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學上,果蠅有著什麼樣的貢獻,值得人們向它致敬?

2020-12-06 正能量守護者

有一種蠅,科學家們卻把他們當做心肝寶貝,那就是被稱為昆蟲界小白鼠的果蠅。通常而言,在實驗室裡研究的果蠅,它的全稱叫做黑腹果蠅,這可與咱們理解的所謂腹黑不一樣,黑腹果蠅啊,是真的腹黑存在於它腹部的黑斑及黑條紋,同時也是區分果蠅性別的表行之一

當然呢,黑腹還有另外一層意思,黑腹果蠅在分類學上,屬於昆蟲綱雙翅目署名,拉丁文的意思呢是喜歡露水,而它的種名則是黑色消化道的意思,在這類果蠅的幼蟲腹部一側呢!是可以見到黑色的消化道,果蠅的英文俗稱呢就叫fly,也就是水果蒼蠅之所以命名為果,是因為人們經常會在果園菜場廚房等等的地方,特別是在腐爛的水果處發現它們的蹤影,不過呢其實果蠅喜歡的只是這些腐敗瓜果上滋生的酵母菌和發酵而產生的酒精的味道,所以在酒的發酵池旁經常也會吸引到許多的果蠅,因此呢他們也有另外一個外號,那就是酗酒者!

當然,下一次你千萬不要再把果蠅和蒼蠅混為一談了!就像上一次我們提到小鼠和大鼠,雖然都可以俗稱為老鼠,但實際上是兩碼事,那樣。蒼蠅和果蠅也完完全全是生物學上的兩碼事。果蠅的個頭非常非常的小,一般我們所見的家蠅個頭大小呢是有一釐米左右,但果蠅實際上只有2到3毫米的體長,這比我們常說的蒼蠅也就是嘉盈要小得多,好吧雖然果蠅和家蠅一樣都有著紅色的大眼睛,但是果蠅全身呈淡黃色

這與佳瑩的那種令人厭惡的黑灰色截然不同,相信大部分人在第一次見到真果蠅的時候,應該會和想像中的模樣差距巨大,嗯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今天的主題了,和上一次我們談到的小鼠為何會成為實驗室明星的問題,類似果蠅它又是如何得到生物學家的追捧的?首先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它的繁殖力超群,果應一次可以產下大約400個卵,而這些卵在10到12天的時間裡就可以經歷一齡幼蟲二齡幼蟲三齡幼蟲,然後成長之後羽化成蟲這一系列的階段,這就意味著它們的生命周期非常的短暫,在遺傳學研究當中,這無疑是極為卓著的優點!

好養活呢又是另一個因素。在實驗室環境裡,通常呢會使用玉米胚芽來飼養果蠅,包括了水玉米粉遮糖瓊脂等等,煮沸,並且分裝到大池館中,然後呢再加入一些酵母塞上棉花塞子,這種簡單的食物就足夠果蠅們享用好久了。而他們嬌小的個頭又意味著養活他們所消耗的食物,其實不需要很多,同時佔據的空間也不用很大,非常的經濟划算。當然了光靠這兩大特點,還不足以讓果蠅真正的脫穎而出。果蠅的表型變異眾多是研究經典遺傳學的良好材料。

咱們舉幾個例子,就果蠅的眼睛顏色而言,正常野生型呢是紅色的,而突變型呢就有白眼珠紅眼褐眼等等,那如果考慮到它們的翅膀形狀還分為了長翅殘翅短翅卷翅剛毛的形狀呢。也有什麼直毛分叉毛睫毛等等。那除了以上提到的還有眼睛的形狀,身體的顏色,翅膀的顏色,翅膀的脈絡等等都可以有不同的性狀表情,利用上述這些不同的性狀進行組合,就可以將其作為遺傳的標誌物,研究遺傳的基本規律了,同時呢也可以進行後代特定基因的篩選。

在微觀來看,果蠅的遺傳物質結構非常的簡單,這也是它作為經典模式生物最大的優勢,黑腹果蠅呢只有四對,也就是八條染色體,其中一對是性染色體,剩下的三隊則是常染色體!相比人類而言這要少得多了,對於黑腹果蠅的全基因測序呢在2000年的時候就已經完成了,數據表明,果蠅基因組的大小呢大約是1.8億個鹼基對。別以為1.8億是一個很大的數字,現在認為啊咱們人類有差不多31.6億個鹼基對,甚至達到了我們鹼基對數量的五倍,所以在遺傳學家眼中,果蠅的基因組簡直可以用簡潔來形容!

現在果蠅的基因組供編碼了大約13600個基因,而更重要的是咱們人類有80%的基因能夠在果蠅當中找到對應的同源基因,所以別看我們和果蠅分類上差異巨大,但果蠅也的確確是一個研究人類疾病的良好模型,說起果蠅,就不能不提利用果蠅作出了突出貢獻的現代遺傳學之父摩爾根了!上一期我們提到過孟德爾,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喜歡生物的朋友自然對孟德爾不會陌生,它利用豌豆發現了基因的分離定律和基因自由組合定律,但是孟德爾當時呢並不清楚遺傳因子的本質到底是什麼,而且他的學說在當時也並沒有受到重視。

直到孟德爾逝世的16年後,他的遺傳學說才重新被人發現,並且開始深入研究。這其中之一就有摩爾根。摩爾根當時利用果蠅來作為研究對象,而他養果蠅的實驗室呢也被她的同事們戲稱為蠅室。那是在1910年的5月,摩爾根發現了一隻奇特的果蠅,這隻果蠅呢不像其他正常果蠅那樣,眼睛是紅色的,而是白色的,這顯然是個突變體。摩爾根利用這隻果蠅與正常的紅眼果蠅進行雜交,生出來的子一代呢全是紅眼,說明紅眼的性狀相對於白眼是顯性的。

這個結果呢和孟德爾的研究結果相契合,而這批子一代交配之後得到的子二代呢紅眼和白眼的比例大約是3:1,這又和孟德爾結論中預期的結果相一致。那麼在這個現象的同時,摩爾根還發現了這個子二代當中所有的白眼,他都是雄性,這就說明了控制白眼的基因與決定性別的基因似乎是連鎖的,也就像是鎖鏈一樣是攪和在一起的。不過此後阿摩爾根也發現了例外,基因的連鎖群好像也並不是這麼的牢固,有的時候呢染色體還會發生斷裂,交換到別的染色體上,兩個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越遠,他們之間出現變故的可能性就越大。

於是綜合以上兩種現象,摩爾根就提出了基因的連鎖與互換定律,這個定律也被後人稱為遺傳學的第三大定律。摩爾根也因為他有關白眼果蠅的研究,獲得了1933年的諾貝爾獎。摩爾根的學生米勒呢主要研究果蠅的幼變,在探索的過程當中,它最為稱道的則是設計出了一系列檢測突變的方法。比如說他創造的CEB法和MIUI65技術,可以用來檢測X染色體上的隱性突變或致死突變,它創造的平衡致死系統可以用來保存和檢測常染色體上的突變基因

米勒就指出了無論是以X射線引起的基因突變,還是自然界的突變,它本質上都是一樣的,都是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在實驗當中也清醒地看到,雖然用X射線的物理因素及其他化學因素均可以引起生物基因突變,大大提高突變率,但是突變多數是有害的甚至是致死的,由於有害基因的存在,從而造成了生物群體對生存環境條件適應度的降低,米勒呢就把這一現象叫做遺傳負荷,而這一概念也對進化遺傳學和群體遺傳學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1946年,米勒證明了X射線能夠使果蠅的突變率提高150倍,同時輻射也會引起染色體畸變,這些成就不但是他獲得了諾貝爾獎,也被後人稱為果蠅的突變大師,當然果蠅做出的貢獻還有許許多多又比如說,在1995年的時候,美國和德國的三位發育遺傳學家呢是摘得了當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桂冠,其中一位科學家萊維斯發現了導致四個翅膀的突變,它的基因呢!其實是組合成了一串共同控制著某一部位的發育,而之所以多了一對翅膀是因為整個體節加倍的緣故,這種同源基因引起的突變可能使得果一寧在觸鬚的位置上長出枝來,又或是在眼睛的部位長出翅膀等等,這種同源基因不僅僅是在果蠅身上有還會存在於哺乳類等其他動物當中,同源基因包含一段在演化上相當保守的銅原礦順序,該順序規範了一段約有60個胺基酸可以和DNA相結合的同源結構序,而目前呢,在果蠅身上已經發現有60種以上的蛋白質在演化上,具有同源結構區!

再來維斯的啟發下,另外兩位科學家博哈特何為SARS就系統性地搜尋控制胚胎發育的起始基因,他們將突變系參數食物為食雄果蠅在使之和雌果蠅交配,結果呢就產生了很多的突變,有些突變非常特別,又比如說出現了那種無肌肉的情況,又或是皮膚由神經細胞所構成,通過了大規模的篩選,最終整理出與胚胎發育有關的5000個重要基因和139個必要基因,這些基因的先後作用使得胚胎的構造逐步劃分漸趨複雜,形成了許多體節,每一個體節呢再進一步,獸同源基因的調控發育成了不同的構造!

他們三個人的研究呢可以說是揭開了胚胎發育的神秘面紗,建立了動物基因控制早期胚胎發育的模式。這一突破性成就是有助於解釋診斷和治療人類自然流產以及其他一些不明原因的畸形。以上我們說到的這些貢獻呢都是在遺傳學的範疇,或許你想不到的是,果蠅在神經科學當中也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果蠅在近一個世紀以來的生物學舞臺上是佔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在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都使其成為了一種理想的模式,生物不論在以往現在還是在未來,果蠅都會為人類探索生命科學的真諦,繼續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再次向果蠅以及科學家們致敬!這一期的分享就是這樣。謝謝大家觀看,歡迎評論!

相關焦點

  • Luca這隻小果蠅,憑什麼成為科學隊長的吉祥物?
    那麼,科學隊長為什麼要選擇果蠅來作「形象代言」?當然是因為它與科學關係密切,是科學家們的好幫手。,肚子上有一道一道的黑色條紋,叫作「黑腹果蠅」。摩爾根做實驗需要很多很多果蠅,為了獲得大量的果蠅,他專門空出一個房間,用來飼養這嗡嗡嗡的小蟲子。摩爾根搜集了很多牛奶瓶,在瓶子裡放上甜膩膩的爛水果。小果蠅們在牛奶瓶裡不愁吃喝,長得很快,並開始繁育後代。而突然有一天,摩爾根在牛奶瓶中,發現了一個特殊情況——有一隻果蠅和其他果蠅長得不一樣。
  • 中國科學家:從果蠅研究向諾貝爾獎靠近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9月07日 23:20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9月7日電 (記者吳晶 周雷)對於在腐爛水果上飛舞的果蠅,常人只會皺眉將之拂去。
  • 研究果蠅這三位科學家斬獲諾獎 四年前還拿到邵逸夫獎
    原標題:邵逸夫獎頒發:向果蠅致敬!寫於2013年9月25日今天是現代學遺傳學之父、美國生物學家託馬斯·亨特·摩爾根(Thomas Hunt Morgan)的生日。由於發現染色體在遺傳上的作用,摩爾根獲得了193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而在80年後,和摩爾根一樣以果蠅為研究材料的三位科學家榮獲今年的邵逸夫獎。
  • 超越視覺 果蠅的兩面
    △ 超越視覺 —— 果蠅 果蠅,蠅如其名,一種經常能在水果上看到的小昆蟲。不同於邊吃邊吐邊排洩還傳播疾病的蒼蠅,果蠅被認為相對無害,只在水果成熟並開始腐爛時才會被發酵的味道所吸引。即便如此,因為它的一些習性和繁殖快、難消滅的特點,果蠅在生活中也一直被人嫌棄。
  • 科學家:果蠅能聞到捕食者的威脅,即使它從來沒見過捕食者
    澳大利亞麥格理大學應用生物科學學院的研究人員本周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表明,昆士蘭果蠅可以通過嗅覺檢測出周圍潛在的捕食者的存在。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項研究還發現,昆士蘭果蠅還會根據這種檢測來改變自己的行為,對不同的捕食者採取特殊的逃避方式。
  • 小果蠅 大文章
    來自紐約大學的NinaVogt博士和Desplan博士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這項發現「增進了人們對動物大腦解析視覺的理解」,同時也使人們「向全面理解環境和內在生理因素影響本能行為的神經基礎邁進了一步」。 成功,些許「運氣」 「這篇文章得以發表,我們運氣不錯。」龔哲峰這樣強調。
  • 《我的藝術清單》:又「恨」又值得依賴的人——向警察致敬
    《我的藝術清單》:又「恨」又值得依賴的人——向警察致敬 To view this video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and consider upgrading to a web browser that
  • 「果蠅機器人」讓你大開眼界
    果蠅機器人近一個世紀以來,果蠅遺傳學在各個層次的研究中積累了十分豐富的資料。人們對它的遺傳背景有著比其他生物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作為經典的模式生物,果蠅在21世紀的遺傳學研究中將發揮更加巨大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 計算機科學教給人們什麼樣的思維?
    摘要:計算機科學本質上源自數學思維和工程思維。然而,計算思維遠遠不只是為計算機編程,它是抽象的多個層次上的思維,與「讀寫能力」一樣,是人類的基本思維方式。
  • 「春滿東方」春晚向白衣戰士致敬
    東方衛視8位主持人,以及一批製作、技術、攝像、新聞等工作人員火速從年夜飯餐桌趕到電視臺,連夜趕製了一個特別的節目——抗擊疫情詩朗誦《因為有你》,為武漢人民加油,向奮戰在抗擊肺炎疫情第一線的人們,特別是白衣戰士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 向卡爾·薩根致敬
    卡爾·薩根一生有著驚人研究成果。他的研究重點為金星上的溫室效應、火星上的季節變化、原子戰爭所造成的長期環境影響、地球上的生命起源、外星智能生命探索等。他是宇宙生物學的創始人和開拓者之一,長期擔任康耐爾大學天文學和太空科學的碩士和博士生導師。卡爾·薩根還是偉大的科普專家和科學教育家。1980年,他推出電視片《宇宙》,引起強烈反響,被翻譯成10多種語言,在60多個國家放映,觀眾達到5億人次。
  • 向好奇心致敬 2020菠蘿科學獎揭曉
    菠蘿科學獎的特質是搞笑又嚴肅,它從刊發於正規學術期刊的科研作品中評選出有幽默感的科技研究,獎勵那些有想像力、有趣的科學研究成果,喚起人們對科學的好奇心和熱情,也被稱為中國版的「搞笑諾貝爾獎」。菠蘿科學獎是浙江省科技館與果殼網合力打造的科學獎項,每年評選一次。獎項包括物理獎、醫學生物獎、幻想獎、發明獎等10個獎項。今年已經是第九屆。
  • 科學之謎:太空站上的有趣實驗,讓果蠅也體驗下失重的感覺
    序:早在2017年,美國將一批果蠅,乘坐龍飛船,送往國際空間站。我們知道人在失重狀態下,心臟和大腦會發生變化,那麼果蠅在微重力影響下會有什麼感覺?為什麼是果蠅?因為人類大約75%的致病基因在果蠅中同樣存在,基於此醫學家們認為果蠅可以作為一個研究太空環境中的生物變化的模型。據記載乘坐龍飛船飛向太空的果蠅非常之多,其中有心臟疾病的果蠅,都將參與本次旅行。也就是說,以果蠅為模型,了解這些分子的變化,可以有助於我們制定保護太空人的方案,也許有助於治療地球上人類的心腦血管疾病。
  • 果蠅不睡覺也能活,為什麼人不可以?
    在研究睡眠的科學領域,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如果不睡覺,動物和人都會死亡。但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這種假設可能存在問題。最近,倫敦帝國理工學院一項關於果蠅的新研究就進一步顯示,睡眠對於生命的重要性並非如此前假設的那樣高。
  • 基因對於人們愛情和學習的影響
    基因,是我們人類20世紀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之一。這個發現對我們的科學研究產生了重要意義,它不光改革了生物學和自然科學,還顛覆了我們人類對於自己生命的看法。現代科學已經證明了,基因會對人們的行為和性格產生重大的影響,甚至是很多社會中的文化現象,也都收到了基因的影響。關於基因對於人們的影響,達爾文的表弟弗朗西斯·高爾頓在遺傳學方面有著非常深入的研究,他發表了一本著作,叫《遺傳的天才》。
  • 記者實驗揭秘"飛蟲"來歷 果蠅並非"自生"(圖)
    眨眼間一夜的時間又過去了,7月12日中午,在記者的辦公桌上,西瓜皮、爛桃核、香蕉皮都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呢?儘管三隻玻璃碗裡的水果果皮有的都已經開始發黴腐爛,有的甚至已經被一層黑毛覆蓋,保鮮膜上也被一層蒸發的水汽覆蓋,可碗內並沒有一隻果蠅振翅出現。仔細觀察發現,在玻璃碗的周圍,偶爾有一兩隻在盤旋。
  • 科學怪名:飛蛾與川普有何關係?果蠅為何有「梵谷」基因?
    千奇百怪的科學怪名不禁讓人懷疑這真的是認真起的學名嗎?嚴謹的學術中,科學家卻用怪誕、有趣的生物名稱讓高大上的科學深入人群,引發熱議。畢竟川普蚓螈世代帶著人們對川普的嘲諷名留千古。即使川普蚓螈不幸滅絕,曾經存在地球上的證據也將在史冊中永久保留。何況危及人類生存的環境問題形勢嚴峻,它的意義也不是用金錢來衡量的。
  • 果蠅的答案:碰到好吃的,人為什麼會停不住嘴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的博士生楊哲在果蠅世界觀察到了這一現象,他順藤摸瓜,在果蠅體內發現了一束感受鮮味的神經,從腸道直通大腦。原來,果蠅也能嘗鮮,並且它的「味蕾」在腸子裡。一位朋友聽說了這一發現後說,「看來果蠅確實是靠『gut feeling』感知鮮味的。」果蠅的大腦中一共有10萬個神經元,這6個DH44神經元集中分布果蠅在大腦的中軸線上。課題組通過鈣成像技術,觀察到了它們的工作狀態:當果蠅取食含有胺基酸的食物時,這6個神經元就興奮起來,而吃別的東西時,6個神經元則表現平靜。
  • 影評:《火星時代》向偉大的先驅者致敬,開拓視野的紀實戲劇
    影評:《火星時代》向偉大的先驅者致敬,開拓視野的紀實戲劇文 / 俏妹娛樂再過20年後人類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我們這個世代會目睹物種的下一個繁榮紀元還是大滅亡?世界上有一群人正試圖解答這個巨大的疑問,而《火星時代》將會是未來的人們給予我們這個時代的稱號。
  • 向老一輩科學家致敬 《侯德榜》巡演走進內蒙古—新聞—科學網
    弘揚科學精神,向老一輩科學家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