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金剛經》的人都知道,這是一關於覺悟的經書。但裡面所講的其實都是「離相」的法門。佛為了讓須菩提不再著相,舉了各種各樣的名相,如眾生相、壽者相、如來相、莊嚴相等,同時也不斷的將這些「名相」一一破除。

到了《金剛經》的後半部分,佛又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善法。他說「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他的這句話告訴須菩提:如來所說的善法,即非善法,而是稱之為善法而已。
那麼所謂的善法是什麼?
在《金剛經》中,佛所說的「善法」,其實就是這9個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說善法,就是有法,也就是落於有相,於是立即抹去善法之相,以示善法,以免聽者著相。
法的最終本質是行,因行「佛行」而有法,因此稱之為善法,但所謂的善法並非是真善法,而是名為「善法」,這個善法也可以說是「無相行」。
所以佛說善法之後,也立刻行「善法」之名,以此證明「善法」之實。這是稱其名示其實,令須菩提由名而悟實,讓他名實相符。
因此所謂善法,就是無相法,也是無分別法。
但我們凡人,一說善字,就以為是好事,於是有了「善」與「不善」的分別,於是落於有相,就成了真的「不善」。
所以真的有一個善法可說,那就是著「善法相」。
因此要離相,悟及無相之法,就要抹掉「善」與「不善」之分別。因此所謂善法,是對有相法而言的,是與有相法作比較時才稱之為善法的。
但無相法本身,沒有所謂的善,也沒有所謂的不善,因此不可著「善法相」。不著「善法相」,就是無法相,也是無相法,這樣的法才可以稱之為善法。
但是一說善法,人便容易著「善法相」,那就有了法相,就成了有相法,而不是善法了。所以「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所以佛跟須菩提所說了善法,便立刻抹去「善法相」,這才是真的「善法」。
因此佛這句話的目的是想告訴我們:他所說的善法,並非「善法」。而有了他一樣的認知和「實行」,才能算是真的「善法」,所以他所說的「善法」只是稱名為善法而已。
佛如此說和行之後,也就破了「善法相」。而「破相」也是此經最重要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