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ndo AB採用太空技術製造外骨骼,幫助手功能下降者提高生活質量

2020-08-28 HumanX

Tendo AB是一家年輕的公司,致力於為因脊髓損傷導致的手臂殘疾人開發柔軟而簡約的外骨骼。但是,該概念最初的設計並不是為脊髓損傷的手臂殘疾人設計的,甚至也不是為地球上的人設計的。最初的設計能成為Tendo AB公司的發展方向,是由創始人Sofie Woge與休斯敦的NASA合作進行研究過程中提出的,並被設計用於太空。

在合作期間,Woge意識到,儘管太空人在太空中進行大量運動以保持身體健康,但他們卻很少專注於手掌握力和精細的運動動作;這些動作對他們在太空的工作至關重要。她的解決方案是在所有工作中提供阻力的手套,這樣即使沒有重力,太空人手中的肌肉也可以保持活動狀態。該產品還可以在太空行走時(例如,將來在火星上著陸)提供幫助。Woge對風溼病有很深的認識。因此對她來說,太空人所遭受的影響與疾病,以及老年人或受傷而失去抓力的人們造成的痛苦,Woge都非常清楚。從隆德大學畢業後,她決定繼續進行此項工作。所以Tendo誕生了。


第一年,Woge主要是獨自工作,偶爾在朋友的支持下,在瑞典隆德的一個名為VentureLab的孵化器中工作。然後,她引入了一支由羅賓·古斯塔夫森(Robin Gustafsson)和龐特斯·倫馬克(Pontus Renmarker)組成的團隊,他們在機械工程和機器人控制領域提供了出色的能力。該團隊搬到了丹麥的歐登塞,以從世界上最大的機器人集群之一-歐登塞機器人公司那裡獲得支持。六個月之內,該團隊就安裝了第一臺原型機並投入運行,喬·薩拉沃特·科普弗(Joe Sarawut Kopfer)加入了該公司。他們的綜合能力造就了一支優秀的團隊,在工業設計,企業家精神,機械設計和機器人技術方面擁有豐富的知識。

開發Tendo機器人

從那時起,Tendo不斷發展壯大,其技術已發展成為一種纖巧的機動可穿戴機器人外骨骼-一種主動矯形器-可幫助用戶抓起、握住和放下物體。從而恢復了他們的抓力,並擴展了他們的獨立性。該產品具有獲得專利的執行器系統,該系統包括沿著手指、電池和電動機運行的人造肌腱。抓力是通過像操縱pulling一樣拉動筋來產生的。它使用人體信號作為信號源,具有直觀的控制方式,而無需覆蓋壓力傳感器或按鈕。它是一種革命性的控制系統,能夠幫助和增強身體自身不響應的信號,就像癱瘓的人一樣。Tendo的創新技術為用戶帶來了改變生活的可能性。

儘管市場上尚無可與Tendo完全媲美的產品,但也有類似的解決方案–但是,Tendo的產品具有一系列與眾不同的關鍵特性,包括直觀的控制,小巧的尺寸,產品在握住物體(彎曲)時會為用戶提供幫助,並提供主動支撐以再次張開手指(伸展)。經過不斷的努力,Tendo在超薄,緊湊的設備中開發了一種節能高效的機械解決方案,其產品的尺寸和重量僅為其最接近競爭對手的四分之一。

Tendo有權查看其用戶的使用數據,以查看他們每天所面臨的挑戰和挫敗感。Tendo的獨特優勢已得到客戶和職業治療師的廣泛認可。創新的解決方案將公司、用戶和診所緊密合作相結合,吸引了競爭對手和客戶的興趣。

雙手抓力弱的影響

想像一下,假如有一天醒來突然無法使用雙手,例如拿一杯水、穿衣服、刷牙、買菜或拿著餐具,這些日常活動都無法實現是不是很無助?由於缺乏雙手控制力,世界上約有5%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掙扎。無論是由於傷害、關節炎還是中風,在當今的老齡化社會中,所有這些都變得越來越普遍。

特別是那些因脊髓損傷而癱瘓的脆弱群體。僅在瑞典,就有將近6000人患有脊髓損傷。每年的新發病例為150例。許多患者在受傷時不到30歲,並且對日常生活的影響通常很嚴重:隨之而來的運動和感覺喪失通常會導致生活的局限性,因此會導致嚴重的獨立性喪失和生活質量下降。

對於高位椎骨受傷的人來說,諸如電動輪椅之類的輔助工具已證明,在其機動性和返回給使用者的自由度方面,生活發生了變化。但是,在列出生活質量最重要的功能時,手功能排名最高。儘管如此,當今針對該目標人群的唯一可用解決方案是昂貴且複雜的外科手術程序,需要長期的康復,或者是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跟蹤並幫助患者的工具助手。Tendo的目標是部署機器人技術,例如外骨骼設備,以實現與輔助輪椅在移動性方面相同的革命性功能。

不斷變化的目標和需求

獲得專利的Tendo技術的優點在於,它不僅可以應用於手,還可以應用於更多的身體部位,並且該產品重量不足200克,僅覆蓋拇指和前臂。通過使用相同的Tendo技術,該團隊可以幫助肘部、肩膀或膝蓋,從而使更多人可以日常生活,同時為公司提供了在幾個細分市場中擴大規模的可能性。

相信科技與習慣的力量,過更健康智慧的生活 —— HumanX

相關焦點

  • 機械外骨骼幫助人類更好的運動
    機械外骨骼是很多人類的夢想,可以讓你變得更加強大和有力,成為拯救世界的英雄。現在,很多機械外骨骼開始接近普通人的生活。每一步的踏出都在消耗身體的能量,但是,現有的很多機械外骨骼並不完美,甚至使得穿戴者更加疲勞。
  • 36氪首發|康復需求增長帶動外骨骼機器人市場,「邁步機器人」獲數...
    邁步機器人產品矩陣截至目前,基於其柔性驅動器的人機互動技術,邁步團隊已相繼推出了下肢康復外骨骼機器人、下肢助行外骨骼機器人、手部康復外骨骼機器人等多款醫療外骨骼機器人產品;最近,邁步團隊還發布了在日常生活場景下出行使用的助行機器人,用於輔助髖關節力量不足的人群行走。
  • 不一樣的「終結者」,日本腦電波控外骨骼裝置
    日本應該是世界機器人技術和產業最先進的國家,但日本也是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面對著老齡化,少子化造成的勞動力緊缺,日本將機器人技術發揮到一個更高的層次,通過腦電波控制的外骨骼裝置幫助老年人和殘疾人再次動起來。那它是怎麼做到的呢?
  • 科學家研發新型柔性外骨骼手套僅重148g
    導讀全球範圍內有超過5千萬人由於中風或脊柱損傷導致永久性的手部損傷,手是人類與周圍環境相交互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一旦喪失了手部功能,一個人獨立生活的能力和生活質量將大大受到影響,連吃飯喝水都將變得充滿挑戰。
  • 美軍曝光「第三隻臂」外骨骼機械臂
    這種設計十分接近電影《異形2》中,太空陸戰隊使用的M56「智能機炮」,這種重型槍械自備有輔助機械臂,便於士兵能夠快速操縱和開火。現實中的輔助臂「原型」僅有1.5公斤重,但能輕鬆舉起12公斤重的M240通用機槍,試想一下,步兵在執行巡邏或是警戒任務時,使用輔助臂能夠大幅減輕他們的持槍疲勞感,而且在使用武器射擊時,輔助臂還能有效降低後坐力,協助提高射擊的穩定性和精度。
  • 真實世界鋼鐵俠:穿上機械外骨骼,一起「復仇」一起飛
    圖片來源:wikia.com鋼鐵俠裝甲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是有原型的,這類裝甲被統稱為「機械外骨骼」(exoskeleton)。電影中斯塔克以驚人的速度更新著他的裝甲 ,而在現實生活中,科學家的研發速度遠沒有這麼快。讓我們來細數一下已存在的機械外骨骼設計與鋼鐵俠套裝還有怎樣的差距吧。
  • 「我們站起來了」 外骨骼機器人讓癱瘓殘疾人重拾信心
    12月3日,由省殘聯指導,四川肢殘協會和電子科技大學人機智能技術與系統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承辦的「科技改變殘疾人生活——外骨骼機器人」展驗活動在四川大學江安校區舉行,來自省殘聯、四川大學和成都、眉山的20餘名肢體殘疾人及志願者參加體驗活動,藉助外骨骼機器人,部分截癱殘疾人從輪椅上重新站了起來。
  • 外骨骼?沒錯你就是鋼鐵俠
    因此,外骨骼機器人一般是指那些能夠保護自身,並增強人類能力的可穿戴機電設備,從單一的穿戴電子類產品,後續逐漸形成電子、機械、仿生的跨界融合,形成一項面向未來的獨特前沿技術,在應用領域上也發展衍生到包含那些能夠增強(幫助康復)殘疾人的可穿戴設備,主要用於幫助病人做步態康復訓練。
  • 日本一公司推出外骨骼設備 可以幫助老年人工作
    據NewScientist報導,近日日本Innophys公司推出可穿戴外骨骼產品,可以幫助老年人的工作。 日本目前65歲以上的老人佔到該國總人口的約26%,人口老齡化有可能對各個方面產生不利影響。考慮到這種情況,日本Innophys公司推出可穿戴外骨骼產品,為老年人的工作提供技術方面的幫助。 這款可穿戴外骨骼產品看起來比較像「書包」,重量約為4kg。這款產品通過擠壓手壓泵來充電,內部沒有電池無需電力驅動;只需要擠壓手壓泵30次,加壓空氣泵進入裝置形成「肌肉」,這樣老年人能輕鬆的舉起約25kg的重物。
  • 衝壓機械手功能特點是什麼?
    如今工業行業發展十分迅猛,近些年來,許多工業機械設備應用於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衣食住行方面都可以見到自動化的影子,而機械手在自動化行業中也很常用,那你知道衝壓機械手功能特點是什麼嗎?下面相關信息由大學仕自動化設備採購服務平臺的工作人員為您詳細介紹。
  • 我軍以裝備,外骨骼時代要來了?
    ,似乎昭示著這項技術已經由概念演示走向成熟階段。、現狀、困境與前景,尤其是軍事領域的相關應用,以及它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1890年,俄羅斯工程師尼古拉斯·雅格設計出一種輔助步行裝置,它由壓縮氣體和木製彈力骨架提供回彈助力,幫助穿戴者在行走時節省力氣,加快速度。
  • 四川殘疾人體驗外骨骼機器人
    四川在線記者 李丹 韋維 攝影報導12月3日是聯合國設立的「國際殘疾人日」,旨在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促進和維護殘疾人的權利和福祉,並提高人們對殘疾人處境的認識,包括政治、社會、經濟和文化生活等各個方面。在第29個國際殘疾人日來臨之際,12月3日,由四川省殘聯指導,四川肢殘協會和電子科技大學人機智能技術與系統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承辦的「科技改變殘疾人生活——外骨骼機器人」展驗活動在四川大學江安校區舉行,來自四川省殘聯、四川大學和成都、眉山的20餘名肢體殘疾人及志願者參加體驗活動。
  • 中國智造再創佳績 悠行外骨骼機器人躋身國際外骨骼康復領域
    2020年4月初,悠行外骨骼機器人獲得了NMPA二類醫療器械註冊證,成為目前國內首個適用於「中樞神經病變導致下肢運動功能障礙的人群
  • 超科幻:探秘跨世紀的動力外骨骼
    起源:從插畫中走出的動力外骨骼動力外骨骼(Powered Exoskeleton),顧名思義,它不同於我們在以往的軍事戰爭或科幻電影中所見到的鐵甲洪流,而是附著於人體外部的「人工智慧」:為穿戴者提供保護,並根據人的肢體活動來感應、伺服、驅動機械關節重現動作,用以提供額外的動力,幫助使用者跑得更快、跳得更高、負重更強。
  • 中科院太空製造技術團隊介紹太空立體光刻3D列印的意義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的太空製造技術重點實驗室團隊在王功研究員帶領下,成功實現立體光刻3D列印技術對金屬/陶瓷複合材料進行微米級精度太空製造的零的突破。關於此次實驗的重要意義及研究過程中的難點,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專訪了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王功研究員。
  • 《流浪地球》中的外骨骼動力裝甲真的存在嗎?
    在科幻電影中看到「黑科技」的鏡頭已經不是一件稀奇的事了,科技的進步,讓許多科幻作家筆下的未來世界逐漸成為現實,在《流浪地球》這部開年科幻片裡,我們看到了非常多的黑科技運用到電影中,其中有一些技術已經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有一些仍然處於概念階段,或製造出的成品和電影中出現的差距非常之大,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在電影中那套出鏡率極高的外骨骼動力裝甲。
  • 能夠讓你變為超人的十款機械外骨骼
    動力外骨骼,最初出現在科幻小說中的機械及電子設備,是一種能夠增強人體能力的可穿戴機器。它能夠幫助人們跑得更快、跳得更高、能夠攜帶更多更重的東西,並且幫助穿戴它的人在戰場、建築工地或者其它有危險的地方生存下來。
  • 圖文盤點:移植前沿十大仿生機械技術
    近幾年科學技術的任性發展,包括3D列印技術和生物/機械通信,研究人員和科學家們開始製造人類器官,「印刷」腫瘤用以評估化療的療效,設計思維可控制的假肢等等。這些科技的進步,顯著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在這裡,我們盤點移植仿生假肢/體10個尖端進展。1.機器人外骨骼
  • 過去50年男人精子質量下降了一半!怎樣提高質量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 男科主任 姜輝介紹,早在90年代,就有國外研究專家分析發現,與30年代相比,90年代男性整體精液質量下降49.7%。雖說國外男性的體質與我國男性存在差異,但根據我國1981~2006年25年間數據也顯示,精子水平整體呈現下降趨勢。  明明生活越來越好,按道理說,精子質量應該有所提高才對。但赤裸裸的數據擺在我們面前:男性的精子危機席捲全球。  生活惡習會「殺」精  生活中,哪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行為,竟然在一步一步」殺滅「精子大軍呢?
  • 34歲北航博士研發踝關節外骨骼系統,即將學成歸國任教|專訪
    論文介紹了一種可攜帶線纜驅動的踝關節外骨骼(下稱 「外骨骼」),他告訴 DeepTech,該設備主要面向踝關節功能未完全受損的足下垂患者,目的是通過機械訓練讓其恢復健康。圖 | 可攜帶線纜驅動的踝關節外骨骼由於腦卒中、脊髓損傷或外傷等原因,足下垂患者的腳尖會不由自主地往下拖,稍不注意就會走路跌倒,進而引起關節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