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相地層特異保存的甲龍類恐龍反映了白堊紀捕食者與獵物之間的動態關係

2021-02-28 北京自然博物館

捕食者與獵物之間的動態關係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提升捕食模式和效率以及被捕食者反應的一個重要的進化驅動力。在相關的生態策略中,偽裝對於動物的視覺隱藏尤為重要,特別是被廣泛使用的反蔭蔽技術(動物保護色的一種形式,導致動物背部顏色深於腹部,投射光線使動物全身顏色均勻且不醒目)。由於擁有較大的體型和群居隔離手段,現生的陸地大型食草動物(例如大象和河馬)大多不具備顯著的反蔭蔽能力,也不用面對強烈的被捕食壓力。現代的捕食者與獵物之間的動態關係可能無法用來解釋中生代的情況,因為中生代被大型敏捷的獸腳類恐龍統治。覆盾甲龍類恐龍具有厚重的表皮盔甲;這些結構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用來反抗肉食性恐龍。然而,很少有直接的證據可以證實上述推論。

圖1 馬克米切爾北盾甲龍的精美骨骼和頭骨素描圖[據Brown et al. (2017)修改]

近日,加拿大、英國和美國的科學家聯合命名和描述了一個精美三維保存的結節龍科甲龍類新屬種:馬克米切爾(種名)北盾甲龍(屬名)。北盾甲龍具有一些區別於其它甲龍類的典型特徵,包括額頂骨區域的一個大的皮質骨板、尖銳的三角形顴骨角、外鼻孔背視不可見以及副肩胛骨棘充當最大的膜質骨板(圖1)。這一類群的精美骨骼發現於加拿大阿爾伯塔省的早白堊世地層,保存了十分難得的皮膚結構,包括了近乎完整的表皮鱗片和角鞘。科學家們通過質譜分析識別了標本中有機殘留物的黑色素,並且在較大的副肩胛骨棘表面觀察到了更亮的著色現象;這與普遍存在的脊椎動物反蔭蔽模式一致。質譜分析的結果表明:該生物的背甲覆蓋物可能通過褐黑素體現為紅棕色(圖2)。北盾甲龍的估算體重達到1300千克。這一類群顯著大於許多現生陸地哺乳動物,在進化過程中可能經歷了強烈的被捕食壓力並最終具備了反蔭蔽能力。反蔭蔽模式的存在表明:來自於白堊紀肉食性恐龍的被捕食壓力足夠強烈,以至於這種壓力選擇出善於隱藏偽裝的大型植食性恐龍,儘管它們已經具有厚重的背側和外側防護盔甲(圖2)。這一發現展示了中生代和現代陸地生態系統在脊椎動物捕食關係方面的顯著差異。

圖2 馬克米切爾北盾甲龍的復原圖[據Brown et al. (2017)修改]

相關焦點

  • ...發現迄今中國面積最大、保存最好、多樣性最高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
    這些恐龍足跡多數保存著良好的行跡,行跡模式清楚,反映了恐龍的行走速度等信息。足跡點的層面上保存了波痕、泥裂、蟲跡等豐富的沉積構造和遺蹟化石,顯示出恐龍在旱季湖畔(湖岸帶或湖灘)活動(如飲水、進食)的生活畫面。這是中國首次發現大型恐爪龍類行跡(由多個足跡組成),也是目前中國範圍內發現的最大的恐爪龍類足跡。
  • 廣東發現大量白堊紀時期恐龍化石 恐龍為何偏愛這裡?
    為什麼當時的廣東會成為恐龍最愛的安家之地呢?原來,白堊紀中晚期氣候普遍高溫、乾旱,隨恐龍化石一道出土的紅砂巖就是佐證之一。「高溫下,鐵發生化學反應會變成紅色。」佛山地質局總工程師劉建雄說。然而也有例外。劉建雄向記者展示的一份廣東省白堊紀古近紀盆地分布略圖顯示,廣東地區除了高山之外,還有眾多的盆地。
  • 白堊紀恐龍比侏羅紀更加繁盛,電影為何不叫《白堊紀公園》?
    白堊紀恐龍比侏羅紀更加繁盛,電影為何不叫《白堊紀公園》?我們熟悉的恐龍電影系列《侏羅紀公園》給我們帶來了一幅生動的恐龍時代景象。不過在這部電影下,我們都被潛移默化地騙了。因為實際上,無論是侏羅紀公園,還是侏羅紀世界系列,裡面出現的大部分恐龍都是生活在白堊紀的,比如暴龍、三角龍等。非鳥恐龍類在地球上生活超過了1.6億年,跨越了三個地質歷史上的「紀」: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它們最繁盛的時段應該在晚侏羅世到早白堊世,而大眾最為熟悉的恐龍大多來自晚白堊世。有趣的是,除去一些晚侏羅世的龐然大物,大部分侏羅紀的恐龍都不為大眾所知。
  • 白堊紀恐龍繁殖受挫 不能孵化的恐龍蛋變化石(圖)
    除了火山噴發,此時的地球海平面急劇下降,發生大規模海退,在赤道地區,包括我國南方廣大地區及北方一些地區形成了大片紅色地層,這種地層是氣候乾旱、植被大量減少、強氧化環境共同作用下的結果。宜興發現恐龍蛋的地方也是這種地層。  此外,白堊紀還發生了一次小行星撞地球事件,這些原因都導致了恐龍的滅絕。
  • 侏羅紀和白堊紀都屬於恐龍時代,它們之間有什麼區別嗎?
    作為中生代的兩個紀元,儘管在某種意義上都屬於恐龍時代,但是侏羅紀和白堊紀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侏羅紀是距今2.01億年前至1.45億年前,是介於三疊紀和白堊紀中間的一個時期。而白堊紀則是從侏羅紀結束之後一直持續到了6600萬年前,也就是距今1.45億年前至0.66億年前。
  • 侏羅紀和白堊紀都屬於恐龍時代,它們之間有什麼區別嗎?
    作為中生代的兩個紀元,儘管在某種意義上都屬於恐龍時代,但是侏羅紀和白堊紀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侏羅紀是距今2.01億年前至1.45億年前,是介於三疊紀和白堊紀中間的一個時期。而白堊紀則是從侏羅紀結束之後一直持續到了6600萬年前,也就是距今1.45億年前至0.66億年前。
  • 北京延慶縣政府稱該縣境內發現大批恐龍足跡化石
    新華社北京1月9日電(記者 塗銘)北京市延慶縣政府9日舉行新聞發布會稱,該縣境內發現了大批距今1.4億年至1.5億年前晚侏羅世的恐龍足跡化石。專家表示,這是北京地區首次發現恐龍存活過的證據。    據延慶縣政府介紹,2011年7月,中國地質大學地質公園(地質遺蹟)調查評價研究中心科研人員在對延慶境內的地質遺蹟進行科學調查期間,在位於延慶縣千家店鎮的延慶矽化木國家地質公園內發現大批恐龍足跡化石,這些恐龍足跡被保存於上侏羅統土城子組三段紫紅色砂巖中。
  • 「中國龍城」山東諸城發現甲龍類恐龍新屬種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新華社訊 (記者吳書光)中國古生物專家近期在山東諸城發現一個較完整的甲龍腸骨化石,從而建立了甲龍類恐龍的新屬種,已被正式命名為「諸城中國甲龍」,這一發現增加了諸城恐龍動物群中恐龍的多樣性。
  • 山東諸城發現甲龍類恐龍新屬種 正式命名為「諸城中國甲龍」
    記者12日從諸城市恐龍文化研究中心獲悉,國內權威學術期刊《地質通報》近日刊登了由諸城市恐龍文化研究中心王克柏、張豔霞、陳樹清、王培業及山東省地質科學研究院陳軍等撰寫的《山東諸城地區晚白堊世一新的甲龍類恐龍》一文。基於在山東諸城臧家莊化石點上白堊統王氏群中採集的一個較完整的甲龍類的右側腸骨化石,判斷其代表了一甲龍類新種,古生物專家將其命名為「諸城中國甲龍」。
  • 海陽郭城發現大量白堊紀植物化石(組圖)
    該區域存在大量白堊紀植物化石以及令人驚嘆的炭質頁巖。專家認為,在郭城發現的萊陽群地層厚度大、各組層位出露齊全,具有重要的巖石地層學研究價值。白堊紀(英語:Cretaceous Period)是地質年代中中生代的最後一個紀,長達8000萬年。白堊紀因歐洲西部該年代的地層主要為白堊沉積而得名。
  • 白堊紀地層的人腳印,人類曾多次險被毀滅,史前最文明的照片
    金屬球的三年和28億年歷史在南非,克拉克山坡上的金屬凹槽在數百個地層中發現。關鍵是地層是28億年歷史的底部。四,鐵鍋(3億年前)1912,一家美國電子工廠的員工聯合證明,這種鐵是3億年前在煤炭中發現的。五,古埃及木鳥滑翔機這種鳥是在古埃及陵墓中發現的,現在保存在開羅博物館裡。
  • 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恐龍
    大家好,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小可健談,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恐龍。北票龍北票龍是一種長有羽毛的肉食性恐龍,是在遼寧省的北票市發現的因此命名為北票龍,在不知道這種恐龍的時候,很多人都不知道有這麼個地方,所以可以說是北票龍提高了北票市的知名度。
  • 日本首次發現暴龍科恐龍牙齒化石 保存完好(圖)
    中新網7月14日電  據日媒報導,日本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和長崎市本月14日宣布,從該國長崎市約8100萬年前的白堊紀後期地層中發現了兩顆暴龍科恐龍牙齒化石。  日媒稱,從牙齒的厚度和地層所屬的年代推斷,它可能來自於全長10米的大型恐龍。
  • 從三疊紀到白堊紀,恐龍到底是怎麼演變的?
    從三疊紀到白堊紀,恐龍到底是怎麼演變的?之前的文章中已經提到,恐龍是從三疊紀末活躍到白堊紀的,恐龍家族數量龐大,而且隨著時間、環境的變化,恐龍的體型也在逐漸的變大,外形特點也在一直變化著。想知道恐龍到底是怎麼演化的嗎?我們且往下看。
  • 白堊紀的鯊魚「金廚鯊」
    金廚鯊又名白堊刺甲鯊,白堊刺甲鯊是頂級海洋掠食動物,被稱為「白堊紀的咽喉」,大小與大白鯊相當。與滄龍同一個時期;但滄龍的體型在演化中逐漸變得龐大,性格愈發兇猛,科學家推測,一隻成年滄龍可以對抗幾隻金廚鯊,它們不再是對頭,而變成了獵手與食物的關係。在白堊紀晚期,刺甲鯊是海洋中體積最大的鯊魚,也是最令對手生畏的捕食者之一。它的暱稱為「金廚鯊」,能用象廚房刀具一樣的滿嘴利齒,將獵物切成薄片或小塊。
  • 迷你豫龍,這隻小恐龍當寵物剛剛好
    為此,研究人員專門對其做了一個立體的解剖及骨密度測試,測試結果表明,這是一隻僅有一歲的幼年竊蛋龍標本,從頭至尾約50釐米,也是迄今最小且保存完整的竊蛋龍化石。研究人員根據其幼小的體型,同時又是在河南地區發現,因此取名為「迷你豫龍」(YuLong mini)。
  • 恐龍家族添新屬種:晉地甲龍
    圖片由山西地質博物館提供本報5月13日訊(記者 李飛飛)恐龍化石是最為人們所熟知和熱愛的,恐龍研究也始終是古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和重點,對人們了解地球生命的演化和探究現代陸地生態系統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今日上午,山西地質博物館古生物研究成果發布會上,「晉地甲龍」化石、「擇義王氏鱷」化石和鋸齒龍類化石三項古生物研究成果首次公開亮相。
  • 福建發現一大群恐龍足跡!或有人類未知的「新恐龍」
    林斯乾 攝邢立達說,恐龍足跡是自己的分類系統,不同大類的恐龍,其足部骨骼結構有著很大的差異,這些獨有的特徵會反映到腳印的形狀上,因此我們可以由此判斷造跡恐龍是肉食性還是植食性。根據恐龍腳印的輪廓及形狀還可以區分獸腳類、蜥腳類、小型鳥腳類、禽龍-鴨嘴龍類、劍龍類、甲龍類和角龍類等。
  • 化石群專欄:馬達加斯加·恐龍
    早在白堊紀就已經是一個獨立的島嶼,並且足以養活大型恐龍。獨立的大島嶼:馬達加斯加島面積58.7萬平方公裡,與非洲只隔著一條幾百公裡寬的海峽。與大陸的生物群落截然不同。因為在地質歷史上,馬達加斯和非洲已經分離太久,甚至還不如與印度的關係緊密。
  • 神奇的動物在哪裡:白堊紀的北極霸王——白熊龍!
    北極熊是今天北極地區的陸地上最兇猛的捕食者,在距今 7000 萬年前,北極圈內生活著一種生態位與今天的北極熊相同的食肉恐龍,這種食肉恐龍就是白熊龍。白熊龍是霸王龍的親戚,不過它的體形比霸王龍小很多。其實巖石中保存的化石非常少,只有幾塊碎片而已。但是這幾塊碎片足以證明這種恐龍與大名鼎鼎的霸王龍是近親。後來,古生物學家認為新發現的這種恐龍是白堊紀時期北極圈內的頂級掠食者,就像今天生活在北極圈內的北極熊一樣,所以古生物學家將這種恐龍命名為白熊龍,意思是「和北極熊一樣的大蜥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