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命薄福淺」真正根源,不是不敬佛,是不懂此「二字」含義

2020-12-06 巫小姐的信

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導語

佛說:"一切唯心造",其實我們人生在世,我每個人都想要有自己的一個好的福氣,但是人們的福氣又是不太一樣的。就好比如我們佛教裡所講的一切由心造所說的一樣,我們的心裡裝著什麼,我們的福氣就會受到心中所想的影響。有一句老話叫做"萬事分已定,浮生空自忙",這是在這個世界上一部分失落惆悵的人,他發自內心的一種由衷的感慨,也是在表達著他們不如意的生活狀況的真實寫照。

在這個世界上,很多時候能夠造就一個人煩惱痛苦的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有的人認為自己有了才能便傲嬌萬物,最終自己聰明,反被聰明誤那些瞧不起別人的人,只會將自己的傲慢和無理表現出來,最終遭到別人的報復和打擊,最後也會給自己再帶來一些災禍和一些不必要的麻煩。一些人只懂得計較自己的得失,卻從來不做善良的事情,佛說,"命薄福淺"的真正根源,不是不敬佛,而是不懂此"二字"含義。

一、"命薄福淺"的根源是不懂"寬容"二字

佛說,"命薄福淺"的真正根源,不是不敬佛,而是不懂此"二字"含義。寬容這兩個字的真正含義,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容忍和忍讓。當然,寬容並不是無脾氣,毫無底線地去忍讓一個不懂得感恩的人,而是有底線,有原則地去包容一些知錯能改,回頭是岸的人。

在生活當中,有許多人,他們為了求得自己的福氣而去一些寺廟裡燒香拜佛,但是最終還是不能得到好的福報。其實一個人命薄福淺的根源並不是他們不去尊敬佛菩薩,而是他們不懂得寬容這兩個字的真正含義。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如果一個人能夠做到寬厚寬容,那麼他就能夠獲得豐富的福報和美德,也能獲得財運。而且他們在為人處事方面可以給予別人寬厚的同時,也能夠使自己得到許多辦事情的方便,而這個方便就是我們所說的福報,也就是財富。寺廟裡的一位大師,他強調著為人仁厚,能夠做到宰相肚子能撐船的人,就能夠獲得福氣。在我們的具體生活當中而言,就是要一個人做到寬以待人,嚴以律己。

二、多愁善感者,易"命薄福淺"

如果一個人太過於善良,太過於敏感,那麼她就會成為福淺命薄的人,因為他會在一年的360多天當中太過於感性,而且想法太多,擔憂的也就非常的多。

多愁善感的人們,他們會面對世俗的一些偏見和一些是非善惡,往往會想得特別多,會過於糾結,當他們自己沒有辦法去改變現實的時候,受到了一些不公正的待遇和生活的打擊時,他們就會變得非常的抑鬱,而且他們的心靈的陰影也是不容易走出來的,最終只會使自己造成福淺命薄的下場。

都說慧極必傷,當一個人他對這個世俗的世界看得太過於透徹,太過於明白的時候就容易造成厭倦虛情假意的這個世界。因此,他們在面對人間的一些是非事和美醜善惡的時候,就會變得失望,並且會消極地過這個生活,讓自己變得福淺命薄。佛說:"一切唯心造",因此我們不要做多愁善感的人,我們要學會拿得起,放得下,看得透徹,也要活得精彩。

總結

佛說,"命薄福淺"的真正根源,不是不敬佛,而是不懂此"二字"含義。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佛前上三柱香、磕三個頭有什麼深刻含義?
    一般人可能不清楚,在佛菩薩像前,究竟燒幾柱香、磕幾次頭合適,是不是燒的香越多越好、越貴越好、越高越好?其實不然,只要一片至誠,燒三柱香、磕三個頭也就夠了。那麼,燒香拜佛究竟有何深刻含義?只是純粹求佛菩薩保佑我們身體健康或者升官發財?
  • 佛說:一個人煩惱的根源,其實就是一個字
    有些人不停往水裡添加各種佐料,直到杯子裡的水都已經溢出來了,最後喝到嘴裡的水卻是苦澀的味道。 看似平淡的六個字,卻透露出無可奈何的煩惱。 而一個人之所以會煩惱,其實根源就是一個字:貪。 佛說:「欲不斷,難出婆娑。」——我們想要逃離婆娑世界,佛說需要斷欲。 尋常欲望比如衣食住行並不會給我們帶來煩惱,真正能夠給我們帶來煩惱的欲望,其實就是「貪」。
  • 善打機鋒的趙州禪師為何說:佛即是煩惱,禮佛不如不禮
    善打機鋒的趙州禪師為何說:佛即是煩惱,禮佛不如不禮 | 文 青衫文齋禪宗史上有一位震古爍今的大師,他就是趙州禪師,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之後的第四代傳人。受戒之後,趙州禪師一路行腳,遍訪無數高僧大德,朝拜無數古剎。
  • 佛說「人生是苦」的真相!
    世人都說,佛教是消極的,悲觀厭世的,這種觀點多來自於佛說「人生是苦」,佛陀講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不懂的人,看見一個苦字,就覺得佛教把人生看得太灰暗了,何況你還講出八苦來,按你所說人活著便沒有意義了,這不是消極悲觀是什麼?但其實,佛教講人生是苦,是有著三層含義的,有著極為積極的態度與因由。第一、人生真苦。
  • 佛教之中,所說的「法身」,其實有二種含義,真懂的人不多
    在佛教之中,常聽到有一個概念叫做三身佛,即法身佛、報身佛和化身佛。在這三身之中,最重要的就是「法身」,因為「法身」是佛的「自用受身」,只供佛自己受用。而「報身」和「化身」是不一樣的,其中「報身」是佛供菩薩用的,如我們在《金剛經》中所見到有佛說法,其實那並不是佛的「法身」,而是佛的「報身」。另外,「化身」是供眾生所用。
  • 理解「南無」二字的含義是關鍵
    「南無阿彌陀佛」的真實含義是什麼?首先,我們來看「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要搞清楚這句佛號的意思,理解「南無」二字是關鍵。因為阿彌陀佛大家很容易想到,是一尊佛的名號。類似於道教的「三清」,佛教也有「三尊」之說,阿彌陀佛就是佛教的三尊之一,而另外兩位尊佛是釋迦摩尼佛、藥師佛。能與這二人平起平坐,可見阿彌陀佛在佛教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首先我們來看「阿彌陀佛」的含義,因為佛教是古印度傳入中國的,所以「阿彌陀佛」是梵語的音譯,我們不能用漢語來理解。在梵語中,「阿」表示「沒有」的意思。「彌陀」是「限量」的意思。
  • 佛說眾生平等,平等何解,淺談眾生平等的真正含義
    想起早上的時候,孩子大呼小叫地跑進來,說他在客廳發現一隻蟲子。我說算了,隨它去吧。至多也不過半月十天的壽命了,與它計較什麼。孩子眼中懵懂而清澈:眾生平等麼?我笑,你這又是從哪學來的。佛說,眾生平等。道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此為聖賢真理,固然不會有錯。可是問題在於,這話是聖賢說得,你說不得。
  • 佛說的「善法」是什麼?其實就這9個字,弄懂它,就讀懂此經了
    佛為了讓須菩提不再著相,舉了各種各樣的名相,如眾生相、壽者相、如來相、莊嚴相等,同時也不斷的將這些「名相」一一破除。他說「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他的這句話告訴須菩提:如來所說的善法,即非善法,而是稱之為善法而已。那麼所謂的善法是什麼?在《金剛經》中,佛所說的「善法」,其實就是這9個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佛說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是什麼意思
    即非某某,是名某某,也並非不是某某,就是某某。所謂「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應該是:佛所能用語言來表述的般若波羅蜜,還不是真正的般若波羅蜜,真正的般若波羅蜜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如來的境界,你沒親自證到,別人怎麼說它都不是它。但是不形容一下,你們又無法了解,怎麼辦?我只好用口來說,使你們知道還有這種境界存在。
  • 鮮為人知的「種子字」和「真言」的由來及含義
    種子字種子字又稱為種字、種子。在密教中,以梵字表記佛、菩薩等諸尊,這種梵字稱為種子字。種子是借草本植物的種子為比喻,其內義,我們可以由植物來觀察,植物由種子生長出莖、葉及開花、結果。所以種子之中具足了全體的一切精華。
  • 佛教中「卍」字,怎麼讀?真正知道的人不多,你知道嗎?
    在佛教中,我們經常會在佛的胸前看到一個標識,「卍」這個標識,代表了佛教,但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個標誌其實是一個字,而且還有讀音,你知道這個字怎麼讀嗎? 其實這個字,和萬字的發音一樣,有著吉祥喜旋的寓意,這個字在當代武則天時期,定音為萬字音,在此之前這個字並沒有讀音。
  • 「求佛不如求己」,拜佛的真正含義,你知道嗎?
    拜佛的真正含義又是什麼呢?佛教裡常說佛菩薩廣度有情、慈悲憐憫眾生,尤其是觀世音菩薩的美名流傳甚廣,素有「千處祈求千處應」,即「聞聲救度」的美名。那這是不是就意味著我們眾生要想得到救度、脫離娑婆世界的苦海只能仰靠佛菩薩來度化了。不是的。佛門裡說「求佛不如求己」,有求皆苦。相信大家應該聽說過這樣一則佛門故事。
  • 求神拜佛的真正含義是什麼?普解你為何永遠求不來平安富貴?
    絕大多數的小夥伴,隨口就能說上來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出門不遠就能看見寺廟,在這樣的環境影響下,你想逃離神佛,基本上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既然這樣,我們就必須要正確認識神佛。小易身邊有三個去過寺廟的朋友,問他們去寺廟都是怎麼拜佛求神的,這三位的答案基本一致,核心不離一個求字,當然在他們的眼裡是許願,一個奔求平安而去,一個奔求事業而去,一個奔求富貴而去。
  • 「洞房花燭夜」的「洞房」二字真正含義是什麼?看完真長知識!
    這些粗糙簡單的大白話,第一次讀的時候朗朗上口覺得好玩,但是細品以後才會發現這些俗語背後蘊藏的深刻的含義。還有一些流傳至今的俗語,其實本身並沒有這層意思,只是慢慢的演變成了現在人的意思。這些足以看得出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今天就帶大家重新認識一句俗語「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這句話想必大家在親朋好友們的婚禮上都會這樣的嬉笑新郎新娘。
  • 佛前供養香、蠟燭、花、幢幡、寶蓋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供養具包括香、花、水、水果、衣物、幢幡、寶蓋等,具就是品類,為什麼要供養佛菩薩這些東西?佛法其實不是宗教,而是一種教學、教育。這些供養具是表法的,是佛陀留給我們的教學用具。佛門裡頭一句話,重實質不重形式,形式是表法。
  • 佛教:雙手合十,合掌的含義,很多學佛人不懂
    在佛教文化中,合掌的禮儀,是天天要用的,如在佛菩薩聖像前就要雙手合十,合掌恭敬。佛教信徒與人見面也合掌。這個動作看似簡單,其實含有深廣的佛法。正如佛經之意,一句話乃至一個字,都有無量的含義境界。宇宙是個大世界,人體是個小世界,人是宇宙的縮影,一切佛菩薩也是從人身修成。
  • 佛前燒三支香的真正含義,你知道嗎?
    如果不懂得這些道理,要麼因謹慎而不敢去做,要麼就以為燒得香越多越高,功德也就越大。其實,這些都是會錯了意,禮佛燒幾支香,並無定法,大可不必在這些事相上執著。「香」是佛教的供養儀物,除了燒香之外,另外還有塗香、末香兩種形式。所謂塗香,即佛陀住世時,信眾以香料塗抹佛足,末香則是以研磨精細的香料灑在道場。佛法向自性中求,可以說心外焚香,求福了不可得。
  • 為什麼說佛菩薩會保佑信眾
    為什麼說佛菩薩會保佑信眾我們一直在強調佛菩薩是全知者,不是神,也不是萬能的,那麼我們求佛為了什麼呢?為什麼還在說佛菩薩能夠保佑眾生呢?我們學佛就應當了解,「佛」並不是向外求的,「佛」就是我們人人具足的清淨自性。求佛,不是要你向外求,而是向內求,向自己的如來藏進行祈求。換句簡單的話來理解就是。
  • 可以用《說文解字》來解釋空和色的含義嗎?
    其實「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的含義遠遠沒有那麼簡單。它出自大乘佛教最重要的典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義理,含有很深的哲學思想。根據佛法來解釋色和空即是:色是指一切能見到或不能見到的事物和現象,而這些事物和現象是由因緣聚合產生,空是事物的本質,有從空中生。
  • 我就是佛,你不是佛
    在霹靂布袋戲《霹靂天罪》中,最具人氣的正道角色「雅僧佛公子」有許多啟示別人的佛偈,其中與女俠左手香有三次打賭,兩人之間的對話非常有意思,對學習佛理的很有開示作用。左手香為百姓打抱不平,質疑佛公子利用佛騙了百姓的錢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