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化:經典理論與完美實踐
分散化是金融投資唯一免費的午餐
—— 199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裡·馬科維茨
1952年,馬科維茨在《金融雜誌》上發表了分散化的經典理論,這一理論之後被認為是金融史上的裡程碑,開創了現代組合投資理論的先河。這篇文章是馬科維茨在芝加哥大學的博士論文,該論文在答辯中備受指責,答辯委員會主席、經濟學大師弗裡德曼甚至認為,分散化投資的理論基礎「均值方差分析」根本就不是經濟學,然而,正是這不像傳統經濟學的「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簡要思想,讓馬科維茨獲得了199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理論之所以被奉為經典,是因為它有實踐意義。
耶魯大學捐贈基金,就是分散化理論的完美實踐案例。20年間,該基金創造了16.1%的年均回報率,不僅在大學捐贈基金中排名第一,遠遠高於大學基金平均11.6%的年均回報率,且在全球機構投資者排名中也名列前茅。其投資負責人史文森曾公開表示,耶魯大學捐贈基金的超額收益率主要來自分散化的大類資產配置,資產配置決定了投資組合的回報率,因為當投資組合充分分散化並且相對穩定後,選股和擇時等其他因素都不再顯著影響投資回報率。
如果我們也能分散化
分散化理論是否適用於我國市場呢?我們基於中國股市和債市做了實證分析。
為了簡化分析,我們只考慮投資中國的滬深300指數和上證國債指數,下圖的藍色曲線表示這兩種資產構成的投資組合的收益與風險。如果中國投資者在投資組合中加入美國股市,分散化會如何影響我們的收益與風險呢?在投資組合中加入標普500指數後,我們得到了下圖中的紅色曲線。很明顯,加入國際投資組合後,投資者可以獲得更高的投資收益,同時顯著降低投資風險,這就是分散化投資帶來的優勢。
你為什麼做不到:本土偏好
投資者普遍從內心深處傾向投資於自己最「熟悉」的本土市場,最好是同城市場,因為熟悉的投資品種能給你假想中的安全,進而為你帶來舒適感,而投資遙遠陌生的市場為帶來你恐懼感。
即使在擁有百年以上歷史的發達市場,本土偏好也是投資者繞不過去的一道坎,下圖為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四個市場中的投資組合佔比情況,綠色部分表示本土偏好導致的對本國股市的超配比率,藍色為各國投資本土市場的比重,紅色為本國市場佔全球市場比重。
過去10年,行為金融學的大力傳播讓不少頂尖投資者嘗試走出舒適區,這讓對本國股市的超配比率持續降低,但即便如此,截至2010年,最為開放的美國市場仍然對本國市場超配接近30%,澳大利亞對本國市場超配高達70%。英國和加拿大分別超配42%和60%。
試想一下,作為一位澳大利亞投資者,澳大利亞股市僅佔全球股市市值的3%,投資者卻把絕大部分身家投資於澳大利亞本土股市,不但放棄了全球股市的投資收益,還忽視了分散化降低風險的優勢!這還是發達市場的投資者嗎?
事實上,作為新興市場的投資者,本土偏好的投資傾向比發達國家要有過之而無不及。2018年初中國股市僅佔全球市場的3.1%,和澳大利亞半斤八兩,但是如果我們仔細檢視自己的投資組合,或者問詢身邊朋友的投資組合,有多少人會把超過一半的資產配置在海外市場?
當然,你不願意觸碰海外市場似乎擁有充分理由,比如缺少投資應該具備的信息,資金的出入境需要成本等等,但是這些成本在信息全球化和資金全球化的當今,已經都不是重要問題,並不會帶來顯著的投資成本上升。
事實上,能否克服本土偏好帶來的投資舒適區,已經成為衡量一位投資者是否足夠理性和成熟的標誌之一,越是接受過良好投資理財教育,並且擁有更多投資經驗的投資者,也會擁有更加分散化的投資組合。
分散化能夠應用到房產投資嗎?
分散化作為金融投資第一原理,長期以來大多運用在大類資產組合配置或者證券投資組合分析中,當我們用分散化理論分析房產投資,似乎會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
我們先看反方觀點——房產投資本身就和分散化投資理念背道而馳。對於普通中產家庭來說,首套房產往往可能佔據家庭的大部分金融資源,更別說很多家庭還得向親朋好友求助,或在銀行背負長達二三十年的巨額按揭貸款。
部分經典金融學教科書秉持分散化投資理論,主張家庭的購房時點最好延至50歲左右的家庭財力雄厚時期,此時投資房產才能真正實現分散化。你可能會問,20歲不買房,房價上漲怎麼辦?這一理論流派主張在20歲投資於房產相關的證券化資產,比如REITs或者房地產行業的上市公司股票,以對衝房價上漲的風險。可能你已經看出來了,這一流派似乎更適合於成熟穩定的市場。
再考察正方觀點——房產投資恰恰是最能體現分散化投資理論的,只不過房地產投資實現的不是橫向的資產分散化,而是貫穿投資者一生的、縱向的時間資產分散化。
按照反方觀點,50歲再購置房產,確實實現了這一時點家庭資產的分散化,而20歲時四處借債購房,對房產的投資比重過高,違背了分散化原理。但是站在投資者一生的縱向視角看,你應該在一生的時間裡分散化投資於房產,而不是只在50歲以後有限的歲月持有房產,否則你在年青歲月裡獲得的不是分散化,而是低配風險。
仔細琢磨,似乎這一觀點更容易被中國市場的投資者接受。
房產投資需要國際化嗎?
對於證券投資組合,國際化毫無疑問能夠降低風險、提高收益,現在的問題是,房產投資也要進行國際化分散組合嗎?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兩個因素,一是投資者的財富規模,二是不同國家或地區之間房產價格變動的相關性。
首先,你的財富規模是否已經增長到需要進行國際化分散組合的地步,這並不需要你的資產達到李嘉誠或者巴菲特的級別,凡是在國內已經擁有房產,並且希望繼續投資房產的投資者,都可以用國際化分散的思路進行房產投資。
至於相關性的問題,勿庸置疑,國家或者地區間房地產價格的相關性,遠遠低於股票或者債券價格變動的相關性。曾經獲得國際房產投資協會研究獎項的一篇實證論文就發現,如果在已經分散化的全球證券投資組合基礎上增加本國房產的投資組合,在投資收益不變的情況下,最高能降低10%的投資風險,如果繼續加入國際房產投資組合,那麼投資風險將有可能繼續下降10%。
相同收益條件下承擔更低的投資風險,這就是金融投資傳說中的「免費的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