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世界各國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也有千奇百怪的解決辦法。
隨著國內老齡化的加劇,越來越多人開始重視養老問題,想知道國外養老難題的解決妙招嗎?快來關注泰古「養老視界」,在家可知天下養老事。
一些老年人在日本東京玩木製啞鈴,慶祝"敬老日」
▼
老齡化給日本帶來深刻改變
觀察日本養老的問題和對策
對我國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日本是全球最早進入老齡化,也是老齡化程度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按照聯合國的標準,65歲以上老人佔總人口7%,即視為進入老齡化社會。日本早於1970年就突破7%。
2012年起,日本成人尿不溼的消費量超過嬰兒尿不溼。2019年,該國65歲以上人口達3588萬,佔比28.4%。
據預測,到2036年,日本65歲以上人口將佔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老齡化給日本帶來深刻改變,觀察日本養老的問題和對策,對我國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01
在日本老齡化人群養老金如何保障?
錢不夠,上班湊
在日本,任何有關退休政策和養老金保障的消息都會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
2019年6月,日本金融廳發布報告稱,如果一對日本退休夫婦,男性年齡在65歲及以上、女性在60歲及以上,退休後再活30年,就需要在領取養老金的基礎上,還擁有2000萬日元(約131萬人民幣)的金融資產,才能維持正常老年生活。
報告稱,如果僅僅依靠養老金,老人每月將會產生5萬日元的缺口——如果退休後再活20年,缺口為1300萬日元,再活30歲,缺口就是2000萬日元。
因此,建議日本民眾早為長遠投資,等到退休時可用自己持有的金融資產來補充晚年生活之需。
這份報告引起了日本全社會的震動。執政的自民黨對金融廳這份報告表示不滿並要求撤回,在野黨則藉機要求日本政府回應民眾的關切,對養老金體制是否難以為繼進行說明。
其實,在歷次參議院改選中,養老金話題都是輿論的主陣地。
在日本,養老金主要分三類
最基礎的是國民年金,為20歲以上未滿60歲全體日本居民包括外國人,必須繳納的年金;60歲到64歲之間,可自願選擇繼續繳納。
第二類是厚生年金,主要面向公司職員,由公司和員工各繳納50%。
第三類則是靈活多變、更具彈性的企業年金。
來自日本厚生勞動省年金局的數據顯示,日本國民年金平均領取額約5.6萬日元每月,厚生年金平均領取額約14.5萬日元每月。
多年來,日本市民的養老金領取額幾乎沒有增長,領取的起始年齡卻是一再延後。
日本80年代頒布的《老年勞動法修正案》規定,自1998年起廢止60歲之前退休的行為,從而使得60歲成為領取養老金的最低標準。2013年,日本政府進一步將法定退休年齡提高到65歲。
事實上,在日本常常能見七八十歲的老人仍在工作,日本政府也鼓勵企業允許員工在自願情況下將退休年齡延至70歲。
近期,日本第六大家電連鎖運營商野島電器公布新規,允許員工工作到80歲,令不少網友擔心:「這是要工作一輩子嗎」?
對於多數日本老人來說,「活到老,工作到老」是為了支撐晚年經濟所需。厚生勞動省2019年發布的「就業者長期推算」報告稱,到2040年,日本就業者中65歲以上高齡者的比例將達20%。
02
面對如此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
日本應對的方法是什麼呢
養老院種類繁多
在日本,養老院基本分為公立和私立(民間)兩大類
根據護理需求、費用、老人需要護理的等級等條件,又可以細分很多種類,不同種類的養老院接受入住的標準和收費標準不同。
例如:
公立養老院可以分為護理之家(care house)、特別養護老人院、介護老人保健設施等。
私立養老院則分為認知症老人專用住宅、面向老人的服務型住宅,提供護理服務的收費養老院等。
公立養老設施基本上以市町村為單位面向本地居民,大都每月費用在10萬日元左右,換算成人民幣約6580元。
其中,護理之家的覆蓋範圍最廣,基本以自理能力較好的老人為主;特別護理老人院、介護老人保健設施等公立養老院則以自理能力較差護理等級較高的老人為對象。這些在申請入院時都有相應的詳細規範。
私立(民間)養老院限制較少,收費也相對更高,從每月十幾萬日元到三四十萬日元分多個檔位,一般還需要一次性繳納幾十萬日元到幾百萬日元的入住費。其中,提供護理服務的收費養老院收費最高,也號稱服務最好。
案例:
這是一所位於東京普通住宅區的獨棟建築,入住的61名老人,平均年齡超過85歲。外來訪客進入時需要換上拖鞋,併到洗漱間洗手漱口。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為保護老人健康,養老院基本拒絕家屬探視。老人和家人要麼通過視頻聊天,要麼只能隔著玻璃見面。
在日醫公司這棟5層樓的養老院中,一樓分布著辦公室、接待室、理髮室、浴室、廚房等公共設施,二至四樓主要是居室,共有60個單人間和3個雙人間,五樓是活動區,配備有多名護理師和理療師,老人們在這裡可以健身,打麻將或者寫字等。
一名年近90歲的老太太說,他們兩夫婦原本在山口縣老家生活,是兒子讓他們搬到這裡。
「每天不用做家務,還可以玩玩麻將、寫寫毛筆字。」老太太說,這家養老院的單人間每月收費約42萬日元,或者入住時一次性繳納960萬日元,之後每月繳納22.5萬日元;雙人間的價格更高,每月約76萬日元,或者一次性繳納1920萬日元,之後每月繳納36萬日元。
若換算成人民幣,以這對夫婦入住的雙人間為例,要麼每月付費5萬元,要麼一次性繳納125萬元後,再每月繳納2.3萬元。
介護保險助力
即便在經濟相對發達的日本,也並非人人都能住得上、住得起養老院,居家養老仍是日本老人最主流的養老方式。而介護保險制度,則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上世紀60年代以來,日本相繼出臺了《國民健康保險法》《老人福祉法》等有關社會醫療保健福利的法律制度,社會福利制度逐漸得到充實完善。
但是,隨著老齡化加劇,日本政府在老人醫療護理等方面的負擔逐漸加大,亟需一套專門的保險制度來為老人的日常護理提供保障。1997年日本老齡化率超過15%,正是這一年,日本制定了《介護保險法》。
《介護保險法》於2000年4月正式實施。該法第一條規定:「因年老而發生的身心變化所引起的疾病等原因,國民陷入要介護狀態,入浴、排洩、飲食等需要照顧,需要機能訓練和護理,需要療養及其他醫療的,為其提供必要的保健醫療服務和福祉服務,使其能夠有尊嚴地度過與其具有的能力相適應的自立生活,根據國民共同連帶理念建立介護保險制度……」
根據該制度,40歲以上的日本人和在日外國人都必須加入介護保險,原則上,到了65歲即可以享受介護服務。需要介護服務的老人或者殘疾人向政府部門提出申請後,相關部門和主治醫生將為其確定需要介護服務的等級及需要提供的養老服務項目。
據了解,日本的介護等級從輕度到重度可分為自立、要支援和要介護三大類。其中,要支援分為2個等級,要介護又從輕度到重度分為1至5級。
根據認定的身體狀況不同,老人可入住不同類型的養老機構,或享受不同程度的上門介護服務。
在日本,介護保險是與國民健康保險、國民年金保險等並列的基本社會保障制度。不過,這項制度在覆蓋面廣、功能多樣的同時,也面臨財源緊張、介護人員不足的困境。
日本介護保險的資金來源主要包括介護保險加入者的保費以及政府稅收。2015年以前,個人只需支付介護服務費用的10%,其餘部分由國家負擔。
但是,由於老齡化進程加快,需要介護的老人在增加,政府的財源日益緊張。2016年起,較高收入者的個人支付比例提高到20%,2018年進一步提高到30%。
目前的情況是,根據收入情況分類,收入越高,個人支付部分比例越高。
現行《介護保險法》規定,65歲後需要介護服務的老人為第1號被保險者,目前日本約有3400萬人;因罹患癌症、糖尿病等並經鑑定需要接受介護服務,即使未滿65歲也可使用介護保險享受介護服務,這部分人為第2號被保險者,約有4200萬人。
但是,日本介護勞動安定中心2017年的調查數據顯示,介護行業自2013年以來已連續四年呈現人手不足的現象。日本厚生勞動省曾在2015年做出預測, 2025年日本介護人員缺口將高達38萬。
介護人員不足的嚴峻現實,使得部分老人只能依靠「老老」介護——即一名老人照顧另外一名老人,或者年歲已長的子女照顧年歲更長的父母。
然而,「老老」介護往往力不從心,壓力過大還易釀成事故。因此,不少老人選擇了異國養老。一些日本老人,在退休後移居到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物價較低、生活較舒適的國家。
其中,泰國自2002年起發力全球養老市場,推出養老籤證(Non-O-A),最先吸引的就是同在亞洲的發達國家日本。
馬來西亞早在1996年就開始推廣「銀髮計劃」,2002年改名為「我的第二家園」計劃,為符合資格的外國人辦理退休籤證。
菲律賓亦有特殊退休居住籤證(SRRV)和微笑計劃,旨在吸引外國人前去投資旅遊、養老度假。
不過,美好的想像之下,異國養老的現實仍藏有暗礁。對於日本老人來說,能否適應異國氣候和飲食,能否融入當地生活,都需要他們三思而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