,這與恐龍滅絕的時間相吻合。於是他提出了「小行星滅絕恐龍」的理論。
  • 小行星撞擊的角度、地點偏一點,恐龍或許還在橫行
    於是他提出了「小行星滅絕恐龍」的理論。希克蘇魯伯隕石坑,小行星滅絕恐龍的佐證!  小行星滅絕恐龍的理論提出後,得到了很多科學家的質疑,並認為巨型火山爆發也可以造成如此現象。按照理論推測,要想滅掉地球75%的動植物,這顆小行星的直徑至少在10-15公裡、質量3000億噸,撞擊後會形成一個直徑200公裡的隕石坑,但縱觀當時地球發現的隕石坑,沒有一個符合。如果真是小行星撞擊所致,那隕石坑在哪?  在小行星滅絕恐龍提出後10年裡,沃特爾及認同該理論的科學家都沒有找到隕石坑,這不得不讓沃特爾懷疑隕石坑是在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