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雲紋瓦當。鍾欣 攝
中新網四川新聞8月24日電(嶽依桐 王鵬)24日,記者從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考古人員結合文獻記載和近年的考古發現,認為蜀漢宮城遺址很有可能就在成都天府廣場東北側一帶。
據悉,2013年年初,成都天府廣場東北側古遺址出土了一個近十頓重的巨型圓雕石犀。經考證,石犀製作年代距今約2000年,或為李冰治水時製作。隨後,考古人員對石犀所在的古遺址進行了發掘,發現了古代房屋建築基址和精美的紋飾瓦當、鋪地磚之類的建築構件,有的上面帶有銘文。此外,還有大量漢晉及至明代的遺蹟現象和陶瓷器殘片、錢幣之類的遺物。
圖為遺址發掘場景。 鍾欣 攝
「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遺存,漢代遺存所佔比重最大。」作為當時的現場考古人員,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易立介紹,發掘到蜀漢至西晉時期的文化層時,除了發現傾倒的石犀,還發現了混合掩埋的繩紋瓦、瓦當、鋪地花紋磚和陶器等遺存,部分瓦當存在正面塗朱的現象。
「同時,還出土了太平百錢、定平一百和直百等錢幣,這些都屬於比較明確的蜀漢錢幣。」易立表示,通過對土質和出土遺物的研究,考古人員推測該遺址廢棄時間在蜀漢時期,下限或至西晉初年。而該處遺址原來極有可能是東漢末年或蜀漢時期的一處高等級建築,甚至可能就是蜀漢皇宮的一部分。
圖為文字鋪地磚。鍾欣 攝
據悉,發掘過程中,考古隊員們發現了塗朱雲紋瓦當,而中國古代以朱色為尊,因此推測該遺址很有可能處於特殊的區域。易立介紹,成都十二橋遺址、小南街遺址、金沙村漢代廊橋遺址及德陽綿竹城遺址等幾個地點均出土過不少相同類型的雲紋瓦當。其中「綿竹城」的地理位置屬於成都平原北部之兵衝要地,兩漢時郡都尉常駐於此,亦為漢晉益州的頭等大縣,然而這些地點的瓦當表面卻無一例外地沒有發現塗朱的現象。
易立介紹,除了塗朱瓦當以外,與瓦當共存的還有大量的鋪地磚,平面呈長方形或方形,均為灰色,踩踏面模印紋飾,另一面為平整素麵。紋飾種類除繩紋、方格紋、菱形紋和三角紋等幾何圖案外,還雕刻有「富貴昌」、「意氣揚」、「爵祿尊」等吉祥用語。而漢代宮殿建築的踏道、連廊、居室等地面常常鋪砌這類素麵方磚或花紋方磚。
圖為石犀。 鍾欣 攝
易立告訴記者,由於發掘出的石犀整體側身傾倒於坑內,坑底未經過任何處理和鋪墊,說明灰坑本身不具備窖藏坑的性質,屬於非正常的掩埋方式。易立推測,司馬氏平定蜀地叛亂後,很可能有組織、有計劃地大肆破壞了大城中的一部分高等級或核心建築,並將代表蜀地傳統文化和民間信仰的石犀推倒並掩埋。(完)