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的「善法」是什麼?其實就這9個字,弄懂它,就讀懂此經了

2020-12-06 問過藍天

研究《金剛經》的人都知道,這是一關於覺悟的經書。但裡面所講的其實都是「離相」的法門。佛為了讓須菩提不再著相,舉了各種各樣的名相,如眾生相、壽者相、如來相、莊嚴相等,同時也不斷的將這些「名相」一一破除。

佛像

到了《金剛經》的後半部分,佛又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善法。他說「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他的這句話告訴須菩提:如來所說的善法,即非善法,而是稱之為善法而已。

那麼所謂的善法是什麼?

在《金剛經》中,佛所說的「善法」,其實就是這9個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說善法,就是有法,也就是落於有相,於是立即抹去善法之相,以示善法,以免聽者著相。

法的最終本質是行,因行「佛行」而有法,因此稱之為善法,但所謂的善法並非是真善法,而是名為「善法」,這個善法也可以說是「無相行」。

所以佛說善法之後,也立刻行「善法」之名,以此證明「善法」之實。這是稱其名示其實,令須菩提由名而悟實,讓他名實相符。

因此所謂善法,就是無相法,也是無分別法。

但我們凡人,一說善字,就以為是好事,於是有了「善」與「不善」的分別,於是落於有相,就成了真的「不善」。

所以真的有一個善法可說,那就是著「善法相」。

因此要離相,悟及無相之法,就要抹掉「善」與「不善」之分別。因此所謂善法,是對有相法而言的,是與有相法作比較時才稱之為善法的。

但無相法本身,沒有所謂的善,也沒有所謂的不善,因此不可著「善法相」。不著「善法相」,就是無法相,也是無相法,這樣的法才可以稱之為善法。

但是一說善法,人便容易著「善法相」,那就有了法相,就成了有相法,而不是善法了。所以「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所以佛跟須菩提所說了善法,便立刻抹去「善法相」,這才是真的「善法」。

因此佛這句話的目的是想告訴我們:他所說的善法,並非「善法」。而有了他一樣的認知和「實行」,才能算是真的「善法」,所以他所說的「善法」只是稱名為善法而已。

佛如此說和行之後,也就破了「善法相」。而「破相」也是此經最重要的功能。

相關焦點

  • 佛說:佛身三十二善相,凡夫身三十二惡相!
    一說佛與凡夫的區別,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佛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尤其是三十二種殊勝大人相,古往今來,只有佛與統治世界的轉輪聖王方可全部具足。其實,凡夫也有三十二相,佛言:「三十二相者,其義有二:一者在凡夫中,名為三十二種惡相;二者在賢聖中,名為三十二種善相。」今天七葉君就與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先說三十二種善相,也就是廣為人知的「佛身三十二相」。
  • 《楞嚴經素解》卷十:邪師和稀泥,求法只回答一兩個字,有或者無
    《道德經》中講,世人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世人皆知惡之為惡斯不善已。心學四訣來自於王陽明的王門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三教我們都會看到不定的說法,然而此說法恰恰對準真相,而外道在此的虛論反而是學得不像,反而不能心心相印,不能傳佛心印。以佛心印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就知曉是虛論。
  • 佛經中常說的「善男子善女人」,這裡「善」的標準是什麼,要懂得
    佛經中常說的「善男子善女人」,這裡「善」的標準是什麼,要懂得。很多佛經都提到,「善男子善女人」。那「善」的標準是什麼,首先最低的層次,就是嚴持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也是做人的基本。
  • 佛說金剛經白話文
    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須菩提!就像恆河中所有的沙子數量,這麼多沙子一樣的恆河,在你看來如何?這些所有的恆河中的沙子應該是很多的吧?須菩提說:非常多,世尊!
  • 佛教:末法時代何處尋找善知識呢,其實每部經都是佛菩薩化身
    並非這樣,「善知識」其實有很多,只是我們太多人沒有找到方法而已,如果說現在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地藏王菩薩,維摩詰居士,阿彌陀佛,釋迦佛等諸佛菩薩都出世說法了,大家是不是都欣喜若狂呢?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金剛經》《法華經》《華嚴經》《楞嚴經》《大涅槃經》等等,無一例外。每一部經其實都代表了一位乃至多位的佛菩薩的化身降臨,就算是天人阿修羅見了佛經都要頂禮參拜,散花供養,我們為何還要說沒有善知識呢?
  • 佛說:「這是個娑婆世界」
    佛說,這是個娑婆世界我們的一生如煙花,不可能永遠懸掛天際;只要曾經絢爛過,便不枉此生。佛說:這是個娑婆世界。生活之路不會那麼十全十美。學會面對,當我們真正地面對了苦和樂,得與失,成與敗之後,要選擇堅強;學會放下,當我們放下所有的糾結與不愉快,要選擇努力。一個懂得堅持並努力的人,當因緣具足時,你心中所有的善願都會在未來某個時間點得以實現。
  • 《金剛經》說「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不可得」,用意就這四個字
    《金剛經》曰:「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這句話告訴我們,世間諸佛都是以《金剛經》之法門得道,世間諸法都是從《金剛經》中受到啟發,可見受持本經功德之殊勝。《金剛經》中的每一句話,幾乎都是重點,都蘊含著佛門的精髓,有許多人讀懂了其中一句話就能夠覺悟超脫。如禪宗六祖,在聽五祖講解其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大徹大悟,曰: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 佛說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是什麼意思
    「當仁不讓於師」,這是中國治學傳統中的好風氣。讀書之後能有自己的見解,「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自圓其說,是值得提倡的。佛經中大部分是釋迦牟尼與弟子們之間的對話,切磋琢磨,教學相長,其實是很親切的。在《金剛經》裡,經常有這樣的話:佛說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例如: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
  • 大安法師講解《蕅益大師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一)【2534期】
    此經以能說所說人為名。佛者,此土能說之教主,即釋迦牟尼。乘大悲願力,生五濁惡世。以先覺覺後覺,無法不知,無法不見者也。說者,悅所懷也。佛以度生為懷,眾生成佛機熟,為說難信法,令究竟脫,故悅也。阿彌陀,所說彼土之導師,以四十八願,接信願念佛眾生生極樂世界,永階不退者也。梵語阿彌陀,此雲無量壽,亦云無量光。要之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莊嚴,說法化度,一一無量也。一切金口,通名為經。
  • 什麼叫開佛知見?丨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宣化上人)
    六祖大師就說了:汝名法達,你名字雖然是好,「何曾達法」:你達個什麼法啊?你說!你叫法達,到底你達個什麼法?你講啊!法達這時候,變成法不達,沒有話講了,也不知道怎麼好,自己就沒有話說;六祖隨著又給他說了一首偈頌。
  • 《佛說灌頂召五方龍王攝疫毒神咒上品經》密義疏
    法身佛說內證的境界,不同於顯教是化身佛說,所以稱之為「密」。這是指說的人不同。又因為「深密秘奧」,所以稱之為「密」。這是指說的法不同。再者,「對未灌頂人不許顯示」,所以稱之為「密」。這是指有機緣聽聞的人不同。說者不同、說法不同、聽者不同,以上三個方面,就構成了「密」的三個面向。這三個面向又可以構成兩組對應的關係,即:能說與所說、能聞與所聞。
  • 佛魔本一體,一個是來度你,另一個其實也是來度你
    這時候佛陀召集眾弟子,告知自己將在三個月後涅槃離去,眾弟子都十分悲痛,阿難也從魔障中醒過來了,格外的難過後悔,流淚懇請佛不要離開。時如來答阿難言:「我向為汝說如此語,魔蔽汝故,不知請住。我已許之,云何住壽?阿難當知,一切諸行,法皆如是,不得常存。」
  • 《楞嚴經》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精讀此經後,不看人間糟粕書
    人們常說:「《金剛經》破色相,《楞嚴經》破空相,方顯《心經》。」在佛教的語境裡,「色」指代世間一切存在的實體,「空」指真空的本體,也指幻象,「相」的含義更宏大,指人心中的執念。所以,《金剛經》看世界,《楞嚴經》看自己。那這幾部經書又都是誰寫的,怎麼流傳進中國的呢?
  • 愛因斯坦說「宇宙有界但無邊」,釋迦佛說……
    他的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大家都聽說過,但因為太難抽象地去理解它,畢竟這種高度不是一般科學家能夠讀懂,所以相對論最終沒有獲諾貝爾獎。他曾說「宇宙有界,但無邊」。感覺這句話就把我們的智商瞬間打了個結,點(dim)解(gai)。而在更早的兩三千年前,那時候就有修行者問過釋迦佛,因為佛陀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而佛陀沒有正面回答,也囑咐大家不要去討論這種問題。
  • 「正法眼藏」這4個字,如何理解?弄懂之後,有利於修行
    為什麼說它重要呢?因為「正法眼藏」只有修行到佛那樣的境界才有,否則是不可能有的,因此,「正法眼藏」對於學佛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也是所有學佛之人修行的最高目標。要理解「正法眼藏」這4個字,首先要理解什麼是「正法」?所謂的「正法」,在佛教裡是指是釋迦牟尼佛所講所傳的佛法,而不是外道的其它法,更不是旁門左道。「眼」,喻指能看到的一切,也就是世間萬物。
  • 善打機鋒的趙州禪師為何說:佛即是煩惱,禮佛不如不禮
    善打機鋒的趙州禪師為何說:佛即是煩惱,禮佛不如不禮 | 文 青衫文齋禪宗史上有一位震古爍今的大師,他就是趙州禪師,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之後的第四代傳人。受戒之後,趙州禪師一路行腳,遍訪無數高僧大德,朝拜無數古剎。
  • 佛說,「命薄福淺」真正根源,不是不敬佛,是不懂此「二字」含義
    導語佛說:"一切唯心造",其實我們人生在世,我每個人都想要有自己的一個好的福氣,但是人們的福氣又是不太一樣的。就好比如我們佛教裡所講的一切由心造所說的一樣,我們的心裡裝著什麼,我們的福氣就會受到心中所想的影響。
  • 佛講經說法起什麼作用?這是必須要知道的,也就是說佛經起什麼作用,你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你學佛決定是個外行,外行就是外道
    各位同修,如果想深入佛經真實義,還是要仔細、系統的去聽講老師講解的大乘佛法《無量壽經》,佛講的經不可能一句話,幾句話,或者短短的一段話就會把這句經文解釋透徹,老師為了讓我們能聽懂一句佛經的含義,會用各種善巧方便,引用公案,說事實,打比方等來為我們說清楚講明白,所以,在佛經的註解中,還是要多聽、多看老師的
  • 《金剛經》:於此經中、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注釋:「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 法華經:富樓那的成佛授記,那時候的娑婆國土比現在美好(48)
    四無礙智:根據唐朝李師政撰寫的《法門名義集》,四無礙智是指「義無礙智、法無礙智、辭無礙智、樂說無礙智。這四種無礙。義名下所以,稱之為義。法自義之名,稱之為法。辭說法之言,名之為辭。樂說隨欲善授,名為樂說。善通無滯,故言無礙智。」通俗解釋就是:義理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這是義無礙智。從義理總結出的法名,不容易產生歧義。這是法無礙智。說法的言辭得當,為辭無礙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