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一個人煩惱的根源,其實就是一個字

2020-12-03 騰訊網

生活就像是一杯白開水,你可以任意往裡面加鹽或者糖。

有些人不停往水裡添加各種佐料,直到杯子裡的水都已經溢出來了,最後喝到嘴裡的水卻是苦澀的味道。

我們時常會感到煩惱,喜歡用「人生苦短」來表達自己煩惱的心情。

甚至很多人對於「生活」進行了另一種詮釋:生下來,活下去。

看似平淡的六個字,卻透露出無可奈何的煩惱。

而一個人之所以會煩惱,其實根源就是一個字:貪。

佛說:「欲不斷,難出婆娑。」——我們想要逃離婆娑世界,佛說需要斷欲。

尋常欲望比如衣食住行並不會給我們帶來煩惱,真正能夠給我們帶來煩惱的欲望,其實就是「貪」。

在這樣一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中,人的欲望被無限放大,人們每天都在面對各種各樣的誘惑,於是佔有欲就被激發起來了。

當欲望不斷被放大而無法得到滿足時,人的煩惱就會越來越多,幸福感自然就越來越少。

為什麼會焦慮?因為你的欲望大於了你的能力。

如何才能幸福?讓你的能力超過你的欲望,減少你的欲望。

《伊索寓言》裡說:「有些人因為貪婪,想得到更多的東西,卻把現在所有的也丟掉了。」

我們從小就聽過的關於「丟了西瓜撿芝麻」的道理,不也還是在說「貪婪」的問題嗎?

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丹尼·羅德克說過:

「世界上幾乎所有大宗教都有這一條戒律,就是反對貪婪。」

「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可聽到人們用鄙夷不屑的口吻說出貪得無厭、貪心不足、貪婪成性等鞭笞貪婪的詞彙來。」

由此可見,貪婪這種人性的惡習,是人性中無法隱藏的缺陷。

很多人會貪婪金錢,其實就是沒有真正理解金錢的本質。

因為從本質上來說,金錢其實只是一種工具而已。可一旦這種工具變成「目的」時,人就會為此而煩惱。

當人性的貪婪被強烈的欲望激發出來的時候,金錢就會成為人生的目的,於是開始被貪婪給牢牢控制——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斷不了貪婪,也就是無法逃離「婆娑世界」,當然就不能獲得人生的幸福。

列夫託爾斯泰曾經講過這麼一個故事:

有個人想要得到一塊土地,地主就對他說:「清早,你從這裡往外跑,跑一段路就插個旗杆,只要你在太陽落山前趕回來,插上旗杆的地都歸你。」

於是那個人就拼命地跑,太陽已經偏西了他還妄想再跑上一段路程,企圖獲得更多的土地。

結果因為太累,摔了一個跟頭後就再也沒能起來。有人就在他倒下的地方隨便挖了一個坑,把他就地埋了。

牧師在給他做禱告的時候說:

「一個人到底需要多少土地呢?就這麼大。」

在《增廣賢文》裡有句話說:「廣廈萬間,夜眠七尺;良田千頃,日僅三餐。」

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就算你能夠一天賺一個億,每天也只不過吃三餐而已。

無論這三餐有多麼豪華,多麼奢靡,歸根結底也只是口腹之慾罷了。

貪婪,是一種過度膨脹的私慾。

無論是對美食、金錢,抑或是權利等,都永遠不可能得到絕對的滿足。貪多的結果,只能是給自己增添更多的煩惱。

孟子在《魚我所欲也》中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當我們面對誘惑的時候,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降低自己的欲望,戒掉自己的貪婪,畢竟在生活中,魚和熊掌是不可兼得的。

欲望少一點,幸福就會多一點,煩惱自然就會少一點。

—END—

文/知陽;圖/網絡

本期話題:你是否認同「金錢的本質是工具」的觀點呢?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發表你的看法。

相關焦點

  • 佛說,「命薄福淺」真正根源,不是不敬佛,是不懂此「二字」含義
    導語佛說:"一切唯心造",其實我們人生在世,我每個人都想要有自己的一個好的福氣,但是人們的福氣又是不太一樣的。就好比如我們佛教裡所講的一切由心造所說的一樣,我們的心裡裝著什麼,我們的福氣就會受到心中所想的影響。
  • 佛說:這是一個娑婆世界,娑婆即遺憾
    因此,我們在不同的年齡裡,有著不同的煩惱,你讀不懂我的愁,我體會不了你的苦,其實也都是正常的。本來你我就是路人,各有各的人生,只是偶爾遇到又各自前行而已。為什麼非要對他人滿懷期待呢?兩個人只不是一起走過一段路而已,何必把懷念弄得比經過還長!世間所有不盡人意之事,全靠硬抗,所以,要接受成長,也接受所有的不歡而散。
  • 佛說:若不回頭,誰為你救苦救難;如能轉念,何須我大慈大悲!
    正所謂「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娑婆世界就是充滿無常諸苦,如《法華經》中所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慎可怖畏。娑婆世界是不安定的,是充滿痛苦無常的,我們當須覺悟,早日脫離苦海。我師父曾經告訴我,凡是來到這個世界,託生到人世間的人,都是因為有業力。
  • 善打機鋒的趙州禪師為何說:佛即是煩惱,禮佛不如不禮
    善打機鋒的趙州禪師為何說:佛即是煩惱,禮佛不如不禮 | 文 青衫文齋禪宗史上有一位震古爍今的大師,他就是趙州禪師,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之後的第四代傳人。受戒之後,趙州禪師一路行腳,遍訪無數高僧大德,朝拜無數古剎。
  • 佛說的「善法」是什麼?其實就這9個字,弄懂它,就讀懂此經了
    但裡面所講的其實都是「離相」的法門。佛為了讓須菩提不再著相,舉了各種各樣的名相,如眾生相、壽者相、如來相、莊嚴相等,同時也不斷的將這些「名相」一一破除。他說「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他的這句話告訴須菩提:如來所說的善法,即非善法,而是稱之為善法而已。那麼所謂的善法是什麼?在《金剛經》中,佛所說的「善法」,其實就是這9個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佛魔本一體,一個是來度你,另一個其實也是來度你
    果然三個月後佛涅槃而去,最後讓眾弟子們以苦為師,以四念處為師,並讓阿難在集結佛經的時候在開頭留下「如是我聞」四個字,表示這是他親耳聽聞的正法。這就是佛陀和魔王波旬的一段往事,其實各位師兄不用過分的擔憂,覺得佛不在世間,只有魔王波旬,那眾生都要完了,以佛的無上智慧和慈悲又怎麼會對眾生不管不顧呢?
  • 佛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能夠放下這些,就好比放下了自戕的「屠刀」,使自己原本具有的佛性永無遮攔,自然是佛!任何一個人成佛按照這句話來延伸,都是非常容易的,無非就是「放下」。可是有幾個人能真的「放下」呢?放下真的是那麼簡單的事情嗎?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人,在前世經歷過多少?修過多少?積累了多少?你知道嗎?
  • 扒了50條佛沒說過的「佛說」後,我們總結出5個分辨方法!
    每個人的朋友圈裡  都時不時會出現幾篇「佛說體」文章  即便我們懵懂知道  那些內容並不是佛陀說的  但難免還是會被其中  似是而非的觀點迷惑住  不知不覺中,被其潛移默化  本期講堂,我們借著網上流行的  佛陀沒說過的50句「佛說」  探討如何慧眼辨別
  • 佛說痛苦的實質,並且教給我們方法對治
    傲慢、嫉妒、貪慾三重障影響你的生活《華嚴經》上佛說,菩薩有三重障,因為這三重障,菩薩不能向上提升境界。其實這三重障我們凡夫更甚!這三重障就是:傲慢、嫉妒和貪慾。我們學佛了,接觸到佛法就要提升我們的境界,不然的話,境界一來,一現前,煩惱習氣馬上就露出來,佛法的事,修行的事就忘得一乾二淨,就是因為這三重障在作怪。
  • 佛說人生經典語錄,分享一些感悟人生的經典哲理句子
    佛說人生道理:當你煩惱的時候,你就要告訴你自我,這一切都是假的,你煩惱什麼?佛說人生道理:人無善惡,善惡存乎爾心。佛說人生道理:人就是苦今生修來生。佛說人生道理:良心是每一個人最公正的審判官,你騙得了別人,卻永遠騙不了你自我的良心。
  • 淨空老法師:我們想供佛,不知道佛在哪裡?
    我們想供佛,很難,第一個,不知道佛在哪裡?現在如果真的把這個經讀懂了、明白了,就知道佛菩薩無處不在。要不要到寺廟?不要,佛在我們心裡頭,諸佛如來從心想生;鬼神亦如是,決定離不開我們的心想。離開我們的心想,他雖然在我們這個地方,他不現相,我們心一想,就有相了。
  • 佛法:佛所說的宇宙範圍有多大?
    宇就是指空間十方,宙就是指時間三際,所以學佛之人要禮拜的就是十方三世一切佛,就是指要禮拜宇宙世界的一切佛菩薩。其實每一個六道的眾生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那空間十方就有無量個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大。每一個空間都有十方,而這樣的空間又有無數個,可見佛法說的宇宙器世界大到無法想像,所以佛法說無邊,就是一個沒有邊際,難以想像的世界,這個世界以眾生的能力難以通達,唯佛現量可知。如《阿彌陀經》中說:佛飯食經行,可以到十萬億的佛剎土。
  • 佛說:是去,是留,一切隨緣!
    佛說:是去,是留,一切隨緣!人這一生,會遇見很多的人,會遇見很多的緣分,有的人,成了朋友;有的人,成了過客;有的人,能陪你一生;有的人,只陪你一程。其實,人生就是一個過程,該來的會來,該走的會走,去留由天,一切不由人。一場真愛的緣分,伸手只需要一瞬間,牽手卻要很多年,不管是並肩前行,還是最終殊途陌路,遇見就是緣分,離別便是緣盡。
  • 念「阿彌陀佛」聖號時,心中默念2個字,功德無量!
    念「阿彌陀佛」聖號時,心中默念「清淨」2個字,功德無量!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最大的佛,亦被稱為「接引佛」,接引無量眾生往生西方淨土。很多人覺得阿彌陀佛地位很高,下意識地將其與佛陀「釋迦牟尼佛」劃等號,這是錯誤的。釋迦牟尼佛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最大的佛,為娑婆眾生說法。
  • 佛說:今生傷害你的人,其實是來渡你的!
    人這一生離不開一個「緣」字,「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緣聚緣散、緣起緣滅、緣深緣淺,都有定數,都是因果緣法。父母與子女之間是債,欠債或還債,要債或者報恩。夫妻之間是緣,善緣或惡緣。無緣不聚、無債不來,彼此緣份深的,會陪伴結識的時間久一點;緣分淺的,還完了也就各自散了。
  • 愛因斯坦說「宇宙有界但無邊」,釋迦佛說……
    佛陀所講的法門都是幫助所有眾生解脫生老病死的煩惱,生老病死的問題才是當務之急,至於你問的十四難只是無意義的辯論而已,對於實際的解脫煩惱而言,一點幫助也沒有。如果解釋給你聽,既非真實道之理,對修行解脫,又有何幫助?而《大智度論》中說:「百億須彌山,百億日月,名為三千大千世界。
  • 佛說這四條真理揭示了宇宙萬物運行的規律
    「無常」,是佛教的一個基本哲學原則,它不是我們所理解的簡單的粗分無常。粗分的無常就是如人活幾十年以後要死,人的身體、以及地球等任何東西都有生有滅。佛教揭示的是細分的無常規律,一切事物在剎那之間生滅,即生即滅。與兩種無常相應,剎那也有兩種說法,即粗分的剎那和細分的剎那。一種叫做「事的剎那」,即一個事物整個生滅的過程叫一剎那。
  • 佛說:福深且極具智慧的女子,從不說兩種話,與人善言,暖於布帛
    脾氣差的人,時常暴躁,抱怨不斷;斤斤計較,讓人反感;因此,人們常說「你什麼睥氣,就是什麼命」。人生在世,家庭對於每個人至關重要,而在一個家庭中,女人更是重中之重,一個品德高尚的女人,不管貧富與否,定會助其家族越來越興旺,而一個品德殘缺的女子,即使富貴傍身,也遲早會令一個家庭慢慢陷入萬丈深淵,正如佛說:福深且極具智慧的女子,從不說這三種話,與人善言,暖於布帛。
  • 「色心二十四相」,佛說:有這些表現的人,「色慾」重,得警醒
    其實我們修佛學佛的過程就是我們在為自己消業的過程,如果一個人能夠不斷的去管理自己,能夠改造自己,那麼這場修行才會得到進步。一個人"色慾重"的表現,就代表了一個人業障深厚。"色心二十四相",佛說:有這些表現的人,"色慾"重,得警醒。1、 欲望深厚一個人的欲望太過多,就是一個人業障深厚的表現。而靈性和智慧也就會因為業障而變得淺少,因此不容易悟道。
  • 佛說「出世間」並非另有一個特殊空間,這個普通詞其中有「真義」
    佛說「出世間」並非另有一個特殊空間,這個普通詞其中有「真義」 | 文 青衫文齋現實生活中有一些不了解佛法的人,對佛法妄加指責,誤會佛教提倡「出世間」的意義,認為佛教是逃避現實,從紅塵遁入空門。認為修行人會成為社會的負擔,對社會產生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