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的議題一直以來都非常熱門,從乳糖不耐、牛奶蛋白過敏喝羊奶、牛奶會致癌、牛奶會導致骨質疏鬆症,甚至還有許多人說人類壓根就不能喝牛奶,站在營養師的立場上我是非常鼓勵大家喝牛奶補充鈣和優質蛋白,那麼有關於牛奶的一些傳言,到底是真還是假?
牛奶是膳食鈣的極佳來源,但是很多家長認為牛奶及乳製品會引發哮喘病。其實,這種說法是片面的:只有在您的孩子確診是對乳製品過敏的情況下,牛奶及乳製品才有一定的可能會引發哮喘病。
但不幸的是,由於這一誤解,很多家長不必要地禁止孩子食用乳製品。而從兩歲開始,兒童80%的膳食鈣攝取量主要來自牛奶及其製品。所以不分情況的避免食用乳製品對骨骼健康是非常不利的,尤其是骨骼正在飛速發育的兒童時期。
對於哮喘這個疾病本身不會對骨骼健康造成威脅,但如果長期服用某些用於治療哮喘的藥物,可能會對骨骼造成不良的影響。抗炎藥物,如糖皮質激素類,常用於治療哮喘。但是這類藥物會降低人體從食物中吸收鈣的能力,同時增加腎臟對鈣的排出量,並減少新骨形成,降低兒童的骨骼儲存量。
因此家長要特別關注患哮喘病兒童的骨骼健康,確保他們每天都可以攝入足夠的鈣,並從事儘可能多的的負重運動。有的醫生還可能建議患哮喘病的兒童每天額外增加鈣的攝入。
有一部分不願喝牛奶的人,是因為聽說牛奶致癌。他們認為牛奶裡的某些激素或某種物質,會刺激癌細胞增長。事實上,在動物飼養中,適用較普遍的是生長激素,和人類癌症,比如會增加某些婦科癌症發病風險的雌激素完全不同。
其中有一篇就是酪蛋白與肝癌相關的動物研究。實驗設計是用黃麴毒素打入老鼠肝臟誘導肝腫瘤,且吃以酪蛋白(牛奶最多的蛋白質之一)組成的飲食。通過對比,發現吃酪蛋白組的老鼠,肝腫瘤狀況嚴重許多。
首先,導致肝癌的因素有很多很多,最主要是喝酒、病毒感染、黃麴黴、肝硬化等等,和實驗的老鼠不同,沒有人會直接拿黃麴毒素打自己的肝臟,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不太可能在短期內接觸到大量的黃麴黴(致癌物)。需要指出的是,這項研究沒有指出健康老鼠單吃酪蛋白會不會誘發肝腫瘤,如果不會,頂多只能說大量的酪蛋白會惡化肝腫瘤,而不能說直接說酪蛋白會誘發肝癌。在這個研究中酪蛋白是唯一的蛋白質來源,和人類飲食結構差距甚遠,即便按照中國營養學會的建議,每天攝入相當於300克牛奶的乳製品,其中也僅含有7.5克左右的酪蛋白,還佔不到一天的10%。
那些顯示牛奶和癌症有很弱關係的研究也基本基於小鼠實驗,在人體是否成立目前是完全不確定的。另外基於大數據的流行病統計顯示,並沒有有效的牛奶致癌的證據。
的確,中國人有90%以上都有乳糖酶缺陷的問題,在乳糖酶的基因有個片段(LCT基因),會在離乳進入兒童期後活動減弱,造成人類乳糖酶的合成漸漸的減少,逐漸失去消化乳糖的能力,出現乳糖不耐受。
但這不能作為人類不能喝牛奶的鐵證!母乳當中最主要的碳水化合物就是乳糖,只是因為基因或者某些疾病導致了在成年期後無法很好的消化乳糖。而且乳糖不耐症不代表不能喝牛奶!我們可以選擇無乳糖的牛奶或者乳製品,例如酸奶、奶酪等,同時市面上也有很多乳糖酶的產品,可以和牛奶一起喝來彌補自身乳糖酶缺乏的問題,而且,許多經驗告訴我們乳糖耐受性是可以訓練的,循序漸進,逐漸增量,從每次一小口15ml逐漸增加到1袋奶200ml是沒問題的。
一篇美國醫學會兒科期刊(JAMA Pediatrics)的研究,該研究發現青少年時期喝牛奶,男生在進入中老年後的髖骨骨折風險提高,也不會降低女生停經後骨質疏鬆的風險。這篇文章的數據來自於美國兩項大型流行病學研究,長期追蹤受試者成年至中年人的飲食與健康狀況,並請這些受試者回憶青春期飲用牛奶的狀況,在追蹤至老年的骨質狀況。
這篇文章存在著回憶偏差(recall bias),試問,有多少人可以準確無誤的記得十年前你平均多久喝一次牛奶?一次喝多少呢?可能我們大部分人都記不得半年前的飲奶狀況,更不要提如此久遠之前的事情。
相反的,其實有非常多的研究已經指出不喝牛奶會增加骨質疏鬆問題的風險!
食物的營養素價值高低,不僅僅要探討含量,更要考慮吸收率,的確有些蔬菜的鈣含量是遠超牛奶的,例如芥菜,每230毫克/100克;紅薯葉,每174毫克/100克。但實際上,大部分植物性的鈣質來源比起牛奶差了許多,植物性鈣來源通常含有大量的膳食纖維、植酸和草酸,會結合鈣質而減少吸收,這是吸收率大幅下降。也導致菠菜鈣吸收率只有5.1%,黑芝麻更僅有3.5%,遠比牛奶的32%來得低。此外,豆漿的鈣含量僅為牛奶的1/20,每100g僅有5毫克的鈣質。因此蔬菜、豆漿相比於牛奶都不是很好的鈣來源。
作為營養師,並不是鼓勵大家單純以牛奶或者是豆腐作為唯一的鈣質來源,每一種食物都有各自的優勢和缺點,因此我們飲食需要均衡,以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為標準,什麼都吃但是都不超量,這樣才能獲得最完善的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